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能源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能源工业
分类号: TK01
页数: 20
页码: 466-4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近代工业是从发展轻纺工业开始的,能源工业基础薄弱。在旧中国,全省没有石油工业,仅有少数小煤矿、小发电厂,生产和技术十分落后。新中国诞生以来,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能源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原油不仅供应国内,而且出口国外。能源工业已成为山东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关键词: 山东省 工业经济 能源工业

内容

一、能源工业概貌
  山东近代工业是从发展轻纺工业开始的,能源工业基础薄弱。在旧中国,全省没有石油工业,仅有少数小煤矿、小发电厂,生产和技术十分落后。新中国诞生以来,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能源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原油不仅供应国内,而且出口国外。能源工业已成为山东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一)能源工业的资源条件。
  山东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能源工业的有利条件。据地质勘探预测,全省三分之二的县(市)有煤炭资源,在已探明的储量中,被开发利用的仅占60%多,开发的潜力很大。石油资源遍及东营、惠民、德州、菏泽、潍坊等地,分布范围广,后备储量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全省还蕴藏着丰富的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
  丰富的一次能源资源,是二次能源工业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一次能源资源的开发,山东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全省统一调度的电网,成为全国各省、市中电力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之一。
  (二)能源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全省能源工业总产值增长115.8倍,平均每年递增14.2%。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一九四九年能源工业产值仅占4.8%,一九八五年增加到15.6%,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工业。能源工业是基础产业部门,它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燃料、动力,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一九八五年,全省每消耗1吨标准煤①(①按每公斤发热量7000大卡的标准燃料计算。)的能源,实现社会总产值2410元,创造国民收入1015元,其中工业生产每消耗1吨能源实现产值1745.68元。在农业生产中,全省每亩耕地用电达到40.27度,比一九七五年增长4.8倍,对于保证农业的稳定增长起了重要作用。全省直接用于人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量也有较大增长。能源工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赖以前进的重要阵地。
  (三)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山东的能源工业产值,一次能源工业产值和二次能源工业产值约各占二分之一左右。在生产构成上,一九六四年以前,煤是山东的主要能源。一九六五年以后,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原油、天然气产量增加,使能源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原煤在全省能源生产构成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原油比重有较大提高,从一九八四年起已超过煤炭,形成了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一九八五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折标准煤为7531.7万吨,其中石油占51.3%,原煤占46.7%,其他一次能源仅占2%。
  能源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保证了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使山东成为出口能源和调出能源的省份之一。一九八五年出口和外调能源总量占全省资源分配量的43%,而能源调入量只占资源分配量12.57%。全省一九八五年能源消费量为4876.92万吨(折标准煤),占能源分配量的57%,占能源生产总量的65%。一九八五年山东的能源消费构成是:用于物质生产部门占78.8%,人民生活占10%,原料、材料占5.2%,运输和转换损失占3.6%,非物质生产部门占2.4%。
  三十六年来,山东能源工业虽有很大发展,但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8.4倍,而能源生产总量只增长5.4倍,低于社会需求量的增长。长期以来,煤、油、电供应十分紧张,特别是电的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全省一九八五年缺电100万千瓦左右,致使大约有25%左右的工业生产能力,因为缺电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能源短缺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煤炭工业
