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筑材料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07
颗粒名称: 三、建筑材料工业
分类号: F407.9
页数: 7
页码: 502-5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的建筑材料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千多年前,耐火土就被人们作为建筑材料营建居室;三千多年前,已生产出了陶瓦;传统的秦砖汉瓦长期沿用,年代久远。山东的建材工业虽然起源很早,资源也很丰富,但在旧中国一直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建材工业坚持自力更生、土洋结合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由小到大,由土到洋地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建材行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建材工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关键词: 山东省 工业经济 建筑材料工业

内容

山东的建筑材料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千多年前,耐火土就被人们作为建筑材料营建居室;三千多年前,已生产出了陶瓦;传统的秦砖汉瓦长期沿用,年代久远。山东的建材工业虽然起源很早,资源也很丰富,但在旧中国一直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只能生产砖、瓦等传统的建筑材料,而且多是手工劳动为主,品种少,质量差,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一九四九年,全省建材工业总产值只有1896万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建材工业坚持自力更生、土洋结合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由小到大,由土到洋地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建材行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了技术改造的步伐,建材工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乡镇以上建材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138个(其中县属以上企业359个),职工12.1万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98亿元,其中由预算内和省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约占20%,由各地、市和企业自筹部分所形成的约占80%;建设和改造了包括济南水泥厂、山东南墅石墨矿、山东水泥试验厂、山东铝厂水泥分厂在内的一批骨干企业;产品品种发展到118种,其中有6项新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26项产品获部优质奖,46项产品获省优质奖;取得了23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4项为国内先进水平,1项省内先进水平,5项填补了国内空白,13项为省内独创。一九八五年全省建材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89亿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161.7倍;有20多种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达2653万美元,占全国建材产品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综合能耗降到134公斤,居国内先进水平。山东建材工业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布局比较合理、产品品种比较齐全、机械加工有一定基础、原料基地初具规模、基本上适应城乡建设要求的工业部门,是山东的优势行业之一。
  (一)水泥工业。
  山东的水泥工业是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和一九六六年后发展“五小工业”的基础上,经过两次调整、整顿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九四九年,全省只有年产水泥1500吨的济南水泥厂。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有原料资源的地区大都办起了小水泥厂。一九五九年,全省小水泥厂增加到212个。但由于土法上马,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耗能量大,多数小水泥厂产品质量低,生产能力小。六十年代初,山东对小水泥厂进行了全面调整、整顿,到一九六二年全省只保留了17个企业。“三五”、“四五”时期,在大力发展地方“五小工业”、提高省内自给水平的过程中,山东水泥工业又一次得到了较大发展。一九七六年全省水泥生产企业增加到392个,但这些企业规模小,耗能高,效益差。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的水泥行业又作了第二次调整,同时加强了企业管理,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机械化水平,使水泥工业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水泥的需要,山东本着就地取材、就地就近供应的原则,制订了一些鼓励政策。特别是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以来,进一步调动了各级政府办水泥的积极性。除了重点水泥厂生产能力有较大增长外,县、乡镇也办起了大批水泥厂。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水泥及制品企业发展到1129个,其中县属以上水泥企业131个,总生产能力900万吨。一九八五年全省生产水泥总量达1121.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山东铝厂水泥分厂发展成为全国高标号水泥生产的重点企业之一。
  在山东水泥工业中,地方水泥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山东水泥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九八五年,山东地方水泥产量达到1010.5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90%。在发展地方水泥工业中,本着全面规划、重点发展的原则,对企业的布局和生产规模作了适当调整:将80%左右的县属以上水泥厂建在靠近原料基地和水电、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根据小水泥企业工艺水平低、耗能量大、成本高、质量差等状况,主要发展8.8万吨到30万吨的水泥企业。同时在加强企业管理、推进技术进步、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使地方水泥企业的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有80%的地方水泥厂采用了库底配料皮带秤这一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将原来的98座普通立窑改造为机械立窑,消灭了蛋形窑,进一步提高了煅烧水平,对于保证水泥质量、降低能耗起了重要作用。全省在诸城水泥厂试验的“机械化立窑闭门操作和微机自动控制”新技术效果良好,为实现立窑操作仪表化、自动化创出了一条路子,使机械立窑进入了自动控制的新阶段。
  水泥行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九八五年,全省水泥出厂合格率平均达到99.92%,在全国名列第一。其中,济南水泥厂已连续二十八年、青岛水泥厂连续二十三年、潍坊市16个县以上水泥企业连续四年保持100%的水泥出厂合格率。济南水泥厂的黄河牌水泥和青岛水泥厂的青岛牌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都荣获国家银质奖。能源消耗也有较大下降。一九八五年全省水泥生产吨熟料耗标准煤平均为144.9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公斤。栖霞水泥厂熟料标号平均544号,而煤耗只有107.92公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九八五年获国家节能金牌奖;招远水泥厂获国家节能银牌奖。为了改善了劳动条件,80%的县以上水泥企业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防尘工作,其中15%的企业基本上达到了文明生产的要求。胶县水泥厂成为山东水泥工业扬尘点治理第一个全面达标的企业。胶南水泥厂已建成花园式文明生产厂,被评为全国文明生产先进集体。一九八〇年联合国工业开发机构组织水泥考察团到这个厂参观,大家都赞不绝口,一位丹麦专家激动地说:“这是我在世界上看到的水泥厂中最干净的一个!”
