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事业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09
颗粒名称: 一、财政事业的发展
分类号: F812.7
页数: 3
页码: 53-55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省经济处于恢复阶段,财政事业的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财政事业 发展

内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省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一九五〇年工农业总产值为45亿元,其中工业只有13.5亿元,财政的收支范围也比较小。一九五〇年全省财政收入4.43亿元,扣除关税后,只有3.82亿元,其中农业税占40%,工商企业上交的利润只有672万元。这一年的财政支出1.03亿元,主要是用于政府和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生产性的支出只有635万元。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财政力量不断壮大。到“一五”时期最后一年的一九五七年,全省财政收入达到10.73亿元,比一九五〇年增长1.42倍;财政支出4.92亿元,比一九五〇年增长3.77倍。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央和地方先后在山东建立了一批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国营企业,为
  财政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越来越雄厚的基础。到“四五”时期的最后一年一九七五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5.97亿元,比一九五七年增长3.18倍;财政支出21.26亿元,比一九五七年增长3.32倍。但是这一时期由于“左”的错误,使经济发展几经挫折和破坏,财政事业也不例外。“二五”时期,由于“大跃进”的失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农业生产下降,财政收入开始几年出现虚收。一九六一、一九六二两年又连续下降,五年平均递增速度只有3.2%,大大低于“一五”时期和后来几个时期的增长速度。“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一九七四年的“批林批孔”,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8.8%,财政收入下降40%,减收18亿元。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进行,财政收入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一九八五年全省财政收入达到67.53亿元(如果加上中央管理的企业的收入,在山东省内实现的财政收入实际为130亿元),按相同口径比一九七八年增长51.75%,比一九五〇年增长14倍,年递增8.1%,其中“六五”时期递增速度为11.4%。财政收入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交纳的农业税和其他个人交纳的税收在总收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90%以上的收入是由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上交的,这一变化是财政发展和壮大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十多年来的财政收支状况表明:在山东省的财政收入中,有一半左右是由本省安排地方财政支出的,一半左右是上交中央统一分配使用的。因此,山东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不仅对本省,而且对全国的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财政支出有了较快的增长。一九八五年全省财政支出为51.3亿元(包括当年由冲退收入改列支出的粮
  油超购加价款),比一九七八年增长60.82%,比一九五〇年增长48.8倍,平均年递增11.8%,其中“六五”时期增长11.3%。在财政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一五”时期为22.52%,“二五”、“三五”、“四五”时期均占40%以上,“五五”时期为29.73%,“六五”时期约占20%。不论生产性支出,还是非生产性支出,大部分都是直接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征。
  除了上述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外,还有一部分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而由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的财政资金,即预算外资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预算外资金的数额越来越大。全省一九五四年预算外资金只有6200万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7%;而一九八五年增加到54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80%。管好用好这部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预算外资金,对于发展地方生产建设和各项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三十六年来,山东省的社会主义财政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在前进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收入较大较稳定的企业(如石油、石化、电力、煤炭、汽车等)上划中央管理,地方财政收入“底盘”缩小,对地方财政有一定的影响。二是省内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财政状况相差也很悬殊,一九八五年全省有48个县全部财政收入抵不上支出,差额为2.1亿元。三是有些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在政策性的减收增支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成本上升,亏损增加,利润减少,对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个不利因素。这些问题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