  山东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据历史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山东淄博就有了煤井,此后历代都有所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山东出现了由机器装备的煤井。但是,近代山东的煤炭资源,相继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性开采,加上连年战争,生产和煤炭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到一九四九年,不少矿井被废弃,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山东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逐步改变了落后面貌。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7个矿务局,有部统配矿和省统配矿51个、矿井58对,生产能力2848万吨;地、县矿井55对,设计能力637万吨;乡镇办小煤炭井300处,能力210万吨。全省共有煤炭生产、基建职工近40万人。一九八五年原煤产量为4922万吨,比一九四九年增长28倍。长期以来,煤炭在山东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也仍将是全省的主要能源。山东也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特别是山东地处中国经济比较发达、能源又非常短缺的东部沿海地区,煤炭工业的发展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一九五〇——一九五七年)。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三年,山东煤炭工业着重于恢复解放前遗留下来的16对老矿井的生产;从一九五三年进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按照“全面恢复,重点建设”的方针,在恢复生产的同时,扩建、新建了一批矿井。五年基本建设累计投资为2.09亿元,在建矿井20对,投产矿井9对,增加设计能力285万吨。到一九五七年,全省原煤生产能力达到680万吨,原煤产量达到616万吨,比一九四九年增长2.6倍。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还对生产关系和生产管理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一是企业内部实行民主管理,进行工资改革,普遍推行八级工资制;二是企业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等方面初步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规章制度;三是引进了一批生产建设、地质勘探、煤炭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先进设备,改善了企业的技术条件。这些都为煤炭工业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二阶段:“大跃进”及以后的调整(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从一九五八年开始,为了适应“大跃进”、“大办钢铁”的需要,煤炭工业建设规模急剧扩大。由于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掘进开拓,造成开采与掘进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生产大幅度下降。一九六二年原煤产量由一九六〇年的2700万吨,下降到1457.6万吨。一九六二年以后,通过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压缩基建规模,调整开拓布局,基本上理顺了采掘关系;对一些采掘失调、厚薄煤层配采不合理的矿井,进行了综合治理。到一九六五年,有9对简易投产矿井完善了综合生产能力,全省原煤产量恢复到1740万吨,比一九六二年增长19.4%。
  第三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使煤炭生产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出现了大起大落。特别是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四年,全省煤炭生产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大批矿井停工停产,煤炭产量大幅度下降。一九六九年比一九六八年下降了25%;一九七四年比一九七三年下降了44%,退到了一九六二年的水平。这一阶段山东煤炭工业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全国为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煤炭工业的投资重点转向了江南地区,对山东投资少。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〇年,全省煤炭基建投资为1.35亿元,只相当于“一五”投资的64.6%或“二五”投资的25.3%。直到一九七一年以后,投资才逐年有所增加。
  这十年的时间,尽管出现了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但由于广大煤炭职工和干部艰苦斗争,坚守生产岗位,仍然使煤炭生产建设得到了一定发展。十年中累计完成投资5.08亿元,投产矿井13对,新增生产能力582万吨,一九七五年原煤产量达到2851万吨,比一九六五年增长64%。煤矿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煤炭开采方式向半机械化、机械化发展。采煤采用了滚筒机组,配以30型运输机、金属摩擦支柱和铰顶接梁,并开始在一般普采的基础上发展综合采煤。
