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公路运输
分类号: U4
页数: 11
页码: 548-5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公路运输, 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六年来,山东的公路运输已经初步形成了“公路成网,站点密布,运输畅通,人便于行”的新局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 山东省 运输 公路运输

内容

山东省的机动车公路运输始于一九〇三年,一九〇七年开行客班汽车。到一九四九年,全省共有公路3152公里,按全省面积计算,每百平方公里只有2公里。这些公路多集中在几个主要城市之间,路基狭窄,弯急坡陡,几乎全是“晴天扬暴土,雨天似浆糊”的土路面。一九四九年,包括接收国民党政府在内的所有公私营汽车,只有1800多辆,而且厂牌复杂,多数破旧,营运效率很低。
  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六年来,山东的公路运输已经初步形成了“公路成网,站点密布,运输畅通,人便于行”的新局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公路建设
  公路是发展公路运输的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省积极贯彻“民工建勤”和“民办公助”的方针,加快了公路建设的进度。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主要是积极修复并开始新建公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首先重点修复烟台至青岛、烟台至潍坊、潍坊至新安镇、临沂至兖州、惠民至沧县、惠民至张店等主要干线公路,新建张店至博山第一条碎石路面公路和烟台至青岛公路的外夹河钢筋混凝土大桥。一九五三年以后,继续修复了沂水至博山公路,改建了张店至北镇、益都至红花埠、济宁至菏泽、烟台至莱阳等公路的路基、桥涵,并全部铺上碎石路面,同时新建烟台至青岛公路的内夹河大桥。至一九五六年,全省通车公路已达10669公里,其中晴雨通车1489公里,中级路面974公里。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主要是改建、新建主要干线公路,开发山区和革命老根据地的公路。至一九六〇年,改建了禹城至聊城、济南至聊城、平原至临清、莱阳至海阳、临沂至岚山头、临沂至枣庄、禹城至惠民、诸城至高密、辛店至佛王庄、博山至南麻等重要公路干线,新建了潍坊至石岛公路的潍坊至文登段。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又相继修建了辛店至东营、商河至禹城公路的沥青路面。这一期间,开发山区和革命老根据地的公路,也取得较大进展。如,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四年,栖霞县共修建县乡公路24条,343公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使全县18处公社都通了汽车。这一时期建成的主要公路桥梁有,潍坊至石岛公路的潍河大桥,临清至博平公路的临清先锋大桥,博山至沂水公路的淄川大桥,兖州至兰考公路的济宁跃进大桥,岚山头至兖州公路的沂河大桥,徐州至连云港的高峰大桥,济南至新海连的黄前大桥,济南至邯郸公路的冠县七一大桥等。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在公路建设中只追求数量和速度,修了一些质量低劣的路线。有的以透水路堤代替小桥涵,在宽河上建短桥,后被雨水冲垮;有的路修得过宽,多占耕地,或者修路未修桥,甚至修了许多断头路,后又平毁为田;有的缺少统筹规划,在山区修水库,截断公路32条。经过三年调整,才使公路建设又得到发展。到一九六五年,全省通车公路达到22176公里,其中晴雨通车5669公里,有路面里程6925公里(内有次高级路196公里),桥梁1891座,共44569米。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重点是修建沥青公路面和桥梁。首先是在平原地区的干线公路和由省会济南通往各地、市驻地的公路上修铺沥青路面。一九七〇年,全省沥青路增至3679公里。一九七二年,惠民、德州、聊城、菏泽等平原区的干线公路基本沥青化后,沥青路即向全省所有公路干线和县乡公路发展。一九七五年,全省沥青路增至8610公里。这一时期,还新建了枣园至徐州、莱芜至胶南、东阿至西刘庄等重要干线公路。在桥梁建设方面,先后在济宁运河、卫运河、沂河、沐河、汶河、泗河等主要河流上,改建、新建了多座大桥。其中在黄河上修建了全长963.52米的平阴公路大桥和全长1391米的北镇公路大桥,使黄河天险变通途。一九七六年,全省通车公路32978公里,其中晴雨通车21645公里,次高级路面9688公里,桥梁6163座,共205931米。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全省公路建设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沥青路面质量低劣,浪费很大,长期存在病害,给养路工作造成被动;有的桥梁发生倒塌事故。
