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77
颗粒名称: 三、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分类号: S1
页数: 6
页码: 394-3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中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农业科学技术十分落后。一九四九年全省只有两个科研单位,仪器设备简陋,专业人才寥寥无几。经过三十六年的努力,全省已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技术素质好的专业队伍,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经济 农业科学技术

内容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农业科学技术十分落后。一九四九年全省只有两个科研单位,仪器设备简陋,专业人才寥寥无几。经过三十六年的努力,全省已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技术素质好的专业队伍,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科研、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全省逐步建立了省、市(地)、县(区)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一九八五年,全省已有农业科研单位216个,其中省属32个,市(地)属52个,县(区)属132个,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发展到5126个,农业、畜牧技术推广组织已普及到乡镇,再加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的95万多个科技示范户,全省已经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网络,大大加快了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程。
  (二)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一九四九年全省农业科技人员仅60多人,一九七八年发展到2.3万多人,一九八五年达到4.5万多人,其中高级农艺(工程)师161人,农艺(工程)师12922人。另外全省农民技术员30多万人,其中被各级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单位录用的达4.5万多人。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攻坚能力的农业科技队伍。全省广大科技人员长期奔波于农村,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做出了显著成绩。如小麦育种专家陆懋曾,在六十年代主持育成并推广了“济南2号”、“6号”、“9号”、“10号”、“12号”等一批抗锈、高产、优质小麦良种;七十年代又选育出“泰山1号”、“4号”、“5号”和“济南13号”等高产、抗倒伏小麦良种,促进了小麦生产高产、稳产,为山东省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九七九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棉花育种专家庞居勤,主持选育“鲁棉1号”,一九八一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对山东棉花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育种家李登海培育成功的“掖单2号”玉米良种,具有株型紧凑、冠层结构合理、光合强度高等优点,小面积春播亩产超过1800斤。
  (三)农业科研成果累累。
  三十六年来,全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一道,为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改变落后面貌,从改土、育种、栽培、植保到畜牧、林果、水利、水产、农机、气象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3409项,其中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获得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的有737项。在农业方面:“鲁棉1号”、“玉米自交系原武02”、“跃进5号大豆良种”、“昌乐5号小麦良种”荣获国家发明奖;“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列联表在农业病虫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山东、北京、青岛大白菜中、晚熟配套的一代杂交种选育和推广”、“棉花棉虫综合防治技术开发研究”五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地瓜太阳能温床育苗”、“加速推广玉米杂交种鲁原单4号”,荣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的重大科技推广奖;还有17项荣获农牧渔业部的技术改进奖。在林业方面: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与莒县林业局研究的杨树丰产栽培技术,同原来培育的加杨林相比,木材生长量高9倍,成材年限提早七、八年。费县推广应用板栗幼树早期丰产技术、板栗劣树大树改造、山楂早期丰产等8项技术成果,以50万元的投资换取了1500万元的增产效益。在水利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土堤劈裂灌浆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经对省内外1000座大中型水库进行处理,均收到较好的效果,这项成果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水泥裹砂喷射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使每方混凝土的成本降低47元,粉尘率减少90%。在水产方面:有3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级嘉奖。其中“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海带自然光育苗法”和“对虾工厂化育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海水驯化养殖罗非鱼的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海水不能养鱼”的格局,并在全国迅速推广;“四大家鱼人工养殖的研究”、“大规模鱼种培育技术”、“对虾扇贝增殖技术”、“虾拖1号网”等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海水养殖开始走上鱼、虾、贝、藻全面发展的轨道。
  (四)农业技术推广效果显著。
  山东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坚持为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的方针,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经常不断地更新农技推广内容,改进农技推广方法,使农民便于学习和运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以推广传统增产技术为主,七十年代以后,是以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为主,并抓了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农村的新形势和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迫切要求,在推行常规技术措施的同时,注意把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与传统的生产经验加以组合配套,变为与当地生产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实用技术,推广到生产中去,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一九八〇年以前,推广一项新技术、新成果一般要三至五年,一九八〇年后只需二、三年就可以基本普及。
  山东省农技推广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较为突出的是农作物良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和改良土壤等方面。
  农作物良种推广。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推广农作物良种100多个,基本上实现了良种化,累计推广良种56亿多斤。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先后更新了4-5次品种,每次更新一般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从一九七八年推广“鲁棉1号”良种以来,全省棉花大幅度增产。一九八四年全省平均亩产134斤,总产达3450万担,使山东省棉花单产、总产和经济效益都跃居全国首位。
  农作物栽培。长期以来,山东一直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注重良种良法配套,同时注重中低产田的技术开发和高产攻关技术的实验,使传统的农业技术逐步向着规范化、指标化方面发展。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推广小麦、玉米一年二作高产栽培技术2936万亩,其中有845.3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700斤以上;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推广玉米指标化高产栽培面积2340多万亩,平均亩产都在800斤以上,一九八四年有260亩达1000斤以上;一九八五年推广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面积达115万亩,平均亩产500斤以上,并有7.6万多亩超过了1000斤;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推广旱薄地和中低产麦田小麦增产技术,使全省2500多万亩旱薄地由亩产100-200斤提高到300-400斤;有2000多万亩中低产麦田由亩产200-300斤提高到400-500斤,有的达到700斤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小麦大幅度均衡增产。
  植物保护。各地农村认真贯彻了“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技术不断提高,防治方法不断改善,防治效果日益显著。山东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建立了病虫预测预报组织。到一九八五年,各地、市和重点县都设立了测报组。测报对象由五十年代的9种发展到28种。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上,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为重点。一九八五年花生综合防治面积达842万亩,棉花综合防治面积为937.4万亩。山东省生物防治工作始于七十年代中期,一九八五年全省生物防治面积达17838亩次,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例如,麦蚜是全省小麦主要虫害,常年发生面积3000多万亩,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麦田生物防治面积达9093万亩次,节约农药4万多吨,药费5000多万元。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山东植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历史上危害严重的蝗虫、麦类黑穗病、棉红铃虫、豆天蛾、稻苞虫等已基本控制住;地瓜黑斑病、粘虫、棉蚜、玉米谷子钻心虫等对农作物的危害已大大减轻。全省防治病虫面积,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二年,平均每年防治1283.9万亩,占当年发生病虫害面积的15%;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五年,平均每年防治面积达22195万亩,占当年发生病虫害面积的73%。
  土壤肥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土壤普查工作,科学地划分了土壤类型,摸清了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并根据土壤普查情况开展了农业区划和普查成果的应用。据一九八四年统计,应用土壤普查成果因土改良土壤19.3万亩,因土种植133.4万亩,因土施肥5598万亩,因土灌溉1248万亩。根据普查中发现的全省土壤普遍缺氮、严重缺磷、部分缺钾素的状况,对全省耕作土壤进行了大幅度的养分调整。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每年磷肥施用量比土壤普查前的一九七八年增加1倍以上,钾肥增加10倍以上,氮肥也有增加。全省氮、磷、钾化肥施用比例,由一九七八年的1:0.17:0.002,调整到一九八五年的1:0.24:0.02,提高了科学用肥水平。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