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铁路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铁路运输
分类号: U2
页数: 16
页码: 533-5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铁路既是物质生产部门,又是服务性行业。在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运输结构中,铁路运输具有运能大、运距长、送达快、成本低、全天候运行等优点,在整个运输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山东铁路经过三十六年的发展,已经旧貌换新颜,但是仍然不能适应运量日益增长的要求,客货运量与运输能力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加快铁路运输建设的步伐,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仍然是发展山东国民经济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山东省 运输 铁路运输

内容

铁路既是物质生产部门,又是服务性行业。在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运输结构中,铁路运输具有运能大、运距长、送达快、成本低、全天候运行等优点,在整个运输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山东省地处沿海,又有纵深宽广的内陆腹地,人民群众的长途旅行和大宗物资的运输主要靠铁路。在全国铁路网络中,山东铁路处于晋煤外运、北煤南调、水陆联运、与外省互运的中枢地带。因此,铁路建设与山东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一九八五年,山东省旅客周转量为20357百万人公里,其中铁路为12433百万人公里,占61.1%;货物周转量为48431百万吨公里,其中铁路为37342百万吨公里,占77.1%。
  一、铁路的发展
  自从一八九九年德国人为了侵略掠夺的目的,在山东境内修筑第一条铁路——胶济线开始,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立为止,五十年内山东仅有胶济、津浦两条干线和张(店)八(陡)、薛(城)枣(庄)等支线,正线延展长度共约885公里。这些铁路设备简陋繁杂,线路质量差,运输能力很低,加上连年战争破坏,年久失修。到一九四八年九月济南解放以前,全省铁路已是千疮百孔,支离破碎,行车速度每小时最高才60多公里,能勉强维持通车的里程仅有几十公里。铁路设备也遭到严重破坏,其中90%的机车车辆和85%以上的铁路桥梁等设备残缺不全。
  新中国诞生后,人民铁路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贡献。三十六年来山东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在恢复中有所发展(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一九四八年底在济南成立了华东区铁路管理总局,接管了原津浦区铁路管理局,并在短期内很快修通了胶济线和津浦全线,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当时铁路工人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物资就运到哪里。”仅一九四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九年六月的八个月中,由济南铁路直接送往前线的物资,就有130.9万吨。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以后,铁路部门学习推广中国和苏联合办的中长铁路的经验,改革旧的组织机构,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开展以提高运输能力为中心的群众性的劳动竞赛,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有计划地进行旧线改造和修建新线。通过对既有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延长站线股道,更新设备,提高了运输能力,扩大了运量。国家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拿出大量资金,进行基本建设投资,重新修复了破坏严重的磁窑一东都线,新建了蓝村-烟台线。这一时期,生产迅速恢复发展,建设速度加快,运输效率高,服务质量好,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好的声誉。如果把一九五〇年的货物发送吨数定为100,一九五七年达到了213.9;一九四九年运送旅客1673.1万人,一九五八年运送3362.8万人,提高1倍多;上缴利润额若以一九五〇年为100,一九五七年为329.6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铁路职工给国家创造的利润达5.89亿元,用这笔钱可以修建一条4000公里的新铁路线。
