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果累累,效益显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38
颗粒名称: 六、成果累累,效益显著
分类号: G322.7
页数: 16
页码: 111-126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山东省的自然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技术开发,成果累累,效益显著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成果累累 效益显著

内容

新中国成立三十六年来,山东省的自然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技术开发,共取得科技成果1万多项。仅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间,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371项,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217项,居国内先进水平的2505项;获得各种奖励的科技成果达2891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51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408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88项,受奖数量居全国第四位。青年发明家罗来康发明“热处理保护胶纸”,一九八五年荣获世界青年发明家科技成果展览金质奖章。
  (一)基础理论研究。
  数学。山东大学潘承洞教授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果。此外,山东省在泛函分析、复变函数、
  运筹学控制论、计算数学、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不少方面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物理学。山东在磁学、高能物理及功能材料物理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磁学研究方面,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五年,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山东还多次派出代表参加3M及LGM国际专业会议。一九八一年研制成功的Royer变换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山东大学郭贻诚教授著有《铁磁学》、《非晶态物理》等,对磁学研究做出贡献。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全省已取得20余项研究成果。其中,参加国内外合作的西藏甘巴拉山乳胶实验室的研究、进行1014EV以上的强子物理研究,曾获得一九七九年科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一九八五年国家教委技术进步奖。山东大学王承瑞教授曾先后参加中美离子注入学术座谈会和第十六届国际宇宙线会议,并任高能分组主席。功能材料物理研究,如深井声幅、声速测量用压电陶瓷换能器、压电陶瓷变压器和用于声表面波器件的钛酸铅陶瓷材料,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电子工业部和山东省科研成果奖。
  化学。一九七八年前,化学研究成果主要有配位场理论、薛定谔方程的精确解、求近似波函数的近似方法和以分子轨道理论分析均杂核共轭分子及其有周期性的共轭分子。特别是配位场理论的论文,得到了国际上的注视。在无机化学研究方面,胶体化学、高分子、分析化学、溶剂萃取化学以及某些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九七八年以后,研究领域扩大,不少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系列性增强,有些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山东大学校长邓从豪教授对量子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气象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东省气象科技队伍不断
  壮大,仪器设备逐年改善。早在五十年代就已实现仪器配套国产化,伴随着技术进步,新仪器新技术的使用加速了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七十年代气象雷达投入使用,建立了地面卫星接收站,进行连续监测和跟踪强对流气流的活动和演变,实现了传真电讯传输,提高了专家预报的准确性。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实现了气象观测数字化、自动化,加速了气象科学现代化的进程。五十年代,气象预报引用了峰面气旋、气旋发展、长波、平流动力等理论结合实际预报经验进行预报;六十年代推广环流分型模式配套预报方法;七十年代开展了统计预报方法,后期开展动力学诊断分析,利用气象雷达探测资料和卫星云图,扩充了气象信息量,加深了对天气演变物理过程的认识,提高了对强对流天气和风暴预报的能力;八十年代随着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天气预报专家系统也开始研究应用,实现了多渠道资料兼容,多规格综合预报系统,更客观地反映了天气变化的机理。此外,三十六年来对大风、暴雨等灾害天气不断深入研究,提高了预报的准确性。