  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五年,是山东公路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沥青路面的修建,由平原遍及全省所有地区和县乡公路。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全省修建的沥青路面都在1500公里以上,路面宽度由6米、7米增加到10米、15米、20米,面层厚度由1.5-2厘米增加到4-6厘米和8-10厘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求修沥青路的积极性增高。德州地区采用国家补贴、县市投资、乡镇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加快了沥青路建设。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四年,全区新修沥青路812公里,平均每年修建148.7公里,使全区沥青路增加到1123公里,占总里程的69.7%;全区257个乡,有219个通了沥青路;宁津、庆云、临邑、禹城、德州5个县实现了乡乡通沥青路。至一九八五年底,全省有沥青路面里程30251.5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3.3%,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17526.8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48.2%。全省通沥青路面的县、市125个,占总县、市数的97.7%;通沥青路的乡镇1567个,占总乡镇数的58.5%。
  这期间,还相继建成崂山马戈庄至大沽河公路的大沽河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岚山头至兖州公路的临沂沂河钢筋混凝土梁桥,烟台至潍坊公路的昌邑潍河钢筋混凝土梁桥。特别是一九八二年建成的全长2023米、宽19.5米、主孔跨径220米的济南黄河公路斜拉桥,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过黄河靠轮渡的状况。这项工程是由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李守善、万珊珊为主设计,山东省交通工程公司施工的。大桥结构合理,形式美观,工艺先进,荣获七十年代国家优秀设计奖、一九八二年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和一九八五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到一九八五年,全省通车公路已达36327公里,比一九四九年增加10.5倍,晴雨通车公路30119公里,占通车公路里程的82.9%,比一九四九年增加462倍,全省有93.3%的乡镇和65%的村庄通了公路,其中晴雨通车乡镇2232个,占总乡镇数的83.2%;全省已有一级公路59公里,二级公路2707公里,三级公路11542公里,一、二、三级公路占总通车公路里程的39.4%。
  二、公路养护
  山东在加速公路建设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公路养护,力求保持公路畅通。
  一九五〇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达《关于一九五〇年公路工作的指示》后,全省公路养护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〇年的七年间,全省改善土路10700公里,从而缩短了雨后阻车时间,其中有3074公里达到晴雨通车。
  一九六六年以后,由于大量修建沥青路,全省狠抓了沥青路的初期养护,及时防治病害,提高油路面的平整度。寿光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沥青路各种病害产生的原因,及时进行处理,并建立原始记录,经常观察处治效果,检验、对照、判断的情况是否正确,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积累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初步摸索到养护沥青路的一些规律。他们还实行专业队伍与工班结合养护沥青路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沥青路的质量。
  进入七十年代,全省在加强公路经常养护中,还注意改善线形,改造急弯,降低陡坡,加宽路基,进一步改善公路技术状况,提高车辆安全通过能力。小纪至掖县公路的掖县境内,有一个险峻山口,人们叫它“阎王鼻子”,经常在此跌伤行人,摔死牲畜。一九七八年冬至一九七九年春,郭家店养路队迎风雪,战严寒,奋战六十五天,搬掉土石4800立方米,使纵坡由9%降到4%,削平了这个“阎王鼻子”。泰安水峪工班十几年来共搬掉阻路小山头4个,改造急弯7处,挖筑土石4000立方米,消灭了危险路段;同时降低陡坡14处,调整纵坡2.8公里,挖筑土石6300立方米。从而使这个工班所养护的7.5公里干线达到了路基坚实,路面平整,路拱适度,纵坡顺适。一九七八年,交通部授予这个养路班“发展交通,当好先锋”的奖状。