  (二)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在“大跃进”期间,由于铁路运量增长过快,铁路运量与运输能力的矛盾也随之尖锐起来,迫切需要提高运输能力,多修路,多造车,多拉快跑。在这种形势下,铁路有了较大发展,提前两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运输指标:货物发送量完成计划的139%;旅客发送量完成计划的240%;三年共完成货运量9108万吨,客运量10029万人,分别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的总和增加82%和54%;三年上缴利润总额,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缴利润总额增加31.3%。这个期间,铁路基本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修复了兖州一济宁线;新建了泰安-湖屯线和张北(杜科-小营)轻轨铁路;津浦、胶济两大干线的双线部分区段建成投产;扩建和新建了编组站,增延了站线和新建了一些专用线;技术设备也有了很大改善,提高了运输能力。到一九六六年,货运量由一九六二年的2600多万吨,上升到4500多万吨,运输收入增加到3.26亿元。
  但这个时期在“大跃进”期间,由于“左”的错误影响,铁路建设也出现了比例严重失调、削弱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基本建设战线拉长,设备严重失修,事故增多,质量下降,甚至许多工程废弃,造成了严重损失。
  (三)在动乱中维持运输(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在十年动乱期间,铁路建设和生产受到冲击,运量下降。一九六九年的货运量比一九六六年下降了24.5%。一九七四年江青反革命集团搞“批林批孔”,使铁路运量又一次大幅度下降,一九七四年的货运量比一九七三年下降了33.8%。这期间虽然也搞了几项基本建设,其中包括修建了辛店一泰安线,对张店一东营线进行了技术改造,并兴建了津浦双线和济南枢纽等,但是,工程造价高、工期长、浪费大,遗患问题多。
  (四)在改革中创新局面(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铁路部门经过整顿,运输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一九八二年比一九七八年,旅客发送量增长6.6%,旅客周转量增长40.7%,平均递增8.9%;货物周转量增长10.3%,平均递增2.5%;运输清算收入增长18.65%;行车事故总件数下降了43.7%。
  在企业整顿验收合格的基础上,铁路部门围绕简政放权、扩大运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着精干铁路局、强化分局、搞活基层的原则,改革了管理体制,铁路局、分局、站段实行了三级分层管理;三次精简了铁路局、分局的机构,六次向分局和基层单位下放了105条经营管理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实行经济承包制,改变了过去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变成以路建路,层层承包,解决了铁路本身经营成果与自身发展挂钩的问题,增强了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突破传统模式,改革了运输组织工作,扩大综合运输能力。在运输组织方面,敞开了计划外要车和限制口接车,改革完善了运输方案、旅客列车编组站、机车运用方式、零担运输组织和枢纽地区车流的组织工作,提高了运输能力。在零担运输方面,停开了全部快零列车,开放、简化了100种归口管理物资的承运程序,封闭了105个零担办理站,停办了部分中间站的零担业务,延长了货运站的距离。仅此一项,就节省了五条半运行线和相应的货运能力,每年可多运货物332万吨,节省车辆10万多辆。通过扩大客车编组和改革乘务制度,扩大了运量。仅一九八四年就多运送旅客872万人,增加收入1386万元。
  基本建设推行了招标承包和投资包干责任制,降低了造价,缩短了工期,加快了建设步伐。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了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建成了津浦双线;胶济双线济南至蓝村间开通投产;改建了兖州-菏泽线;修建了兖州-石臼所线、新乡-菏泽线;济南西站、蓝村西站建成投产使用,使济南枢纽的改编能力增加了6400辆,蓝村西站增加了3100辆;兖州客运站双线引入工程也按期建成投产。通过深入进行改革,使运输生产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企业面貌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由单纯生产型向经营开拓型转变。
  “六五”期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比“五五”时期均有较大增长,其中换算周转量增长了38.4%,平均年递增8.5%;旅客发送量和货物发送量分别增长13.6%和12.6%,年递增分别为2.6%和2.4%;实现利润增长42.2%,年均递增17.6%;上缴税利达8亿多元(不包括营业税),年均递增14.6%。
