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轻纺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1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轻纺工业
分类号: F427.52
页数: 12
页码: 521-5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轻纺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轻纺工业已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协作配套能力较强、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业体系。一九八五年,全省轻纺工业产值达到296亿元,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54.9%,在全国居第四位。
关键词: 山东省 工业经济 轻纺工业

内容

一、轻纺工业的发展
  山东的轻纺工业久负盛名,有些产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章邱县龙山镇出土的四千年前的黑陶制品,泰安县和宁阳县之间“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五千年前的陶制酒具,已被考古学家们作为划分史前文化类型的依据,著名的“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便由此而得名。到了春秋时期,淄博一带(当时的齐国)手工轻纺业已相当发达,丝麻织品精巧美观,素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渤海沿岸盛产海水煮盐,年产量达到万余吨的规模;陶瓷、玻璃技艺精湛,除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红陶、灰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和以胎薄质坚、漆黑光亮而著名的“蛋壳陶”以外,还有淄博的唐代彩陶,明代的玻璃料器,清代的刻花瓷、内花瓶等传统工艺品驰名全国。起源很早的酿酒业兴旺发达,兰陵美酒在唐代已负盛名。山东轻纺工业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规模,为近代机器轻纺工业的兴起准备了一定的基础。
  十九世纪末期以来,帝国主义为掠夺农产品原料和占领市场,在山东开设了一些纺织、食品、造纸等工厂。当时山东的民族资本轻工业也开始产生。一八九二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这是中国建立最早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到新中国成立前,山东已建立了一些有一定规模的机器轻纺工厂,例如:青岛的华新纱厂,颐中烟草公司,啤酒厂,火柴厂,胶澳盐场;烟台的罐头厂,程明造锁厂,永康、宝时钟厂;济南的成大、成通、仁丰纱厂,造纸厂,酒精厂,火柴厂等。但是,由于旧中国长期受封建主义统治,再加上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战争摧残,工业发展十分缓慢。另外,在山东老解放区,为了军需民用,也建起了一些缝纫、酿酒、肥皂、印刷、食品、制盐等手工业小厂。到一九四九年,全省轻纺工业产值只有8.19亿元,相当于一九八五年山东轻纺工业十天的产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轻纺工业已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协作配套能力较强、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业体系。一九八五年,全省轻纺工业产值达到296亿元,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54.9%,在全国居第四位。三十六年来,山东轻纺工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在国民经济恢复与“一五”时期,没收了官僚资本的轻纺企业,对私营工厂、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了生产改组。例如,青岛市由49个小厂组建成青岛自行车厂,由13个小厂组建成缝纫机厂等,后来都发展成为青岛市的重要企业。在这段时间内,各地企业广泛开展了劳动竞赛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对于推动轻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白酒生产由原来的麦曲改为麸曲,并总结出《烟台白酒操作法》在全国推广,使全省白酒原料出酒率由一九五三年的41%,提高到一九五七的50%,节约了大批粮食。纺织工业推广了《郝建秀细纱工作法》和《一九五一织布工作法》等先进经验,全面提高了运转操作技术,并使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个时期,由于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轻纺工业发展较快。工业总产值由一九四九年的8.19亿元,增长到一九五七年的28.94亿元,增长了2.5倍,平均每年递增17.1%。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五年,由于受“大跃进”、“大办钢铁”的影响,生产建设失去了控制。山东轻纺工业一方面以大量的人力、设备支援发展钢铁工业和其他重工业,一方面也盲目新建、扩建了一批轻纺工厂。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〇年的三年间,轻纺工业投资达1.94亿元,超过了前八年的2倍。这一时期,由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低,加上农业上欠收,原料、燃料等物资供应严重不足,一九六一年不少工厂停工待料,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全面紧张。从一九六一年起,经过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关停并转了一批生产条件差、质量次、消耗高、浪费大的轻纺企业。同时有计划地对重点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从一九六三年开始,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山东轻纺工业生产水平逐步回升,一九六五年比一九六二年产值增长了74%。
