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卫生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5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卫生事业
分类号: R197.1
页数: 10
页码: 150-159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怀人民健康,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卫生 事业

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怀人民健康,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三十六年来,山东省医疗卫生事业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极为落后的条件和基础上,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健全的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了一支卫生专业队伍,提高了医学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广泛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延长了人民的平均寿命。
  新中国建立前,山东人口总死亡率达25‰,处于世界较高死亡率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总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一九八五年已降到6.64‰,达到世界低死亡率水平。山东省人口的平均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71.72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建立健全城乡卫生机构新中国建立前,山东城乡普遍缺医少药,卫生落后,瘟疫流行,人民健康状况很差。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增加设备,改善卫生条件,在全省基本上形成一个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各种医疗卫生机构从一九四九年的288处发展到10304处,增加了34.8倍;医院床位从2599张发展到133622张,增加了50.4倍;专业卫生人员从27890人发展到258460人,增加了8.3倍。其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从26153人发展到205082人,增加了6.8倍。
  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基本健全,一般都设有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女保健医院(站),以及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有些城市建有疗养院、传染病院、儿童医院和结核病、麻风病、职业病、精神病、肿瘤等专科院所。城市街道设有卫生院和卫生站;工矿企业、机关、学校设有门诊部、保健站、卫生所和职工医院。
  农村各县都设有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有的县还设有卫生学校、结核病、麻风病防治所(站)、药品检验所和中医院。全省广大农村基本形成了以县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同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所)组合而成的三级医疗卫生网。县一级卫生机构是全县医疗、防疫、计划生育的技术指导中心和卫生人员培训基地;乡镇卫生院是综合性的卫生事业机构,是上下联结县、村卫生机构的枢纽;行政村卫生室是农村的基层卫生机构,是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基础。三级医疗设施,上下联系,相互配合,担负着全县的医疗卫生防疫工作。从掖县住院、门诊病人的数字可以看到三级医疗卫生网在医疗方面发挥的作用。一九八一年,掖县县级医院出院病人5585人,占全县出院病人的28%,公社卫生院出院病人14329人,占72%;县级医院门诊病人214865人次,占全县门诊人次的3%,公社卫生院门诊病人1450494人次,占全县门诊人次的20.8%,村卫生所的门诊病人5317000人次,占全县门诊人次的76.2%。广大乡村医生通过防病治病实践和培训提高,全省已有63%的人达到相当中专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任务。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基层卫生组织建设通过改革,实行了多种形式办医。多数是自费医疗,谁看病谁拿钱;经济条件好,群众自愿的继续实行合作医疗;还有一批卫生技术人员个体开业。
  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建设中,山东省重视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的工作。从一九八〇年开始,有计划地对三分之一的县卫生机构进行整顿建设,投资兴建业务用房和生活用房,装备仪器设备,举办卫生管理干部学习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水平。根据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山东接受世界银行农村卫生项目贷款790万美元,用于进口先进的医疗器械,装备了15个县(区)的医疗卫生单位。这些措施,为巩固提高山东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农村实行三级医疗卫生网的做法,是中国卫生事业的一大创造,受到了国际上的重视和好评。自一九八〇年十二月起,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山东省掖县建立了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在掖县连续开办了四期基层卫生讲习班,参加的有40个国家的卫生官员253人次。一九八二年六月,世界卫生组织等四个国际组织联合在掖县召开了国际区间初级卫生保健讨论会,肯定了掖县的经验,认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的经验,提供了重要教益,可供其他国家借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进行了整顿提高,加强了省、市(地)级医疗、防疫、教学、科研、中医、妇幼、保健技术中心和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开展了创建文明礼貌院、站、所、校的活动,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整顿院容院风,进行医德教育,实行文明行医。全省广泛进行了卫生改革,提倡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办医,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岗位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为病人服务的积极性。许多医院取消了门诊限额,增添专科门诊、咨询门诊、挂牌门诊,设立服务台,便民利民,方便群众就医。城乡医院兴办了一批医疗协作联合体,有大小医院、城乡医院、市级医院与厂矿医院联合等形式。联合体使大医院向小医院提供技术援助,小医院向大医院提供床位,挖掘了潜力,开辟了一条缓和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新途径。据一九八五年统计,山东省已建立医疗协作联合体146个,网络了216个医疗单位,增加诊疗项目30多项。仅济南市医疗联合体开放使用的病床就有325张,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医院。例如,该市郊区姚家医院平均日门诊量仅50人次,床位使用率只有17.1%;经与市中心医院协作联合建立偏瘫治疗中心后,日门诊人次增加1倍,床位使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有条件的医院还开办了家庭病床业务。医务人员走出医院大门到病人家里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大大便利了患者。据一九八五年统计,全省医院累计开设家庭病床13万多张,收治了大量的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结核病及其他慢性病病人。