  三十六年来,山东省铁路事业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尽管中间有曲折,有教训,但是总的来看,人民铁路事业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一九八五年,山东境内有铁路职工10万多人,设济南铁路局和下属的济南、青岛两个分局,共配属机车427台,客车911辆。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2.6亿元,修建了新铁路线十几条,正线延展长度达1563.1公里,比新中国建立前的五十年修建的铁路增长了177%。据济南铁路局统计:作为运输产品的换算周转量,一九四九年完成3175百万换算吨公里,一九八五年完成68344百万换算吨公里,增长20.5倍。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旅客发送人数由1093.1万人增至5140.9万人,增长3.7倍;货物发送量由515.1万吨增至8781.9万吨,增长16倍多。全省各条铁路的干线、支线纵横交错、互相衔接,铁路的布局也由解放前那种南北、东西各一条铁路线的单一局面,逐步向鲁西南、鲁东南、鲁北延伸,从而使省内铁路分布不平衡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二、路网建设
  (一)线路。
  新中国成立后,新建了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津浦双线和横贯全省的胶济双线(济南-蓝村间拉通),并以这两条干线为骨架,先后修建了北接烟台港、南连胶济线的蓝村-烟台线,连接胜利油田和胶济线的张店-东营线。为开发煤炭资源,并使津浦、胶济两条干线多路相通,先后修建了磁窑-东都线,东都-莱芜东线,辛店-泰安线,还有通向肥城煤矿的泰安-湖屯线;为繁荣鲁西南、鲁东南的经济和适应晋煤外运的需要,修建了兖州-石臼所线,兖州-济宁线,济宁-菏泽线,以及跨省的新乡-菏泽线;为便利各大工矿企业的运输生产,还修建了专用线287条,长493公里,使许多重要工矿企业都与铁路相通。
  津浦双线建设。一九五五年,国家决定将津浦铁路单线改造为双线,并开始进行勘测设计。这项工程于一九五八年开工修建,因当时受“大跃进”的影响,搞边设计、边施工的“会战”,工程进度虽快,但施工组织混乱,损失浪费严重。一九六〇年底因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而停建。直到一九七五年再次开工,于一九七八年底津浦双线全线建成通车交付运营。津浦双线开通后,大大提高了列车运行速度和密度,使列车平行通过能力达180对,列车间隔时间也压缩为八分钟,年运输能力由原来1400万吨,上升到3500万吨以上。尽管双线修通后运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枢纽建设落后于双线建设,未能充分发挥线路的运输能力。如果按照八分钟的列车运行间隔计算,采用平行运行图,这条铁路线年运送能力应达5000-6000万吨,但实际只能达3500-4000万吨。这样一来,“点”上的能力制约了“线”上的能力,干线的能力制约了支线的能力,形成了局部限制整体,一点控制一片,一段堵塞一线的格局。津浦双线建设的曲折进程表明,只有对枢纽和干线进行强化改造,使枢纽能力适应干线需要,运输才能畅通。
  兖州-石臼所线。这条铁路西起煤炭基地兖州以南的津浦线程家庄车站,东至黄海之滨中国最大的现代化深水煤炭港口石臼所,途经沂蒙山区,通过高山峻岭,横越峡谷,地势复杂,施工十分困难。在全线308公里的线路上,就修建了桥梁355座,涵洞716个,桥涵总长37.6公里,占线路总长的8.2%,平均每公里线路上就有3座多桥涵。这条铁路自一九八一年四月开工,仅用四年多的时间就建成并正式交付运营。兖石线与新乡-菏泽线、进行技术改造的兖州-菏泽线,是国家能源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在铁道兵、铁路职工和沿线民工的共同努力下,短期之内同步建成,并与既有的新乡一焦作线、太原一焦作线相连,形成沟通京广、津浦两大干线,平行陇海线的又一条东西干线,使晋、豫、鲁三省相通,构成了晋煤外运的又一条新通道。据计算:从山西省多运100万吨煤给华东地区,国家就可增收税利4.2亿元。
  (二)桥梁和隧道。
  新中国成立三十六年来,山东境内铁路建设共修建铁路桥403座,圬工桥2894座,其中500米以上的桥梁有7座。
  旧中国,数千里黄河上仅有两座铁路大桥。其中山东济南泺口大桥,是德国人修建津浦铁路时于一九一二年建成的。该桥曾先后四次遭到战争破坏,济南解放后立即修复。新中国成立后到一九八五年,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先后在山东境内的黄河上修建了两座铁路桥。一座是根据济南枢纽改建工程和津浦双线的建设需要,于一九八一年七月建成通车的济南曹家圈黄河铁路大桥。大桥全长5698.3米,共有163孔。其中正桥由一联四孔连续钢桁梁和一孔简支钢桁梁组成,北岸引桥110孔,南岸引桥48孔,均为31.7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桥的南北两端分别与津浦线衔接,可避免货物列车进入济南市区,能够缩短运程20公里。另一座是位于河南省长垣县赵堤和山东省东明县东堡城之间,联接新乡-菏泽线的长(垣)东(明)黄河铁路大桥。这座大桥全长10282米,全部工程耗用钢材5.4万吨,水泥10.25万吨,木材20215立方米,共建296个墩台,混凝土工作量达19万多立方米。这座大桥除工程量浩大外,由于施工地点处在黄河的游荡性地段(俗称“豆腐腰”),冬季有(冰)凌汛,春季有大风,夏季有洪汛,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这项工程于一九八四年二月开工,建桥人员克服了施工条件恶劣,工程量浩大等困难,只用了二十个月就建成,通车,创造了高速建桥的新纪录。世界银行的一位铁路专家称赞说“这样的建桥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一九七〇年四月动工修建的辛店-泰安线,是山东境内唯一有隧道的一条铁路线。当时,省政府组织了4个专区的35个县的“民兵团”配合铁路工程部门施工,总人数最高时达7.5万余人。施工人员克服了技术设备不足、地势险峻等困难,完成了深挖、高填、劈山、凿洞、长隧道、高桥等许多艰巨工程,在全长161.75公里的铁路线上,共修建了隧道22座,总长10963米,占全线长度的6.8%;另建桥涵651座,完成路基土石方1396.3万立方米。最长的一座隧道是北牟车站与西石门车站之间的口头隧道,全长1228米,是由平度县“民兵团”配合铁路施工队伍,奋战一年多的时间建成的。