  地学。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山东省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共取得175项地质科研成果(包括基础地质、矿床地质、水文地质、探矿工艺技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实验分析、测量绘图等),其中有31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三级以上奖励,有9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通过大量的地质科研工作,打破了一些传统的找矿理论和找矿方法,突破了找矿难关,创立了新的成矿理论。如对金刚石原生矿的突破、“焦家式”特大型金矿的发现等,为成矿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郯城—庐江深大断裂”是五十年代发现的,它严格控制着山东的东部和西部的地质发展,是典型的“大陆裂谷”,这项研究成果为世界瞩目。地理学研究,特别在人文地理研究方面,配
  合建设需要,先后编写了《山东地理》、《山东农业地理》、《山东国土资源》、《山东经济地理》、《山东人口地理》等学术著作,为科研和社会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山东人文地理资料。另外,在历史地理、工业地理、旅游地理、乡土地理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生物学。山东省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开展了地区性的或全省性的植物调查,出版了《山东中草药手册》、《山东经济植物》、《山东树木志》等。在深入研究山东植物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种和在山东的新分布。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正式发表的新种44种、新分布40种。在解剖学方面,对十字花科植物苗端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写出《大白菜形态学》一书。
  有关动物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从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工程等微观到宏观生物学,都已建立和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海洋动物、动物胚胎、动物分类生态、动物形态、生理等领域的研究,已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崭露头角,得到了好评。益鸟招引与饲养,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在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自五十年代山东即进行了纤维素微生物学的研究。关于“城阳盐碱土中需氧性纤维素细菌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噬孢粘菌(cytophaga sp)的分离培养技术,迄今仍为国内外研究者所利用。
  经过海洋调查,查清了山东沿岸海域各类菌种空间分布、活性以及随季节变化消长的规律,发表了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论文,为研究海洋自然净化能力提供了科学数据。
  (二)应用技术开发。
  1.农业方面。
  新中国成立三十六年来,山东省农业科研机构现已发展到112处,农业科技人员达4000多人,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1000多项。其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的327项,包括国家发明奖4项、全国重大技
  术推广奖2项、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13项。
  (1)良种选育和引进推广。三十六年来,全省选育引进和推广各种主要作物育种100余个,其中鲁棉1号棉花育种获国家一等发明奖,夏大豆跃进5号获国家二等发明奖,烟草、海带单倍体育种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小麦是山东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进行了4次种子更新。一九七九年,小麦育种专家陆懋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玉米良种也进行了4次更新,每次以10%、15%、20%的增产幅度更新换代。其中选育出抗病力强、高产、早熟的鲁原单4号优良品种,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种植3000余万亩,增产24亿斤。经济作物棉花、花生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鲁棉1号的育成,对改变山东省棉花产量低而不稳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继鲁棉1号后,又选育出鲁棉2、3、4、5、6号新品种。
  在果蔬研究方面,自五十年代末至一九八五年,共取得60多项成果。在畜禽兽医及桑柞蚕研究方面,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植物保护方面,先后取得30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在国内首创了防治大豆恶性寄生杂草菟丝子的生物农药——鲁保1号;首次试验成功用柞蚕卵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并用于玉米螟、苹果小卷叶蛾等农林害虫的防治等。
  (2)盐碱的综合治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盐碱地的治理。一九六六年国家科委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摸索黄淮海地区综合治理旱涝碱的经验,派科技人员帮助山东建立了禹城井灌井排旱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自一九七五年以来,省科技计划先后安排了一些改碱实验项目,并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改碱试验区。禹城改碱实验区经过十几年的综合治理,效益十分明显,为内陆盐碱地树立了综合治理的样板。一九八三年国家科委又在
