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9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
分类号:
F127.52
页数:
5
页码:
40-44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投资环境初步形成、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经济技术
建设
内容
一、投资环境初步形成
青岛、烟台两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一九八四年四月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后开始兴办的。两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兴办技术密集
型和知识密型企业,发展外向经济为主要内容。两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不仅将大大加快两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而且会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支持和带动全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更快发展。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胶州湾西岸黄岛区的薛家岛。开发区总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与老市区隔海相望,相距仅2.26海里。开发区地势平缓,地质条件好,总规划布局采用南、北两个组团的布局形式,其中北组团以工业为主,南组团以科研文教为主。开发区主要举办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以及中外合作的科研机构,重点发展电子仪表、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工业和海洋开发技术。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烟台市西部,依山傍海,与市工业区仅有一条夹河相隔,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易于开发建设。开发区总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为环带组团形结构,重点发展轻工食品、电子仪表、纺织服装、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和新型建筑材料等工业。
自一九八四年四月到一九八五年底,两市开发区本着“积极开发,慎重从事,全面规划,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分期实施,先抓基础设施,尽早形成一小片投资环境”的指导思想,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已经完成投资1.38亿元,其中青岛7200万元,烟台6600万元。由于对所有建设项目都实行了招标、投标的方法,推行了建筑承包责任制,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供水、供热、供电、通讯、道路、煤气、排水、平整土地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已部分完成。地面建筑,青岛开工12.5万平方米,烟台开工4万平方米,约有三分之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已交付使用。到一九八五年底,两市开发区都在近期开发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初步形成
了投资办厂环境。
两市开发区在首先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项目引进同步进行,广泛开展外引内联,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取得了可喜成果。一九八五年,两市先后接待了来自香港、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410多批,1200多人次。通过广泛接触与洽谈,共签订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合同9项,总投资额9300多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4260多万美元。这些项目生产的产品,将基本或全部外销。另外,两市开发区还签订外引内联项目协议或意向书共计70多份。在上述成交项目中,烟台市标准件厂与香港凯迪有限公司合资兴办的亚东标准件有限公司,于一九八五年底开业投产,生产情况良好,实现了当年洽谈成交、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见效,成为开发区第一家工业生产企业。
二、勇于开拓,不断进取
青岛、烟台两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是在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和两市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为了加强两市开发区建设的领导,山东省成立了由梁步庭、李昌安等主要领导人参加的省经济开发区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具体抓两市开发区建设;青岛、烟台两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省、市还多次召集会议研究确定开发区建设的大政方针,制定两市开发区的总体规划方案,及时协调解决开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加快了两市开发区建设的进程。
(一)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开拓性的事业和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参变量大,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只有经过开发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勇于开拓,才
能闯出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路子来。两市开发区均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奠基开工,不久便遇到了全国范围内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问题。两市开发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宏观控制的精神,本着“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的原则,积极调整基本建设计划,三次压缩基建规模,各自把近期开发范围由2平方公里压缩为1平方公里。青岛开发区把建设资金由年初计划的1.7亿元压缩到9700万元,建设项目由32项减为27项,并对这27项又分别轻重缓急作了安排。烟台开发区也相应地压缩了建设资金和项目。由于两市开发区坚决服从国家的调整方针,加强了宏观控制,没有因摊子铺的太大而造成难以收拾的被动局面;相反地,经过调整进一步端正了业务工作的指导思想,理顺了各项工作的关系,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活,促进了开发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发展。
(二)积极鼓励竞争,实行招标承包。
两市开发区在规划、勘探、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大胆实行改革,积极鼓励竞争,全面推行了招标承包制。这样不仅降低了工程造价,为国家节省了资金,而且加快了工程进度,缩短了工期。青岛开发区在设计评选的基础上,以改革的精神冲破地域界线的束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工程招标,省内外有80多家施工企业竞相参加开发区的投标。经过决标,一九八五年上半年,来自北京、沈阳等地17个中标的施工单位2000多人,陆续进入开发区工地。经过不到八个月的紧张施工,开发区起步阶段的基础工程与配套建筑工程项目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些工程建设之快,质量之好,是以前所没有的。烟台开发区的土方工程,由于实行招标承包制,施工单位竞争激烈,仅此一项,便节约资金600万元。回填土方工程仅用了七个多月,便完成340万立方米。开发区的工程
技术人员说:“如果没有招标承包制,工程达到这样的速度和质量是不可能的。”
(三)制定开发区法规,改善投资环境。
两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办以后,建立一套地方性的开发区法规,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办厂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一九八四年下半年,山东省制定了《青岛、烟台两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若干优惠政策》,特别对在开发区内投资办厂的外商提供了方便和优惠。为了加强两市开发区的对外吸引力和投资保障,一九八五年制定了《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山东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管理暂行规定》等三个地方性法规,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生效。
(四)努力开拓,艰苦创业。
两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工作,是在全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高潮中起步的。一九八五年三月,两市开发区的建设者们冒着凛冽的寒风,进入开发区破土动工,艰苦创业。宏伟的事业吸引着有志于开拓的建设者们,从四面八方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开发区的建设。他们被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所驱使,自愿地离开原来优越的工作岗位、良好的待遇和舒适的家庭环境,不为名,不图利,甘为开发事业献身。开发区的一位领导人满怀豪情地说:“光辉的业绩来自艰苦的创业。一个崭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在我们手中建成!”他们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带头参加开发区建设。广大职工兢兢业业地在开发区埋头苦干,充分展示了开拓者们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正是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推动了开发区建设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