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邮电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3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邮电事业
分类号: F632.752
页数: 11
页码: 567-5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人民邮电事业,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一九四二年在沂水县成立了山东战时邮务总局,担负解放区的书信、文件和报刊的传递任务,同时开始正式发行邮票。一九四八年,山东战时邮务总局改为华东财办邮务管理总局。一九四九年,华东财办邮务管理总局随大军南迁,山东另行成立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和山东省电信指挥局。
关键词: 山东省 邮电 邮电事业

内容

山东人民邮电事业,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一九四二年在沂水县成立了山东战时邮务总局,担负解放区的书信、文件和报刊的传递任务,同时开始正式发行邮票。一九四八年,山东战时邮务总局改为华东财办邮务管理总局。一九四九年,华东财办邮务管理总局随大军南迁,山东另行成立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和山东省电信指挥局。
  山东全部解放后,各地分别接收了国民党政府的邮电设施。当时邮电网路支离破碎,通信设备落后,技术基础薄弱。全省只有459处自办邮电局、所,58条长话电路,9050门步进制自动电话。只有少数城镇才设立邮电局、所,开办电信业务。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和边远地区,邮电通信条件很差,有的甚至常年不通邮,更没有电信通信。
  新中国的建立,为邮电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山东已建成以省会济南为中心,联结国家通信干线,沟通全省广大城乡,采用多种通信手段的邮电通信网。一九八五年底,山东省邮电管理局辖有123个邮电通信企业,全省设有2321个邮电局、所办理邮政、电信业务,邮电职工共4.5万人,固定资产原值5.75亿元。
  一、发展概况
  (一)奠定基础阶段(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设邮电部,山东省邮电管理局随之建立,统一管理山东邮政、电信事业。这种“邮、电合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对刚刚接管的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邮政、电信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级邮电部门团结依靠广大邮电职工,根据当时政权建设、经济恢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各方面的需要,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了基础非常薄弱而又经过战争破坏的通信线路,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邮电通信任务,并且把官僚资本主义的旧邮电企业初步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邮电企业。在此期间,根据邮政机构遍布城乡,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便于报纸、刊物的传递、投送,邮政局承担了省内及全国性报刊的发行工作。一九五二年业务收入为1079.7万元,业务支出为900.5万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但也一度出现过片面追求收入、强迫摊派邮电业务的偏向,不久就得到了纠正。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采取“重点建设,照顾一般”和“有线为主,无线为辅”的方针,对全省邮电通信网路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和大力扩展。加强了以省会济南为中心的通信网建设,沟通了济南与各地、市的直达电报和长途电话电路;建立了邮电通信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各项邮电业务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起正常的通信生产秩序;邮电通信网路和主要通信设备成倍、成几十倍地增长。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全省长途电信线路由511对公里增加到13063对公里;市内电话变换机容量由16390门增加到31541门;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发展到11601门;自办邮电局、所由459处增加到1515处,改善和扩大了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通信状况和电信业务。但是在这个阶段未能很好地执行自办与委办相结合的原则,忽视了利用社会力量来扩大邮电服务,因而使代办邮电所从一九五二年的2427处,下降到一九五七年的795处。
