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学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06
颗粒名称: 二、化学工业
分类号: F407.7
页数: 10
页码: 493-5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的化学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一九四九年,省内只有少数技术落后、工艺简单、设备简陋。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山东化学工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一九八五年,已形成包括化肥、农药、染料、油漆、医药、石油化工、橡胶加工、有机和无机化工原料、化工机械及医疗器械等行业 。
关键词: 山东省 工业经济 化学工业

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的化学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一九四九年,省内只有少数技术落后、工艺简单、设备简陋的硫酸、颜料、医药、橡胶加工等小化工企业,人员不足4000,产值仅0.41亿元。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山东化学工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一九八五年,已形成包括化肥、农药、染料、油漆、医药、石油化工、橡胶加工、有机和无机化工原料、化工机械及医疗器械等行业,能生产2800种、近1.7万个不同规格化工产品的基础工业部门。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县属以上化学、石油化工、医药企业496个,比一九四九年增长5倍;职工25.7万人,增长66倍;工业总产值74亿元,增长288倍;实现利税16.66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的16.15%。一些主要产品,如轮胎、运输带、胶管的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原油加工居第二位;纯碱、合成氨、化肥居第三位;冰醋酸、染料、油漆、农药、合成橡胶、烧碱、胶鞋居第四至第六位。解热镇痛药是全国的主要生产基地,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在全国医疗器械企业中被称为“四大支柱”之一。一九八五年,全行业有17个专业研究所,100多个厂办研究所、室,12个专业情报站,7个质量监测中心,专业科技队伍3000余人。“六五”期间共鉴定科技新成果近千项,其中385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研制新产品1100多个,其中12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4项填补省内空白。从一九八〇年到一九八五年,共获得54项国家质量金银质奖,有466项产品被评为部、省级优质产品。
  (一)支农化学工业。
  山东的支农化学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到七十年代之间有较大发展,其特点是大中小并举,以小为主,发展呈阶段性起伏前进。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七年是山东化肥工业建设的试点阶段,相继建设了济南、鲁南2个中型氮肥厂和明水、历城、即墨等18个年产800吨、2000吨、3000吨、5000吨的小型合成氨厂,还建成了磷肥骨干企业——济南裕兴化工厂及近20个小磷肥厂。当时发展小氮肥受到设备的限制,都是国家统一分配,满足不了省内的实际需求。为了加快发展步伐,由省里统一组织力量,克服了设备制造中的种种困难,终于生产出了年产3000吨的小合成氨成套设备,为小氮肥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八年,是山东化肥工业大发展的十年。在此期间,除了在齐鲁石化公司先后建成了年产8万吨合成氨的中型氮肥厂和现代化的30万吨大型合成氨厂外,平均每年都有十几个小氮肥厂投产。从一九七三年起,对已建成的百余个小合成氨厂分别进行了挖潜改造,先从3000吨扩大到5000吨,又从5000吨扩大到7000吨。在磷肥生产方面,除建成了莱芜硫酸厂和青岛钙镁磷肥厂2个骨干企业外,小磷肥厂也大量增加。到一九七八年,全省化肥企业猛增到215个,生产标准化肥600万吨。其中,氮肥厂136个,合成氨产量140万吨,折标准化肥532万吨;县以上磷肥厂79个,生产标准化肥68万吨。小化肥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均占全省化肥工业的65%以上,对支援农业起了重要作用。省内生产的小化肥,按耕地面积计算,一九六五年每亩平均只含1.1公斤,一九七八年增加到30公斤,即十三年时间亩施小化肥数量增加了26倍。但由于这些小化肥厂规模小,加之在建设布点上不考察各方面的条件,致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正常,消耗高,质量差,亏损严重,小化肥行业成为全省第一亏损大户。这些都给后来的调整、改造增加了困难。