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创汇农业初具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80
颗粒名称: 六、创汇农业初具规模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3
页码: 406-4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中创汇农业初具规模。山东省在认真贯彻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时,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都有了较大发展。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经济 创汇农业

内容

山东省在认真贯彻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时,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都有了较大发展。一九八五年全省农副产品收购额达到15亿元,占全省出口商品收购总额的30.8%,比一九八〇年增长1.6倍;出口创汇6.025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22.6%(剔出石油,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45.2%),比一九八〇年增长2%。
  山东省的农副产品出口,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一九八五年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占全国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17.5%。山东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出口量大、创汇率高的“拳头”产品,有14种出口农副产品创汇达到千万美元以上,有些在全国农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棉花占23.5%,花生制品占85.9%,烤烟占71%,肉鸡占24.5%,肉兔占29.4%,山羊板皮占22.16%,貂皮占36.7%。
  经过多年的努力,除已初步形成了花生、烤烟、红麻、肉食兔、兔毛、山羊板皮、活牛、芦笋等23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外,一九八四年以来,棉花、玉米等大宗农副产品的出口也有了重大突破,全省创汇农业已初具规模,而且呈现大发展的趋势。沿海地区已把发展创汇农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青岛农村(六县一区)在第一步改革的基础上,按照“贸工农”方针,依托开放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乡镇企业产品出口。出口产品收购额在一九八四年2亿元的基础上,一九八五年首次突破了3亿元,增长了50%。
  潍坊市的诸城县,创汇农业发展较快,全县基本上形成了以外贸公司为主体的肉鸡、家兔、肉牛、水貂综合加工经营出口体系。诸城县外贸公司坚持以发展生产、扩大出口创汇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立足点,积极向农民提供信息、良种、技术、资金、储运等成套服务,发放生产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扶持发展140多个饲养专场,建立起肉鸡、肉牛、家兔、水貂、生猪、烤烟、花生、棉花、红麻、芦笋等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依靠这些基地,一是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提高了产品质量。如肉鸡生产,由于专场繁育、专场生产,全面推广良种和配合饲料喂养,以及采取饲养管理新技术,成活率达95%,比分散饲养高10%,鸡肉鲜嫩,深受外商欢迎。二是稳定了货源,保证了及时供货,提高了国际信誉。这些基地提供的出口商品占全县总额的80%以上,前往洽谈的外商都表示满意。县外贸公司本身也不断发展壮大,由一个固定资产30多万元的外贸接货组,发展成为拥有5个加工厂、冷贮能力3000吨、固定资产2500多万元的综合性企业。一九八五年,全县有10类80多种农产品及其制成品、半制成品跻身于国际市场,出口货源总值8981万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4倍多。仅此一项,诸城县农民人均收入近百元。
  鲁西北的德州、聊城、菏泽、惠民、东营五地、市,对外贸易也有了较大发展,一九八五年出口商品收购额达到6.3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近1倍。五地、市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有了很大发展,除菏泽地区在七十年代末就是全省五大综合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外,还建立了山羊板皮基地17个,红麻基地8个,兔毛基地6个。这五个地、市的许多农副土特产品、畜禽产品,都成为山东省出口的主要生产货源区,其中,活牛、红麻、草帽辫、小红枣、玉米、棉花、棉籽、棉油、棉仁等外贸收购数量占全省出口数量30-50%以上,成为全省出口贸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创汇农业的发展,促使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增强了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和系统经营观念,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跳出“小农业”抓“大农业”,跳出传统农业抓商品生产、抓创汇农业。通过抓创汇农业,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