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教育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26
颗粒名称: 第十九章 教育事业
分类号: D648.3
页数: 20
页码: 83-102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的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学校数量稀少,教育质量低下,教育事业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教育 事业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东省的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学校数量稀少,教育质量低下。学龄儿童入学率通常只有20%左右,全省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教育事业濒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三十六年的曲折发展,山东的教育事业同全国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建立起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相配套、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并行,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造就了一支政治和业务素质比较好、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有用人才。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被列为全党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受到了全党和全社会的重视。中共山东省委和各级党委及人民政府加强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增加教育经费,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各种教学设施得以充实,办学条件有了改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山东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到一九八五年,山东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117501所,比一九四九年的27613所增长了3.3倍;在校学生和幼儿达到1578.3万人,比一九四九年的198.9万人增长6.9倍;在校生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由一九四九年的4%上升为20.7%。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教职工887700人,其中专任教师729063人,分别比一九四九年的54500人和48400人增长了15.3倍和14倍。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全省培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03969人,等于旧中国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七年三十六年毕业生总数7264人的28.1倍;培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55.5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生11.12万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9170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全省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节 普通高等教育
  解放前夕,山东省国民党统治区共有5所高等学校;解放区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也建立了一批新型大专院校。一九四九年,老解放区的大专院校分别与新解放区的高校合并,成立了7所高等学校,即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农学院、山东医学院、山东工业专科学校(一九五一年七月更名为山东工学院)、山东会计专科学校和私立齐鲁大学,在校生3969人,专任教师484人。这些学校为全省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九五二年,山东根据国家“加强综合性大学、工科、师范科院校和发展专门学院”的精神,对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山东大学取消了院级建制,私立齐鲁大学撤并。到一九五七年,全省高校仍为7所,在校生发展到12532人。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采取老校支援、中专“戴帽”等方式,盲目发展了一批高等学校。到一九六〇年,高校增至63所,在校生增至34744人。由于不顾条件地盲目发展,造成了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对高等学校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到一九六五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减至16所,在校生下降为22164人。
  十年动乱期间,山东的高等教育同全国一样,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从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〇年,全省高校停止招生长达五年之久。一九七〇年又采取合并和缩小规模、分散下放厂矿和农村的办法,对全省高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进行了部分不适当的裁并和调整,使高校的师资、校舍、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都遭受了严重损失。到一九七六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22所(含省批准的3所),在校生21340人。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六年,直接从工人、农民、解放军中招收学员43146人。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根本上扭转人才数量少、质量差的被动局面,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认真研究了全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制订了规划,提出了措施,并在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教学和科研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增设部分新校,加速人才培养。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普通高校已发展到49所,比一九四九年增长6倍。其中综合大学3所,理工科院校12所,农业院校2所,医科院校9所,师范院校16所,财经、政法、体育、艺术院校各1所,职业大学3所。按隶属关系分,中央部委属院校8所,省属院校41所。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业已形成。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加,通过老校挖潜、委托培养、设立校外教学点、开展校际协作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学校招生能力。一九八五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32745人,在校生达到85296人(含研究生1729人),在校生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20.5倍,招生和在校生数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自一九七七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普通高校共毕业本、专科学生89566人,比“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六年十七年间毕业生54317人增长了65%。
