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深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24
颗粒名称: 六、深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分类号: F832.7
页数: 3
页码: 77-79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人民银行的“大一统”管理,信用形式单一,深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进行金融 体制改革

内容

山东省的金融体制也和全国一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人民银行的“大一统”管理,信用形式单一,资金融通不活。为充分发挥银行调节国民经济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山东省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一是初步健全和完善了金融体系。一九七九年以前,全省只有人民银行一家管理和经营金融业务,这种状况同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越来越不适应。改革的第一步是分设专业银行。从一九八〇年到一九八三年,全省先后恢复或设立了农业银行、保险公司、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开始经营一部分信贷业务,管理关系逐步纳入了金融体系。一九八三年九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山东省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另设工商银行,负责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人民银行做为领导和管理全省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工作职能开始转变。经过这两步改革,初步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领导、以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以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分工合作的金融体系,为全面发挥银行职能创造了条件。
  二是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一九八〇年全省银行试行存贷差额包干的资金管理体制,即核定存款和贷款基数,存贷挂钩,多存可以多贷。这比多年实行的“存款往上交,贷款向上要”的统存统贷办法有很大改进,促进了各级银行抓存款,灵活调度资金。在实行差额包干的四年中,银行各项存款平均年递增26,7%,各项贷款平均每年递增18.3%。各家专业银行分设后,资金管理体制遂改为“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差额控制”的新办法,旨在把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资金分开,鼓励专业银行自主开展业
  务经营。一九八五年是实行新办法的第一年,计划执行结果表明这个办法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全省银行存款在减存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仍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各项贷款的使用效益明显提高。全省有信贷关系的4600户工业企业,一九八五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5.3%,而银行贷款仅增长12.3%,实现了多增产少增资。企业资金周转天数为八十八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人民银行利用专业银行资金使用中的时间差、地区差、项目差,调剂发放临时贷款56亿元,专业银行系统内调拨资金500多亿元,大大提高了资金运用效率。
  三是开辟了多条融通资金的渠道。在银行信用为主的前提下,全省积极、稳妥地开放了商业信用、国家信用和民间信用等多种信用形式。从一九八四年下半年开始,社会集资已作为资金融通的重要补充形式出现,一九八五年有很大发展。集资方式有的是企业向社会发行股票、债券,有的是在企业内部集资,或是合作经济单位的扩股。据粗略统计,这一年全省生产性集资规模达到3亿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控制下资金供应紧张的矛盾。全省金融信托投资业务发展也比较快,到一九八五年各专业银行设立的信托投资公司有20多家,专门办理委托收款和放款、投资、租赁、咨询服务等综合性业务。一九八五年底资金运用余额达到4.2亿元,成为另一条灵活有效的融资渠道。作为改革的一个尝试,一九八五年工商银行首次向社会发行金融债券400万元,资金“高来高去”,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完成收尾工程,垫补新建企业投产所需自筹流动资金的缺口,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四是正确执行货币政策,在搞活金融方面开始破题。山东省“六五”初期出现货币投放偏多、市场商品供应紧张的状况。银行没有采取六十年代经济调整时紧缩货币的做法,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一方面发放中短期设备贷款,支持生产名优产品的企业扩大生产能力,一方面择优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企业调整生产方向。银行发放轻重工业贷款的比例,一九七九年是49∶51,一九八三年调整为55∶45。通过支持调整产业结构,使市场商品供应状况大大改善,银行通过商品销售的渠道完成了回笼货币的任务。
  经过初步的改革实践,山东省的金融事业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已经进行的改革仍然是初步的,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市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资金融通不活、金融调控不灵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全省金融体制改革有待于向深层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事业。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