  (二)平板玻璃工业。
  山东的平板玻璃工业是从六十年代开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采用“滚雪球”的办法,由小到大、由土法工艺到先进工艺,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九六五年全省只有威海平板玻璃厂一家有槽垂直引上窑,年产玻璃仅11万标准箱。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日益发展,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四年,先后建起了青岛、胶南、临沂、德州等4个玻璃生产厂。这些工厂仍是采用比较落后的工艺,能耗高,质量差,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一九七八年以后,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相继新建一批平板玻璃厂,并对两个老企业进行挖潜改造,使平板玻璃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已发展到9个平板玻璃厂,平板玻璃产量达到344.58万标准箱,居全国第四位,不仅满足了本省的需要,而且销往其他兄弟省、市。威海平板玻璃厂试制成功的茶色热反射玻璃,填补了中国平板玻璃行业一项空白。
  山东平板玻璃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自筹资金发展起来的。列入建设计划的五个平板玻璃企业或车间,国家投资部分的固定资产总值只占全部固定资产的30%左右。充分调动各部门发展平板玻璃的积极性,是山东平板玻璃工业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全省9个平板玻璃工业企业,属于建材系统内的只有5个,其余都是其他系统建设的。
  (三)非金属矿。
  山东的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很大。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为45种,占已发现矿产68种的66%,占全国已发现矿产82种的51%。其中金刚石、石墨、滑石、粘土、大理石、石灰岩、菱镁矿等矿种的储量均居全国前列。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只有南墅石墨矿、诸城云母矿、栖霞滑石矿等为数不多的非金属矿企业。六十年代建设了日照石棉矿、海阳滑石矿、掖县滑石矿等企业。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特别是“六五”期间,山东非金属工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为供应国内各行业生产建设和出口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一九八五年,全省非金属矿产品出口创汇额约2400万美元,占全省建材工业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90%以上。山东盛产的大理石、花岗石,早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就己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十大建筑工程;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体是用青岛崂山花岗石雕凿而成的;建造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地铁、宋庆龄纪念碑用的花岗石,都是由济南花岗石厂特选提供的。南墅石墨矿的优质磷片高炭石墨,荣获国家银质奖。一九八三年,该矿引进的日本彩色电视机显像管石墨乳生产线,年设计能力100吨,产品质量优良,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一九七六年,在临沐县发现了中国第一颗特大钻石——“常林钻石”,重158.786克拉,在世界上占第九位。蒙阴金刚石矿是国内唯一的原生矿床,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四日,在这里发掘出一颗重119.01克拉的晶体八楞形完整的优质钻石,连同胞衣俱在。它不仅是国宝,而且为原生金刚石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新型建筑材料工业。
  山东新型建筑材料工业起步较早,于六十年代就开始生产粉煤灰密实砌块,七十年代初已能生产灰砂砖、煤矸石空心砌块、空心石膏板等,并形成了40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当时对新型材料的认识不足,发展盲目性很大,加上灰砂砖、煤矸石空心砌块、空心石膏板等材料销路不畅,致使许多企业被迫转产。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促使新型建筑材料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体系。到一九八五年底,烟台的框架轻板建筑已基本上形成年产6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济南、青岛的加气混凝土也已逐步推开;涂料生产已在全省普遍开花;高中档的保温材料,如微孔硅酸钙、泡沫石棉、硅酸铝耐火纤维等,也已批量生产。在石材加工方面,掖县、平度、莱阳已引进大理石生产线,解决了过去不能生产大板、薄板的问题。胶南、青岛引进水磨石生产线,促进了全省水磨石质量的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五)建筑卫生陶瓷工业。
  山东地处华北丘陵地带,有丰富的陶土资源,能源、交通条件较好,便于开发利用。早在五十年代初,山东就曾生产过卫生陶瓷,但因销路不好,一度下马。七十年代初,山东建筑卫生陶瓷又逐步发展起来,建起了一批新企业,但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一九七八年以后,经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引进先进技术,建筑卫生陶瓷产品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已发展到近40家,乡镇以上卫生陶瓷产量达到2.96万吨、61.9万件,釉面砖233.91万平方米,墙地砖42.26万平方米。这些产品不仅供应省内需要,而且有相当数量销往外省或出口。
  山东的卫生陶瓷生产,大部分企业仍沿用老的生产工艺,设备陈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因此,今后的技术改造任务还很繁重。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