  第四阶段: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一九七六——一九八五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煤炭工业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一是对老矿井进行挖潜、改造,调整采掘关系,纠正了一九七九年前单纯组织高产、片面追求产量、忽视开拓掘进的倾向。到一九八二年,基本上还清了11万米的开拓进尺欠帐,实现了稳产高产和均衡生产。二是积极扶持地方小煤矿的发展。一九八二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扶持发展地方煤炭生产的决定》,放宽了地方办煤矿的政策,调动了地、县、乡镇的积极性,地方煤矿迅速发展,成为煤炭工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九八五年,全省地方小型煤矿产量1484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30.2%。三是加快了兖州、龙口矿区重点工程的建设。兖州煤田是列入全国能源建设工程的重点之一,其中年产300万吨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兴隆庄煤矿,已于一九八二年投产;正在兴建的还有年产300万吨的鲍店煤矿和年产400万吨的东滩煤矿。这些矿井全面建成投产后,将对缓和省内煤炭供需矛盾发生重要作用。四是积极推进企业的改革。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煤炭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一九八四年,山东煤炭工业在全系统逐步推行了吨煤工资含量包干责任制,较好地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原煤产量由一九七六年的3336万吨,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4922万吨,增长47.5%。
  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以来,山东省的煤炭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重点煤矿为骨干,大、中、小型煤矿并举的生产格局逐渐形成。新中国诞生以来,山东改造、扩建了淄博、枣庄、临沂等矿务局的一批老矿井,建设了部分新矿井。七十年代重点建设了肥城矿区。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重点开发了兖州煤田,建设了一批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兖州矿区已经成为中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山东省在建成一批大中型矿井的同时,大力扶持地、县、乡镇煤矿的发展,调动地方办煤矿的积极性。山东省凡有煤炭资源的地区,大都建设了大中型煤矿和小煤井。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淄博、新汶、肥城、枣庄、临沂、兖州、龙口7个矿务局,建起统配煤矿51个,地、县矿井55对,乡镇小煤井300多处。全省已经形成了以重点企业为骨干、大中小并举、布局全面展开的煤炭生产格局。随着基建规模的扩大,矿井生产能力由一九四九年的363万吨,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3485万吨,增长了8.6倍,原煤产量增长了28倍。三十六年来,全省生产原煤8.24亿吨。在发展煤炭生产的同时,也加强了洗精煤的建设。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建起洗煤厂15座,原煤年入洗能力达到1700万吨。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生产洗精煤,到一九八五年累计生产1.22亿吨,为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
  煤炭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改善。采煤工艺由简单的手镐采煤、人工打眼放炮,逐步发展到用机械代替,部分矿井采用了效率较高的大功率双滚筒采煤机。兴隆庄、南屯、柴里、协庄和陶阳5个矿,使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综合采煤机械化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保证了安全生产。采煤工作面的运输,由人拉筐逐步发展到刮板运输机;保护方式由木支柱逐步发展到金属摩擦支柱、单体液压支柱和综合支撑掩护式自移支架。一九八五年末,统配矿井主要生产系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采煤和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51.2%和66.4%,其中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6.2%。
  矿井建设的工艺设施有了明显进步。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手工作业,发展到风钻打眼、机械化装岩,并逐步采用了地面预注浆、立式或横向滑模、锚喷支护、冻结和淹没沉井等新工艺,大大加快了矿井建设的速度。
  地质勘探手段逐步现代化。在原来单纯岩芯钻探的基础上,增加了物理、水文和电法勘探及地质资料的绘制,从地形、地质测量,煤岩芯鉴定,煤质化验到制图,印刷,已发展成为多专业的勘探力量,大大提高了地质勘探的综合能力。
  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山东煤炭建设的重点是兖州、枣滕、龙口三大矿区,将形成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矿井。随着地方工业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市)、县、乡镇办煤矿也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为了提高煤炭利用的社会效益,洗精煤的比重也将有较大的增加。山东作为中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必将对全省、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石油工业
  山东的石油工业是一门新兴工业。一九六四年以前,山东石油工业是一个空白。从一九六四年开始,中共中央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开发胜利油田,山东石油工业才逐步发展起来。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胜利油田已成为中国的重要石油工业基地。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市、惠民、德州地区和潍坊等市、地的部分区、县境内。按地质区划,已经开发范围主要处于济阳凹陷和潍北凹陷,面积大约2.6万平方公里。一九八五年共有大小油田52个,职工13.96万人,原油年产量为2703.16万吨,仅次于大庆油田,居全国第二位。
