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文化艺术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51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章 文化艺术事业
分类号: G127
页数: 14
页码: 136-149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千百年来,山东人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文化艺术事业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文化 艺术 事业

内容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山东人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山东的文化艺术事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只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化艺术才获得了新生和迅速发展。在人民革命战争年代,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的胜利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山东的革命文艺活动也逐步开展起来,有力地配合了革命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建立以后,山东的文化艺术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全省各级文化行政领导机构和文艺群众团体逐步建立健全;各类文化事业设施迅速发展;文艺工作者队伍日益壮大,素质不断提高;精神产品的生产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城乡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文艺改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全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调整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山东文艺事业的振兴与腾飞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省仅有各类文化艺术事业单位153个,经过十七年的努力,到一九六六年增加到1450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各类文化艺术事业单位发展到1.6万个,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106倍多;有5.7万余名文艺工作者活跃在城乡各地,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繁荣新中国建立以来,山东的文学创作园地百花争妍,出现了一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小说、诗歌、散文及文艺理论研究著作。
  “文化大革命”之前,山东省文艺工作者贯彻党的文艺路线、方针,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作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如富有传奇色彩的反映人民战争的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以及长篇小说《海上渔家》、《渔岛怒潮》、《民兵爆炸队》;王安友的中篇小说《李二嫂改嫁》、邱勋的《微山湖上》;诗歌《枯树开花》、《黑板报上写诗歌》、《报春集》;民间文学《玉仙园》;文艺理论研究著作《杜甫研究》、《炉边文谈》、《“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精神》等。这些作品,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美术、摄影等方面的创作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十年浩劫却阻碍了这一蓬勃发展的势头,使山东的文学创作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和损失。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作家、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奋发努力,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出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美术、书法、摄影作品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在全国各类文艺评奖活动中获奖,还有不少作品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王润滋的短篇小说《卖蟹》、《内当家》,以及《拜年》、《声音》、《老霜的苦闷》、《一潭清水》等相继获优秀短篇小说奖;《微山湖上》、《海滨的孩子》、《冰雪花》等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奖;李荐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矫健的《老人仓》等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在这片国土上》、《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也在全国评奖活动中获奖。在省级以上和全国评奖活动中名列前茅的还有歌词《我的心儿这样回答》,民间故事《崂山茶》,油画《斗霸》,连环画《唐赛儿》,农民画《丰收场上》、《石臼港》、《灯节》、《古镇春晓》等。此外,书法、摄影作品也有不少获全国一、二等奖或金、银牌。
  过去,人们形容山东的作家队伍和文艺创作的状况是“丘陵连绵,没有高山”;而今,“丘陵”正在隆起,山东的作家群正在形成。老作家焕发青春,壮心不已;中年作家潜心创作,时有佳作问世;青年作家脱颖而出,不同凡响,令人刮目相看,不少作品已经和正在引起国内外文学界重视。如《鲁班的子孙》、《秋天的愤怒》、《河魂》、《山地》等,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较高的艺术性。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生活,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感情充沛,格调高昂,能给人以启发教育,鼓舞人们奋发向上。此外,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等,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山东解放区文艺概观》一书,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董均伦、江源的民间故事集《聊斋汊子》,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这么多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的涌现,充分说明了山东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艺事业的兴旺。