  (二)巩固发展阶段(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一九五八年以后,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山东邮电事业进入巩固发展阶段。一九六五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5022万元,比一九五七年增长1.5倍;邮路总长度达到18.97万公里,增长62.4%;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2950门,增长66%;农村电话变换机总容量达到80199门,增长5.9倍;初步形成省、地(市)、县、公社的幅射式邮电通信网,并开始大量采用电传打字机、16路载波电报机、12路载波电话机等电信设备和各种邮政机械设备。这期间,全省邮电部门按照“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要求,加强了对邮电通信生产的监督检查,各项主要通信质量指标都达到和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业务、技术和经济管理,建立了良好的通信生产秩序;调整了邮电建设速度,邮电科学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滞缓阶段(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文化大革命”使山东邮电事业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在“左”的思想影响下,邮电管理体制实行了邮政和电信分营,邮电企业被层层分割下放;在经营方针上,片面强调为政治服务,不讲经济效益,出现了亏损局面;在邮电建设上,执行“靠山、分散、隐蔽”的错误方针,把一些重要的邮电设施建在偏僻的山区,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和使用的不便;在企业管理上,废止了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打乱了正常的通信生产秩序,破坏了通信各个环节的正常比例关系,造成管理混乱,质量不高,服务水平下降。邮电事业发展速度滞缓,成为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全省邮电职工对“左”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多方面的抵制和斗争,在当时社会上到处停工停产的情况下,始终坚守通信生产岗位,努力把工作做好,基本上完成了通信任务,邮电通信建设也有了一定发展。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搞起来的京沪杭1800路中同轴电缆和石家庄至济南960路微波两项工程中的山东段的建设,也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施工建设。
  (四)大发展阶段(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邮电工作逐步清理“左”的思想影响,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注意了在保证通信效能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使邮电企业从单纯生产型逐步向生产经营型转化,增加了企业内部积累,增强了企业活力。邮电基本建设速度明显加快,邮电业务量大幅度增长,通信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一九八五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上升到1.62亿元,比一九七五年增长206%;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92960门,增长141%;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13910门,增长6%;长途电话电路达到2190路,增长144%;省至地、市平均电路由7.3路增加到17.5路,地、市到县平均电路由3.5路增加到7.2路;邮路总长度延伸到247852公里;自办邮电局、所增加239处。邮电通信技术有了进步,采用了一些现代化的通信手段,提高了通信能力和通信效率。
  这期间,山东邮电工业从无到有,从生产简单的零部件到生产成套的邮电通信设备,其中电信器材厂、邮政机械厂和电话设备厂已能承担本省的一部分邮电设备零件和整机制造任务。电信器材厂生产的纵横制市话自动交换机,已在部分地、市、县安装使用。邮电科技工作立足本省通信生产的实际需要,解决了一些通信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先后研制成功12路微波通信机、大气激光通信机、太阳能电源、报纸自动捆扎作业线等新通信设备。
  二、邮政通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邮政通信事业尽管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有过顺利发展时期,也有发展滞缓阶段,但还是基本上坚持了作为公用性企业主要强调为社会服务,同时求得自身发展的经营方针。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全省邮政通信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邮政通信网路获得较快扩展。
  山东邮政网路的建设重点,是扩展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邮政服务机构,增设农村邮电局、所。经过三十六年的艰苦努力,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一九八五年与一九四九年相比,全省自办的邮电局所由459处发展到2321处,其中设在农村的自办邮电局所由395处发展到1983处。为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发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村信报站,基本上保证了农村信件、报刊的及时传递。一九四九年全省邮路总长度为114493公里,一九八五年延伸到247852公里,增加了1倍多。作为邮政通信主要手段的铁道邮路,一九八五年达到8232公里,比一九四九年增加7.7倍;汽车邮路达到21858公里,增长8.4倍;摩托车及机动脚踏车邮路增加10倍多。此外,还分别在一九七六年和一九八四年开通了烟台至大连、青岛至上海的海上邮路。