  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调整科类比例和层次结构。在专业设置和科类比例上,新建了一批社会急需专业,提高了财经、政法、管理等应用文科及轻纺、通用机械、建筑等科类的比重,压缩了部分供过于求的长线专业,对原有的“计算数学”、“半导体器件”、“海水养殖”等一些专业性强、适应面窄的专业,拓宽了知识面,部分专业调整了专业方向。一九八五年,全省普通高校共设置205种专业、436个专业点,其中理科29种、40个专业点;工科68种、113个专业点;农科23种、35个专业点;医科10种、18个专业点;师范18种、146个专业点;艺术体育20种、23个专业点;文、法、财经、管理等应用性文科37种、61个专业点。原来比较薄弱的文、法、财经专业的在校生已达到10525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2.5%。在各类专业中,山东省高等学校的许多专业,如山东大学的文史专业、山东海洋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的某些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为了适应理、工、医、文各门学科互相渗透、交叉发展的新趋势,山东海洋学院增设了工科类的海洋机械工程专业,山东工业大学增设了应用数学专业,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山东矿业学院等院校专门成立了语文教研室,开设大学语文课。在办学层次上,改变了忽视专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倾向,通过在本科院校增加专科层次、新设专科学校等措施,重点加强了专科教育。一九八五年,全省高校招收本、专科生的比例已调整为1∶1.23,其中省属院校本、专科生的比例为1∶1.66,初步改善了高等学校本、专科比例倒挂,文、理科比例失调的状况。在研究生教育中,一九八五年,全省已有4所高校、13个专业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1所高校、107个专业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研究生达到1729人。自一九七八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到一九八五年,全省高校共毕业研究生822人。
  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总投资为3.86亿元(学校自筹0.35亿元),其中部属院校2.09亿元,省属院校1.77亿元。省属院校投资由一九八一年的2092万元增加到一九八五年的4190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9%,高于省财政增长的比例。据一九八五年统计,全省普通高校共占有土地1266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为300.1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学生占用面积为35.2平方米。为了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添置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一九八五年,全省普通高校图书馆藏书已由一九八一年的930万册增加到1583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金额已由一九七九年的6000多万元增至2.3亿元;全省高校共有实验室1282个,各种仪器150514台(件)。由于实验条件得到改善,实验课开出率有很大提高。一九八五年,全省高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课开出率,分别达到92.4%、88.2%和82.6%。
  重视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自一九七八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山东高校科研工作贯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一方面注意尖端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调整了科研方向,加强应用和开发技术的研究。一九八五年,全省高校共设有94个科研机构。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高校共取得1830项科研成果,其中受到国家级奖励的112项,受到省级奖励的509项。例如,山东大学晶体研究所研制的“KTB”等6种晶体,其尺寸、生长技术及倍频转换率等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五磷酸钕”获国家发明奖;曲阜师范大学激光研究所研制的15种系列激光偏光器件,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八十年代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其中可调分束角棱镜及微分角分棱镜获国家发明奖,并获得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银牌奖。另外,山东工业大学研制的“球化白口铁及SG变质剂”,山东医科大学耳鼻喉研究所的人工喉技术等,也都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一九八五年,全省高校共建立9个科研一生产联合体,并与100多个单位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据20所高校的不完全统计,一九八五年共签订成果和技术转让合同225项,转让费金额达337.22万元,签订技术服务合同224项,合同金额178.14万元,开展技术咨询服务120人次。高校科研工作的蓬勃开展,科研技术和成果的转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九八五年,全省普通高校共有教职工36383人,其中专任教师14974人,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30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40人,副教授821人,讲师5481人。讲师职称以上的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已由一九六五年的27.8%上升到43%。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造成的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年骨干匮乏、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跟不上发展需要的状况,高等学校通过校际协作、出国深造等途径,加强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随着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省已经初步形成一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政治业务水平较高、基本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山东大学潘承洞教授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评价;肖涤非教授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为国内所著称;已故王仲荦教授是对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专家之一;王祖农教授是创建中国微生物学科的带头人之一;蒋民华教授专长晶体生长和晶体物理的研究,曾多次参加国际晶体学会议和学术活动,一九八三年在斯图加特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晶体学会议上,被聘为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山东师范大学管梅谷教授从事图络最优化、图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成绩卓著,是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山东海洋学院赫崇本教授是中国从事海洋学和科研工作的先驱者,是组织创建中国现代海洋科学的重要科学家之一;薛廷耀教授是中国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开拓者,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实验室;文圣常教授从事海洋学研究和教学,是中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和海浪学科的权威之一。