  第二节文艺创作与演出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的文艺创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电影、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各类艺术创作硕果累累。从五十年代开始,一些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多部由山东省作者创作和演出的故事片和戏曲艺术片,如《铁道游击队》、《三进山城》、《丰收之后》、《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奇袭白虎团》、《孙安动本》、《墙头记》等。一九七七年以后,山东的电影创作更为活跃,形成了一支新的电影文学创作队伍。根据他们创作的剧本拍摄的影片《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分别获文化部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三年的优秀故事片奖和一九八二年、一九八四年电影“百花奖”;《喜盈门》还获一九八二年的“金鸡奖”(荣誉奖)。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誉为“一部撼人心魄的作品”。影片《闪闪的红星》、《车轮滚滚》、《红牡丹》、《逼婚记》等,都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山东是全国戏剧剧种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新中国建立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挖掘各种传统剧目,并创作、改编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如吕剧《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京剧《奇袭白虎团》、《红嫂》,柳子戏《孙安动本》,山东梆子《墙头记》、《程咬金招亲》、《画龙点睛》,莱芜梆子《红柳绿柳》,话剧《丰收之后》、《沉浮》、《命运》、《飞吧,海燕》等。其中《李二嫂改嫁》、《奇袭白虎团》、《红嫂》、《孙安动本》、《墙头记》等剧目进京演出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真、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演员。为了鼓励创作活动,省设立了“泰山文艺创作奖”,颁布了《关于奖励在国际、全国、国内区域性文学艺术工作评奖获奖人员和集体的试行办法》。一九八〇年创办了综合性戏剧刊物《戏剧丛刊》,发表了各种题材、风格的剧本及戏剧研究方面的文章。
  音乐、舞蹈艺术在山东有深厚的基础,其中民间音乐、三大秧歌闻名全国。新中国建立以来,又创作了大批比较好的作品。如舞蹈《美丽的心灵》、《三毛哥哥好》、《迎春》、《我爱油田》,歌曲《计划生育好》、《泰山大合唱》、《沂蒙美》,器乐曲《打谷场上》、《欢庆胜利》等,都在省级以上会演、调演中获奖或受到好评。
  山东向有“书山曲海”之称,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都是独有的曲种形式。山东曲艺工作者除对传统曲目进行挖掘整理外,还创作了大批新作品。其中,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山东琴书《大林还家》、《锔瓷盆》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杂技在山东有悠久的历史。三十多年来,全省创作演出的许多节目在省级、国内区域性和全国比赛、会演中获奖。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山东省杂技团优秀演员卢立新、沈凝演出的《蹬板凳》,在摩纳哥举行的第十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节上获得“金小丑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此处为插图(图16吕剧《李二嫂改嫁》)=]山东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在不断调整、改革中发展的。新中国建立初期,全省只有46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其中44个是私营民间职业团体。为了发展山东省文化艺术事业,从一九五〇年起到一九五九年,先后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省京剧团、省话剧团、省歌舞团、省梆子剧团、省柳子剧团和省杂技团,各地、市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十年动乱期间,文艺队伍遭到了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又焕发了艺术青春,文艺改革的春风为全省舞台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开拓了前进的道路。到一九八五年底,山东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2个,其中戏曲剧团121个,话剧团3个,歌舞团8个,曲艺团2个,杂技团8个。艺术队伍不断壮大,并涌现了一大批人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著名话剧演员王玉梅、著名吕剧演员郎咸芬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优秀代表。
  山东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把演出重点放在基层,经常深入工矿、农村和部队驻地,为广大工农兵群众演出,丰富和活跃了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受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委托,山东省文化厅组织省吕剧团演出队,赴老山前线演出,慰问战斗在前方的人民子弟兵。通过慰问活动,既鼓舞了战士们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也使文艺工作者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为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山东省多次派艺术团体出访演出。一九六七年,山东省歌舞团赴坦桑尼亚、赞比亚、索马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访问演出;一九八二年二月,该团又组成山东艺术家小组到美国、巴巴多斯、墨西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里南、牙买加六国访问演出。同年十月,山东京剧团赴日本参加中日邦交恢复十周年的演出,十二月,又出访新加坡。济南市杂技团于一九八二年九月出访日本,一九八三年十月赴美国迪斯尼世界游乐场演出。同年十二月,烟台市京剧团赴缅甸、印度访问演出。山东省杂技团从一九八四年以来,先后出访了加拿大、日本、南斯拉夫、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等国家。山东省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在出访演出的同时,山东省也接待了来自南斯拉夫、英国、智利、哥伦比亚、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巴基斯坦、津巴布韦、法国、印度、日本、墨西哥、苏联等国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与他们交流了技艺,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第三节电影与群众文化山东的社会文化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经过三十六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网络。