  胜利油田是在华北地区早期找油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开发和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找油(一九五六——一九六三年)。华北地区的油气勘探,是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在勘探初期,重点是在山东省的西部找油,但未发现理想的油气层。一九六〇年转向东部勘探,当年十一月在山东商河县沙河街打出华7井,首次发现了良好的生油层、储油层和盖层,成为山东和华北地区找油的转折点。一九六一年四月,在山东垦利县东营地区打出华8井,获得日产8吨的工业油流。这是华北地区第一口油井,解决了华北陆相盆地是否有油的根本性问题,揭开了山东和华北地区找油、找气的序幕。此后,石油部迅速抽调力量扩大东营地区的勘探。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在东营地区打出营2井,喷出了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成为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一口井。这个阶段,同时发现了东辛油田和胜坨油田,展示了良好的勘探远景,为组织大规模的石油开发准备了条件。
  这个时期的找油实践,使人们对中国石油资源的分布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胜利油田的发现,打破了“华北无油论”的框框,给华北平原地区进一步找油带来了希望。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胜利油田的发现,给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二阶段:开发和建设(一九六四——一九七八年)。一九六四年一月,中共中央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石油部迅速组建起勘探会战指挥部,从大庆、玉门、新疆、四川等油田调来大批石油职工,同山东地区原有的队伍会师,组织了40个钻井队、20个地震队和相应的后勤队伍,展开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会战。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亲临东营地区组织领导会战。
  胜利油田会战,是在中国物质技术条件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的。广大石油职工发扬大庆油田石油会战的光荣传统,按照会战指挥部确定的“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各个歼灭”的勘探方针,以东营凹陷为主要战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英勇奋战,谱写了“一部艰苦创业史”。这个阶段的前六年,拿下了山东最大的油田——胜坨油田,打出了全国第一口日产千吨井,摸清了东营凹陷含油的基本轮廓,发现了大批含油气地区,找到了12个大油田,相继投入开发了胜坨、永安、东辛3个油田,初步建立了中国第二大油田的基地。这个阶段的后九年,一方面继续加强勘探,寻找新的储量,一方面集中力量建设,使新油田早日投入开发。在此期间,还建成了全长521公里的东(营)——黄(岛)输油管线;在开发技术上创造了一套适合胜利油田情况的分层注水、分层采油、稠油开发、酸化压裂等新工艺、新技术,使各项主要开发指标达到了国内同类油田的先进水平。原油产量从一九六四年的13万吨,提高到一九七八年的1946万吨,每年平均增加138万吨。
  在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过种中,在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锻炼出了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石油建设队伍,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集体和先进模范人物。著名的三二五二钻井队一九六五年从新疆转战到胜利油田,一九七三年在孤岛油田会战中创造了年钻进尺15万米的世界纪录,被石油化学工业部命名为“铁人式的英雄钻井队”。他们英勇奋斗的进取精神,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石油工人。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胜利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同广大职工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运用科学武器,探索复合式油气盆地、复合含油气藏勘探开发的规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的忘我劳动,塑造了石油战线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英雄群象。他们当中有: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华北石油地质科学研究,对胜利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油田副总地质师帅福德;在陆相盆地有机性质及生油量研究上建立了19种分析化验方法,作出突出成绩的工程师周光申;研究和运用地震地层学方法勘探油气藏,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师杨云岭等。