  (二)邮政通信逐步采用机械化设备。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邮政通信设备陈旧、落后,许多工种、工序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基本上还是以肩扛、人抬的体力劳动为主,生产条件很差。一九四九年山东邮政没有自备火车邮厢,一九六〇年开始设置了3辆,到一九八五年发展到28辆。一九四九年全省只有23辆邮运汽车,一九八五年达到467辆。在邮政内部处理和装卸方面,也逐步配备了一些机械化设备和工具。济南市邮政局安装使用了包裹分拣机和报纸捆扎自动作业线;烟台市邮电局新建邮政转运楼,安装使用了包裹分拣机;许多邮政局使用了包裹收寄机、自动售票机、自动售报机等。济南、青岛等邮政枢纽局和铁路沿线邮运转口局,配置了必备的牵引车等机械设备。邮政设备上的进步,逐步改善了职工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邮政业务量大幅度增长。
  随着山东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社会各方面对邮政通信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九八五年与一九四九年相比,函件业务量由1754万件增加到2.19亿件,增长11.5倍;包件业务量由22万件增加到596.7万件,增长26倍;汇兑业务量由23万张增加到681.6万张,增长28.6倍。与此同时,通过邮政渠道发行的报纸和刊物越来越多,一九八五年全省订销邮发报刊已达到2600多种。一九八〇年以来,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山东邮政还相继恢复和开办了邮购、代收货款、商品包裹、邮件回执、报刊零售、存局候领、代发广告、贺年明信片、集邮、邮政储蓄、有声信函等业务。
  (四)邮政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全省每百人平均交寄函件,一九四九年为48.7件,一九八五年达到285件,增长5倍。邮件投递频次,一九六二年每天投递一次的农村公社为1627个,占公社总数的70%;一九八五年每天投递一次以上的乡镇为2285个,占乡镇总数的73%。农村邮政服务机构,一九六二年全省2323个公社,设有自办邮电局所的2205个,占95%;一九八五年全省2358个乡镇,设有自办邮电局、所的1906个,占81%。全省城乡邮电局、所服务人口,一九六二年为23400人,一九八五年为30600人。
  从以上每百人平均交寄函件、邮件投递频次、局所设置及服务人口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看,山东邮政服务水平是逐步提高的。
  (五)集邮业的兴起。
  集邮是一项群众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山东从一九八〇年开始迅速发展起来,集邮业务随之开展。一九八二年,山东省邮票公司成立,统一经营全省集邮业务,各市、地邮票公司也相继成立,集邮门市部和集邮台也在全省各城镇建立起来。经营的集邮品有:纪念邮票、特种邮票、首日封、纪念卡、邮折、邮册及其他集邮用品。一九八五年全省集邮营业额超过360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邮政通信的进步是很快的,但是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新开辟的工业区、生活区、农村新划乡镇不能及时建立邮电局、所;邮政生产作业场地狭小;邮政技术设备落后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山东省邮电管理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七五”期间,新建济南市、青岛市两个邮政枢纽,潍坊、兖州等三个邮件处理中心和622处邮电局、所;自制或引进的自动化邮政机械设备,将逐步在一些枢纽局安装使用。
  三、电信通信
  山东电信通信,在网路建设、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业务量等方面,较之邮政通信,都有较快的发展。
  (一)电信通信网路迅速扩展。
  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由明线、电缆、微波、短波等多种通信手段组成的,包括长途、市话、农话三部分的电信通信网络已初具规模。一九四九年,全省长话电路只有58条,一九八五年发展到2190条,增加37倍。济南到各市、地的平均电路,一九六二年只有5.4条,一九八五年发展到17.2条,增加2倍多。市、地到县的平均电路,一九四九年为2.1条,一九八五年达到7.2条,增加2.4倍。济南已开通了与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全国26个城市的长途自动、半自动拨号;省内已有济南、青岛、济宁、泰安、潍坊、淄博、临沂等7个城市可以互相直拨长途电话。
  市内电话自一九七七年被列入山东邮电建设重点后,对市内电话紧张的一些城市实行了优惠政策,允许这些城市把市内电话的利润留作发展市话的资金;同时还采取了由当地政府与邮电部门共同投资建设,由社会各方面集资建设等措施,加快了建设速度。全省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一九四九年为11609门,一九八五年发展到192960门,增长15.6倍。市内电话机总数一九四九年为1.16万部,一九八五年发展到26.52万部,增加21.8倍。一九七六年,全省只有青岛、济南、烟台、济宁4个市和崂山县使用自动电话,总共只有11个自动电话局。到一九八五年底,又新建了淄博、潍坊、临沂、菏泽、泰安、枣庄、德州、东营8个市、地和49个县的自动电话,全省市话自动局增加到73个。