  十年动乱期间,山东的轻纺工业再次遭到极其严重的挫折。但是由于广大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进行了艰难的斗争,轻纺工业生产建设才得以在曲折中前进。围绕支援农业和提高省内自给水平,全省在各地兴建了一批小造纸厂、小糖厂、小丙烯晴厂等,还采用老厂办分厂的办法,在工业薄弱地区办起了一批纺织、搪瓷、保温瓶、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灯泡、电池等工厂,对于改善全省轻纺工业的布局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这期间仍然存在着盲目追求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和一哄而起等问题。看起来速度不慢,但是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花色品种减少,成本增高,效益很差,给后来的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了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拉长了轻纺工业战线,并对轻纺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使轻纺工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一九八五年与一九七五年相比,轻工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6.7%上升到54.9%;产值增长2.5倍,每年平均递增13.2%,超过重工业递增9.7%的速度;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新产品大量增加,高档消费品越来越多。
  一九七九年以后,随着调整方针的深入贯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有些轻纺产品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促使轻纺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从产销隔离、不问市场,转向产销结合、面向市场;从单渠道、多环节、慢周转,转向多渠道、少环节、快周转;从只顾生产、不讲经营,转向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例如,山东服装行业首创的“面料直供办法”,是服装行业的一项重大改革。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一季度,山东服装行业由于面料不足,服装产量下降幅度较大。一九七八年比一九七七年减少10%,一九七九年一季度又比上半年同期下了28%,当时全省有一半以上的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群众对“买衣难”的意见很大。针对这种状况,山东省经过调查研究,确定从一九七九年四月开始实行“面料直供”试点,规定在企业隶属关系不变的原则下,二轻系统的服装厂,凡省内生产的面料,由印染厂按出厂价直接供应服装厂,服装厂销售采取厂店挂钩办法,根据产销合同,按批发价直接从服装厂进货。经过一年试点,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九八〇年服装产量比一九七九年增长55%,全省服装品种一年内增加了3000多种,服装经营环节由原来6个减为4个,加快了商品流通,密切了工商关系,活跃了市场。这种做法受到了国家经委、轻工业部的热情支持,并在各省、市作了推广。
  二、轻纺工业的主要成就
  (一)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
  一九八五年全省轻纺工业企业已达12839个,工业总产值296.6亿元,从业职工人数144万多人,全部独立核算轻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116.7亿元。轻纺工业共有几十个行业,除了归商业系统经营管理的农副产品原料加工工业(如粮油加工、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棉花加工、副食品加工等)以外,其他轻纺工业,在山东是分别由工业系统的一轻、二轻、纺织、丝绸、烟草五大部门归口管理。这五大部门的产值占全省轻纺工业总产值的59.1%,其各自所占比重分别为16.1%、15.9%、20.2%、2%、4.9%。
  有着较长历史的山东陶瓷、丝绸、烟草、盐业等行业,经过三十六年有重点地进行生产改组和技术改造,不仅继承、发展了传统的生产技艺,而且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山东烟草工业发展早、数量多,从种植烟叶、复烤、卷烟基本上能够配套,是全国第二大产烟省份。山东丝绸工业已建立起从养蚕、缫丝、丝织、印染、绢纺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产量在全国居第七位。山东制盐行业基本上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生产,是全国第二大海盐生产基地。以博山陶瓷为代表的山东陶瓷业,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外,还增加了化工陶瓷、卫生建筑陶瓷、电瓷、电子陶瓷、特种陶瓷等。山东造纸行业的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三位,生产的计算机纸、薄画报纸等10多种高档产品具有全国先进水平。山东造纸行业共生产过的品种达到300种,占全国生产品种总数的70%左右。山东历来是全国重要的棉纺生产、供应基地,棉纺生产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9%以上,居第三位。针织行业生产的毛巾被,一九八五年出口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