  (三)济南铁路枢纽改造工程。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虽然新建了十几条铁路,并增建扩建了蓝村西、兖州等几个区段编组站,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输要求。为了充分发挥运输能力,必须加强枢纽建设。济南站是津浦、胶济两大干线的交会点,虽经多次改建扩建,但是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枢纽网,已经承担不了这两条干线的列车中转和枢纽地区车流作业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两条干线运量和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铁道部于一九七五年决定将早在五十年代末开始筹建,后来建建停停,几上几下的济南枢纽扩建工程重新上马,恢复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项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大型铁路枢纽工程,加快了建设进度,最后于一九八三年七月一日全面建成。这个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铁路枢纽投入使用后,到一九八五年运量已达7552万吨,济南西站每昼夜平均出入货车超过6000多辆,有效地解决了津浦线中段“卡脖子”的现象,使南北运输开始畅通。
  三、设备建设
  新中国诞生后,山东省为了解决铁路运输能力越来越不适应运量要求的矛盾,一方面靠国家投资,抓外延基本建设,新修了十几条铁路;另一方面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依靠挖潜和引进、更新设备,提高运输能力。
  旧中国的铁路带有浓厚的殖民地的痕迹,机车、车辆、钢轨、道岔、通信信号等设备,都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的产品,标准不同,型号不一,五花八门,因而有“万国铁路博览会”之称。
  机车是铁路运输的主要牵引动力。旧中国的机车,全部是日、英等国的各种类型的、效能低的旧机车,甚至有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制造的产品,其中功率最大的平均牵引总重仅1160吨。从五十年代开始,铁路部门逐渐换用国产的新机车;到六十年代,基本换成国产的“解放”、“人民”、“和平”、“前进”等型号的蒸汽机车。这些新机车比国外旧机车牵引力大,速度快,检修方便。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牵引力大、速度高的国产“东风1”、“东风2”、“东风3”、“东风4”型内燃机车逐步代替蒸汽机车,担负起津浦、胶济两大干线的客运及主要货运列车的牵引任务。一九八五年又引进了国外的C36-7型(即:ND5)大马力的内燃机车。牵引动力不断地更新换代,牵引能力和行车速度日益提高,使运输效率成倍地增长。到一九八五年,不仅配属机车台数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一倍多,牵引重量也大幅度增加。
  一九八五年总走行公里达6021万公里,是一九四九年总走行公里的8.3倍。
  车辆是铁路运输的直接运载工具。新中国建立初期,铁路的运输工具是设备陈旧、吨位很小的杂型车辆,绝大多数客车是木皮的。经过三十多年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车辆的数量、种类和技术状态,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九八五年与一九五〇年相比,济南铁路局配属的客车已由386辆增加到1233辆,增长2.2倍;客车构造速度从每小时不足70公里提高到160公里,提高1.3倍;日均货车保有量由5098辆增到18834辆,增长2.7倍;货车单车载重由30吨增加到50-60吨,最大载重量到90吨。到一九八一年,木皮客车已全部由新型的钢皮客车所代替,种类发展到软卧车、软座车、硬卧车、硬座车、餐车、行李车、邮政车等。客、货车辆技术状态的显著变化,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增加了运输效益。
  俗称铁路运输“耳目”和“神经”的电务设备有了很大进步。旧中国遗留下来的通信信号设备非常落后,而且残缺不全。其中,干线使用的信号设备是联锁箱联锁和电气路牌闭塞机;通信电线路全部是架空明线,除济南、青岛安装了自动交换机(总装机容量只有1600门)外,其余沿线各站全部采用磁石电话机,长途通信全部使用人工交换。经过对通信信号设备的技术改造,到六十年代末,90%以上的信号联锁设备改造为电锁器联锁,闭塞设备基本上改造为半自动闭塞,干线的通信电线路全部更换为水泥电杆,自动总机装机容量发展到3300门,沿线各站专用电话全部更换为双音频选叫方式。七十年代中期以后,为了适应运能的需要,加快了通信信号技术设备的电气化和自动化技术改造的进程,使电务设备跨入了更新换代的新时期。其中电气集中、半自动化和机械化驼峰,自动闭塞、机车信号和自动停车装置、调度监督、道口自动信号等新技术、新设备被广泛应用。通信设备中的小同轴干线长途电缆、300路载波、全局长途自动电话汇接系统、无线列车调度电话、区段自动电话等,已在津浦全线和胶济线大面积采用。自动电话网也大量增加,并开辟了长途自动电话网点。一九八五年自动总机装机容量已达14655门,使山东省的铁路通信信号设备达到或超过全国铁路的平均水平。特别是津浦双线全线装设自动闭塞设备后,全部车站实现了电气集中自动闭塞、电动道岔、控制台操纵,极大地提高了列车运行速度和密度。
