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业区划基本完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78
颗粒名称: 四、农业区划基本完成
分类号: F304.5
页数: 5
页码: 399-4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中农业区划基本完成。新中国建立以来,山东曾经在五十年代搞过一次不完整的土壤普查,由于自然资源不清,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受到很大限制。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全省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和自然资源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搞了农业区划。山东省农业区划工作首先在德州市和掖县试点,取得经验以后全面展开,先后开展了省、市(地)、县三级农业区划和专题研究工作。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经济 农业区划

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山东曾经在五十年代搞过一次不完整的土壤普查,由于自然资源不清,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受到很大限制。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全省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和自然资源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搞了农业区划。山东省农业区划工作首先在德州市和掖县试点,取得经验以后全面展开,先后开展了省、市(地)、县三级农业区划和专题研究工作。到一九八五年,山东省综合农业区划和种植业、林业、水利、水产、农机、气候、畜牧等21个省级专业区划已经完成;县级农业区划,已完成90多个县。
  全省农业区划是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的分布和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划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农业区,并对各区的基本特点、资源优势、农业结构与布局、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了建议和科学论证。全省综合农业区的划分,主要依据了以下四条原则:一是农业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性(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二是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主要指农业生产结构和部门内部结构);三是农业生产中关键性的问题及重大措施的相对一致性(主要指重大技术改造和增产措施);四是保持行政区界的一定完整性(一级区界和二级区界均不破坏乡(镇)界)。
  全省划分为一级农业区和二级农业区。一级农业区着重反映农业结构,即农、林、牧、副、渔结构特点及今后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的共同性。二级农业区着重反映种植业内部结构和林、牧、渔业的构成,以及今后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的共同性。全省划分为8个一级农业区、30个二级农业区。
  通过开展农业区划,基本上查清了全省的农业资源,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打下了基础,为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寿光县,在一九八三年安排种植计划时,依据南部土质含钾肥较多,适宜种黄烟,北部盐碱地较多,适宜种棉花,作出了“黄烟南上、棉花北移”的决策,改变了过去黄烟、棉花分散种植的布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农业区划工作还为制定农业中长期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一九八三年山东省政府制定的《山东省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〇年农业规划要点和二〇〇〇年发展设想》,就是根据《山东省综合农业区划》,在七个一级区(除海洋渔区)分别要求建成粮食、棉花、花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商品基地。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