华东石油学院杨光华教授,从事化学工程学科中的反应工程学研究,在催化动力学方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声望。曲阜师范大学李国华教授,从事激光偏光镜的研制工作,创建和领导了国内第一个激光偏光器件科研生产基地——曲阜师范大学激光研究室,研究的激光偏光镜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节 中等职业教育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非常落后。一九四九年,全省仅有中等专业学校34所,专任教师441人,在校生13738人。其中,中等技术学校12所,在校生1688人,中等师范学校22所,在校生12050人。
  五十年代初,全省对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了适当调整,确立了各科类的专业方向,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学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一九五三年开始创办技工学校;一九五七年为满足农民子弟学习农业科学的要求,开始创办农业中学。到一九五七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共达166所,在校生70289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86所,在校生40738人;技工学校6所,在校生2300人;农业中学74所,在校生27251人。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山东为探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道路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改革中等教育“单一化”和使职业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上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由于存在盲目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倾向,加上劳动过多,教学质量不高,大部分学校没有巩固下来。经过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的调整,盲目发展的倾向基本得到克服,但又因压缩过大,农村中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自一九六四年起,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恢复、发展了农业中学,大力兴办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山东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昌盛时期。到一九六五年,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到5388所,在校生367871人,分别比一九五七年增长了31倍和4.2倍。其中,中等专业学校275所,在校生72974人,教职工9197人;技工学校18所,在校生6662人,教职工1214人;农业中学5095所,在校生28823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山东中等职业教育遭到极大破坏。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大部分停止招生达六年之久,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被摧残殆尽,农业中学几乎被砍光。到一九七六年,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仅剩777所,在校生只有89665人,高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锐减为4.6%。加之普通中学的迅猛膨胀,形成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和内部比例的严重失调。
  粉碎“四人帮”后,山东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城乡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网。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达1088所,在校生324923人,分别比1976年增长了40%和2.62倍。其中高级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64621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748021人)的比例由一九七六年的4.6%上升为35.4%。
  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208所,在校生100176人,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6.3倍,共设置专业230余种。其中,中等技术学校141所,在校生62915人;中等师范学校67所,在校生37261人。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全省共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556032人,其中,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254791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301241人。随着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一九八五年,中专学校共有教职工24511人,其中专任教师11333人;教师中讲师以上职称的共计1815人,占教师总数的16%。由于师资力量加强,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状况改善,中等技术学校中涌现出了一批科研成果。例如,山东省水产学校的“水产品综合利用——农用乳代剂和代面浆”项目,获一九七八年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学大会两项奖励;菏泽农业学校的“小麦单培体育种愈伤组织越夏”和昌潍农业学校的“夏玉米丰产栽培理论及技术”等,先后获得省科技奖和科研成果奖。
  山东省的技工学校创办于一九五三年,一九六五年发展到18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学校停办,至一九七二年,全省仅剩2所,在校生380人。粉碎“四人帮”后,进行了整顿、恢复,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技工学校已发展到134所,在校生达到35163人,教职工14142人,其中专任教师4213人。在专业设置上,增设了部分短线专业,填补了10几个空白专业。到一九八五年,技工学校共设有铸、锻、车、铣、机、钳、铆、焊、电等30余个工种,150余个专业。从一九五三年创办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技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98400人。
