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47
颗粒名称: 一、发展历程
分类号: G322.7
页数: 4
页码: 126-129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六年来,山东省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发展历程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发展 历程

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六年来,山东省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大体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这一阶段,在解放区高等教育和接管山东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山东大学等高等院校文科各系,逐步成为山东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骨干
  力量。广大文科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开展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九五一年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的创办,是这一时期山东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得到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史哲》编辑部相继组织了“《红楼梦》研究”、“中国古史分期”等重大学术问题的讨论,发表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山东大学在唐诗研究、鲁迅研究等方面,也在国内外颇负盛名。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这一时期全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研究工作也蓬勃开展起来。省、地(市)都建立了讲师团、学习室,还成立了党校、政治干校。到一九五六年,全省拥有专职理论干部227名,开始形成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队伍。这些专职理论干部除了担任对广大干部进行系统轮训外,还积极开展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工作,产生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理论著作。在这一时期,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可以展开讨论,艺术上的不同流派也可以同时发展,争鸣的空气比较好,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比较正常,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六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山东的社会科学事业也在五十年代前半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创办了专门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五九年,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建立了哲学研究所,省计委建立了经济研究所,山东大学建立了历史研究所,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科研队伍。另外还出现了一些学术团体。一九五八年底,山东省哲学学会和历史学会先后成立,一九六二年成立了山东省经济学会。一九六〇年成立了山东社会科学联合会筹委会,为发展全省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挥了一定的组织作用。这时期新创办了一些学术理论刊物。其中一九五八年八月由中共山东省委主办的理论月刊《新论
  语》,在繁荣和发展全省社会科学事业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时期开展了一些群众性的学术活动。各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了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推动了许多课题的研究。一九六〇年和一九六二年两次召开的全国性的孔子讨论会,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这一时期由于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过多地强调“阶级斗争”的政治运动,使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受到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限制。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给整个社会科学事业带来严重灾难。山东省大部分科研机构被撤销,学术团体被解散,学术刊物停办,科研工作陷于停顿,多数学者受到迫害,严重挫伤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一九七六年十月至一九八五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受到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出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好的局面。一九八二年,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成立了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制定了全省性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并纳入山东省第六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一九八四年,就山东社会科学院人才规划问题,中共山东省委专门发了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和支持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山东社会科学院和济南、青岛两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省直有关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相继成立,学术活动空前活跃。这期间,与国外学术交流活动也广泛开展。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仅省社会科学院就接待了十多个国家、近百名国外来访学者。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也迅速扩大,不仅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传统学科和中国史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语言学研究等学科有了新的发展,而且陆续建立
  了部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人口学、伦理学、美学、新闻学、图书馆学等学科。学术刊物的大量出现,为发表科研成果、培养科研人才,发挥了园地作用。广大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应用理论研究,服务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于中共山东省委提出的“提前翻番、富民兴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向社会贡献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