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报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7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报刊
分类号:
G229.27
页数:
24
页码:
180-187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报刊、报纸、期刊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报刊
内容
一、报纸截止一九八五年底,山东省经过正式批准出版发行的报纸共有71家。其中,省、市(地)、县委机关报20家;各类专业报纸34家;企业报纸17家。以上各类报纸总期发量达到600多万份。
山东的报纸历史比较早。一八四二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即有日本人在烟台创办了《芝罘报》。一九一九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后,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王尽美、王翔千等人先后在济南创办《济南劳动周刊》、《工人周刊》(一九二一年五月一日)、《晨钟报》(一九二三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出版了《山东劳动周刊》(一九二二年七月),济南平民学会编辑出版了《十日》(一九二三年)。这些革命进步报纸,在人民群众特别是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发生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动统治的压迫,一直处于地下非法秘密状况,出版不久即被敌人查禁而停刊。因此,山东的报纸长期没有多大发展。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各个抗日根据地的相继创立,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各级组织及其领导下的革命进步团体,为了适应当时革命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在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先后创办过各种公开和秘密发行的报纸共有114种。有反映和指导全省和华东地区革命斗争及各项工作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华东局机关报《大众日报》(一九三九年创刊);有反映和指导全省军队建设及对敌斗争的部队报纸《战士报》(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和山东军区政治部主办)、《前卫报》(八路军山东纵队、鲁中军区政治部主办)、《华东前线》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前线政治部主办);有反映和指导山东各个根据地革命斗争和工作的报纸。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鲁中地区的《沂蒙导报》、《鲁中大众》、《鲁中南报》;鲁南地区的《鲁南时报》、《前进报》;胶东地区的《大众报》、《胶东日报》;滨海地区的《滨海农村》、《农民报》、《滨北日报》;渤海地区的《清河日报》、《群众报》、《渤海日报》;湖西地区的《湖西日报》;鲁西地区的《抗战日报》、《鲁西日报》、《泰西报》等等。以后,随着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一些新解放的城市和工矿区的中共党委,还先后创办了《烟台日报》、《新威日报》(威海)、《淄博工人报》、《新潍坊报》、《新民主报》(济南)、《新徐日报》(徐州)、《青岛日报》等一批城市报纸。
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省的报纸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是报纸调整时期。在此期间,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的决定,《大众日报》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同时兼中共济南市委的机关报,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由益都县农村迁至济南市出版。原济南市委机关报《新民主报》停刊,其大部分人员与《大众日报》的一部分干部随华东局南下,负责筹办上海《解放日报》。与此同时,新华社山东总分社也根据总社指示,与《大众日报》实行分立,直接由总社领导。《大众日报》发行工作全部移交山东省邮政管理局统一管理,实行邮发合一。一九五〇年夏,随着山东行政区划调整,经中共山东分局决定,《鲁中南报》、《胶东日报》、《渤海日报》、《新徐日报》停刊,集中人力、物力办好《大众日报》和《青岛日报》。另外出版以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为对象的通俗报纸《农村大众》(周三刊);由青年团山东省委创办面向全省各级团的组织和广大青年的《山东青年》报(周双刊)。济南、青岛、徐州三个省辖市和淄博工矿区出版以工人为主要对象的四开通俗报纸。临沂、沂水、文登、莱阳、胶州、昌潍等距离省会济南较远的专区,各出版一张当地农民报纸,以弥补《大众日报》和《农村大众》报对这些地方宣传报道上的不足。经过调整,这期间山东省共办有各类报纸28种,基本上实现了从原来在农村办报向城市办报的过渡。各报在经营管理上普遍由过去供给制改为独立经济核算制,有的实行自负盈亏,有的实行财务大包干。这一时期报纸宣传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大批领导干部和业务干部纷纷上调中央和华东各省、市,山东省报纸受到很大削弱,加上报纸对于新形势和任务有一个逐渐适应和探索的过程,因此一段时间内业务建设有所削弱,报纸的思想与战斗性不强,与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也不够密切。
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七年是报纸巩固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山东省的报纸虽然在数量上增加不多,但在质量上却有很大改进和提高。通过学习贯彻全国第一次报纸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在一九五一年、一九五四年召开的两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精神,全省报纸认真检查总结了前几年报纸工作中的优缺点和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宣传报道和编辑、记者、通讯工作和经营管理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从而使报纸与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比较密切,思想性和战斗性大大提高,对全省各项工作和全体人民发挥了比较好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如《大众日报》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领导和各级党委的积极支持下,对当时山东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作风和某些基层干部的违法乱纪行为,在报纸上进行了公开揭露和尖锐批评,并树立了一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风民主、大公无私、遇事和群众商量、工作深入扎实的好党员好干部。通过这些宣传报道,不仅教育了干部,团结了群众,打击了歪风邪气,而且有力地配合和推动了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运动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深入发展,促进了各级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加强了党和政府的基层建设,进一步密切了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一九五三年中共中央公布了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后,全省报纸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的内容要点,密切结合山东各地实际情况,运用广大群众亲身经历的大量生动鲜明事实材料,向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了长达九个多月的深入系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深入人心。