  农村电话从一九五二年开始建设,当时全省只有话机616部,一九八五年发展到103494部,增长167倍。山东农村电话网基本上是县至乡镇、乡镇至村的逐级幅射,主要由架空明线构成,尚不能与长途通信网衔接,通信手段还是落后的。
  (二)电信通信逐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
  市内电话。一九四九年,全省只有青岛市使用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为9050门;一九八五年,自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发展到132620门,增加13倍多,占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的68.8%。其中,电子式的3700门,纵横制的85120门,步进制的43800门。自从一九七七年山东第一个使用HJ-921型纵横制自动交换机的市内电话局在淄博市的张店投产以来,新建设的市内电话局,大都是采用比较先进的纵横制交换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市内电话交换设备的工作逐步展开。其中,青岛、济南、烟台、淄博4城市,正在建设4个万门以上程控电子市内电话局。
  长途通信。一九四九年全省只有5部载波电报机,一九八五年发展到242部,增加47.4倍;一九四九年全省只有2部机械式电传打字机,一九八五年达到1138部,增加568倍,其中有267部全电子电传机。一九八五年,全省自动长途交换机容量达到786门。一九七八年济南至石家庄960路微波干线投产;一九八〇年济南至潍坊、潍坊至青岛高12路载波开通;一九八一年京沪杭1800路中同轴电缆配套工程——济南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投产;一九八〇年底济南-张店-青岛-烟台同轴电缆,济南至青岛段已开通使用,大大提高了长途通信效率。
  农村电话。农村电话交换设备落后,基本上还是磁石式或共电式人工交换机。一九七九年以来,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乡镇和村庄安装使用了自动电话,有的农民家里装上了电话机。
  (三)电信业务量增长速度高于邮政。
  电报业务包括国内国际公众电报、传真电报、用户电报等,一九四九年业务量为11万份,一九八五年达1132万份,增长101倍。长途电话业务包括代号电话、特种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紧急调度电话、军政电话等,一九四九年业务量为4万张,一九八五年达到2325万张,增长581倍。市内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一九四九年为10642户,一九八五年达到120851户,增长11倍多;农村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一九五二年为616户,一九八五年达到52279户,增长84倍。
  (四)电信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一九四九年全省每百人拥有0.026部电话机,一九八五年发展到0.48部,增加17.5倍;每百人拍发电报一九四九年为0.3份,一九八五年达到14.1份,增加46倍;每百人挂发长话一九四九年为0.13张,一九八五年达到29.6张,增长295倍。随着邮电设施的发展,全省电信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只有少数城市办理电信业务,广大农村没有电信业务。一九五二年开始在部分农村邮电局所办理电信业务,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城乡各邮电局所均办理电信业务,市(地)、县邮电局昼夜都能办理电信业务。电报投递时限,城市按照电报等级,一般实行当日投递或昼夜投递;农村有两种投递方式:一种是随邮班按挂号信投递,一种是邮电局派人专送。
  (五)国际通信业务迅速发展。
  山东的国际电信业务是在一九七九年之后,随着山东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而迅猛发展起来的新业务,主要经营电报、电话、用户电报以及电视传送等。国际电信业务主要集中在青岛、济南、烟台等城市,其中青岛的国际电信业务量约占全省的90%。此外,曲阜、泰安等旅游城市也有较多的业务量。到一九八五年底,用户已能通过由北京、上海接转的长途电路,与世界上除南朝鲜、以色列和西南非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互通电报和长途电话。青岛市的用户电报自动交换机已投入使用。青岛、济南、烟台、淄博等城市的万门程控电子自动市话交换机投产以后,用户可以直接拨号与世界各国通电话。
  电信通信的发展速度虽比邮政通信快,但存在的问题比邮政通信也更为突出。第一,城市的市内电话还很紧张,许多用户申请装机而得不到满足。一九八五年底,山东省电话普及率为0.48部/百人,即平均200多人才拥有一部电话,在世界上是很低的水平。第二,长途电路少,通信阻塞情况还很严重。一九八五年底,省际长途电路(人工)超负荷达40%以上。第三,通信技术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际上长途电路已主要采用地下电缆、微波和卫星通信等手段,并正向光缆通信发展。山东省的长途电路主要还是以架空明线为主,地下电缆和微波线路由于设备不配套等原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山东省邮电管理局采取的主要对策,一是加快市话网路建设,在“七五”期间使全省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5万门;二是加快长途电信网路的改造,在“七五”期间开通济南至青岛等4条省内干线电缆和济南至青岛至烟台等3条微波电路。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