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通过贯彻调整、改革方针,对小化肥生产采取了“调减厂点,提高单厂规模和装备水平,稳住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政策。“六五”期间,先后关停并转了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的44个小氮肥厂和33个小磷肥厂;对保留的企业,在全面整顿、加强管理的同时,地、县、厂共投资近2亿元,分期分批地进行了以节能降耗、提高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使企业面貌大为改观。到一九八五年,全省保留的90个小合成氨厂经过改造以后,平均单厂规模由过去的0.7万吨扩大到1.1万吨,基本上淘汰了型号小、牌号杂、性能落后的旧设备,使每吨合成氨的原料、燃料煤和电的消耗,比一九八〇年分别下降431公斤和153度。在累计增加支出近2亿多元的情况下,小氮肥行业由“五五”净亏4.74亿元,变为“六五”盈利1.73亿元。这是山东化肥行业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方针的一项重要成果。
  山东省支农化工的另一个重要行业——化学农药也有较大发展。到一九七六年,省内农药厂点发展到25个,生产能力达到4.86万吨,产量3万吨左右。但“六六六”、“滴滴涕”等高残留农药占75%以上,药效也不理想,不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六五”期间,加强了农药生产的技术改造,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一九八五年,尽管农药厂点调减为17家,并淘汰了产量比重占得很大的“六六六”和“滴滴涕”,年生产能力下降到3万吨,产量减少到1.72万吨,但由于增加了近20个高效能、低残留的新产品,提高了药效,基本上适应了农业的需要。农药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由一九七六年占全国第七、第八位,一九八五年跃入前四位。“六五”期间,由于主要病虫害防治及时,全省平均每年挽回粮、棉、花生损失价值约9.5亿元,而每年用药价值仅为1.9亿元,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石油化学工业。
  山东省的石油化学工业,是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崛起的。为了充分利用胜利油田丰富的油气资源,国家于一九六六年开始在淄博市辛店筹建胜利炼油厂,以后又相继建成了化肥、合成橡胶、催化剂等厂,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现代化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齐鲁石油化工公司。至一九八五年,全公司有职工3.13万人,占地2.41万亩,固定资产原值近10亿元,拥有炼油、化肥、橡胶、催化剂、机械6个生产厂和科研、设计等12个事业单位,成为生产、科研、教育一体化,生产、生活和文化设施相配套的现代化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一九八五年,该公司拥有34套先进的生产装置,年加工原油600万吨,合成氨38万吨,尿素59万吨,顺丁橡胶1.5万吨,炼油用催化剂7300吨;能生产50余种主要石油化工产品。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23亿元,实现利税9.01亿元,创出了建厂以来的最好水平。
  齐鲁石化公司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类工程技术干部5000余人,占职工总数的18.9%。公司研究院、设计院与各生产厂的研究室、设计室互相配合,联合攻关,先后解决了生产中的大量技术难题,并在石油、化工、催化剂、沥青、防腐等方面,开发成功20多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六五”期间,该公司有4种产品分别荣获国家质量金质奖、银质奖,16种产品被评为部或省优质品。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和港澳地区。
  “六五”末期,国家决定以46.5亿元的投资,在齐鲁石化公司分两期兴建30万吨乙烯工程。在全国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援下,经过5万建设大军的艰苦奋斗,一期工程于一九八七年五月投料试车,二期工程到“七五”末可相继建成。
  在兴建齐鲁石化公司的同时,为了利用省内的散井油和落地油,先后在济南、青岛、德州、惠民、东营等地建成10个小炼油厂。经过不断扩建和技术改造,到一九八五年,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装备水平和加工深度均有显著提高,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年产量达130万吨左右,产值约3.5亿元。其中济南炼油厂已成为原油年加工能力达150万吨、产值达2.26亿元的中型企业。
  (三)橡胶加工工业。
