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电力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02
颗粒名称: 四、电力工业
分类号: F407.61
页数: 5
页码: 479-4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电力工业的历史,始于一八九八年。当时德国人朴尔斯曼在青岛用两台“西门子”50马力柴油机发电,此后电力工业才逐步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山东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的保证程度,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关键词: 山东省 工业经济 电力工业

内容

山东电力工业的历史,始于一八九八年。当时德国人朴尔斯曼在青岛用两台“西门子”50马力柴油机发电,此后电力工业才逐步发展起来。但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的电力工业发展很慢。到一九四九年,全省500千瓦以上的电厂只有13个,主要集中在胶济铁路沿线和少数城市;全省装机容量只有10.95万千瓦,仅仅相当于全省一九八五年装机容量的2.5%;年发电量2.09亿度,仅为全省一九八五年发电量的0.8%。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山东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建了一大批大中型发电厂,已联成以高温高压电厂和220千伏线路为骨干的全省统一调度电网。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30.13万千瓦,占全国的4.9%,居全国第四位;发电量262亿度,占全国的6.4%,居全国第二位。全省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达到21376.6公里,其中220千伏2614.8公里;供电变压器容量1525.47万千伏安。全省市、地、县和97%的乡镇、69%的村庄都用上了电。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的保证程度,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山东电力工业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小型电厂的建设。
  五十年代初期,全国的发电设备制造刚刚起步,在建设上主要是中温中压机组,而且设备主要部件依靠进口。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按照就地平衡的原则,全省新建和扩建了南定、新汶、青岛等一批中小型电厂,共建成发电设备5.57万千瓦。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〇年,由于强调“以钢为纲”,突出发展重工业,全省的发电设备容量从数量上看发展很快,由一九五七年的17.5万千瓦,猛增到一九六〇年的48.9万千瓦,平均每年递增10万多千瓦。但由于新增的发电机组多是简易投产,再加上发供电超出力、拼设备、吃老本,导致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连续两年发电量下降。经过几年调整,直到一九六四年,电力建设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电力建设受到很大冲击,尤其是一些电厂按“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选择厂址,生产布局极不合理。但由于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电力工业仍得到一定的发展。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〇年,共投产发电装机容量34.2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发电能力6.84万千瓦。
  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七〇年,全省新增发电能力83万千瓦,平均每年增加4.9万千瓦。发电量从一九五三年的4.2亿度,上升到一九七〇年的55.27亿度,平均每年递增16.4%。在这个期间,一九五七年淄博神头至济南110千伏输电线路竣工投产,构成了全省第一个跨市(济南、淄博)电网。此后,新投产的电厂陆续并入鲁中电网系统,并在部分地区建成了110千伏降压变电所,使110千伏电网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鲁中电网。
  第二阶段是高温高压机组的建设。
  一九七一年,原山东电业管理局与山东电力建设公司合并,组建成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实行生产与建设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克服了互相脱节的现象,加快了建设进程。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由过去安装2.5万千瓦和5万千瓦机组,发展到安装10万乃至20万千瓦高温高压机组,这是山东电力建设技术的一个飞跃。但前五年由于继续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电力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一步加快了高温高压机组的建设进度。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三年,先后新建、扩建了莱芜、辛店、济宁、沾化、黄岛、十里泉、白杨河、烟台、黄台等大中型高温高压电厂,全省装机容量由92.2万千瓦增加到384.35万千瓦,翻了两番,平均每年增加24.3万千瓦;发电量由55.3亿度增加到218.3亿度,增加了2.9倍,平均每年递增11.1%,山东电力工业的落后面貌基本改观。在这个期间,山东电力建设不仅速度快、效益好,而且质量高、造价低。特别是十里泉发电厂的设计、施工,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第一期工程被水电部评为“优秀设计、优秀施工项目”;第二期工程被国家评为“优秀施工项目”,获国家银质奖。
  在电网建设方面,随着一大批大中型电厂的竣工投产,一批220千伏的输变电工程相继建成,到一九八一年全省形成统一电网。
  在这个阶段,为了加快山东电力工业建设,广大职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在工程流动性大、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全公司职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高质量、高速度地建成投产了发电能力90万千瓦,为山东电力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山东电力工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多途径集资办电的兴起和展开。这是调动各方面办电积极性、加快电力建设、改善电力供需矛盾的好办法。龙口电厂是全国第一个由国家与地方共同集资建设的大型坑口电厂,设计容量60万千瓦,第一期工程2×10万千瓦机组,已于一九八四年投产。二是兴建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坑口电厂和500千伏超高压送变电工程。邹县电厂是山东省设计规模最大的火力电厂,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第一期工程安装两台国产30万千瓦机组,第一台机组于一九八三年一月开工,一九八四年并网运行。邹县-济南-潍坊500千伏超高压变电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山东省电力建设职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使工程取得新进展。
  山东电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不少经济指标在全国占居前列位置。
  发电设备容量和发电量大幅度增长,形成全省统一电网。全省500千瓦以上发电厂由一九四九年的13座,发展到一九八五年的115座;发电容量由11万千瓦发展到430.13万千瓦;发电量由2.09亿度增加到262亿度。随着一大批电厂的投产,逐步联成了全省统一电网。一九四九年,全省35千伏及20千伏输电线路只有31公里,变电设备容量只有16.31万千伏安;一九八五年全省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拥有21376.6公里,变电设备容量拥有2072.62万千伏安,分别比一九四九年增长688倍和126倍。山东电网一九八五年全网统调电厂15个,装机容量396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48亿度,在全国18个大电网中分别居第七位和第八位。
  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效能发展,电网调度管理实现自动化。山东电网的发电设备,由五十年代的中低压机组,逐步发展到高温高压机组,单机容量由1.5万千瓦逐步发展到30万千瓦。一九七〇年高温高压机组容量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13.5%,一九八五年高温高压机组占全网总装机容量的86.6%,发电量占90%。随着电网的形成,山东电网的调度管理逐步实现了由远动、通道和计算机三部分组成的自动化系统,提高了运行数据的准确性,安全、经济运行达到新的水平。
  电力设计技术力量和施工队伍有了较大发展。五十年代,山东电力设计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只能承担35千伏以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设计。一九八五年已能承担单机容量10万、30万千瓦的大型电厂和220千伏以及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设计。许多项目被评为优秀设计项目,其中一九七九年以来有14项获得国家、水电部和省的科技成果奖、优秀设计奖。五十年代,全省电力工程施工队伍不足3000人,一九八五年已发展到万人以上;施工手段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经济效益显著。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八五年,山东电力工业总产值增长92倍;上缴利税为同期全省电力基建投资的2.3倍。一九八五年,山东电力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34614元,全网供电煤耗每度降低到408克,在全国各大电网中名列前茅。山东电力工业局一九八〇年被国家经委、计委、能源委评为全国工交系统节能先进企业;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五年,连续四年被国家经委评为全国工交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成为全国电力工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
  电力作为现代化的动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日趋密切。电力供应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仍然是山东今后一定时期内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在二〇〇〇年以前,山东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一批大型坑口电厂;利用铁路、海运优势,在晋煤外运的通道上,兴建和扩建一批骨干电厂。那时,电力供应的紧张状况将会根本改变,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将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