  (二)主要轻纺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质量明显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
  1.轻纺工业的主要产品,大都有了成倍、几十倍、几百倍的增长。原有的一些老产品,到一九八五年为止增长3.5-10倍的有棉纱、棉布、印染布、原盐、火柴等;增长10-100倍的有丝织品、卷烟、饮料酒、日用陶瓷、酒精等产品;增长百倍以上的有丝、麻袋、机制纸及纸板、罐头、干电池、木钟等产品。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发展起来的产品,增长速度更快。
  2.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自一九七九年开展“创优”活动以来,到一九八五年,山东轻纺工业获质量奖的产品达1075种,其中获国家金银质奖80种,部优奖190种,省优质奖827种。有的产品还在国际性大奖中获得过荣誉。一九八二年在联邦德国慕尼黑第三十四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山东淄博瓷厂青年刻瓷家李梓源创制的鲁青瓷五头刻瓷文具,被评为最佳优秀作品奖,获得金奖章。
  3.积极进行新产品的试制和生产,不断开拓新领域,在产品结构、原料构成、加工深度、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例如,纺织行业由五十年代的纯棉产品发展到六十年代的人造纤维和维纶、锦纶、涤纶、晴纶等合成纤维混纺产品;七十年代的中长纤维及中长仿毛产品;进入八十年代,重点发展了绦纶长丝、氨纶弹力丝等产品,研制成功了异型、变型、改性、细旦、高收缩等化纤产品和仿丝、仿毛、仿麻等别具风格的新产品。在加工深度方面,纯棉产品也由五十年代的一般整理发展到防缩、免熨、具有的确良风格的高档处理,提高了织物的表面效果。陶瓷工业不断推陈出新,产品结构上由原来碗、盆、杯等低档的日用陶瓷为主,逐步发展了美术瓷、装置瓷、礼品瓷、套装瓷、河沙瓷等品种;在细瓷方面还增加了滑石瓷、鲁青瓷、鲁玉瓷等高档品种。造纸工业发展了品种繁多的工农业技术用纸,如各种仪表记录纸、计算机用纸、电绝缘纸、高级画报纸、字典纸、海图纸、各种涂布纸等。日用机械和家用电器工业,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为人民生活提供了“老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耐用消费品,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生产出轻骑摩托车、双门电冰箱、双筒洗衣机、吸尘器、电熨斗、空调机、电饭锅等耐用消费品,适应了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很大成绩。
  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山东轻纺工业通过基本建设,新建企业大量增加,同时对老厂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从而使全省轻纺工业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加,行业结构和地区布局逐步趋向合理,为以后轻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1.建成一批骨干企业和大量的中小企业。一九八五年,山东轻纺工业拥有近200个大中型企业。新建的烟台合成革厂于一九八四年五月正式投产,年产合成革300万平方米,可以提供制作2000万双皮鞋所需的面料。山东合成洗涤剂厂的建成,对提高山东合成洗涤剂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加生产能力、发展品种起到了积极作用。山东黄台造纸厂的建成,填补了全国字典纸的生产空白。青岛啤酒厂是一个老厂,一九四九年产量不足500吨;通过几次改建扩建,一九八五年生产能力扩大到10万吨,是全国出口啤酒的主要生产基地。青岛、济南、益都3个卷烟厂,原有生产能力6万箱,一九八五年发展到146万箱,向国家交纳税利5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财政收入的7.3%。博山陶瓷厂是一个五十年代由几十个小陶瓷厂和一些个体陶瓷手工业者合并而成的老厂,经过不断扩建和改造,已成为全省陶瓷工业的主要骨干企业。山东的一些老纺织、印染企业,都已改造成为全省纺织工业的大中型企业。
  2.行业结构和地区布局有了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后,山东轻纺工业陆续发展了一些新行业,如手表、保温瓶、灯泡、塑料制品、化学纤维、呢绒、家用电器、日用化工、盐化工等。这些行业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起来的,在轻纺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行业的发展,不仅填补了山东轻纺工业的很多空白,而且这些行业经过不断填平补齐,大都形成了从原料到成品配套的生产体系,使轻纺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协调。配合轻纺工业的发展,轻纺机械的制造能力和轻纺工业内部配套能力也不断增长。山东轻纺机械行业已形成年产10.2万吨轻纺机械的综合能力,能为20多个行业提供数百种专用轻纺设备。造纸机械、玻璃机械、陶瓷机械等达到了成套制造的水平,其中纺织设备、制瓶机械深受用户欢迎,不仅供应国内,而且还供应出口。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80%的轻纺工业集中在沿海和胶济铁路沿线少数城市。山东在轻纺工业建设中采取了“充分利用沿海和加强内地建设”的方针,有计划地、因地制宜地通过新建、扩建、老厂办分厂、沿海企业向内地搬迁等办法,帮助内地轻纺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一九八五年,山东内地轻纺工业产值已占全省轻纺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青岛、济南、淄博、烟台、潍坊等城市,已发展成为具有比较先进水平和占有一定优势的轻纺工业生产基地。