  山东省橡胶加工工业是从三十年代开始萌芽的,但发展很缓慢,到一九四九年产值仅有680多万元。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对原有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适当地进行了扩建,并相继建成一些新企业。到一九五七年,已在青岛、威海、济南形成5个骨干橡胶厂和几个规模较小的公私合营企业,年产值达到1.6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青岛为重点的橡胶加工工业的格局。由于“左”的思想指导,加之橡胶加工产值高、利润大,自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先后出现了两次“大办”的热潮。第一次在一九五八年,许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纷纷转产橡胶制品,当年生胶消耗量和产值都比上年翻了一番多,但产品质量差,消耗高,浪费严重。后来经过三年的调整,同时加强了集中统一管理,橡胶加工工业才逐步转入正常发展的轨道。第二次在一九七〇年,又形成一股“橡胶热”,除省里统一安排的一些大中型橡胶厂还搬迁部分设备和人员,在肥城、枣庄、东平建起了分厂外,各地又先后建起了一批橡胶加工厂。到一九七八年橡胶厂点增至51个,产值达到8.2亿元,比一九五七年增长4倍多。但却出现了多厂争相生产高利产品,而社会急需的微利品种却无人干的现象,造成产需脱节,轮胎、胶管、运输带出现滞销积压,而力车胎、自行车胎等产品则供不应求。针对上述问题,自一九八〇年起,加强了行业管理,调整了企业的产品方向;压缩了轮胎等产大于需的产品产量,扩大了手推车胎、自行车胎、胶鞋等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用新技术改造了骨干企业的炼胶、成型、硫化等工序的工艺和设备,积极研制应用钢丝、合成纤维等作为新的骨架材料,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开发了一批高中档新橡胶制品。一九八五年,省内橡胶厂点发展到64个,产值达到12.26亿元,实现利税3.27亿元,成为国内第二大橡胶加工基地。其中,青岛第二、第六、第九橡胶厂和同泰橡胶厂生产的轮胎、骆驼牌力车胎、双星牌胶鞋、胶管、运输带等名优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畅销不衰,蜚声中外。烟台市的橡胶加工工业在“六五”期间迅速崛起,一九八五年已有橡胶企业12个,产值约占全省橡胶行业的20%,继青岛市之后,成为山东省第二个新兴橡胶加工基地。
  (四)医药工业。
  山东省的医药工业在三四十年代开始出现,日本、德国的商人在青岛、烟台等城市开办过一些小药厂,但以后相继倒闭。新中国建立以前,在青岛、济南仅有少数私人小药厂,设备都很简陋。在老解放区,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建立了一些制药小工厂,生产过一些简易药品和器械。山东中药虽然历史悠久,但发展缓慢,到新中国成立前,中药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一九六二年前,根据全国统一安排,山东重点发展新华药厂的解热镇痛药和新华医疗器械厂的注射针、手术器械,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的生产基地。“三五”、“四五”期间,老厂又有新发展,增加了一些新的品种,如长效磺胺、强的松龙、磺胺咪、庆大霉素、X光机设备等;同时采取老厂办分厂的办法,在济宁、蒙阴、聊城建起了一批药厂、药械厂,增加和扩大了抗生素、针片剂生产。一些中药厂还逐步改造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这期间各地办起了一批小药厂,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生产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医药工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医药行业要治乱”和《关于加强医药管理的决定》等指示精神,改革了医药管理体制,将山东省医药管理局改为医药总公司,在13个市、地建立了医药管理机构。山东省医药总公司成立以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医药工商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先后关停并转了不符合制药条件的厂(点)37个;重新评价、审批了药品品种;调整了产品结构,合理安排定点生产。通过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了医药工业的发展。“六五”期间,新增原料药生产能力2700吨,抗菌药分装2.7亿支,针剂3.1亿支;发展了一批中药材紧缺品,饮片成方率由70%提高到90%以上。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1.37倍,平均每年增长18.8%;化学药品年产量6403吨,占全国第一位;中成药年产量6648吨;手术器械年产量80方件,占全国第六位。
