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山东基本建设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山东基本建设的发展
分类号: F28
页数: 7
页码: 581-5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基本建设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前进,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经济实力。三十六年来,山东基本建设走过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取得了巨大成绩,也发生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第二阶段(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第三阶段(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四阶段(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的内容。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山东的基本建设虽然道路曲折坎坷,但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 山东省 基本建设 发展

内容

山东省虽然地理位置适中,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但是在旧中国,由于统治阶级昏庸腐败,战争连绵不绝,山东经济基础薄弱,工农业生产落后。全省除了为数很少、水平很低的纺织、食品、化工、采煤、机械修配和电力工业以外,其他几乎都是空白。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前进,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经济实力。三十六年来,山东基本建设走过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取得了巨大成绩,也发生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
  这个阶段主要包括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主要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修复铁路、公路干线,新建、改建了部分厂房、仓库和学校。在“一五”计划时期,山东除了大力支援全国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外,动工兴建全省第一项国家重点工程——山东铅厂。同时,对冶金、煤炭、电力、机械、化工、轻纺、水利、文教、油料加工、食品等行业的48项大中型工程进行恢复和建设,其中包括金岭铁矿、山东耐火材料厂,济南第一机床厂、张店砂轮厂、青岛橡胶厂、张店农药厂、山东造纸厂、青岛国棉六厂、淄博制丝厂、潍坊榨油厂、新汶矿区、淄博矿区、新汶电厂、烟台罐头厂、潍坊至荣成公路、蓝村至烟台铁路以及万福河、沂河、沐河治理等项目。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七年,全省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6.91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5.3亿元,交付使用率为90.5%。在完成的投资中:农业为2.75亿元,占16.3%;轻工业为1.86亿元,占11%;重工业为5.45亿元,占32.2%。这个阶段的投资总规模和单个项目的建设规模都比较小,决策慎重,步伐稳健,投资比例协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较大。
  二、第二阶段(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这个期间的工作有过严重失误,基本建设大起大落,造成了严重损失。在“大跃进”的年代里,经济工作违背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大计划、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平调风泛滥成灾。基本建设投资由一九五七年的4亿元猛增到一九六〇年的15亿元,导致国民经济全面膨胀,固定资产投资失去控制,积累与消费之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7.83亿元,形成固定资产27.75亿元,交付使用率为73.35%。在完成的总投资额中:农业为7.02亿元,占18.56%;轻工业为3.03亿元,占8%;重工业为19.02亿元,占50.28%。
  从一九六一年起,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停建缓建了大批建设项目,全省基建投资规模从一九六〇年的15亿元压缩到一九六三年的4亿元以下,并着重调整了投资比例。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4.1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占38.66%,比“大跃进”时期的26.56%提高了12.1%;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42.5%,比“二五”时期下降了9.3%。“二五”时期和调整时期,全省共有施工项目19227个,其中建成投产的13545个,占施工项目的70.4%。在这个期间,钢铁工业建设发展较快,济南、淄博、青岛等钢铁厂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济南铁厂建成投产,结束了山东“手无寸铁”的历史。煤炭工业建设,开辟了新的矿区,济宁、肥城等煤田开始建设。电力建设向中型发电机组发展,全省第一座高温高压的黄台发电厂开工建设。化肥工业建设开始起步,济南化肥厂、明水化肥厂相继建成投产。水利工程经过修整加固,全省167座大中型水库基本建成,为大规模的进行农田水利配套建设创造了条件。机械制造、农机制造有了新的发展,济南第二机床厂、潍坊柴油机厂、莱阳动力机械厂、山东农具厂等初具规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小钢铁、小煤炭、小化肥、小动力、小水泥”为内容的“五小”工业的建设,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为全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第三阶段(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这是十年动乱时期,基本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重视前期工作,盲目建设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之受“靠山、分散、隐蔽”错误方针的影响,工业布局不合理,造成严重损失。不少项目决策草率,资源不清,水文地质不详,资金不落实,仓促上马,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多变,工期一再拖长。有些项目建成以后,原材料不落实,缺煤少电,严重亏损,甚至于“项目建成之日,就是停产之时”,长期不能发挥投资效益。“三五”、“四五”期间,全省共花掉基本建设投资105.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下降到66.5%,这是三十六年中交付使用率最低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共有施工项目16059个,其中建成投产的8472个,仅占施工项目的52.8%。在建的46个大中型项目,只有9个建成投产。