  第三阶段:在调整中发展(一九七九——一九八三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造成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一年后备储量不足,原油产量连续下降。从一九八二年起,石油部对胜利油田实行了产量包干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调整措施,逐步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从一九八二年开始,扭转了原油生产连续下降的局面,原油生产逐年回升,到一九八三年有了新的突破。在调整中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集中力量大打勘探进攻仗,寻找新的储量。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三年,新增石油地质储量3.2亿吨,相当于前四年增加储量的5倍多。二是对不同类型的老油田分别采取加大排液量、强化作业、加大注水、综合调整等措施,千方百计地挖掘潜力,提高原油产量。到一九八三年底,原油日产水平提高到5.5万吨,创造了新纪录。三是把现有的勘探战场和已开发的油田组织成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包括高产区、高产块、高产层系、高速开发单元,作为抢时间、夺高产、打头阵的突击队;第二梯队包括几个重点勘探战场和主力油田,作为保持稳产和增加产量的主要基地;第三梯队包括外围探区和一些低产油田,作为重要的战略后备阵地。通过调整、挖潜,老油田稳住了产量,新油田产量不断增加,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包干任务。
  第四阶段:创建第二个大庆(一九八四年以后)。随着一系列调整措施的深入展开,胜利油田面临着新的战略转变。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胜利油田视察,给广大职工以巨大鼓舞。根据各个方面的条件,胜利油田经过反复论证,提出了“七五”期间要建成中国第二个年产5000万吨规模的石油基地的奋斗目标,并制订了实现的步骤和采取的措施。一九八四年原油产量完成2301.8万吨,比上年增长25.3%;一九八五年达到2703.16万吨,比上年增长17.4%,占全国当年增长原油产量的40%,为建成第二个大庆打下了基础。
  胜利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到一九八五年才有二十一年的历史,但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石油勘探取得显著成绩。到一九八五年底,累计完成地震测线13.2万公里;累计打各种井9030口,钻井进尺1990.6万米,其中探井3088口,进尺760.28万米,共找到油田52个,控制了较多的石油地质储量,奠定了油田大规模开发的基础。
  原油生产迅猛发展。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八五年,共投入开发油田32个,累计生产原油2.6亿吨,天然气147.22亿立方米。原油产量一九六四年为13万吨,一九八五年上升到2703.16万吨,二十一年平均每年增加原油128.1万吨,平均每年递增28.9%,为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二十一年来,国家累计总投资28.4亿元,油田同期上交国家的利税为150.6亿元,上交利税相当于国家投资的5.3倍。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出口原油,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农副业生产蓬勃发展。油田组织职工家属开垦荒地16万亩,累计生产粮食6.1亿斤。由于农副业生产的发展,10多万名农业户口的油田职工家属,已连续十四年实现了粮食自给。油田基地各种工农业设施和水、电、路、讯等基础工程已有了一定规模,文教卫生、社会服务事业也有了一定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型矿区。
  随着油田生产建设的迅速发展,带动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公路、桥梁、港口、水利工程的发展,推动了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为石油工业服务的各个工业部门的建设。同时,大大促进了油田所在地区商业、服务业和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胜利油田所在地——东营市,正逐步成为一个以石油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城市。
  四、电力工业
  山东电力工业的历史,始于一八九八年。当时德国人朴尔斯曼在青岛用两台“西门子”50马力柴油机发电,此后电力工业才逐步发展起来。但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的电力工业发展很慢。到一九四九年,全省500千瓦以上的电厂只有13个,主要集中在胶济铁路沿线和少数城市;全省装机容量只有10.95万千瓦,仅仅相当于全省一九八五年装机容量的2.5%;年发电量2.09亿度,仅为全省一九八五年发电量的0.8%。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山东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建了一大批大中型发电厂,已联成以高温高压电厂和220千伏线路为骨干的全省统一调度电网。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30.13万千瓦,占全国的4.9%,居全国第四位;发电量262亿度,占全国的6.4%,居全国第二位。全省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达到21376.6公里,其中220千伏2614.8公里;供电变压器容量1525.47万千伏安。全省市、地、县和97%的乡镇、69%的村庄都用上了电。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的保证程度,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
  山东电力工业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小型电厂的建设。