  公路绿化是公路养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在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期间,全省公路绿化不断遭到损害,但总的发展速度还是较快的。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公路有树里程已达29457.3公里,其中干线12334.2公里,县级公路12116.4公里;还有矮林9223.3公里。大部分公路两边已乔木参天,灌木丛生,乔灌结合,绿树成荫,形成“千里公路一线天”的壮观景象。菏泽地区、济宁市公路管理段曾分别被林业部和中央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公路绿化先进单位。公路绿化政策虽经多次修改,但总的原则还是兼顾国家、集体,尽量减轻养路乡村的负担,谁栽、谁管、谁受益。一九七二年,干线公路的矮林收益改为80%归养路乡村,20%归国家;树木采伐时,树干50%归养路乡村,50%归公路管理部门;县、乡公路由养路乡村筹苗、栽植、管理,收益全部归养路乡村。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已采伐公路树木40多万立方米,不仅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增加了养路乡村和养路群众的收入,进一步巩固了群众养路组织。
  由于在公路养护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全省公路好路率逐步上升。一九六二年全省好路率为39%,一九八五年上升到64.5%,其中干线72%,县、乡公路59.1%。
  三、汽车、机械修制
  为了适应客货运输和筑、养路的需要,全省汽车和筑、养路机械工业相应地发展起来。
  从一九五〇年开始,山东省不断新建、扩建汽车修制厂和筑、养路机械厂,加强修制汽车和各种筑、养路机械的能力。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已有汽车修制厂,筑、养路机械厂和有关工厂68个,包括有汽车修理厂、汽车大修厂、汽车修造厂、汽车配件厂、汽车挂车厂、客车改装厂、汽车附件厂、筑路机械厂、轮胎翻新厂、水泥厂等。
  三十多年来,汽车和筑、养路机械修制的发展历程,先是以修为主,再是修制并举,尔后在保证修好车辆、机械的同时,集中人、财、物力,重点制造适于客货运输的车辆和筑、养路的机械。一九六五年后,山东公路运输部门根据国家关于车船简型、选型、定型的统一部署,使汽车和筑、养路机械进入了标准化、系列化和批量生产,汽车制造工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趋向稳定发展。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二年,全省研制的一些车辆和筑、养路机械,对运输生产和筑路养路起到很大作用。省交通厅组织济南、烟台、潍坊等汽车运输公司主要技术力量进行设计,并由济南、烟台汽车运输公司修理厂制造的两部QG160吨平板车,以及济南市第一运输公司研制的150吨半挂牵引车和300吨平板车,胜利地完成了齐鲁石化总厂大型成套设备运输任务;临沂地区公路段研制的6.5吨保温沥青罐半挂汽车成批投产后,改变了筒装运输沥青的落后状况;青岛市公路段研制的沥青混凝土拌合机,修铺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好,效率高;德州筑路机械厂研制的各种压路机,使用效果良好。一九八五年五月,交通部在北京举办“全国公路交通工业产品展览会”,山东烟台汽车运输公司修理二厂研制的YT683HC客车、莱芜汽车修制厂研制的JT-BG24J20呎和JT-BG35J40呎两种集装箱专用挂车、青岛发动机厂研制的LT6102Q-1柴油机,均获得金杯奖。
  四、客货运输
  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山东的公路客货运输事业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的。
  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二年,主要是整修车辆,恢复运力,使经营管理初步走向正规。从一九五〇年开始,通过建立健全领导机构,调整生产设备布局和技术力量,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以及初步实行计划管理、定额管理、经济核算,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开始走向正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运价连续下降,客货运量逐年增长。一九五二年与一九四九年比,公路运输部门客运量由82万人增至251万人,货运量由166万吨增至1029万吨,国营客车由6辆发展到176辆,货车由567辆发展到804辆,客运营业里程由2840公里增到5835公里,汽车站由45个增至124个。
