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煤炭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00
颗粒名称: 二、煤炭工业
分类号: TD82
页数: 6
页码: 469-4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山东淄博就有了煤井,此后历代都有所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山东出现了由机器装备的煤井。但是,近代山东的煤炭资源,相继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性开采,加上连年战争,生产和煤炭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到一九四九年,不少矿井被废弃,生产处于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山东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逐步改变了落后面貌。
关键词: 山东省 工业经济 煤炭工业

内容

山东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山东淄博就有了煤井,此后历代都有所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山东出现了由机器装备的煤井。但是,近代山东的煤炭资源,相继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性开采,加上连年战争,生产和煤炭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到一九四九年,不少矿井被废弃,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山东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逐步改变了落后面貌。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7个矿务局,有部统配矿和省统配矿51个、矿井58对,生产能力2848万吨;地、县矿井55对,设计能力637万吨;乡镇办小煤炭井300处,能力210万吨。全省共有煤炭生产、基建职工近40万人。一九八五年原煤产量为4922万吨,比一九四九年增长28倍。长期以来,煤炭在山东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也仍将是全省的主要能源。山东也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特别是山东地处中国经济比较发达、能源又非常短缺的东部沿海地区,煤炭工业的发展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一九五〇——一九五七年)。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三年,山东煤炭工业着重于恢复解放前遗留下来的16对老矿井的生产;从一九五三年进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按照“全面恢复,重点建设”的方针,在恢复生产的同时,扩建、新建了一批矿井。五年基本建设累计投资为2.09亿元,在建矿井20对,投产矿井9对,增加设计能力285万吨。到一九五七年,全省原煤生产能力达到680万吨,原煤产量达到616万吨,比一九四九年增长2.6倍。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还对生产关系和生产管理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一是企业内部实行民主管理,进行工资改革,普遍推行八级工资制;二是企业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等方面初步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规章制度;三是引进了一批生产建设、地质勘探、煤炭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先进设备,改善了企业的技术条件。这些都为煤炭工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阶段:“大跃进”及以后的调整(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从一九五八年开始,为了适应“大跃进”、“大办钢铁”的需要,煤炭工业建设规模急剧扩大。由于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掘进开拓,造成开采与掘进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生产大幅度下降。一九六二年原煤产量由一九六〇年的2700万吨,下降到1457.6万吨。一九六二年以后,通过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基建规模,调整开拓布局,基本上理顺了采掘关系;对一些采掘失调、厚薄煤层配采不合理的矿井,进行了综合治理。到一九六五年,有9对简易投产矿井完善了综合生产能力,全省原煤产量恢复到1740万吨,比一九六二年增长19.4%。
  第三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使煤炭生产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出现了大起大落。特别是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四年,全省煤炭生产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大批矿井停工停产,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一九六九年比一九六八年下降了25%;一九七四年比一九七三年下降了44%,退到了一九六二年的水平。这一阶段山东煤炭工业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全国为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煤炭工业的投资重点转向了江南地区,对山东投资少。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〇年,全省煤炭基建投资为1.35亿元,只相当于“一五”投资的64.6%或“二五”投资的25.3%。直到一九七一年以后,投资才逐年有所增加。
  这十年的时间,尽管出现了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但由于广大煤炭职工和干部艰苦斗争,坚守生产岗位,仍然使煤炭生产建设得到了一定发展。十年中累计完成投资5.08亿元,投产矿井13对,新增生产能力582万吨,一九七五年原煤产量达到2851万吨,比一九六五年增长64%。煤矿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煤炭开采方式向半机械化、机械化发展。采煤采用了滚筒机组,配以30型运输机、金属摩擦支柱和铰顶接梁,并开始在一般普采的基础上发展综合采煤。
  第四阶段: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一九七六——一九八五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煤炭工业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一是对老矿井进行挖潜、改造,调整采掘关系,纠正了一九七九年前单纯组织高产、片面追求产量、忽视开拓掘进的倾向。到一九八二年,基本上还清了11万米的开拓进尺欠帐,实现了稳产高产和均衡生产。二是积极扶持地方小煤矿的发展。一九八二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扶持发展地方煤炭生产的决定》,放宽了地方办煤矿的政策,调动了地、县、乡镇的积极性,地方煤矿迅速发展,成为煤炭工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九八五年,全省地方小型煤矿产量1484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30.2%。三是加快了兖州、龙口矿区重点工程的建设。兖州煤田是列入全国能源建设工程的重点之一,其中年产300万吨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兴隆庄煤矿,已于一九八二年投产;正在兴建的还有年产300万吨的鲍店煤矿和年产400万吨的东滩煤矿。这些矿井全面建成投产后,将对缓和省内煤炭供需矛盾发生重要作用。四是积极推进企业的改革。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煤炭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一九八四年,山东煤炭工业在全系统逐步推行了吨煤工资含量包干责任制,较好地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原煤产量由一九七六年的3336万吨,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4922万吨,增长47.5%。
  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以来,山东省的煤炭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重点煤矿为骨干,大、中、小型煤矿并举的生产格局逐渐形成。新中国诞生以来,山东改造、扩建了淄博、枣庄、临沂等矿务局的一批老矿井,建设了部分新矿井。七十年代重点建设了肥城矿区。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重点开发了兖州煤田,建设了一批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兖州矿区已经成为中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山东省在建成一批大中型矿井的同时,大力扶持地、县、乡镇煤矿的发展,调动地方办煤矿的积极性。山东省凡有煤炭资源的地区,大都建设了大中型煤矿和小煤井。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淄博、新汶、肥城、枣庄、临沂、兖州、龙口7个矿务局,建起统配煤矿51个,地、县矿井55对,乡镇小煤井300多处。全省已经形成了以重点企业为骨干、大中小并举、布局全面展开的煤炭生产格局。随着基建规模的扩大,矿井生产能力由一九四九年的363万吨,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3485万吨,增长了8.6倍,原煤产量增长了28倍。三十六年来,全省生产原煤8.24亿吨。在发展煤炭生产的同时,也加强了洗精煤的建设。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建起洗煤厂15座,原煤年入洗能力达到1700万吨。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生产洗精煤,到一九八五年累计生产1.22亿吨,为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
  煤炭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改善。采煤工艺由简单的手镐采煤、人工打眼放炮,逐步发展到用机械代替,部分矿井采用了效率较高的大功率双滚筒采煤机。兴隆庄、南屯、柴里、协庄和陶阳5个矿,使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综合采煤机械化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保证了安全生产。采煤工作面的运输,由人拉筐逐步发展到刮板运输机;保护方式由木支柱逐步发展到金属摩擦支柱、单体液压支柱和综合支撑掩护式自移支架。一九八五年末,统配矿井主要生产系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采煤和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51.2%和66.4%,其中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6.2%。
  矿井建设的工艺设施有了明显进步。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手工作业,发展到风钻打眼、机械化装岩,并逐步采用了地面预注浆、立式或横向滑模、锚喷支护、冻结和淹没沉井等新工艺,大大加快了矿井建设的速度。
  地质勘探手段逐步现代化。在原来单纯岩芯钻探的基础上,增加了物理、水文和电法勘探及地质资料的绘制,从地形、地质测量,煤岩芯鉴定,煤质化验到制图,印刷,已发展成为多专业的勘探力量,大大提高了地质勘探的综合能力。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山东煤炭建设的重点是兖州、枣滕、龙口三大矿区,将形成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矿井。随着地方工业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市)、县、乡镇办煤矿也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为了提高煤炭利用的社会效益,洗精煤的比重也将有较大的增加。山东作为中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必将对全省、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