  [=此处为插图(图17世界卫生组织讲习班官员在掖县路旺乡参观)=]
  二、改变城乡卫生面貌新中国建立以来,山东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乡卫生面貌有了改观,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及各行业的卫生状况都有很大改进,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卫生工作方式。一九五二年,山东人民就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伟大号召,开展了大规模的除“四害”讲卫生的群众运动。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进行了大清除,初步改变了城乡卫生状况。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山东省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卫生模范单位和卫生模范人物。其中青岛市被评为全国卫生模范城市,受到了国务院的奖励。
  从七十年代开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提出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是搞好管水、管粪和改造厕所、畜圈、水井、炉灶和环境的“两管五改”工作,使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了狠抓卫生治本建设阶段。烟台地区从一九七六年开始,采取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紧密结合生产的办法,发动全区群众进行“两管五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地区改造厕所160万个,占总数的85%;改良水井3万多眼,建手压井10万多眼,有244个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下同)修建了自来水,使94%的水井减少了污染;8000多个大队推广了“土包氮”或“三合一”积肥方法,对人畜粪便进行了无害化处理;7000多个大队整修了街道,进行了绿化。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于一九七八年八月在烟台地区召开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现场交流会议,总结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的爱国卫生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新时期的爱国卫生运动同“五讲四美三热爱”①(“五讲”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指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结合起来,实行全面规划,治理城乡“脏、乱、差”,促使爱国卫生运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从一九八二年开始,全省各地连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治脏活动。至一九八四年,全省共出动1亿多人次,车辆121万多次,清除垃圾1785万多吨,疏通污水沟、下水道2641万多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42万多处,整修新建公共厕所54万多个,新建公共绿地574万多平方米,植树3亿多棵,使全省城乡向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前进了一大步。
  开展卫生达标活动,是爱国卫生运动的一项重要改革,是社会卫生工作由经验管理进入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明确了各行业、各部门在社会卫生工作中所应负的责任、任务和要求。这项工作从一九八四年开始。据一九八五年对15个城市的初步统计,已有7040个单位达到卫生标准。威海市人民建设文明卫生城,年年迈新步,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单位的称号,受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奖励。邹县的文明卫生村建设一直走在前头,尤其在灭蚊蝇方面,创造和总结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农村蚊蝇密度不断降低,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们的肯定。
  三、消灭和减少疾病随着山东卫生事业的发展,防病治病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在消灭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中国建立以来,鼠疫、古典型霍乱一直没有发生;天花、性病、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头癣病已先后被消灭或基本消灭;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猩红热、疟疾、钩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麻风、结核病等已被控制或明显减少。
  三十多年来,通过开展预防接种,实施计划免疫,提高人群免疫力,防治传染病工作收到了预期效果。天花是烈性传染病,在旧中国发病率、死亡率很高,危害极大,民间流传着“生子只算生一半,得过天花才安全”的歌谣。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免费普种牛痘,一九五四年全省就消灭了天花。由于广泛进行预防接种,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等传染病,也已达到基本控制指标。
  黑热病在山东流行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山东解放前夕,临朐县仅马庄一个不到100户的村子就有65人患黑热病,先后死亡30多人,有的竟全家丧生。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省成立了黑热病防治所。在全国劳动模范、著名黑热病专家王兆俊的带领下,医疗卫生人员对全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了黑热病流行规律,研究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很快控制了黑热病的传播与流行,使患病率逐年下降。到一九五八年,全省平均发病率下降到万分之三点五人次,比一九五〇年下降了99%。经过十年左右的防治,山东省基本上消灭了黑热病,当时把这一奇迹向国内外宣布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八〇年,全省只诊察到十几个过去遗漏或治而未愈的病人;自一九八一年以来未发现一例病人。群众高兴地说:“人民政府为人民,大肚子痞绝了根”。