  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主要是以计划管理为中心,加强业务建设,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一九五七年与一九五二年相比,国营运输企业的汽车由980辆增至2011辆,利润由306.1万元增至1112.5万元。利润的大幅度增加,是在运价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获得的。从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四年,先后6次降低运价,货运从每公里0.38元降至0.24元,客运从每公里0.038元降至0.026元。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六年,主要是加强维修和基础工作,恢复运输能力,提高运输质量,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曲折发展。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〇年,由于运输部门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拚体力,拚设备,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致使车辆、设备的技术状况严重恶化。经过调整时期基本上理顺了运输工作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全省公路客货运输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一九六六年与一九五六年相比,客运营业里程由10098公里增至16638公里,客运站点由816个增至3067个,站距由12.4公里缩短至5.4公里,客车由286辆发展到573辆,货车由1724辆发展到了3234辆。
  在十年动乱期间,全省汽车运输部门遭到了严重挫折。但广大职工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坚持生产,使客货运输业务得以进行。特别是继续坚持支援农业,保煤、保电、保重点港站和生活物资运输,使工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生活维持了运转。
  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全省公路客货运输部门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强化调度系统,加强计划运输,调整运力布局,提高运输效率,保证重点运输,较好地完成了运输任务;运输成本、利润和主要经济指标都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的客货运输得到蓬勃发展。
  1.旅客运输全面展开。一九八二年开始全面开办城乡公共汽车业务,其特点是:以县城至乡镇为起点,实行定车、定线、定班、定人员,执行独立的运行作业计划;采取城市公共汽车的方法,一线多班、站点密集、随车售票,单独核算;同时插班开行一些农贸市场车、赶集车、人货同行车等。早在一九六四年就被评为先进汽车站并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掖县汽车站,与其他一些先进汽车站,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城乡汽车发展到1027辆,夜宿农村车798辆,班次2722个。全省公路客货运输部门还按照国家经委和交通部关于调整运输结构,提高综合运输效能,缓和铁路运输压力的部署,积极开展以“对角分流”和“平行分流”为主要方式的公路铁路客运分流。到一九八三年上半年,分流路线发展到173条、437个班次,每日为铁路分流中转区间旅客1万人以上,到一九八五年又增至每日分流旅客2.74万人。为了适应客运需要,全省客运站点增加到8679个,营运里程增加到29474公里,分别为一九四九年的129.5倍和10.4倍,全省运行班次增加到8022个。公路客运网已是省内纵横交错,省外四通八达,通车乡镇数占需要通车乡镇的95%以上,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大幅度增加。一九八五年,全省共完成客运量15564.9万人,客运周转量790056万人公里,分别为一九四九年的189.8倍和97.7倍。
  2.零担货运迅速发展。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共有零担车172辆、983个吨位,其中棚车149辆896个吨位,基本实现了零担运输棚车化,并向大、中、小型配套,以中型为主的方向发展;跨省线路达到71条,连结华东、华北和中南地区18个省、市的重要港站,并且开展省内跨区路线104条和区内路线43条,初步形成了跨省跨区的干线零担运输网;全年运输零担货物14.6万吨、2754万吨公里。
  3.大件物资运输日益振兴。一九八五年底,全省的大件运输队伍,已发展到济南汽车运输公司、济南市一公司和青岛、烟台汽车运输公司的4个骨干大型车队;另有潍坊市、临沂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和各市、县起重队相补充。全省国营汽车运输企业拥有10吨以上的各类重型载货汽车369辆,各类半挂汽车581辆,并拥有各类装卸机械204台,基本上能够胜任现代化建设的大件物资运输任务。
  4.集装箱运输的兴办。一九八一年,全省公路专业运输企业共运集装箱13.4万多个,其中“门到门”运输达到92.1%。在积极开展公路铁路衔接国内集装箱“门到门”运输的同时,从一九八二年九月份开始,青岛市第一运输公司还承担了国际集装箱的运输任务。一九八五年,该公司共运国内集装箱20.2万个,国际集装箱4269个。
  5.个体(联户)运输发挥重大作用。一九八五年全省个体(联户)运输户发展到83929个,共有汽车11万辆,共完成公路货运量8061.5万吨,占全省完成公路货运量的40%。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