  一九六九年,主持山东工作的杨得志、苏毅然因势利导,遵照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于是年冬成立了山东省重点工程会战指挥部,直接领导胜利油田、莱芜钢铁厂、莱芜电厂、辛泰铁路、鲁南化肥厂、山东拖拉机厂、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齐鲁石化公司前身)及济南钢铁厂配套等项重点工程的会战建设。指挥部调集了省直机关和有关市、地大批干部,充实加强了各工程现场指挥机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组织全省勘察设计和施工单位,有关地、县的民工,投入会战工程建设;集中全省财力、物力,确保工程建设的需要。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先后建成了鲁南化肥厂、胜利炼油厂、胜利第一化肥厂、辛店电厂、莱芜电厂、山东拖拉机厂、莱芜钢铁厂第二铁厂、辛泰铁路,形成了一批生产能力。自一九七三年起,根据周恩来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对烟台港、青岛港进行扩建,并对地方港口统一规划建设。青岛港建成了机械化煤码头,新建了吞吐能力1000万吨的黄岛油码头,并开始新建有7个泊位的8号码头;烟台港扩建了杂货码头的6个泊位。在公路交通建设方面,先后建成了平阴、北镇两座黄河公路大桥,对黄河南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第四阶段(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纠正片面追求大计划、高指标、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的“左”倾错误,认真贯彻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清理在建项目,压缩投资,控制规模,进行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建设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是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初步得到控制。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〇年,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山东省对在建项目进行了认真清理,停建、缓建了一大批不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共压缩投资22亿元。一九八三年又停建、缓建了一批项目,压缩当年基本建设投资1.6亿元,从而使全省基本建设战线“长、散、乱”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人、财、物力得到相对集中和平衡。二是调整了投资结构。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用于能源、交通、邮电建设的投资共101.6亿元,投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43.2%上升到49.8%;用于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为63.07亿元,投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17.6%增加到30.9%,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住宅建设和文教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三是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资金管理方面,部分项目实行了国家建设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初步打破了投资无偿使用的“大锅饭”体制;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推行招标投标,打破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分配建设任务的局面,活跃了建筑市场;在项目管理方面,推行投资包干等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设计管理方面,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设计成果与设计收入直接挂钩,活跃了设计市场;在基建物资和设备管理方面,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了配套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开放建筑材料和设备市场,取得了初步成效。四是坚持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建立健全开工报告和竣工验收制度,维护了基本建设计划的严肃性,使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得到加强和改善。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五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45.6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73.3亿元,交付使用率为70.6%。在完成的投资中:农业14.34亿元,占5.8%;轻工业17.6亿元,占7.2%;重工业113亿元,占46.1%。这个阶段共有施工项目24821个,其中建成投产的11331个,占施工项目的45.6%。这个期间以能源、交通、邮电、原材料为中心的重点工程,有胜利油田、兖州矿区、枣滕矿区、邹县电厂、石横电厂、兖石铁路、胶济铁路复线、新菏铁路(山东段)、石臼港、青岛港8号码头、济南黄河公路大桥、京沪杭1800路载波系统工程、石家庄至济南960路微波干线、烟台合成革厂、齐鲁乙烯工程等。这批项目突出的特点是:第一,规模都很大。煤矿矿井能力由以往的100多万吨发展到300-400万吨,发电单机容量由12.5万千瓦发展到30万千瓦,港口码头泊位由1万吨级发展到10万吨级,铁路由单线发展为复线并向电器集中、自动化闭塞迈进,单个项目的概算投资额由几千万元发展到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第二,技术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有的引进了成套国外设备,有的引进了技术专利,有的是与国外技术合作,有的采用了国内先进技术成果。第三,都是国家的大型骨干工程,都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打基础,为经济起飞积蓄力量的工程。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积极动员全省人民,牢固树立全局观念,集中人、财、物力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实行“五优先”,即:设计施工力量安排优先;征地拆迁优先;地方材料供应优先;交通运输、水电保障优先;生活物资供应优先,确保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山东的基本建设虽然道路曲折坎坷,但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1.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45.2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17.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1.3%;建成大中小型建设项目4.87万个,其中大中型项目272个;施工房屋面积1.38亿平方米。形成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炼铁261.9万吨,炼钢128万吨,煤炭开采3705万吨,石油开采37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467万千瓦,汽车4486辆,拖拉机48103混合台,合成氨131万吨,化肥426.7万吨,化学农药2.49万吨,棉纺129.7万锭,毛纺6.1万锭,自行车103万辆,缝纫机44.7万架,手表101.6万只,水泥502.6万吨,建成大中型水库167座,新建铁路正线1121.4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吞吐能力3987万吨,新建公路13678公里,高等院校大学生席位6.4万个,医院病床11万张。经过三十六年的基本建设,山东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利、农机、化肥、农药、塑料工业的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有提高;石油、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交通、轻纺等行业的建设,使工业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有相当配套能力的经济体系;科教、文体、卫生事业的建设,使人民的精神文明和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省初步形成了济南、青岛、淄博、枣庄、潍坊、烟台、济宁、东营等各具不同特点、不同水平的工业基地,出现了威海、莱芜、新泰、泰安、德州、聊城、临沂、菏泽、滨州等一批初具规模的城市,为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