  旱涝洼治理的基础上,进行了禹城盐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体系区域试验,把治理与开发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综合开发治理的技术体系,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主要农作物中低产田大面积增产技术的开发试验。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在全省不同自然类型、不同生产水平的地区,先后进行了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谷子等6种主要农作物综合增产技术开发,试验面积150万亩,分布在13个市、地38个县、区,试验基地49处,示范带动面积400万亩。经过三年开发试验,这6种作物的单产比试验前三年平均增产3成以上,增加收入1.1亿元,为科研投资的68倍。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山东省承担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其中包括“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技术研究”、“夏大豆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综合技术研究”、“枣粮间作地枣树增产技术研究”4个课题;试验面积25万亩,分布在全省5个市、地的8个县。
  (4)林果业。三十六年来,林业科研、示范、推广体系已具雏形,先后建立了国营林场、苗圃、林业工作站等示范推广单位和林业科研所,共取得林业科技成果2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4项,获部、省级奖励的26项。约有30%的科技成果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初步改变了林业生产的落后面貌。全省已引种成功了国内外30多种优良树种,选育和发现了一批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抗逆性强的用材和干果树种的优良类型,有的遗传增益达到50%。在森林保护方面,已经基本摸清了全省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分布,由过去单一的化学防治,逐步发展为化学、生物和营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其中利用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防治蛀杆害虫,人工驯养灰喜鹊防治松毛虫,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
  (5)水利。三十六年来,山东省水利战线共取得11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166项。水资源综合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经过全省水资源正式调查评价工作,提出了全省水资源总量,包括各地、市和经济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可采量、全省水资源供需现状、供需平衡预测及对策,为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外,还研制成功了SDJ-1型积分式电测仪和DTF-1型伽玛射线找水仪,为找水定井、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新的专用仪器和先进找水技术。
  在水利工程保险加固确保防洪安全方面,先后研究出电法探测堤坝隐患技术、土坝体劈裂灌浆加固技术、高压喷射防渗技术等。山东在土坝防渗加固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6)水产。据一九八五年统计,全省共取得水产科研成果85项,其中受到国家和省级奖励的60余项。对虾渔业渔情资源预报及合理利用、虾拖一号网、对虾工厂化育苗、石花菜筏式养殖、对虾人工养殖大面积高产开发试验、东平湖渔业资源调查等,都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2.工业方面。
  (1)机械。截至一九八五年底,机械行业已经通过技术鉴定的新产品和科研成果478项,投产率达90%。在数控机床研究、机电一体化,节能产品的研究推广、应用,基础机械产品的攻关,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和创新,有些产品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CBZ2系列高压齿轮泵,采用了扩大低压区的新方法,成功地解决了轴向、径向的压力补偿和高压下的气蚀问题。对外啮合轮泵结构上的创新,是国内液压技术
  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一九八五年获国家金质奖。石油单井采油100立方米/日成套装置应用以后,每年可增产原油50—60万吨。SL3NB-1300型泥浆泵新产品可使钻井速度由12米/小时提高到20米/小时以上,打2000—3000米深的井,每台每年可多打5—8口井。KAW4-B型快装锅炉热效率达到80%以上,与国内同类型锅炉相比,热效率提高15%,节约燃料20%,是一种公认节能锅炉。在农业机械(包括内燃机)方面,山东在195型柴油机基础上,研制了SD1100型柴油机。这种柴油机经济性能优于节能级指标,低油耗区宽广,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机床与工具行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研制出马扎克(MAZAK)车床,可生产2个系列、3个品种、23个规格产品。引进的美国全钢压力机的制造技术,可以生产8个系列的440种机械压力机,销往国内外市场。低熔点合金锒钢复合模具制作周期缩短75%,成本降低6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获国家三等发明奖,已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的100多个单位使用。
