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对外贸易的主要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75
颗粒名称:
二、对外贸易的主要成就
分类号:
F125
页数:
7
页码:
28-34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对外贸易的主要成就、出口创汇能力大大提高、外贸收购大幅度增长、地方外汇支付能力显著增强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对外贸易
主要成就
内容
(一)出口创汇能力大大提高。
一九八五年,山东出口创汇26.67亿美元,相当于一九五〇年的75倍,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倍多。从一九七八年起,山东出口总值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居第四位;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一九七八年为8.5%,一九八五年上升到10.3%。
“六五”期间,山东出口贸易经历了战后西方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克服了国内货源组织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提前一年实现了“六五”计划中确定的到一九八五年出口创汇达到21亿美元的奋斗目标。“六五”期间,全省出口创汇总额103亿美元,比“五五”期间创汇50亿美元翻了一番多,平均年递增8.6%。
(二)外贸收购大幅度增长。
山东省出口商品主要有石油、煤炭、石墨、石料、滑石等矿产品;棉花、花生、玉米、烤烟、山羊板皮、青狐皮、兔毛、粉丝、小枣、苹果、对虾等农副水产品;抽纱、地毯、草苇制品、蜡杆制品、嵌银制品、贝雕羽毛画、陶瓷等手工艺品;以及轻工、纺织、机电、化工、医药、建材等产品,共计1100多个品类。
五十年代初,全省只有济宁一个地区有出口商品收购业务,年收购额仅有几十万元。五十年代末期,除惠民、德州、枣庄3个地、市外,其他地、市都开展了出口商品收购业务,年收购额达5亿多元。一九六二年以后,全省13个地、市均开展了出口商品收购业务,收购额逐年上升。到一九七八年,有些县(市)收购额已超过4000万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外贸收购额大幅度增长。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外贸收购总值达48.8亿元,相当于一九五〇年的50多倍,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倍多。“六五”期间,全省外贸收购累计完成190亿元,比“五五”期间收购总额97亿元增加93亿元,增长了近1倍,平均年递增9.6%。从一九七八年起,山东出口商品收购额在全国居第四位;山东出口商品收购额占全国的比重,一九七八年为7.8%,一九八五年上升到8.2%。
全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出口的不断扩大,又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一九八〇年全省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包括乡镇),从发展出口商品生产获得毛收入约15元,一九八五年增加到35元,增长1.3倍。一九八〇年全省外贸部门向农村直接投放资金约10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约330万人;一
九八五年投放额达到25亿元,从业人员约490万人。一九八五年全省出口商品生产企业达1384家,其中,年出口创汇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5家;年出口创汇500万—1000万美元的19家;年出口创汇300万—500万美元的29家;年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以上、300万美元以下的142家。以上合计为195家,形成了山东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三)地方外汇支付能力显著增强。
五十年代,由于地方外汇较少,进口货物数量不多,主要商品有钢材、纸张及少量的机床、铜、铝、化肥等。一九六五年以后,地方外汇有所增加,贸易往来也由原来少数几个国家发展到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苏联、东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省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地方外汇的支付能力也随之大为增强,加快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步伐。一九八五年,山东仅出口贸易分成一项即分得外汇近4亿美元,超过了整个“五五”期间贸易分成外汇的总和。一九八五年,山东对外进口订货共计5亿多美元(包括各类中央外汇和地方外汇),到货近4亿美元,分别比一九八四年增长1.14倍和1.9倍;进口的主要商品有:钢材、生铁、有色金属、塑料及化工原料、合成纤维、羊毛、汽车、橡胶、各类机械设备及技术、电子器材及仪器、药品及医疗器械,等等。“六五”期间,外贸部门与省内生产部门密切配合,共完成技术改造引进项目679个。例如:由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牵头,济南针织一厂与日本郡是株式会社开展的针织内衣补偿贸易项目,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生产的空白。
(四)培植了一批“拳头”出口商品。
山东资源丰富,经过新中国成立三十六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出口货源体系,每年出口的商品98%以上为省内所产。为了充分发挥山东的资源优势,使其尽快转化为商品优势,从而进一步转化为出口优势,全省各级外贸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通过兴办出口生产基地和重点扶持等方式,培植了一批大宗骨干出口商品。从“四五”时期开始,山东先后在烟台、青岛、潍坊、临沂、菏泽等5个地、市建立了出口商品综合生产基地,并在13个地、市的60多个县(市)建立了山羊板皮、猾皮、兔毛、烤烟、辣椒干、小红枣、芡实米、鲜山药、红麻、芫荽籽、芦笋罐头原料、阳梨罐头原料、大樱桃罐头原料、活牛、苹果、蔬菜、大蒜、莱阳梨、肉食兔、葡萄、大樱桃、杏仁等22个单项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一个优质桐木育苗基地。一九八五年,由各个基地提供的出口商品总额达27亿元,占全省当年外贸收购总值的55.3%。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山东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副产品一直是山东具有特色的重要出口商品,但其所占出口额的比重已由一九五〇年90%以上下降到一九八五年的22.6%;工矿产品所占比重则由一九五〇年的0.1%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56.7%,其中仅原油及成品油出口即达317万吨,创汇13.3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0%。(见表34)
经过多年的努力,山东省已培植形成了一批“拳头”出口商品,并且逐年不断发展。一九八五年出口收汇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已达到35种,有玉米、花生油、油籽、粉丝、花生制品、活牛、冻猪肉、水产品、罐头、啤酒、棉花、棉布、棉涤纶布、棉纱、针棉织品、服装、丝类、绸缎、烤烟、麻袋、饲料、抽纱、草制品、地毯、山羊板皮、兔毛、水貂皮、锁、煤炭、石墨、矾土、
原油、成品油、医药、工具等。这35种商品只占山东出口商品种类的3.2%,但创汇却占一九八五年出口收汇总额的86%,创汇总额达22.9亿美元。
(五)对外交往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的出口市场只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一九八五年,山东已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伙伴关系,拥有客户近2万家,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出口销售网络。为适应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山东先后在日本、美国、联邦德国、比利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加强了市场调研和出口推销工作。一九八五年,山东出口商品在几个主要市场的出口情况是:对日本出口5.851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1.9%;对香港、澳门出口2.654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0%;对欧洲共同体出口2.112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9%;对苏联、东欧各国出口2.0369亿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6%;对美国出口8051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对主要产油国出口1679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0.6%。(见表35)
一九八五年,山东在国外举办或参加展览会、展销会、国际博览会12次,除商品现货展销外,共对外成交近8000万美元;承办国外来华展览会4次,展品留购金额400万美元,订购期货124万美元,参展观众达13万人次。全年共派出各类贸易推销、考察团组99个,564人次,走访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重点客户,共对外成交2.7亿多美元,比一九八四年增加1倍多。一九八五年到山东洽谈贸易的客商共计2619批,6044人次,成交金额达4亿美元。由于对外交往的扩大,全省一九八五年出口成交累计33.4亿美元,比一九八四年增加7亿多美元。
总之,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为国家多创外汇,而且对于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地方财政和群众收入,配合国家外交政策,扩大对外交往,活跃国内市场,增加社会劳动就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全省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