  五十年代初期,全国的发电设备制造刚刚起步,在建设上主要是中温中压机组,而且设备主要部件依靠进口。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按照就地平衡的原则,全省新建和扩建了南定、新汶、青岛等一批中小型电厂,共建成发电设备5.57万千瓦。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〇年,由于强调“以钢为纲”,突出发展重工业,全省的发电设备容量从数量上看发展很快,由一九五七年的17.5万千瓦,猛增到一九六〇年的48.9万千瓦,平均每年递增10万多千瓦。但由于新增的发电机组多是简易投产,再加上发供电超出力、拼设备、吃老本,导致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连续两年发电量下降。经过几年调整,直到一九六四年,电力建设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电力建设受到很大冲击,尤其是一些电厂按“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选择厂址,生产布局极不合理。但由于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电力工业仍得到一定的发展。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〇年,共投产发电装机容量34.2万千瓦,平均每年新增发电能力6.84万千瓦。
  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七〇年,全省新增发电能力83万千瓦,平均每年增加4.9万千瓦。发电量从一九五三年的4.2亿度,上升到一九七〇年的55.27亿度,平均每年递增16.4%。在这个期间,一九五七年淄博神头至济南110千伏输电线路竣工投产,构成了全省第一个跨市(济南、淄博)电网。此后,新投产的电厂陆续并入鲁中电网系统,并在部分地区建成了110千伏降压变电所,使110千伏电网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鲁中电网。
  第二阶段是高温高压机组的建设。
  一九七一年,原山东电业管理局与山东电力建设公司合并,组建成山东省电力工业局,实行生产与建设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克服了互相脱节的现象,加快了建设进程。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由过去安装2.5万千瓦和5万千瓦机组,发展到安装10万乃至20万千瓦高温高压机组,这是山东电力建设技术的一个飞跃。但前五年由于继续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电力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一步加快了高温高压机组的建设进度。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三年,先后新建、扩建了莱芜、辛店、济宁、沾化、黄岛、十里泉、白杨河、烟台、黄台等大中型高温高压电厂,全省装机容量由92.2万千瓦增加到384.35万千瓦,翻了两番,平均每年增加24.3万千瓦;发电量由55.3亿度增加到218.3亿度,增加了2.9倍,平均每年递增11.1%,山东电力工业的落后面貌基本改观。在这个期间,山东电力建设不仅速度快、效益好,而且质量高、造价低。特别是十里泉发电厂的设计、施工,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第一期工程被水电部评为“优秀设计、优秀施工项目”;第二期工程被国家评为“优秀施工项目”,获国家银质奖。
  在电网建设方面,随着一大批大中型电厂的竣工投产,一批220千伏的输变电工程相继建成,到一九八一年全省形成统一电网。
  在这个阶段,为了加快山东电力工业建设,广大职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在工程流动性大、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全公司职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高质量、高速度地建成投产了发电能力90万千瓦,为山东电力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山东电力工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多途径集资办电的兴起和展开。这是调动各方面办电积极性、加快电力建设、改善电力供需矛盾的好办法。龙口电厂是全国第一个由国家与地方共同集资建设的大型坑口电厂,设计容量60万千瓦,第一期工程2×10万千瓦机组,已于一九八四年投产。二是兴建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坑口电厂和500千伏超高压送变电工程。邹县电厂是山东省设计规模最大的火力电厂,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第一期工程安装两台国产30万千瓦机组,第一台机组于一九八三年一月开工,一九八四年并网运行。邹县-济南-潍坊500千伏超高压变电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山东省电力建设职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使工程取得新进展。
  山东电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不少经济指标在全国占居前列位置。
  发电设备容量和发电量大幅度增长,形成全省统一电网。全省500千瓦以上发电厂由一九四九年的13座,发展到一九八五年的115座;发电容量由11万千瓦发展到430.13万千瓦;发电量由2.09亿度增加到262亿度。随着一大批电厂的投产,逐步联成了全省统一电网。一九四九年,全省35千伏及20千伏输电线路只有31公里,变电设备容量只有16.31万千伏安;一九八五年全省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拥有21376.6公里,变电设备容量拥有2072.62万千伏安,分别比一九四九年增长688倍和126倍。山东电网一九八五年全网统调电厂15个,装机容量396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48亿度,在全国18个大电网中分别居第七位和第八位。
  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效能发展,电网调度管理实现自动化。山东电网的发电设备,由五十年代的中低压机组,逐步发展到高温高压机组,单机容量由1.5万千瓦逐步发展到30万千瓦。一九七〇年高温高压机组容量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13.5%,一九八五年高温高压机组占全网总装机容量的86.6%,发电量占90%。随着电网的形成,山东电网的调度管理逐步实现了由远动、通道和计算机三部分组成的自动化系统,提高了运行数据的准确性,安全、经济运行达到新的水平。