  到一九八五年,山东省共有制药企业88个,职工3万余人。其中,山东新华制药厂已发展成为以解热镇痛药等合成药物为主的综合性制药企业。一九八五年,该厂工业总产值达到1.52亿元,实现利税4214万元,是全国“四大制药企业”之一。济宁抗生素厂已发展成为能生产土霉素、链霉素、青霉素、麦迪霉素原料药以及片剂、针剂等系列产品的综合性制药企业。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能生产手术器械、注射穿刺器械、医用消毒设备、放射治疗设备等系列产品的1047个品种规格,是全国医疗器械工业“四大支柱”之一。济南中药厂主要生产蜜丸、膏剂、冲剂、酊剂、糖浆、针剂、片剂等11个剂型、150个品种,是全国重点中药厂之一。
  山东医药工业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一支科研队伍,创出了不少科研成果。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医药行业共完成科研项目506项,荣获国家科委、山东省科委、国家医药管理局科研成果奖164项。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研制成功的戎烯松、心功能运动试验器、优福定、烟酸甘露醇酯、瘤普霖、西红花、复合义齿新材料等产品,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青岛第三制药厂与山东省海洋学院研制成功的藻酸双酯钠(PSS),治疗脑血管病疗效高,为国内首创。到一九八五年末,全省医药系统有12种产品荣获国家金银质奖,其中新华药厂的葡萄糖酸钙、东阿阿胶厂的阿胶、新华医疗器械厂的金属注射针等3种产品获金质奖,9种产品获银质奖。
  (五)基本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
  山东丰富的海盐、石灰石和多种无机矿产,为生产无机化工原料提供了有利条件。无机化工原料——酸、碱、无机盐、氧化物及气体单质产品,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较长时期内就有土法生产,但品种、产量很少。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九六五年,无机盐发展较快,但大部分是小企业生产的;酸、碱的生产在技术上不过关。一九六五年省内仅生产硫酸1.8万吨,烧碱2.5万吨,盐酸1.3万吨,纯碱5.3万吨。此后,为了提高化工原料的自给水平,通过扩建改造,5000吨小硫酸、3000吨小电解烧碱、万吨小纯碱生产技术相继突破,产量迅速扩大。一九八五年,全省生产硫酸27.4万吨,烧碱15.44万吨,纯碱26.9万吨,盐酸11.2万吨,均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六位;全省能生产17个系列、百余种无机盐和10余种单质产品,总生产能力35万吨,产量25万余吨,硫酸铝、碳酸钡等11种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优势。其中,钡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铬盐占三分之一,硫酸铝占五分之一。生产硅胶的青岛海洋化工厂和生产氟硅酸钠的青岛泡花碱厂,都是全国产量最大的生产厂家。
  以电石、“三苯”)纯苯、甲苯、二甲苯)、“三烯丙烯、丁烯、”)丁二烯)、“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为代表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七十年代前,省内只能生产电石一种产品,其他都是伴随石油化工和焦化工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到一九八五年,省内有机原料生产厂点已有70余家,品种增加到100多个,总生产能力45万吨,实际产量35万吨;主要品种有电石、纯苯、甲苯、二甲苯、丙烯、丁烯、丁二烯、合成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单体、脂肪烃、芳香烃等。这些化工原料,除部分供应全国和出口外,主要供本省自用,品种、数量满足省内需要的70%左右,有力地促进了化学工业、特别是精细化工的发展。
  山东的精细化工——农药、医药、染料、油漆、各种试剂和助剂等,七十年代前因受化工原料的制约,发展不快,水平不高。随着化工原料配套能力的增强,七十年代有较大进展。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山东省把精细化工作为振兴化学工业的战略重点,在把本省化工科研力量集中到精细化工开发上来的同时,与省内外50多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实行经济技术联合,先后研制投产了214项精细化工新产品,使精细化工产品的产量、品种、档次都登上了新的台阶。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染料产量居国内同行业第四位,品种发展到14大类、100多个,其中高档染料占50%以上。青岛染料厂已成为全国染料生产的重点企业,效益、质量、消耗等指标居全国领先地位。山东的油漆产量居国内同行业第六位,品种有15大类、200余个,其中高档品种占70%以上。各种催化剂、增塑剂、热稳定剂、橡胶加工助剂、印染助剂、建筑化学品、油田化学品、有机和无机化学试剂等,主要品种已发展到200多个,产量约5万吨。精细化工产品的迅速发展,在轻纺、电子、食品、军工、建材、油田开发、科研、文教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