  全省的电影放映网。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全省只有21座破旧不堪的电影院,1个工矿放映队。广大农村中没有1个放映单位,绝大多数农民群众没看过电影。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全省的电影放映网已初步形成。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3018个,其中:拥有35毫米电影机放映单位(电影院、影剧院、放映队、俱乐部)1161个;16毫米电影机放映单位(电影院、影剧院、放映队、俱乐部)11460个;8.75毫米电影机放映单位(放映队、俱乐部)397个。全省农村平均每10个村、6000人有一个放映单位。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每周或每十天就可看到一场电影。
  随着放映网的发展壮大,山东省各级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省、市(地区)、县三级都建立了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构,县以下还建立了600多个乡、镇电影管理站或分公司,形成了从省到各市(地区)、县乃至各乡、镇的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系。
  群众文化事业。一九四九年,山东省仅有文化馆39个,到一九六五年发展到147个,专职干部1241人。十年浩劫中,群众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一九七八年以来,群众文化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省、地、县、乡(镇)四级群众文化网。到一九八五年上半年,全省共有各级群众文化机构2300个,其中艺术馆15个,文化馆142个,文化站2014个;有4880名专职群众文艺工作者活跃在全省城乡各地,辅导城乡群众,培养骨干,开展文化活动。
  山东省艺术馆自一九五七年建馆以来,文艺工作者积极深入工厂、农村进行业务辅导,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举办各种培训班,培养了大批业余文艺骨干,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有影响的艺术人才。各级群众文化单位多次组织各种文艺调演、会演和展览,演出和展出了大批优秀节目和作品,许多节目和作品获得了全国性奖励。
  此外,山东各地还建立了一些群众性业余文化团体,如各种剧团、杂技团、乐队、职工艺术团、大学生、中学生艺术团、儿童歌舞团等。这些团队坚持常年活动,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使大批文艺人才成长起来。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各地在文化站的基础上,建起了700多处乡镇文化中心。这些文化中心,有固定的设施、稳定的队伍和组织经常的活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是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各地在发展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点的同时,还积极扶植文化户的成长。仅临朐一县就有800余文化户,他们采取专营、兼营和义务三种形式,经营影视放映,图书销售,美术、摄影、盆景及各种工艺品制作,戏曲、曲艺、杂技等文艺演唱活动。临朐县文化专业户尹炳祥办起了摄影、电视剧制作和文艺创作三位一体的影视公司,为促进本县文艺创作,自己出钱设立了电影文学奖。
  图书馆事业。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仅有三处国立图书馆。五十年代初,进一步加强了图书馆的建设,到一九六五年,全省已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处。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已建立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00个,其中省馆1个,地、市级馆9个,县级馆90个,乡、镇、村图书馆(室)18705个。此外,厂矿、机关、学校、科研单位也大都建立了图书馆(室)。各级图书馆的藏书大大增加,规模日益扩大,队伍不断壮大。创建于一九〇九年的山东省图书馆,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十六年的发展,已成为山东省藏书、文献信息、目录和图书业务研究及交流的中心,并跻身于全国十大图书馆的行列。各级公共图书馆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科研服务的方向,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各级图书馆采取措施,创造性地组织基层群众,建立起读书小组,并及时为这些小组编制读书计划。这种方法,解决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少和图书不足造成的困难,扩大了读者队伍,对于指导读者有计划、有目的的读书,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山东省图书馆为适应图书分类的需要,编制了在全国有一定声誉和影响的《图书分类新法》。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级图书馆又着重抓了为生产和科研服务的工作,积极为各种科研项目提供情报资料,为科研人员提供优惠服务。为了改进图书馆的工作,加强图书馆学研究,一九七九年成立了山东省图书馆学会,并于一九八一年创办了《山东图书馆季刊》。省和各地图书馆还配合中央电大图书馆学专业的招考与教学工作,开办图书馆学职业中专,举办各种训练班,培养人才,为全省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九七八年以来,我省文化科研工作开始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果。到一九八五年底,在舞台技术、电影技术、艺术医学、器乐改革、文物保护技术等方面,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其中10项获文化部文化科技成果奖。
  第四节文物与考古“齐鲁多文物,年来益发扬”,这是郭沫若于一九五九年参观山东省博物馆后写的诗句,准确地评述了山东文物与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山东的文物考古工作早有基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成立了山东省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作为文物工作的领导机构。在该会的领导下,众多的文物古迹得以免遭战火破坏。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积极组织文物普查,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举世闻名的曲阜孔庙、孔府、泰安岱庙、济南灵岩寺、烟台蓬莱阁等古建筑群,经过修缮重放异彩,引起了千百万国内外游人的仰慕和惊叹。截至一九八五年底统计,山东共有古建筑群219处,古遗址2427处,大型古墓葬822座,古石刻1.1万余方,汉画象石2000余石,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3处,文物藏品50余万件,其中一级藏品3500余件。全省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3处,各类博物馆21个,文物商店8个。
