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冶金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05
颗粒名称: 一、冶金工业
分类号: F407.3
页数: 9
页码: 485-4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冶金工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战国、秦汉时期,山东境内的冶铁作坊相当发达;隋、唐、两宋以来,胶东、鲁南采金业大盛,不仅能淘沙取金,而且已经大量坑采脉金;元、明之际,山东曾出现全国较大的冶铁中心。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冶金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仅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旧中国连“寸铁”都不能生产的山东,一九八五年已建设成为年产钢铁超百万吨、黄金几十万两、焦炭160万吨、耐火材料50多万吨的冶金工业省份。冶金工业已成为山东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 山东省 工业经济 冶金工业

内容

山东冶金工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战国、秦汉时期,山东境内的冶铁作坊相当发达;隋、唐、两宋以来,胶东、鲁南采金业大盛,不仅能淘沙取金,而且已经大量坑采脉金;元、明之际,山东曾出现全国较大的冶铁中心。但是到了清代,由于清政府实行禁开矿冶的政策,加之列强侵略,绵延久长的山东手工冶金业的历史遂告结束。中华民国以来,军阀割据混战和帝国主义的武装侵占,严重地阻碍了现代冶金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山东省除帝国主义为掠夺资源而强化开采的金岭铁矿和玲珑金矿外,没有什么冶金工业。纵观历史,旧中国近代的山东,既无铁,又无钢,更谈不上有冶金工业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冶金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仅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旧中国连“寸铁”都不能生产的山东,一九八五年已建设成为年产钢铁超百万吨、黄金几十万两、焦炭160万吨、耐火材料50多万吨的冶金工业省份。冶金工业已成为山东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山东冶金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山东具备发展冶金工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劳力资源也十分充裕。但是,旧中国没有留下冶金工业的家底。新中国建立以后,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钢铁,而单靠国家调拨又满足不了省内各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山东冶金工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走地方冶金工业建设的道路。
  “一五”期间,为建立山东冶金工业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对部分地区的冶金地质情况进行了勘察,完成钻探工程量11万米,探明了一部分矿产储量,为建设冶金工业提供了依据。金岭铁矿恢复生产以后,多次进行分期基建,到“一五”末期,铁矿石年产量已达40多万吨。一九五四年,山东耐火材料厂经过调整以后,成为耐火材料专业生产厂。这个期间,还新建了郭店铁矿,筹建了淄博铝矾土矿。到一九五七年,全省年产铁矿石达到50多万吨、氧化铝12万吨、耐火砖6万多吨。同时开始筹建济南钢铁厂和济南铁厂。这些都为山东冶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山东冶金工业的全面建设是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的。“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超乎寻常地加快了冶金工业的建设速度。济南铁厂第一座84立方米炼铁高炉于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建成投产,流出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全省第一炉铁水。此后,该厂另外3座84立方米高炉和济南生建钢铁厂1号、2号55立方米高炉以及济南钢铁厂第一座255立方米高炉,相继建成投产。当时作为全国重点建设项目的山东铝厂,于一九五八年进行三期扩建工程的同时,先后开始了四期、五期扩建工程。这一年还先后筹建了张店钢铁厂、黑旺铁矿、明水浅井粘土矿、掖县镁矿、烟台钢管厂、青岛第三钢铁厂、福山铜矿等,并恢复和新建了6座金矿。山东冶金工业的骨干厂矿,基本上是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
  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一九五八年秋开展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全省动员了300万人大炼钢铁,有几十万人上山找矿、开矿、搞运输,很快建起了数以万计的小土炉、小高炉、小转炉。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〇年,全省又发动了“一、二、五、十”运动,即要求全省达到日产生铁1万吨、焦炭2万吨、铁矿石5万吨、煤炭10万吨的高指标。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促进了山东冶金工业的发展。据一九六〇年统计:全省共建立起冶金企事业单位306个,其中铁矿山52个,钢铁厂104个,焦厂57个,耐火材料厂45个,有色金属矿(含黄金)26个,共有职工33万人。山东冶金工业虽然迅速创建起来,但是问题很多:骨干厂矿的主要设备,大多是突击建成、简易投产,前后左右不配套,生产能力发挥不出来:小高炉、小转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盲目追求产量,不惜工本,不问质量,带来了严重后果,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当时全省生铁产量中70%以上是小高炉生产的,其中大部分是不合格品;全省平均每吨生铁成本高达338元,亏损严重。
  从一九六一年起,遵循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省冶金工业进行了调整。首先压缩了基建投资,当年比一九六〇年压缩了80%,一九六二年又比一九六一年缩减了50%,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解决骨干厂矿主要设备的薄弱环节,使之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其次,对那些没有原材料来源,消耗高、质量差、成本高、长期亏损的单位,大部分进行关闭,有的暂停生产,有的与其他企业合并,个别单位转产其他产品。经过初步关停并转,到一九六一年底,全省冶金企事业单位从306个减为92个,职工由33万人减至12万人。一九六二年,根据中央继续缩短工业战线的指示,山东省对初步保留的冶金企业又进一步精减,关停并转企业66个,只保留了27个骨干企业、职工3.43万人。从一九六三年起,对保留的企业进行了必要的充实配套,以提高生产经营配套能力。一九六四年、一九六五年又逐步恢复了一部分原来停产保点的企业,对一些骨干企业进行了扩建,先后完成了大中小型技术改造项目34个。经过调整充实的山东冶金工业,企业数和职工人数大幅度减少,但产品品种、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高。一九六五年底,全省冶金工业职工人数为一九五八年的7.8%,而钢产量却是一九五八年的2.4倍,钢材是1.3倍,生铁是81.5%,黄金是1.7倍。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八年,山东冶金工业的发展,又经历了一个起伏曲折的时期。“大打钢铁翻身仗”和盲目进行“三线建设”,重蹈了过去基建战线过长、比例关系失调的覆辙。由于十年动乱的冲击,生产指挥系统被破坏,经济上的损失十分严重。这个时期虽然冶金工业主要产品生产水平和能力都有增长,但经济效益很差,全省冶金工业亏损企业数与亏损额连年增加。