  铁路的线路是运输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行车设备。线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行车速度、运载量和行车安全。在旧中国,山东铁路线上的钢轨,都是国外产的杂型轻轨,正线钢轨每米都在43公斤以下;线路使用轨枕全部为木枕;桥涵设备大部分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钢梁锈蚀严重;道岔是小号码的,道床薄,路基窄,病害多,使列车行驶的速度受到限制。工务部门养护维修线路一直沿用洋镐、耙子等落后的手工作业工具,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养护的线路质量差。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不仅使线路质量提高,工人也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脱出来。多年来通过不断地革新、改造,引进各种新设备,使养路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改变了工务部门落后的生产面貌。线路设备也在发展中逐渐更新换代。一九五七年,全省铁路正线上使用的钢轨重量,平均每米达到40.5公斤;到一九八五年,有98%的线路更换成重量加大的钢轨,1065公里的线路换成焊接的无缝长钢轨,2637公里线路更换成混凝土轨枕(约占全部线路的86%),原有的杂型道岔已全部更换成国产标准道岔。线路质量提高以后,行车平稳速度高,津浦线最高时速可允许120公里,运输效率大幅度提高。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采用先进技术,加速设备更新换代,是提高综合运输能力的一项重大措施。三十多年来,山东铁路部门除了引进液压、激光、红外线、雷达、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新设备外,广大铁路职工紧紧围绕提高运输效率这个中心,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据济南铁路局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五年的统计,科研和革新项目有4000多项,其中较重大和优秀的有210项,经有关部门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有60项。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山东铁路系统有4项科研成果受到奖励,有14项科技成果受到山东省科技大会的奖励。
  四、运输效率
  三十六年来,山东的铁路工作尽管出现过一些失误,遭受过一些挫折,但仍然获得了很大发展,运输效率逐步提高。据统计,济南铁路局已有半数的技术经济指标跨入了全国铁路系统先进行列;一九八四年在全国各个铁路局的评比中,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总分名列第一名,一九八五年实现利润2.63亿元。一九八五年同一九四九年相比,完成的换算周转量增长20.5倍,旅客发送人数增长3.7倍,货物发送量增长16倍多,货车日平均装车增长7倍,日平均卸车增长6.4倍,货车周转时间由4.44天压缩到1.45天,机车牵引总重由1159吨提高到2673吨。反映运输生产质量的安全正点工作也明显进步,事故率大幅度下降。一九八五年各种事故的总件数比一九八〇年下降了72.7%;每十万公里事故率也由一九八〇年的2.3件,下降到一九八五年的0.53件,下降了77%。一九八三年消灭了行车重大事故和大事故,实现了客、货列车出发、运行正点95%和90%,扭转了由于十年动乱造成的安全情况不好、列车经常晚点的混乱状况。一九八五年第一次实现了安全一周年,创出了山东铁路安全历史最好水平。
  旧中国的铁路运输组织方法繁琐,生产方式落后,运输能力很低。新中国成立后,广大铁路职工在运输组织工作上破陈规,走新路,勇于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点的运输组织、经营管理办法,并出现了大批创造先进经验的先进人物和班组。其中突出的有:全国先进生产者、全路劳动模范王震等首创的“列车紧密运行图”;路局先进生产者刑宝福创出的“货运车长接车紧密作业法”;出席全国、全路先进代表会的王宝琦包乘组创出的“机车安全正点爬坡操作程序”和“一次出乘作业计划”;全路先进生产者朱长颐创出的“提高信号灯显示距离”的经验等,都为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力作出了贡献。著名的铁路“运输方案”,是山东铁路职工的一项重大创新。五十年代中期,青岛铁路分局管段内设备陈旧,列车运行秩序混乱,运输任务完成不好,运量与运能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急需寻求新的运输组织方法。经过不断摸索,反复实践,开始试行了五日安排,把淄博矿区到本分局管段内的煤炭等大宗稳定货源,组织基本固定的循环车底,这就是“运输方案”的雏型——“拉运方案”。