  三十六年来,山东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八日,在沂源县骑子鞍山的石灰岩裂隙中,发现了一个猿人的头盖骨(包括大部分顶骨、部分枕骨和额骨)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十一月六日又发现了六枚猿人牙齿、一块肱骨、一块股骨、一块肋骨、两块眉骨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过对眉骨的粗壮程度和牙齿的原始性质的科学鉴定,表明其与北京猿人相似。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猿人地理分布的空白,而且对于了解北京猿人、安徽和县猿人和东北古人类之间的关系,研究第四哺乳动物群的分布和古地理、古气候,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九五九年在泰安发掘的大汶口遗址,以及相继在全省境内汶、泗、沂、沭、淄、潍等水域的广大地带发现的100余处同一类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已被命名为大汶口文化。据测定,它早于一九二八年发现的龙山文化。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滕县北辛庄和平度县东岳石村发现了比大汶口文化更早的北辛文化和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岳石文化。这四个新石器文化的演化年代,当为公元前五三〇〇——一五〇〇年之间。这些古文化的发现,向人们展示了山东省范围内新石器文化的演化序列。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通体磨光的石锛、石斧,造型精美的红陶兽形壶,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雕镂规整、镶嵌着绿松石的骨筒和象牙梳,已有文字萌芽的图画符号,显示新生产力即将诞生的青铜小件工具等文物,对于探索东方古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山东地区的商代考古中,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在益都苏埠屯发掘的殷商大墓是个重要发现。已发掘两座大型墓和两座中型墓,均有奴隶殉葬。其中一号大墓长15米、宽10.7米、深8.25米;有四条墓道,南墓道长26米。墓室内有亚形椁室,墓底有腰坑、奠基坑。墓内殉葬奴隶48人,狗6只。该墓规模之大和殉葬奴隶之多,是河南安阳殷墟王陵以外最煊赫的奴隶主墓葬,推测墓主人应是诸侯、方伯一类人物。该墓出土的两件大铜钺,透雕半人半兽的面象,巨睛凝视,阔口獠牙,充分反映了奴隶社会那种神秘怪诞、具有恐怖感的青铜艺术。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对临淄齐国故城进行了勘探,发现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衔接在大城的西南角,总面积达30余平方公里。大城内发现两处墓地,其中位于河崖头村西的一座甲字形石椁大墓,周围有东、西、北三面相连的殉马坑,已发掘殉马228匹,从它的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马当在600匹左右。齐国贵族的豪华气派,由此可见一斑。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八年对曲阜鲁国故城进行了系统的勘探和试掘,发现城墙周长约20公里,城门11座,纵横交通干道与城门相连,中部宫殿区的夯土基址范围东西延绵1公里,闻名遐迩的灵光殿遗址就在周公庙附近。故城西北角发现5处墓地,已发掘墓葬120余座,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铜、玉、石等各种地下文物。
  一九七二年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其中有兵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还有先秦古籍《管子》、《晏子》、《墨子》,以及《相狗经》、阴阳书与风角灾异杂占残简。过去有人怀疑《孙子兵法》为汉人伪作,有人认为孙子即孙膑,也有人妄猜《孙膑兵法》系子虚乌有。这次《孙子兵法》与失传一千七百多年的《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千古之谜。二号汉墓出土的汉武帝元光年(公元前一三四年)竹简历谱,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考古工作者在对巨野汉王墓、曲阜九龙山大型汉鲁王崖墓群、临沂西汉刘疪墓、临淄村西汉齐王墓、东阿曹植墓、济南北齐壁画墓、邹县西晋刘褒墓、嘉祥隋代壁画墓和邹县明鲁王朱檀墓等的发掘中,出土了金缕玉罩、冠冕袍服、丝绵织品、玉带玉佩、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漆木家具、青铜器等大量珍贵文物。朱檀墓中发现的宋高宗赵构金字题跋的葵花蛱蝶扇面、元刻《黄氏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显示鲁王地位的谥宝和432件木雕彩绘仪仗俑群,尤为醒目。
  据粗略统计,三十六年来山东省出土的各类铜器达万件左右。其中,除前面所述的益都苏埠屯的两件商代镂孔人兽面形铜钺外,还有寿光古城的19件带铭文的商末纪器,黄县旧城的8件春秋〓器,莒县老龙腰的莒国国君用编钟,肥城小王庄的13件陈侯为其女作嫁的媵器,临淄商王庄的嵌金银镶绿松石战国铜镜,诸城臧家庄的两组战国编镈编钟和一件鹰首壶,泰山脚下的楚国祭泰山用的6件铜罍,以及反映西周邦国林立时代的滕器、薛器、邳器、鄅器、微器、曾器、邿器、邾器、郯器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山东是保存和出土汉画象石最多的地区之一,已出土2000余石。除著名的嘉祥武氏祠、长清郭氏祠外,滕县建起了汉画廊,邹县、曲阜、泰安、临沂等地开辟了汉画象石陈列室,安丘汉画象石墓常年对外开放。一九五四年发掘清理的沂南汉画象石墓,结构严紧,气魄雄伟,雕刻技法娴熟,线条明快干净,是古代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杰出作品。汉画象石对于考证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阶级关系、典章制度、衣冠文物、宗教礼仪以及风土人情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前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王献唐(一八九六——一九六〇年),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对历史、考古、文字、音韵、训诂、金石、书画、货币、版本、目录等多种学问,都深有造诣,留有很多著述。他知识渊博,治学谨严,是山东文物与考古工作的奠基者,堪称考古界的楷模。
  为了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一九八二年八月成立了山东省考古学会,同年十二月成立了山东省博物馆学会。学会的成立,对于文物与考古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出版了一批文物与考古研究专著。研究员朱活撰写的《古钱新探》,副研究员蒋英矩主编的《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副研究员张学海主编的《曲阜鲁国故城》,副研究员郑笑梅主编的邹县《野店》,杨子范、于仲航与已故蒋宝庚联合编辑的《大汶口》,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