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97
颗粒名称: 三、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分类号: F4
页数: 9
页码: 458-4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和职工的艰苦努力,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山东省的工业生产和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 山东省 工业经济 发展成就

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和职工的艰苦努力,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山东省的工业生产和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工业基础大大加强。
  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经过三十六年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原有工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同时新建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46.1亿元;钢材、煤炭、石油、纯碱、合成氨、水泥、汽车、拖拉机、棉纱、毛纺织品、自行车、机制纸等产品的生产能力,都有大幅度增长;石油化工、电子、家用电器、塑料、化学纤维等新兴工业部门,大都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同时,集体企业生产规模也有很大发展。
  大中型骨干企业逐年增多。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共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22199个,比一九六五年增加了近3倍。其中大型企业92个,中型企业341个,大中型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1.95%,其所占比重虽小,但对全省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全省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产值、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原值,都占全部全民所有制企业的60%以上,实现利税占75%以上,上交税金占80%以上。这批大中型企业的建成,提高了全省工业技术水平。
  职工队伍迅速壮大。全省一九八五年末工业企业共有职工305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49.3%,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人数比一九四九年增长20.8倍。自一九七八年以来,全民所有制企业平均每年增加6.8万人,集体所有制企业平均每年增加3.6万人。
  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山东省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了几十倍、几百倍的增长。一九八五年原煤产量达到4922万吨,比一九四九年增长28倍;发电量达到262亿度,比一九四九年增长124倍;原油从一九六五年开始生产,到一九八五年累计生产2.6亿吨;钢材、水泥、硫酸等原材料产品,比一九四九年增长1000多倍至数千倍;金属切削机床增长87倍;棉纱、纸、卷烟等轻工业产品,增长10-170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电视机、洗衣机等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迅速发展起来。山东不少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其中金精矿含金量、耐火粘土熟料、手推车胎、小拖拉机、运输带、金刚石、酒精、火柴、原盐、合成革等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见表16)
  (二)工业布局和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山东工业,在分布上极不合理。按工业总产值计算,一九四九年全省90%的工业集中在济南、青岛、淄博和胶济铁路沿线,而占全省土地面积70%的鲁西北、鲁中南、鲁西南地区,工业只占全省的10%。有不少县几乎没有什么工业。
  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为了改变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全省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在矿藏资源丰富的地区,相继建起了一批骨干企业。二是在农副原料产地建起了一批轻工业企业,如棉纺厂、缫丝厂、毛纺厂、肉联厂、乳制品厂、制革厂、制酒厂、制糖厂、罐头厂、棉花加工厂、粮食加工厂、植物油厂等。三是因地制宜地建起了一批县办企业,如水泥厂、化肥厂、小煤矿、炼铁厂、机械厂、农机修造厂、造纸厂、服装厂等。四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一大批乡镇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对改变工业布局起到了积极作用。五是从青岛、烟台、济南等城市采取老厂“下蛋”或搬迁等方式,为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建起了一批骨干企业。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山东省的工业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集中在几个城市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原来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已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一九八五年在全省104个县、市中,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以上的有86个县、市,其中2-3亿元的11个,3-4亿元的14个,4-5亿元的9个,5亿元以上的9个。鲁西北、鲁中南、鲁西南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的比重,由一九四九年只占10%左右增加到37%。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的工业构成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这两大行业占当时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0%;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一九四九年重工业产值只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3%。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当重工业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却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导致轻重工业在一定时期内比例关系失调。经过几次调整,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协调,一九八二年以后,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稳定在55:45左右。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重工业增长286倍,平均每年递增17%;轻工业增长36.8倍,平均每年递增10.6%。山东省的工业构成,已变成纺织、机械、食品、石油、化工五大行业为主体的、轻重工业比例关系比较协调的工业结构。这五个行业一九八五年的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5%。
  (三)技术进步取得可喜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非常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鼓励职工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把搞好技术改造同扩大生产能力、增强后劲、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进入“六五”时期以来,山东省又从税收、信贷、折旧基金、价格等方面对企业实行了一些鼓励政策,进一步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使大部分企业的陈旧设备、落后工艺得到了更新改造,产品得到了更新换代,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环境保护、劳动保护有了较大改善。“六五”期间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7000多个,完成投资66亿元,其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700多项,用外汇3.75亿美元。五年共更新改造落后设备4.6万台(套),建成比较先进的生产线255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1727项。这些技术改造项目投产以后,新增产值122亿元,利税24.5亿元,约占“六五”时期新增产值和税利的50%左右。