  城市职业中学和农业技术中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山东省城市职业中学自一九七九年开始在济南、青岛两市进行普通高中附设职业班的试点,一九八〇年开办了第一所职业中学——济南第一职业中学(后改办为济南第二职业中专)。农业技术中学是一九七九年开始由农村普通高中改办的,是年改办30所。经过几年的努力,城乡职业技术中学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九八五年,山东省共有职业技术中学357所,在校生121915人。其中,城市职业中学59所,城市普通高中附设的职业班264个,在校生共计34507人;农业技术中学298所,在校生87408人。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职业技术中学共有毕业生49095人。
  城市职业中学旨在为城镇企事业单位培养既有文化科学知识又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中级管理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农业技术中学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科学知识、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才和新型农民。在专业设置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到一九八五年,城市职业中学已开设专业120余种,其中环保、法律、文秘档案、经营管理、卷烟、家俱等10余种专业,填补了山东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的空白。农业技术中学突破了传统农业中学只设单一
  农业知识课程的模式,根据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设置了农业、畜牧兽医、果林、水产、机电、商业、财会、木工、建筑、电器维修、照相,以及适应农村文化教育发展需要的幼师、文艺等50余种专业。山东职业技术中学从创办起,就注意解决专业课教师奇缺的问题,除分配部分大学毕业生到职业技术中学任教、从有关部门和单位选调科技人员作专任教师、培训文化课教师改教专业课和聘请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外,自一九八三年起,先后在17所对口普通高等学校设立了30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班。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职业技术中学教职工14446人,其中专任教师8324人。同时,各地还加强了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到一九八五年,省里已编印4个专业、30余种教材,各市(地)从教学实际出发,编印专业教材100余种。全省农业技术中学有实习农场、林场约2万亩。另外,各种教学仪器设备也得到了一定的充实。山东省共有18所城市职业中学被批准改办为不包分配的职业中专;有143所农业技术中学,经检查验收达到省定合格标准,其中15所学校部分专业的毕业生承认中专学历。这些学校办学方向端正,师资力量较强,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被企事业单位录用,有的当了农业技术员,有的对口升入高等院校,有的回乡劳动,成为农村专业户和科技带头户。他们在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为了促进职业技术中学的发展,各地陆续进行了“先培训、后就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其中,济南、青岛两市起步较早,职业中学毕业生的录用率均达到90%以上。
  第三节 普通中小学和幼儿教育
  一九四九年,山东省仅有普通中学66所,在校生3.89万人,教职工3431人,其中专任教师1585人。其中,高中22所,在校生0.58万人;初中44所,在校生3.31万人。全省有小学27476所,在校生193万人,教职工47640人,其中专任教师457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全省有幼儿园30所,在园幼儿2603人,教职工295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全省着重巩固了高中和小学,调整了初中,中小学教育稳步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一九五七年,全省普通中学发展到930所,在校生31.3万人。其中,高中102所,在校生3.5万人,初中828所,在校生27.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53.7%。
  一九五八年,由于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致使普通中小学教学秩序紊乱,教育质量下降,中小学教育受到较大挫折。六十年代初,经过调整,撤并了部分学校,使普通中小学教育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一九六四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将部分民办中小学改为工读学校,实行半工(耕)半读制度。到一九六五年,全省普通中学(含工读班)达到1071所,在校生51.9万人。其中高中212所,在校生7万余人;初中859所,在校生44.9万人。全省小学达到143202所(含工读小学70746所),在校生966.7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为86.6%。
  十年动乱期间,小学在校生一度出现下降趋势。一九六六年
  至一九七二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数均低于一九六五年的水平,普及小学教育的工作受到严重挫折,社会上的复盲和新盲有所增加。一九七三年后,在校生和学龄儿童入学率虽有回升,但多数毕业生达不到合格标准。而普通中学师资队伍、校舍、图书仪器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极大破坏,学校数和在校生畸形膨胀。到一九七六年,普通中学猛增至19249所,在校生多达433.9万人,分别比一九六五年增长17倍和7.4倍。其中,高中5102所,在校生约为103.99万人,比一九六五年增长23倍和13.8倍。普通中学的迅猛增长,造成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和中等教育内部结构的严重失调。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省加强了对中小学教育的领导,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增加教育经费,使中小学教育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压缩普通中学的比例。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造成的普通中学恶性膨胀的现象,自一九七九年始,一方面适当压缩规模,特别是注重压缩高中规模,调整学校布局,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将部分城乡普通高中改办成职业技术中学。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全省统一实行了高、初中三、三分段的六年制学制,采用了全国统编教材,加强了学校实验室建设,部分学校采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普通中学调整为9038所,在校生356.32万人。其中,高中825所,在校生48.34万人,初中8213所,在校生307.98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占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一九七六年的95.4%调整为64.6%。
  普及小学教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粉碎“四人帮”后,普及小学教育成为山东省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
