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沂蒙山区在前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91
颗粒名称: 三、沂蒙山区在前进
分类号: K295.2
页数: 6
页码: 444-4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为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沂蒙山区农业生产本来就极端落后,又遭受过敌人多次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凋落不堪,广大农民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山区人民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沂蒙山区的农业生产才有了较大发展。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经济 沂蒙山区

内容

沂蒙山区是全国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都为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沂蒙山区农业生产本来就极端落后,又遭受过敌人多次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凋落不堪,广大农民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山区人民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一九五五年粮食突破了30亿斤大关。后来由于“左”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破坏,农业生产发展缓慢,远远落在全省的后面。一九七八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仅89.3元,口粮418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沂蒙山区的农业生产才有了较大发展。
  (一)农业生产有较大增长。
  一九八五年农业总产值为40.5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20.67亿元增长95.9%,平均每年递增10%。
  在种植业中,粮食稳定增长,经济作物全面丰收。一九八五年粮食总产为89.98亿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40%,人均占有粮食879斤,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一九八五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374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8.6%;花生总产达1026.7万担,烤烟总产达201.2万担,分别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4倍和1.9倍。
  林业生产实行了全面规划,山丘地区坚持“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重点抓了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果生产和速生丰产林,林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一九八五年全区果园面积达91.1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5倍;果品总产达7.35亿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81%。林果生产发展较快的平邑县,一九八五年与一九七八年相比,山楂产量由600万斤增长到1100万斤,居全省首位;黄梨由2000万斤增长到5000万斤;金银花由100万斤增长到300万斤,居全国首位。速生丰产林发展较快的临沂地区,一九七八年全地区仅有3万亩,一九八五年扩大到44.1万亩,其中约有60%的速生林已经成材。
  畜牧业生产,坚持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食草畜禽。一九八五年全地区生猪存栏达427.6万头,比一九七八年增长50%;养兔539.4万只,增长60.8%;禽类2270.9万只,增长1倍多。养兔收益较高的蒙阴县,一九八五年全县养长毛兔130万只,人均3只,剪售兔毛47万斤,加上出售仔兔,总收入达3000万元,人均65元。
  渔业生产,特别是淡水养鱼发展较快。全地区淡水养殖面积由一九七八年的37万亩,扩大到一九八五年的51万亩;淡水鱼总产由3700吨,提高到1.5万吨。至一九八五年,全地区小水库已有50%实行人工喂养,淡水鱼产量连年稳定上升。
  (二)以治山治水为重点,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新中国建立前,临沂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到处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沂沐两河经常泛滥成灾。一九三七年沐河洪灾,仅沐水村庄就淹死110多人,淹地7000多亩。新中国成立后,沂蒙山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一九八五年,临沂全区已建成水利工程3.9万多项,其中大中型水库47座,小型水库1300多座,总库容48亿立方米;建小水电站90多个,机电排灌站4200多个,万亩以上的灌区98个,有效灌溉面积达69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整修水平梯田340多万亩,修谷坊200多万道,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61平方公里;治理涝洼地370多万亩,占易涝面积的89%。昔日临沂、郯城、苍山平原连年遭受涝灾,大面积的是茅草荒滩,有些地只能种〓子;八十年代以来,已变成能灌能排的高产稳产田,有些变成稻田和鱼塘,成为“鱼米之乡”。
  但是,过去由于受“左”的影响,毁林开荒比较严重;再加上对修建的水库没有搞好配套和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沂地区总结了三十多年来治山治水的经验教训,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大转变:一是由单纯抓粮食生产转
  到同时注意抓多种经营。多种经营主要是扩大植树造林、扩大草地,发展林果业和牧业。一九八四年全区压缩了粮食种植面积30万亩,退耕还林73.8万亩,水土保持效果比较明显。二是由单纯抓水利建设转到同时注意增加植被,搞好水土保持。临沂地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治山治水规划,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生物措施为突破口,以发展经济林为重点,实行“四为主、七结合”的治理办法,即:以经济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短期项目为主,长、中、短相结合;以封山为主,封山与造林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利用、脱贫致富相结合。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临沂地区人民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9.9平方公里,开发农田123.6万亩,植树造林77.19万亩,种草6.5万亩,封山110万亩。
  (三)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沂地区农业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并不平衡,一九八五年尚有20%左右的农民收入不足200元。特别是西北部沂蒙山区的沂水、沂源、沂南、蒙阴、平邑、费县,一九七八年农民人均分配收入仅59.3元,到一九八四年人均纯收入虽提高到258.9元,但其中纯收入在150元以下的村仍有2214个,171.4万人,占这些县总人口的42%。一九八四年十月以来,胡耀邦、万里、谷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山东省沂蒙山区视察工作,对山区的开发和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山东省省长李昌安带领省直20多名厅、局长,到贫困山区县调查研究,决定在税收、资金、物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还组织青岛、济南、烟台、淄博、潍坊5个市对山区县进行对口支援,收到了良好效果。仅一九八五年,双方落实各种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46项,其中已实施的85项,当年增加产值2700万元,为改变山区县贫困面貌增添了新的活力。这种经济技术支援主要采取四种方式:一是针对山区县企业的实际情况,派遣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实行技术联营,帮助改善经营管理,培训技术力量,提高原有企业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二是利用城市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名、优、新产品扩散,实行联合经营。如沂南县酒厂与青岛饮料公司联合生产小香槟和青岛崂山可乐,并建成年生产5000吨的车间。三是利用当地资源,共同开发新产品。沂南县盛产大理石,在青岛市大理石厂的帮助下,新建了一个大理石厂,从确定生产项目到形成生产能力仅用了四十九天,一九八五年日产能力已达15-20平方米,质量合格,部分产品已开始出口。四是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双方经济开发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形式也多样化。如城乡结合、挂钩支援、劳务输出、安排用工、扶持必要的资金和设备等。淄博市的一些企业单位直接同沂源县的12个贫困村挂钩,派出技术人员100多人次,帮助兴办了一批工副业项目,并从技术、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安排农村剩余劳力300人。
  由于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沂蒙山区贫困县的脱贫致富工作,在短期内已经初见成效。一是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增长。一九八五年,这几个山区县农村社会总产值2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9.1%,高于全省平均增长16.1%的速度。二是林牧渔业生产和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一九八五年,林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8.9%;猪出栏头数140.5万头,比上年增长22.5%,猪、牛、羊肉产量2.32亿斤,比上年增长12%;长毛兔312万只,增长71.4%;鱼的产量达到4376吨,渔业产值比上年增长91%;乡村企业总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47.5%。三是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一九八五年农民纯收入达282.1元,比上年增长8.9%;农民人均收入150元以下的人口,由一九八四年的41.7%下降为27.8%。在一九八四年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的2214个村庄中,到一九八五年就有800个村庄超过了150元,有210个村超过了200元。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