  (2)化工。据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五年的统计,化工行业共取得科研成果671项。其中临朐化肥厂生产的高活性78-1型氨催化剂,获一九八三年国家发明二等奖;青岛第二农药厂生产的甲基异柳磷,山东渤海化肥厂生产的碳酸丙烯酯脱除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工艺等,获一九八五年国家首届科学技术进步奖。另外,脲醛粉剂粘合剂的试制成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特种无机粘接剂及其粘接工艺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3)纺织。仅“六五”期间,山东省纺织系统就获得国家级、部级、省级科技成果55项。其中人造麂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空气变形丝喷嘴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些指标高于国外水平;“梳棉机新型磨针设备”、“人造毛印花毛毯”、“涤粘仿毛产品”、“稀
  土元素在酸性媒介染料中的应用”、“三防树脂整理”、“针织立体转移印花”等项目在省内广泛推广,提高了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花色品种。临朐纺织机械厂研制成的螺旋式烧毛机火口,火焰温度高(1350—1420℃),烧毛质量好(3.5—4级),耗油比国产设备降低18%。4000吨/年晴纶转向纺丝生产线是国内硫氰酸钠(NaSCN)溶剂湿法纺丝最新生产线,产品质量(毛型纤维一等品率达95%以上)、生产效率(较老工艺产量提高25%)居全国之首。采用碱防法和色淀转移法的“涤棉深色印花工艺”,获得一九八五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首先研究成功可染丙涤共混纤维生产工艺,开发了提花窗帘、针织服装、经编窗帘、蚊帐等14余种可染丙涤共混纤维织物。“真丝印花双绉防缩免烫后整理”技术,在100万米中间试验中有新的突破。
  (4)轻工工业。省一轻工业系统有848个企业。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省一轻工业系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23项,其中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5项,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技术进步奖3项,轻工部优秀科技成果奖53项,省科技成果奖128项。“六五”期间试制的新产品382种,投产率达70%。
  陶瓷。山东省硅酸盐研究所建立以来,完成44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70%已应用于生产。一九八〇年以来获得2项创造发明奖(高长石瓷、滑石瓷);高抗蚀性陶瓷釉上颜料获国家级技术进步二等奖,推动了国内陶瓷装饰丝网化的进程。高石英瓷已作为国家用瓷进入中南海紫光阁。
  造纸。围绕棉柴资源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开展了科研工作,一九八五年完成了“亚铵法全棉杆箱板纸”年产5000吨试验。益都铝箔纸厂研制成的“真空镀铝纸工艺”,填补了国内铝箔包装材料的空白。山东造纸总厂东厂研制成的“薄型涂料画报纸”,已达到
  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3.医学科学方面。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全省有1000余项科技成果受到各级奖励,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有6项。
  疾病防治研究。山东研究出的特效药斯锑黑克,经普查治疗和采取灭蛉等综合措施,黑热病已于一九八一年绝迹。在国内首先应用海群生掺拌食盐的方法防治丝虫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丝虫病已基本消灭。山东省首先发现高碘地方甲状腺肿,并进行了发病机理的探讨,该项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查清了主要传染源,为制订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研究应用SPA协同凝集反应诊断肠道传染病,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二溴氯丙烷、害朴威等农药毒性、毒理及中毒防治研究,对安全生产和使用这些农药提出了卫生学要求和防护措施。氯乙烯、四氯乙烯裂解残液等化学物质劳动卫生学的研究成果,在防治职业中毒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霉小麦毒性的研究、对虾卫生标准的研究、应用紫外线照射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素的研究,均有显著成绩。在肺心病的研究中,总结出了不同病期的酸碱失衡类型和电解质紊乱的变化规律;肺心病和肺性脑病常合并低渗血症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监护和抢救的研究,使住院病人病死率从45.9%降到了15%以下。设计研制成功的XYJ-Ⅱ型心电遥测监护仪,可使心脏病患者4人同时进行心电图监护,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人工心腔瓣膜的研制和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已达到国际水平。在外伤救治方面能治愈烧伤面积95%,三度烧伤占90%的危重病人,为特重烧伤患者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显微外科及器官移植手术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对同种异体原位肝脏