  经过不断技术改造,各工业部门的技术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力部门已能安装30万千瓦大型发电机组和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部分煤矿的生产已采用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机组;合成氨单套生产能力由五十年代后期的800吨发展到30万吨;炼油工业采用了多金属重整、加氢精制等新工艺。山东陶瓷行业具有较长生产历史,过去生产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很大;经过不断改造,全行业实现了机械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能源消耗显著下降。很多老企业经过技术改造,生产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产品。青岛微电机厂生产的微电机,过去基本上是靠手工绕线、手工装配,生产手段落后。该厂采用自动绕线和波峰焊等先进设备后,形成了具有七十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电机装配生产线,生产效率提高15倍。济南第一机床厂消化、吸收了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全部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实现了C616普通车床的升级换代,开发出了J1-360、460、530三种高速精密车床和数显数控车床。胜利油田根据地下油层的构造,创造了分层注水、分层采油、分层改造、稠油开发等一套新工艺、新技术,使各项开发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快了新产品开发的步伐。从一九八〇年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试制新产品、新品种4860余种,其中有的新产品,如彩电28#碳酸钠、彩色铝粉浆、橡胶空气弹簧、纸箱片自动印刷成型机、6102Q型柴油机、柴油机测试仪、计算机汉字激光排字系统、S1-2000/1机械压力机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山东省工业的技术进步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技术改造的任务还很重。特别是老企业,还有不少老设备、旧工艺没有得到改造;即使七八十年代的设备,也有相当一部分其性能需要进行更新改造。因此,全省工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必须进一步加快。
  (四)企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采取了多种加强企业管理的措施,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五十年代初,主要是推广苏联企业管理的经验,加强了原始纪录,建立了以作业计划为中心的计划管理,健全了成本管理,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进入六十年代初期,全面推行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纠正了“大跃进”中不讲科学、忽视管理的倾向,全面恢复了计划、财务、物资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重点加强了班组管理和经济核算,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工业企业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了严重破坏。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一切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逐渐得到恢复。特别是从一九八一年以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企业全面整顿工作,对加强企业管理推动很大。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列入整顿规划的4963个县属以上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企业,验收合格的4853个,占97.8%;重点整顿的10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全部验收合格,胜利地完成了中央规定的企业整顿任务。经过整顿,企业的基础工作普遍加强,经济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济南第一机床厂、山东新华制药厂、山东淄博制酸厂、青岛纯碱厂、山东金岭铁矿、青岛粮食局第一面粉厂、齐鲁石油化工公司、山东铝厂等企业,被评为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从一九八三年开始,在部分整顿验收合格的企业中,逐步推行了现代化管理试点,初步形成了多种现代化管理模式,其中主要的有:以青岛锻压机械厂为代表的“二制四全”(厂长负责制、以承包为主的经济责任制和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劳动人事管理)管理模式;以青岛微电机厂为代表的方针目标管理为主,“四全”管理为基础,经济责任制作保证的管理模式;以济南化工厂、济南塑料一厂为代表的按系统原理和管理功能建立各个子系统的模式;以青岛国棉三厂为代表的市场预测、决策为经营依据和各种现代化方法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模式。通过推行现代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素质。
  (五)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强调要把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山东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即:正确处理速度同效益的关系,坚持速度服从效益,做到品种多、质量好、消耗少,成本低;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抓好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保证经济效益能够持久稳定增长;正确处理宏观经济效益同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防止重复布点,盲目发展;正确处理主观同客观的关系,针对工业的各种增支减收因素,强调眼睛向内,挖掘潜力,提高消化能力。由于指导思想上的转变,加上采取了一系列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优质名牌产品大量涌现,获得国家金银奖越来越多。自一九七九年开展产品质量创优活动以来,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工业产品累计共获得国家质量奖198个,其中金质奖35个,银质奖163个;被评为部优产品的730种,被评为省优产品的2237种。
  利税不断增加,亏损逐渐减少。在增支减收因素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全省独立核算企业实现利税,一九八五年仍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了4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7.3%。其中列入省内预算的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一九八五年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了近2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9.3%。亏损企业一九八五年比一九七八年减少了66.5%,亏损额减少了47.5%。山东省电力局、胜利油田、山东铝厂、宁阳保安煤矿等企业,荣获一九八五年“全国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的称号。
  劳动生产率提高,燃料消耗降低。一九五二年,山东全民所有制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只有5612元,一九八五年提高到16628元,提高1.96倍;“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3.5%,高于前二十八年平均每年递增3.3%的水平。同时,燃料消耗进一步降低。全省万元产值耗标准煤,由一九八〇年的7.78吨,降为一九八五年的6吨;发电标准煤耗,一九六五年每度电为473克,一九八〇年为403克,一九八五年降为378.2克,在全国名列前茅;每吨电解烧碱耗直流电,一九六五年为2782度,一九八〇年降为2307度,一九八五年又降为2287度。
  工业产品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一九八五年与一九五〇年相比,全省工业产品出口额由245万美元增长到20.6亿美元;工业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7%增加到77.4%。
  山东省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虽有显著提高,但各项经济指标,在本省内的先进企业与后进企业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与外省、市先进企业相比也有差距。因此,继续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很大潜力。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