  小学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到一九八五年,山东省共有小学71062所,在校生894.06万人。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41%,在校生年巩固率达到96.0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6.78%。
  随着普及教育的开展,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自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的六年间,全省投入学校改造的资金(含工料折款)15.48亿元,其中,省、市(地)、县投资1.35亿元,乡村集资13.7亿元,其他投资4300万元,共新建、改建和大修校舍94.4万余间,添置双人课桌凳300余万套。到一九八五年,坚固适用的校舍达到89.7%,使用木质课桌凳的学生达到87.5%,完成“六配套”(教室、木质课桌凳、校门、院墙、操场、厕所)的学校占56%。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黑屋子”、“危房子”、“土台子”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地处沂蒙山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临沂地区,仅一九八五年就筹集学校改造资金1.24亿元,全部完成了校舍改造任务。
  改革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自一九八一年起首先在高密、平度等县进行改革试点,废止了“文化大革命”以来联中领导小学的体制,实行了中小学独立建制,县、乡、村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体制。在试点的基础上,山东省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五年下达了《关于中小学领导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省、市(地)、县、乡(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划分了中小学的管理权限:普通高中、完全中学和县实验小学由县举办和主管;初中和乡中心小学由乡(镇)举办和主管;小学由村举办,乡(镇)主管,村协助管理。新的管理体制下放了部分权限,加强了宏观控制,解决了长期以来国办初中无人管和联办初中难办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其中,中学教育经费由一九八一年的22164.5万元,增加到了一九八五年的34704.1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1.3%;小学教育经费由一九八一年的19818.7万元,增加到了一九八五年的30531.4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0.8%;中小学平均每个学生占有经费分别由一九八一年的62.9元和19.8元增加到一九八五年的97元和34元。另一方面,发动群众集资办学。为进一步解决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不足问题,山东省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五年发出了《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的意见》,对征收范围、办法、比率、农村公办教师工资待遇提高、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等都作了规定,从而使长期以来群众的自发集资办学变成了政府的正式规定。
  中小学教师队伍得到了充实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纠正了历史上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制造的冤、假、错案。一大批优秀教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都增加了教师代表的比例;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劳动模范,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奖励。山东省政府还对老教育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对民办教师实行了乡(镇)统筹工资制,将1.6万多名优秀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中小学教师住房难、就医难、子女就业难的问题,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已着手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社会上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风尚正在逐步形成。为了加速培养中小学教师,山东省重视和加强了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的建设。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高等师范院校16所,在校生27857人。其中,综合性师范大学2所,普通本科师范学院2所,师范专科学校12所,中等师范学校67所(其中幼儿师范6所),在校生37261人。全省共有教师进修院校129所,在校生85940人。其中省、市(地)教育学院16所,县教师进修学校113所。一九八〇年到一九八五年,通过脱产学习、在职函授等形式,取得中师学历的小学教师82000人,占小学教师的21.7%;取得大专学历的中学教师16200人,占中学教师的7.74%;参加短期培训的小学教师20余万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50%。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还抽调了部分机关干部与中央讲师团一道,到各地帮助培训中小学教师。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已有中学教师209202人,小学教师379751人,比一九四九年分别增长了131倍和7.3倍,其中绝大部分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幼儿园37010所(其中3个班以上的1970所),在园幼儿157.88万人,教师63357人,比一九四九年分别增长了1232倍、605.5倍和518倍。另外,全省有盲聋哑学校37所,在校生2564人。
  第四节 成人教育
  一九五〇年,山东省农民90%以上、职工80%以上、干部6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为提高工农群众和干部的文化水平,全省开展了以扫盲为中心内容的工农学文化运动。当年,省成立扫盲工作委员会和职工教育委员会,举办冬学、民校、夜校、识字班及干部文化补习班,推行“速成识字班”,组织工农识字运动工作队,广泛开展扫盲运动,并开办了一批业余小学和工农速成中学。一九五五年,伴随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农村记工学习班遍地开花,培养了大批农村会计、记工员等急需人才。在职工教育中,
  逐步发展了比较正规的业余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干部教育由文化补习班发展成为工农速成中学和机关干部学校。到一九五七年,全省成人参加学习的达到607.67万人,比一九四九年增长16.1倍。
  一九五八年,为适应经济建设和满足工农学文化的要求,在城乡创办了一批“红专学校”、干部学校和干部业余大学。但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出现了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浮夸现象,致使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有名无实。六十年代初,逐步进行了调整,撤销了部分名不符实的学校,整顿了教学秩序。到一九六五年,成人教育在校生为541.86万人,基本恢复到了一九五七年的水平。
