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石油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01
颗粒名称: 三、石油工业
分类号: TE6
页数: 6
页码: 474-4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的石油工业是一门新兴工业。一九六四年以前,山东石油工业是一个空白。从一九六四年开始,中共中央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开发胜利油田,山东石油工业才逐步发展起来。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胜利油田已成为中国的重要石油工业基地。
关键词: 山东省 工业经济 石油工业

内容

山东的石油工业是一门新兴工业。一九六四年以前,山东石油工业是一个空白。从一九六四年开始,中共中央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开发胜利油田,山东石油工业才逐步发展起来。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胜利油田已成为中国的重要石油工业基地。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市、惠民、德州地区和潍坊等市、地的部分区、县境内。按地质区划,已经开发范围主要处于济阳凹陷和潍北凹陷,面积大约2.6万平方公里。一九八五年共有大小油田52个,职工13.96万人,原油年产量为2703.16万吨,仅次于大庆油田,居全国第二位。
  胜利油田是在华北地区早期找油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开发和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找油(一九五六——一九六三年)。华北地区的油气勘探,是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在勘探初期,重点是在山东省的西部找油,但未发现理想的油气层。一九六〇年转向东部勘探,当年十一月在山东商河县沙河街打出华7井,首次发现了良好的生油层、储油层和盖层,成为山东和华北地区找油的转折点。一九六一年四月,在山东垦利县东营地区打出华8井,获得日产8吨的工业油流。这是华北地区第一口油井,解决了华北陆相盆地是否有油的根本性问题,揭开了山东和华北地区找油、找气的序幕。此后,石油部迅速抽调力量扩大东营地区的勘探。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在东营地区打出营2井,喷出了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成为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一口井。这个阶段,同时发现了东辛油田和胜坨油田,展示了良好的勘探远景,为组织大规模的石油开发准备了条件。
  这个时期的找油实践,使人们对中国石油资源的分布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胜利油田的发现,打破了“华北无油论”的框框,给华北平原地区进一步找油带来了希望。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胜利油田的发现,给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二阶段:开发和建设(一九六四——一九七八年)。一九六四年一月,中共中央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石油部迅速组建起勘探会战指挥部,从大庆、玉门、新疆、四川等油田调来大批石油职工,同山东地区原有的队伍会师,组织了40个钻井队、20个地震队和相应的后勤队伍,展开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会战。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亲临东营地区组织领导会战。
  胜利油田会战,是在中国物质技术条件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广大石油职工发扬大庆油田石油会战的光荣传统,按照会战指挥部确定的“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各个歼灭”的勘探方针,以东营凹陷为主要战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英勇奋战,谱写了“一部艰苦创业史”。这个阶段的前六年,拿下了山东最大的油田——胜坨油田,打出了全国第一口日产千吨井,摸清了东营凹陷含油的基本轮廓,发现了大批含油气地区,找到了12个大油田,相继投入开发了胜坨、永安、东辛3个油田,初步建立了中国第二大油田的基地。这个阶段的后九年,一方面继续加强勘探,寻找新的储量,一方面集中力量建设,使新油田早日投入开发。在此期间,还建成了全长521公里的东(营)——黄(岛)输油管线;在开发技术上创造了一套适合胜利油田情况的分层注水、分层采油、稠油开发、酸化压裂等新工艺、新技术,使各项主要开发指标达到了国内同类油田的先进水平。原油产量从一九六四年的13万吨,提高到一九七八年的1946万吨,每年平均增加138万吨。
  在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过种中,在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锻炼出了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石油建设队伍,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集体和先进模范人物。著名的三二五二钻井队一九六五年从新疆转战到胜利油田,一九七三年在孤岛油田会战中创造了年钻进尺15万米的世界纪录,被石油化学工业部命名为“铁人式的英雄钻井队”。他们英勇奋斗的进取精神,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石油工人。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胜利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同广大职工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运用科学武器,探索复合式油气盆地、复合含油气藏勘探开发的规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的忘我劳动,塑造了石油战线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英雄群象。他们当中有: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华北石油地质科学研究,对胜利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油田副总地质师帅福德;在陆相盆地有机性质及生油量研究上建立了19种分析化验方法,作出突出成绩的工程师周光申;研究和运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勘探油气藏,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师杨云岭等。
  第三阶段:在调整中发展(一九七九——一九八三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造成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一年后备储量不足,原油产量连续下降。从一九八二年起,石油部对胜利油田实行了产量包干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调整措施,逐步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从一九八二年开始,扭转了原油生产连续下降的局面,原油生产逐年回升,到一九八三年有了新的突破。在调整中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集中力量大打勘探进攻仗,寻找新的储量。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三年,新增石油地质储量3.2亿吨,相当于前四年增加储量的5倍多。二是对不同类型的老油田分别采取加大排液量、强化作业、加大注水、综合调整等措施,千方百计地挖掘潜力,提高原油产量。到一九八三年底,原油日产水平提高到5.5万吨,创造了新纪录。三是把现有的勘探战场和已开发的油田组织成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高产区、高产块、高产层系、高速开发单元,作为抢时间、夺高产、打头阵的突击队;第二梯队包括几个重点勘探战场和主力油田,作为保持稳产和增加产量的主要基地;第三梯队包括外围探区和一些低产油田,作为重要的战略后备阵地。通过调整、挖潜,老油田稳住了产量,新油田产量不断增加,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包干任务。
  第四阶段:创建第二个大庆(一九八四年以后)。随着一系列调整措施的深入展开,胜利油田面临着新的战略转变。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胜利油田视察,给广大职工以巨大鼓舞。根据各个方面的条件,胜利油田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七五”期间要建成中国第二个年产5000万吨规模的石油基地的奋斗目标,并制订了实现的步骤和采取的措施。一九八四年原油产量完成2301.8万吨,比上年增长25.3%;一九八五年达到2703.16万吨,比上年增长17.4%,占全国当年增长原油产量的40%,为建成第二个大庆打下了基础。
  胜利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到一九八五年才有二十一年的历史,但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石油勘探取得显著成绩。到一九八五年底,累计完成地震测线13.2万公里;累计打各种井9030口,钻井进尺1990.6万米,其中探井3088口,进尺760.28万米,共找到油田52个,控制了较多的石油地质储量,奠定了油田大规模开发的基础。
  原油生产迅猛发展。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八五年,共投入开发油田32个,累计生产原油2.6亿吨,天然气147.22亿立方米。原油产量一九六四年为13万吨,一九八五年上升到2703.16万吨,二十一年平均每年增加原油128.1万吨,平均每年递增28.9%,为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二十一年来,国家累计总投资28.4亿元,油田同期上交国家的利税为150.6亿元,上交利税相当于国家投资的5.3倍。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出口原油,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农副业生产蓬勃发展。油田组织职工家属开垦荒地16万亩,累计生产粮食6.1亿斤。由于农副业生产的发展,10多万名农业户口的油田职工家属,已连续十四年实现了粮食自给。油田基地各种工农业设施和水、电、路、讯等基础工程已有了一定规模,文教卫生、社会服务事业也有了一定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型矿区。
  随着油田生产建设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公路、桥梁、港口、水利工程的发展,推动了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为石油工业服务的各个工业部门的建设。同时,大大促进了油田所在地区商业、服务业和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胜利油田所在地——东营市,正逐步成为一个以石油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城市。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