  山东是全国黄金生产的重点省份之一。一九七五年六月和八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两次到山东视察黄金生产,并亲自主持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发展黄金生产的措施,使山东黄金生产进入大发展时期。
  一九七六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山东冶金工业生产形势逐渐好转。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冶金行业认真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先后停缓建了14个单位的32项基建工程,压缩投资3.67亿元;关停并转了16个消耗高、亏损大的企业;调整了生产结构,端正了服务方向,重点为发展轻纺工业、为发展农业、为发展能源交通薄弱环节服务。
  (二)山东冶金工业在改革中前进。
  经过一九七九年以来一年多的调整、整顿,山东冶金工业的企业管理有所加强,但生产格局变化不大,产品销售不畅,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很低,无法改变生产面貌。原因之一是,冶金企业的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相当复杂。全省75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分为以部为主,部、省双重领导的企业,省直属企业,省冶金厅直属企业,地、市属企业和县(市)属企业。其管理办法又各不相同,如省冶金厅直属企业,一种是人权和党的关系归省厅领导,另一种是人权和党的关系归地、市领导。地、市属企业也有两种管理办法:一种是产供销归省冶金厅管理,另一种是仅产品分配归省冶金厅管理,等等。这种复杂的、多头的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不利于中间产品调拨,也难于统一规划进行技术改造。因此,实行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为全省冶金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一九八一年七月,省政府决定成立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将原来由省冶金厅直供原材料和统一分配产品的25个企业收归总公司直接领导,连同冶金厅原有的6个直属企业和莱芜钢铁厂共32个企业,作为总公司直属企业。
  总公司成立以后,实行了上交利润递增包干和上交产品包干的办法,为冶金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上交利润递增包干,第一次是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三年,以一九八〇年总公司企业上交省财政的利润为基数,每年递增3%,一定三年不变;第二次是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每年上交利润递增10%;第三次是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五年,以一九八五年实际上交省财政的利润为基数,每年递增10%,一包十年不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山东冶金工业总公司不断简政放权,已逐步过渡成为一个行使管理职能的联合实体性经济组织,形成了一级法人,逐步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山东冶金工业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1.钢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能源消耗下降。“六五”期间主要冶金产品都提前两年完成“六五”规划。一九八五年全省完成钢124.32万吨,比一九八〇年增长37.78%;钢材100.87万吨,增长31%;生铁166.7万吨,增长17.8%。其中总公司生产的钢、钢材、生铁,分别比一九八〇年增长31.11%、37.1%、21%。一九八五年能耗总量247.27万吨标准煤,比一九八〇年的243.83万吨标准煤只增加了1.4%。
  2.对国家的贡献愈来愈大。“六五”期间,总公司共计上交国家钢材45.43万吨,比“五五”时期增长3.77%;上交省统配钢材235.85万吨,比“五五”时期增长29.45%。“六五”期间上交利润1.15亿元,交纳税金3.73亿元,上交利税合计4.88亿元,再加上从留利中上交的能源交通开发基金0.4亿元,共计5.27亿元,占实现利税总额的60.63%。(见表20)“五五”期间只上交国家利税1.47亿元,但在同期国家返回投资和补贴5.41亿元。“五五”期间五年累计上交与国家返回相抵,国家还倒贴3.94亿元。国家由“五五”平均每年倒贴7867万元,到“六五”平均每年上收1亿多元,一反一正,国家每年实际多得1.8亿元。山东冶金工业从亏损大户变为盈利户,由靠国家投入和补贴过日子变为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为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
  3.增强了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从一九八一年起,国家取消了对山东冶金工业的投资。总公司运用上交利润递增包干政策的优势,立足现有企业,依靠自我积累,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六五”期间,总公司与企业从留利中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2.22亿元,连同提取的折旧基金和矿山维修费1.71亿元,共计3.93亿元。这些投资安排了604个技术改造项目,新增固定资产3.26亿元,提高了装备水平,扩大了生产能力,其中铁矿山新增生产能力140万吨、炼钢85万吨、轧钢45万吨。耐火企业围绕为全国各大钢厂配套,新建成了高纯镁砂、莫来石砂、砧和连转机用的特殊耐火材料等生产能力。从一九八四年以来,共引进国外先进设备11条生产线。这一系列自我改造,不但保证了“六五”计划的提前完成,而且增强了企业自我发展的后劲。
  4.随着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六五”期间,总公司新建职工宿舍和集体福利设施38万平方米,是“五五”期间的两倍多。一九八五年全公司职工平均年收入1247元,比一九八〇年的874元增长42.7%。
  山东省黄金工业在贯彻中央改革、搞活方针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一九八三年开始,黄金工业系统实行了工资、用工、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一九八四年在部分企业中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如对招远金矿、焦家金矿、新城金矿、沂南金矿实行每两黄金工资含量包干,即根据完成黄金产量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情况,按核定的每两黄金工资含量计提工资额。通过包干,黄金产量上升,利润增加,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国家多受益,个人多得利。对地方群众采金,也制定了优惠政策。对于有黄金资源的集体开采,只要手续完备,均颁发“采矿许可证”,确保资金需求,物资优先供应,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