  移植,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已获成功;断肢(指、趾)移位、再植手术总成功率达到65.7—80%。脑血管搭桥术、大网膜带蒂游离颅内移植术治疗脑缺血病,临床效果较为满意。人工器官再造,五十年代就研究成功了人工喉,一九八〇年对喉癌、喉咽癌切除一期喉功能重建的研究已取得成果,手术方法不断创新,能较好地恢复病人的呼吸、吞咽、发音三大功能,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特别是硅橡胶喉成形的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食管发音法的研究和应用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眼球前节球壁重建成功,使需行眼球摘除术的患者,不仅保住了眼球,而且有一定的视力,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全省恶性肿瘤死亡回顾调查的研究,胃贲门区癌的X线检查与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研究,呃气诊断食管X线研究等成果均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皮肤着色霉菌病的研究,为病人污物消毒处理和病灶加热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总有效率达87%,远期随防复发28.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总治愈率87.9%;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总治愈率96.5%。点穴应用于临床的研究,对治疗小儿麻痹症、脑炎后遗症、脑性瘫痪等有明显的疗效。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穴位与针感的机能形态学研究,为针麻积累了科学资料。胃贲门癌的吞水音图诊断方法及音图记仪,已申报发明专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参与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抗肿瘤新药环硫铂的研究,大蒜素抗癌机理的研究,人工合成麝香酮和黄牛角代替犀牛角的研究,杜仲大面积环状剥皮后新皮再生的解剖学观察,及新皮的化学、药理学研究和双重造影硫酸钡混悬剂(三型钡剂)研制成功,开辟了新的药源。
  计划生育、优生学的研究。胎儿染色体细胞学检查方法,对优生、提高人口质量有一定意义。男用口服避孕药甲酸棉酚的研究,证明棉酚是抗生育作用的有效成分,有效率达99.8%。芫花引产药物的研究,输卵管埋线加银夹阻断术、输精管金属环阻断术、粘堵术都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新节育方法。
  山东省卫生系统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积极著书立说,如已出版的《实用心电图学》、《实用妇科学》、《内科危重症的抢救》、《心向量图学》、《针灸甲乙经校释》、《刘惠民医案选》、《实用小儿推拿》等,已成为省内外重要医学科学论著,充实了医学宝库。
  4.海洋方面。
  新中国的成立,大大调动了海洋科学工作者建设社会主义海洋科学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内一些成名的海洋科学家云集山东,他们当中有的是冲破重重阻力,飘洋过海,从国外返回祖国的。在童第周、赫崇本、方宗熙以及曾呈奎等老一辈海洋学家及海洋生物学家的带动下,山东海洋科技事业日益发展,一大批中青年海洋专家成长起来,为海洋科研事业及海洋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山东的海洋科研及教学单位在基础理论、海洋环境调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动力模拟、海洋仪器仪表研制和直接为生产、国防服务等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仅受到国家和省、市奖励的成果有250余项。其中,山东海洋学院研制的HD-2型实验室海水电导盐度计,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和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发明四等奖;中国科学院北海研究站研制的水声仪器装备及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制的岸用声学测波仪,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山东已完成了黄渤海的环境污染的调查,以及一些海域
  的地质调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参加了联合国首次全球大气试验,为全球大气研究提供了资料,受到联合国的通电表扬。山东对全省海岸滩涂及浅海的水文、化学、地质、地貌、气象、环保、生物、土壤、植被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全面调查,为全省海岸及海涂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水产资源调查、水产增养殖技术研究上,进行了渔情预报、多种经济鱼类资源调查及影响鱼类资源因素的调查研究。紫菜、扇贝等人工育苗和养殖栽培方法、海藻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李宏基等9人发明的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是国内首创的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藻养殖技术,一九七八年获国家二等发明奖。海带自然光育苗法,是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刘德厚等5人和黄海水产研究所朱树屏等在一九五八年发明的,于一九六四年被国家科委列入发明纪录。
  5.新兴技术方面。