  电力设计技术力量和施工队伍有了较大发展。五十年代,山东电力设计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只能承担35千伏以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设计。一九八五年已能承担单机容量10万、30万千瓦的大型电厂和220千伏以及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的设计。许多项目被评为优秀设计项目,其中一九七九年以来有14项获得国家、水电部和省的科技成果奖、优秀设计奖。五十年代,全省电力工程施工队伍不足3000人,一九八五年已发展到万人以上;施工手段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经济效益显著。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八五年,山东电力工业总产值增长92倍;上缴利税为同期全省电力基建投资的2.3倍。一九八五年,山东电力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34614元,全网供电煤耗每度降低到408克,在全国各大电网中名列前茅。山东电力工业局一九八〇年被国家经委、计委、能源委评为全国工交系统节能先进企业;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五年,连续四年被国家经委评为全国工交系统经济效益先进单位,成为全国电力工业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
  电力作为现代化的动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日趋密切。电力供应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仍然是山东今后一定时期内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在二〇〇〇年以前,山东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一批大型坑口电厂;利用铁路、海运优势,在晋煤外运的通道上,兴建和扩建一批骨干电厂。那时,电力供应的紧张状况将会根本改变,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将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五、能源节约
  山东省在加强能源开发和建设的同时,加强对能源利用的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能源节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六五”期间,全省万元工业总产值耗能由一九八〇年的7.78吨,降到一九八五年的6吨以下,五年间全省累计节约能源827万吨,相当于“六五”期间新增能源生产总量的50%。能源节约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有利于缓和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而且对于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全省初步建立起能源节约工作的管理体系。省、市(地)相继成立了节能工作管理机构;有12个市(地)设立能源监测站;年耗能5000吨以上的企业都配备了节能管理人员。一个包括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能源节约管理体系在全省初步形成。
  第二,能源利用和节约向科学管理的方向转变。山东省围绕能源利用的科学管理,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多种形式的节能技术培训,训练管理骨干,提高管理素质。“六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接受培训的人员有一万多人次,有了一支规模较大的节能管理队伍。二是全省能量消耗的计量工作得到加强。一九八五年,全省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生产所用的电、水、汽装表率分别达到了90%、79%和52%。三是实行了燃料定额管理。一九八五年全省有4870个企业核定了燃料消耗定额,并按燃料分配关系实行分级管理,有效地控制了企业能源消耗。四是在全省耗能万吨以上的企业及耗能5000吨以上的大部分企业中开展了能量平衡工作,初步摸清了这些企业能源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科学管理作为能源利用和节约的基础,成为全省节能工作的基本内容。
  第三,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关键工艺的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六五”期间,全省节能技术改造完成投资2.32亿元,改造了工业窑炉171台,低效锅炉548台,火烧心茶水炉1.7万台,隧道窑51条;有108个酒厂搞了三级余热利用,20个酒厂采用低温蒸煮新工艺,23个酒厂用酒糟制取沼气,从而使全省平均吨酒耗煤由一九八〇年的728公斤下降到一九八五年的605公斤,下降17%。同时,各地市和各行业都涌现出一批节能先进单位。在一九八五年全国评比中,青岛染料厂、荣成玻璃厂、栖霞水泥厂、蓬莱酒厂荣获金牌奖,还有13个企业荣获银牌奖。
  第四,能源节约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发展密切结合。“六五”期间,山东在工业调整中,优先发展耗能少的轻纺工业。轻纺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一九八〇年为51.2%,一九八五年上升为54.9%,而耗能高的冶金、化工等重工业比重相对下降。全省经结构调整形成的节能量约为210万吨,占总节能量的25%。
  能源节约总的说尽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带来的效益是直接的、显著的;更重要的是节能降耗的观点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企业的自觉行动。节能降耗的深入开展,必将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