  十年动乱中,成人教育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一九七〇年,在贯彻“七·二一”、“五·七”指示中,厂矿、企事业单位办了一些“七·二一”大学,农村办了“五·七”学校、政治夜校等。这些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其中许多学校徒有虚名,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后自行裁撤。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人教育的地位日渐提高,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得以恢复。在整顿“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学校的基础上,改建和发展了一批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和职工中专,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初、高中毕业的青年职工进行了文化技术补课。农民教育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实行了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除将原有的“五·七”学校进行整顿,发展了部分农民中专和农民技术学校外,重点创办了一批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干部教育重点发展了中、高等级教育。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成人教育各
  级各类学校(含扫盲班)共有29019所;教职工42337人,其中专任教师32812人;在校在册学员128.76万人。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和高等学校内部设置的夜大学和函授部。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各类成人高校99所,在校生85909人。一九七九年创办的广播电视大学是一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投资少、见效快、教育面广的新型大学。到一九八五年,全省设总校1所,分校16所,共有教职工2783人,其中专任教师1349人,在校生36296人。自创办到一九八五年,共有毕业生18158人。职工大学始创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33所,教职工2538人,其中专任教师1069人,在校生6858人。自建校到一九八五年,共毕业学生59135人。山东省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创始于一九五三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一九七八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并更名为山东省教育学院,主要培训中学在职教师和管理干部。一九八五年,省和市地两级共有教育学院16所,教职工1986人,其中专任教师1062人,在校学生16438人。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的文化素质和领导管理水平,山东省自一九八一年起在普通高等学校内附设了干部专修科,到一九八五年共毕业学员2919人。一九八三年起又先后成立了山东省工业、农业、司法3所管理干部学院,一九八五年共有在校生1016人。函授和夜大学是附设在高校内的一种办学形式,分别始创于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函授部26个,夜大学20所,共有在校生25301人。从始创到一九八五年,两类学校共毕业学生22683人。
  成人中等学校包括职工中专、农民中专、教师进修学校、干部中专、广播电视中专、职工中学和农民中学等形式。一九八五
  年,全省各类成人中等学校共有3810所,在校生406860人,教职工15001人,其中专任教师9830人。职工中专创办于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五年共有学校84所,在校生20769人,教师1350人。农民中专创办于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五年共有学校12所,在校生1740人,教师159人。教师进修学校始创于一九五四年,主要任务是培训在职小学教师。一九八五年共有学校113所,在校生69502人,教师1701人。干部中专创始于一九八四年。一九八五年共有学校23所,在校生4417人,教师282人。广播电视中专于一九八五年创办,共有67所,在校生27332人,有专职教师231人。职工中学创办于一九四九年,主要由厂矿、企业及工会系统办。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453所,在校生135300人,教师4228人。农民业余中学是一九五四年在扫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九八五年共有3058所,在校生147800人,教师1879人。
  成人初等教育包括职工小学教育、农民小学教育和扫盲教育,都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发展起来的。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这类学校25110所,专任教师19336人,在校生79.49万人。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全省共有初等学校毕业生1938.6万余人,12至40周岁人口中的文盲率已下降到7.6%。
  另外,各种形式的文化技术教育和社会青年刻苦自学的热潮方兴未艾。在城市,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各界人士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办学正在兴起。据不完全统计,一九八四年全省在这类学校学习的人数达5.2万人。为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促进这类学校的发展,省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五年下达了《山东省社会力量办学暂行条例》,对办学条件、审批程序、学校管理等都作了规定。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发展较快,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已有40%以上的行政村和30%以上的县、乡办起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参加学习的约计300万人。为鼓励社会青年自学成才,一九八三年,山东省成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同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若干规定》。从一九八四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至一九八五年两年来共考试4次,开考10个专业,35门课程,参加考试的共有299859人次,其中121628人次获得单科结业证书。为了提高在职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一九八五年底山东省又举办了中师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26011人。社会力量办学和自学考试的开展,激发了人们学习文化和技术的热情,对于培养四化建设人才、转变社会风气,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六年来,山东省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长期“左”倾错误的影响,特别是十年内乱的破坏,教育的发展走了不少弯路。部分学校的办学方向还不够端正,社会上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仍然存在。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强,办学条件简陋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山东教育上的不少指标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九八五年,中共山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提出了改革和发展山东教育事业的具体规划和措施,要求全省上下扎实工作,力争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