  (1)计算机技术。山东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始于一九五八年,当时曾研究过M-3型电子管计算机。六十年代一度处于低潮,七十年代初期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再度兴起,并研制成功了全省第一台集成电路中小型计算机。其后,于一九七六年、一九七七年相继试制成功了100系列机的DJS-130型电子计算机以及DJS-6912型电子计算机。一九八三年又试制成功了100系列机中的高档机种DJS-153型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外部设备。从一九七〇年开始研制生产了光电式纸带输入机,纸带穿孔机等。一九七六年先后研制生产了小型浮动磁鼓、5Z-3型穿孔机、控制台打字机、可换式磁盘机、低速磁带机、磁芯测试机、测报机、快启停光电式纸带输入机等。一九七
  八年以后,又先后研制生产了超小型光电式纸带输入机、折叠式纸带输入机、集成电路一体化的穿孔机、旋转电磁铁穿孔机、微型打印机、汉字输入设备、卡码克接口、汉字精密照排以及电力运动显示打印终端等。
  微型电子计算机。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先后研制了微型机DJS-051、DJS-053、DJS-054型,以及单板机等。DJS-054型系采用部分进口器件自行设计研制的国产化机型,曾在国内起过一定作用,至今仍有生产推广价值。八十年代以来,微型计算机的生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截至一九八五年,全省引进散件或关键元器件进行组装生产的机型有DJS-033APPLE(已实现国产化),IBM-PC、IBMPC-XT以及Macieosh等。一九八五年,微型机已实现年产2500部的组装生产能力,国产化的APPLE-Ⅱ型机也已实现年产500部以上的生产能力。
  到一九八五年上半年,山东省已累计生产小型计算机80多部,微型机3000多台,计算机外部设备7000多台(件)。其中,DJS-130电子计算机在一九七八年全国评比中荣获第二名,DJS-153型电子计算机荣获一九八四年部优质产品称号。在一九八五年微型机全国评比中,潍坊计算机厂生产的APPLE-Ⅱ型国产化机荣获一等奖,组装机获二等奖;山东电子设备厂组装生产的IBM-PC机获一等奖。一九八〇年烟台无线电六厂生产的光电式纸带输入机是全国计算机行业中第一个获得银质奖的产品;山东电子设备厂试制的低速磁带机获一九八〇年全国评比第一名。此外,可换磁盘机、卡码克接口、汉字精密照排等,分别获得省、国家级成果。
  (2)生物技术。山东省在生物技术方面着重开展了应用研究工作,如对细胞工程的研究,特别是对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方面
  的研究成果较明显,在国内有较高的水平。山东烟草所七十年代末用花药培养出烟草新品种“单育一号”,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有关部门用组织培养方法育成的海带新品种“海单一号”,葡萄单倍体植株,马铃薯茎尖培养的脱毒种薯及兔胚胎移植等,在国内都有一定影响。六十年代开始,山东在酶学和酶工程方面开始进行研究,其中纤维素酶和葡萄糖异构酶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山东酒精厂六十年代就已批量生产2-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和脂肪酶等,不论在产量和品种方面,当时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在酶制剂应用方面,也有较大发展。山东省在酶和菌体固定化技术方面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发酵工程的研究和开发已形成一定基础。国内发酵工业的绝大多数产品省内都能生产,少数产品或生产方式还处于领先地位。
  (3)激光技术。山东省激光技术研究始于七十年代初,全省已有7个激光所(室)和2个激光器件厂,形成一支近600人的激光科技队伍,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在激光偏光镜、延迟片、补偿器等项目的攻关中成绩显著,受到国家和省的表彰。其中,可调分束角棱镜及微角分束棱镜一九八五年获国家四等发明奖,可调分束角棱镜一九八三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激光偏光镜硬膜镀膜技术获一九八四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曲阜师范大学已成为国家固定研制激光偏光器件的基地。山东大学研制成功的无磷酸钕激光晶体,被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评定为国家四等发明奖;一九八四年研制成功的磷酸钛钾激光倍频晶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有关单位还研制成功了激光测云仪、激光微束仪、轮胎全息无损检验仪、激光准直仪、小型五磷酸钕激光器、硬质介质膜片、激光防护眼镜等,分别获得省科技成果奖。
  (4)遥感技术。山东省遥感技术研究是一九七八年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海洋一所、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以及省地质局、地震局及农、林、水等各业务部门,相继开展了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在遥感技术装备方面,山东大学研制成功了1.1μ—2.5μ地物谱仪、谱仪用红外探测器、3公分集成微波辐射计及测量海水散射透明和温度的仪器。省地矿局在地矿部的支持下,经多次航空飞行,解译并编绘了山东省1∶50万影像构造图和影像地图、青岛开发区影像地质构造略图,提出了“招远金矿”和“蒙阴金钢石”以及地震危险区判别的解译报告,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省遥感地质的发展。
  (5)核技术。山东省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的应用研究始于一九五九年。二十多年来,核农学、核医学、核技术在工业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农业的辐射育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医学γ照像对某些肝胆系统疾病确诊率达到98%以上;同位素和同位素仪器测量已成为煤炭、石油、水利开发利用不可缺少的手段;离子注入和离子刻蚀技术已在国内得到推广;快中子活化分析在国内首次用于生产等。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