它为改进运输组织工作开拓了新途径,减少了调车作业,加速了车辆周转,缓和了编组站的紧张局面。一九五七年六月以后,这项新经验被推广到其他铁路分局,并开始编制全铁路局的运输方案。后来经过多年不断地总结、改进、充实、提高、完善,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运输方案”。它包括以“货运工作方案”为基础、“列车工作方案”为核心、“机车工作方案”为保证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种大力组织始发、直达、阶梯直达、组流上线、均衡运输的运输方案。这一新生事物受到了铁道部和山东省政府的重视。一九五八年铁道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铁路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推广“运输方案”,并统一定名为“铁路运输综合作业方案”。一九五九年铁道部在庐山召开第二次全国铁路运输方案会议,正式公布了《运输综合作业方案编制与执行规则》,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一九七八年铁道部在济南召开第四次全国铁路运输方案会议,肯定了山东铁路在“十年动乱”中仍能基本上实施“运输方案”,并有一定的发展,决定继续在全国推广。
  这项由青岛铁路分局首创的、经过几十年发展日臻完善的优秀成果,分别受到全国,山东省科技大会的奖励。“运输方案”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有效地组织铁路内外的社会主义协作,把产、供、销全过程与运输生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起来,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布署,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运输方案”又有了新的发展,铁路部门把计划运输、合理运输、均衡运输、直达运输有机地组织起来,对缓和运量与运能之间的矛盾起了重要作用。
  五、路风建设
  铁路工作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在安全正点、优质服务、良好效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国计民生对运输的需要。广大铁路职工继承发扬了“二·七”革命的光荣传统,三十多年来,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铁路工作要为工农业生产建设服务、为国防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针,逐步形成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好路风,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铁路系统中名扬全国的先进典型——大协车站,是一个位于磁(窑)东(都)线上的四等矿区小站,主要承担当地煤炭外运任务。大协车站于一九六〇年建站,只有21名职工,两股半道。但全体职工身在小站,胸怀全局,抢困难,让方便,把自己的工作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他们积极与煤矿搞好协作,坚持按煤矿生产、收货单位的需要和卸车站货区货位的顺序,组织高质量的成组直达列车,创出了一套以煤矿、收货单位、卸车站、编组站为服务对象的“四个服务”和编发“大协式”高质量直达列车的好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协风格”,一九六五年被铁道部命名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车站。二十多年来,大协车站职工虽然不断调换,但是他们继续发扬“大协风格”,坚持“四个服务”,并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把以“四个服务”为标志的高质量直达列车的比重由60%提高到98.6%,成为铁路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被誉为“装卸部门文明标兵”的青岛站装卸六组,自一九七二年组建十四年来,装卸50多万吨货物无货损事故,他们始终坚持“四个想到”,即:装卸出口货物时想到祖国的荣誉;装卸工业物资时想到四化建设的需要;装卸粮食时想到农民兄弟的辛苦;装卸物品时想到千家万户的心愿。济南至徐州的515/516次列车自车队组建以来,根据慢车的特点,多年来采取了“勤访、多讲、主动帮”的服务方法,深入开展了争当“建设精神文明排头兵”的活动,使列车达到了“秩序井然,安全舒适,窗明几净,四壁无尘,礼貌待客,亲如家人”的要求,一九七八年被铁道部命名为“全路先进集体”,一九八三年又被铁道部正式命名为“文明列车”。青岛至北京的239/240次列车,自一九七八年以来曾经连续八年被评为进京直快列车第一名,并保持了“全路红旗列车”的称号。
  山东铁路经过三十六年的发展,已经旧貌换新颜,但是仍然不能适应运量日益增长的要求,客货运量与运输能力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加快铁路运输建设的步伐,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仍然是发展山东国民经济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