  3.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水平。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山东轻纺行业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山东造纸行业从一九八〇年陆续引进一些高档纸生产线,如涂布薄画报纸、涂布铜版布、涂布玻璃卡纸等,同时对一些老企业进行改造,五年来新增了30多个品种,一九八五年高档纸的比重由一九八〇年占5%提高到15%,生产能力由36万吨提高到47万多吨。济南钟表厂引进“康巴丝”石英钟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了产品水平,从一个不出名的小厂,一跃而进入全国钟表行业的先进行列。济南洗衣机厂引进的滚筒式洗衣机生产线,产品质量优良,容量大,效率高,产品行销全国。在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在消化吸收、仿制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绩。青岛市的8个企业在吸收国外先进设备和工艺的基础上,联合生产了国内第一条啤酒灌装生产线,在青岛啤酒厂运行了五年,生产出的啤酒各项指标都符合出口标准。
  (四)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科技队伍迅速壮大,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旧中国的山东轻纺工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机型杂乱,生产效率低下,原材料消耗大,劳动条件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技术交流、出国考察、引进先进技术,山东轻纺科技工作进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型工艺技术。例如陶瓷行业的“循环成型”工艺、“无苯陶瓷金水“高抗蚀丝网釉上颜料”,纺织行业的汽流纺纱、织物后整理等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随着生产的发展,山东轻纺科技队伍也不断扩大。到一九八五年底,各级轻纺部门共建起了纺织、轻工、烟草、硅酸盐、造纸、钟表、日用化工、食品等科研机构52处,有科技人员1100人;另外还有90多个厂办研究机构,有科技人员700人。科技力量的壮大,对于提高全省轻纺工业的科技水平起了很大作用。有的科研成果,如织布自动穿经机、A186型高产梳棉机、JP-2型喷气织布机、中性亚硫酸铵制浆造纸、盐田作业机械化等项目,曾分别获国家科技奖和创造发明奖。
  三十多年来,山东轻纺工业涌现了一批各种类型的先进典型,对于推动轻纺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例如,青岛国棉六厂的“郝建秀小组”于一九五二年成立,曾因创立《郝建秀工作法》而闻名全国。“郝建秀小组”建立三十多年来,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纺织工业部、全国妇联、国家经委等授于“全国标杆小组”、“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先进班组”的光荣称号,有13人被评为全国和省、市操作能手,两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五)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增加外汇收入。
  轻纺工业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三十六年来,山东轻纺工业在保障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据统计,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纺织工业累计上缴国家利税113亿元,相当于全省纺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4.4倍。一九八五年,轻纺系统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实现利税44.33亿元,占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的43%。轻纺系统列入地方预算的国营工业,一九八五年实现利税34.46亿元,占全省列入地方预算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的80%。其中纺织系统7.77亿元,占22.5%;丝绸系统0.45亿元,占1.3%;一轻系统10.26亿元,占29.8%;二轻系统4.74亿元,占13.8%;烟草系统11.24亿元,占32.6%。一九八五年,山东轻纺产品出口已扩展到亚、非、拉、美、欧、大洋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轻纺产品出口总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由一九五〇年的2.3%提高到50%,平均每年递增20%。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