  五十年代初,丝虫病在山东省74个县流行,微丝幼阳性者和丝虫病人各有250万。鲁南一带早就流传着“邹、滕、峄县,十人九疝,泗河两岸,粗腿大蛋”的民谣。病情严重的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病人极为痛苦。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极防治,全省已基本消灭了丝虫病。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丝虫病经验交流会,总结介绍了山东省防治丝虫病的经验,并宣布山东省是中国第一个基本消灭丝虫病的省份。
  麻风病在山东省流行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旧社会,麻风病人不是自杀、被杀,就是被活埋掉。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经过积极防治,控制传染,至一九八三年底,全省累计各型麻风病患者51951例,已治愈37343例,总治愈率为71.9%,现症病人减少到1785例。一九八五年全省有46个县(市)麻风患病率达到基本消灭指标;54个县(市)达到控制指标;全省麻风患病率、发病率、现症病人分布村庄均下降90%以上。山东省麻风病已处于由控制到消灭的阶段。一九八四年二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宣读了《山东二十五年麻风病流行情况》的论文后,受到了各国代表的好评。
  结核病在山东分布广泛,疫情严重。经过有计划地防治,总结推广“网、查、管、治、卡”综合防治经验,治愈了大量的病人,患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通过接种卡介苗,提高了儿童免疫力,儿童结核病和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已明显减少。中央卫生部总结了山东省的经验,并授予了对山东结核病防治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省劳动模范王德理“人民的好医生”的光荣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院长基金。
  疟疾,一九四九年后曾在山东出现两次大面积流行,一次是六十年代初,全省发病人数高达600余万;一次是七十年代初,发病人数高达460余万。由于加强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到一九八五年,全年疟疾发病人数已控制到千人左右,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地方性甲状腺肿,在山东受害人口达2100万,病人178万。过去,病区群众流传着“苦难鲁山脚,遍地求神医,还是长粗脖”、“一代粗,二代傻,三代连根拔”的说法。由于在病区开展了食盐加碘的有效防治方法,一九八五年经过国家考核,山东省地方性甲状腺肿已达到基本控制指标。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遍布山东104个县(区),受害人口580万人;氟斑牙患者294万人,氟骨症患者23万人。针对引起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原因,采取了改水防氟的有效措施。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已完成3079个氟病村的改水任务,使病区245万群众吃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低氟水,控制了疾病的蔓延。
  在旧中国,山东省妇女儿童疾病尤为严重。妇女生育大多为旧法接生,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很高。新中国建立后,山东加强了妇幼卫生工作,普及了新法接生,防治和减少了新生儿破伤风。在儿童中积极进行预防接种,使严重威胁儿童生命的一些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同时积极治疗严重危害妇女身体健康的子宫脱垂和复杂尿瘘等疾病。一九八五年山东农村住院分娩率为50%,城市已达99%以上。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四年,新生儿破伤风率由10‰降到0.07‰;产妇死亡率由15‰降到0.3‰;婴儿死亡率由200‰降到37‰,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四、发展医学教育和科学技术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的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发展较快,卫生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取得了一些突出的科研成果。一九八五年,全省已有高等医学院校9个,在校学生10845人;中等卫生学校28个,在校学生11783人;三十六年累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12万多名高、中级医药技术人才。山东中医学院、山东省中医药学校培养了一批中医药人才,促进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除独立性的科学研究机构和附属科研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也积极承担科研任务,三十六年来已研究出一批重要成果。如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斯锑黑克,应用海群生掺拌食盐的方法防治丝虫病等,都收到了显著效果。山东于五十年代就研制成功人工喉。一九八〇年对喉癌、喉咽癌切除一期喉功能重建的研究,手术方法不断创新,能较好地恢复病人呼吸、吞咽、发音三大功能,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特别是对硅橡胶喉成形的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医学科学研究发展更为迅速。仅从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全省就取得了761项医学科技成果,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有24项,在国内领先或具有先进水平的有152项。
  第二节计划生育山东省是全国人口众多、密集的省份之一。一九四九年总人口为4549万人,到一九八五年末已达7695万人,三十六年共增长3146万人。人口总数仅次于四川、河南两省,为全国第三人口大省。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03人。鉴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密度高的特点,搞好计划生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安定,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人口出生率也急剧上升,死亡率逐步下降。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七年,山东省人口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这四年中,全省共出生740万人,平均每年出生185万人,年均出生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