通过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大张旗鼓的宣传,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调动了各方面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为一九五三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计划和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报纸还对各地各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报道,如全国工业劳动模范刘庆祥、骆淑芬、郝建秀、曲淑姿、牛发和、肖福利、石绍祥,农业劳动模范吕鸿宾、张富贵、郭占一、曾广福、历曰举、钮恩升,知识青年带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先进典型徐建春、胡兆坤,财贸战线优秀营业员盖玉凤、李金玉、孙宝兰,党的好干部、模范共产党员李瑞兰等一大批先进人物。通过对各地各行各业先进典型的宣传,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为全省人民和各行各业树立了一大批先进的榜样和旗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掀起了学赶先进的热潮。这一时期,各报纸的编辑、记者、通讯工作的业务建设也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九五二年和一九五四年召开的两次全省通讯工作会议,进一步贯彻了“全党办报”、“大家办报”的方针,通过对原有通讯员队伍的整顿和调整,加强了对通讯工作的领导。一九五三年以后,《大众日报》在各市、地委的大力协助支持下,先后在各省辖市和专区所在地设立了常驻记者站,负责对该地区各项工作的经常报道工作。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六年是报纸曲折前进的时期。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〇年,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报纸在宣传报道上连续发生了严重失误,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之间的界限,搞了许多错误的、虚假的报道,败坏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作风,使各项事业受到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报纸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也大大降低。一九六一年后,对报纸进行了整顿,端正了宣传指导思想,转变了报道作风。在此期间,报纸的文风也有很大改进,报道面不断扩大,可读性有了提高,整个报纸办得比较生动活泼。可惜这一好的发展势头,到了一九六四年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中因为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影响而中断,“左”的宣传思想又重新开始泛滥,愈演愈烈,直到后来“文化大革命”爆发。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是报纸横遭摧残和严重破坏的时期。在此期间,全省绝大多数报纸相继停刊,只剩8种报纸继续出版。这几种报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在山东的代理人所控制,由原来的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变成了为他们进行篡党夺权、巩固个人权势,以及摧残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舆论工具。“文化大革命”对报纸事业的摧残破坏和对报纸工作人员思想上的腐蚀危害,以及在人民群众中所造成的严重恶劣影响,都是极其深刻的。
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五年报纸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山东省的报纸有了一个大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1)报纸数量大量增加。一九八五年共有71种报纸,其中在一九七八年以后新创办的就有63种。(2)报纸种类比较齐全。全省71种报纸大致分为党报、农民报、工人报、青年报、经济报、科技报、政法报、文艺报、教育报、体育报、卫生报、社会生活服务报、广播电视报、行业报、文摘报、企业报等16个种类,可以从不同方面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3)报纸布局日趋合理。全省报纸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党报为主体,以省城为中心,多种类、多层次办报的合理局面。(4)报纸发行量大幅度上升。一九八五年全省报纸总期发量(包括中央和外省的报纸)达到1000万份,其中本省报纸期发量达到600多万份。不少报纸在全国同类报纸中发行份数名列前茅,如《大众日报》发行60多万份,《农村大众》报发行70多万份,《山东科技报》发行145万份。报纸发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一九八五年已有4种报纸对国外发行。这一时期,山东省报纸在质量上也有很大改进和提高。经过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的拨乱反正,报纸从长期“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解脱出来,围绕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同时,报纸宣传报道的内容形式也多种多样,增加了可读性。但也应看到,由于新增加的报纸较多,而这些报社的领导和编辑力量薄弱,以致报纸的质量不高,社会效益比较差。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对于报纸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发挥报纸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使报纸办的缺少自己的特色。
二、期刊新中国建立前,山东解放区先后创办过142种期刊。新中国建立后,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七八年,创办各种期刊42种,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19种,文化教育类期刊4种,文学艺术类期刊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11种。这一段时间,山东的期刊发展比较曲折,也比较缓慢,不少期刊停停办办,出版不正常,质量也普遍较低。
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期间,山东省的期刊进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数量迅速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布局也日趋合理。
截至一九八五年底,山东省共创办有各种期刊152种。从内容上分,自然科学方面的期刊有46种,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37种,文学艺术方面的期刊16种,少儿期刊6种,科普期刊6种,大专院校学报41种。从隶属关系上分,中央有关部委在山东的直属单位办的期刊14种,省直单位办的期刊81种,市、地直单位办的期刊14种,大专院校办的期刊41种,济南军区办的期刊1种。从发行方式上看,公开发行的期刊34种,限国内发行的期刊75种,内部发行的期刊43种。一九八五年全省各类期刊总期发数约400万份。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期刊有:《文史哲》、《东岳论丛》、《山东画报》、《山东青年》、《农业知识》、《柳泉》、《山东文学》、《知识与生活》、《幼儿园》等。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