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田水利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75
颗粒名称: 一、农田水利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分类号: S27
页数: 6
页码: 386-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中农田水利建设有了一定基础,山东地处冬夏季风交绥地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集中,春秋少雨,旱涝频繁。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省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事业。开展了防洪除涝的工作。山东省人口多,土地条件差,旱、涝、碱一直威胁着农业生产,山东省从一九五〇年开始,就在全省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还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在五十年代初期,全省就开展了以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和兴修小型水利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经济 农田水利

内容

(一)防洪除涝。
  山东地处冬夏季风交绥地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集中,春秋少雨,旱涝频繁。全省地形复杂,河流较多,除黄河横贯东西、大运河纵穿南北外,还有干流超过10公里的河流1552条,分属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胶东半岛诸河四大水系。新中国成立以前,河道严重失修,水系紊乱,洪涝威胁严重。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省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事业。三十六年来,国家累计投资57.8亿元,集体和群众集资96.1亿元,投工116.2亿个,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0多万项,形成了12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这些水利工程对防洪除涝起了巨大作用,同时对农田灌溉、城乡工业用水、人畜饮水等也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1.导沐整沂,治理南四湖。这是治理淮河水系的组成部分。早在一九四八年秋,山东就开始治理沂河、沐河。规模宏大的“导沐整沂”工程,揭开了山东水利建设的序幕。经过四年奋战,劈山凿岭,开挖了新沐河,修筑了800公里的河道堤防,完成了53座大型建筑物,取得了导沐整沂的胜利。一九五八年在南四湖修筑了二级坝和韩庄枢纽工程,开挖了韩庄运河,相继完成了沂沐河洪水东调工程。在湖西平原地区调整了水系,兴建了排灌站,使过去“十年九不收”的南四湖滨湖地区的300多万亩农田摆脱了旱涝威胁,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大大减轻了鲁南和苏北的洪水灾害。
  2.治理黄河。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河道长617公里,流域面积18297平方公里。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河道里,河床逐年增高,洪水水位一般高出两岸地面8米左右,故称“地上悬河”。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国家投资16.1亿元,对山东境内的两岸堤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整修,共培修堤防1177.9公里。为了防御超标准洪水,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和东平湖滞洪区,以及齐河、垦利展宽区。经过一系列治理,初步形成了由堤防、水库、控导工程和分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提高了防御洪水的能力。三十多年来,数次洪峰到来,安然无恙,创造了治黄的奇迹,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两年三决口”的险恶局面。同时发展了农田灌溉和为城市供水,变“害河”为利河。
  3.治理徒骇河、马颊河。鲁北的徒骇河、马颊河,是海河流域的主要排水河道。一九六〇年四月,山东开展了大规模的系统治理。二十多年来,国家投资5.36亿元,先后治理了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终于形成了以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为骨干,与53条主要支流、3万多条中小沟渠相通的3个大型排水网。排水能力提高了3倍多,减轻了洪涝威胁。
  4.修建水库,治理内河水系。鲁中和胶东半岛内河水系的治理,主要是在河流上游利用山谷建水库,蓄水调洪,兴利灌溉。到一九八五年,修建各类水库5563座,其中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32座,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库135座,小型水库5396座,还有塘坝3.1万多座;控制流域面积28187平方公里,总拦蓄洪能力达到159.5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79亿立方米,基本上控制了山丘地区大中型河道和主要支流,起到了拦蓄调节洪水的作用,减轻了洪涝灾害。全省除涝面积已达3485万亩,占易涝面积的78%。
  (二)农田水利建设。
  山东省人口多,土地条件差,旱、涝、碱一直威胁着农业生产。因此,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就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山东省从一九五〇年开始,就在全省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目标。根据全省自然特点,山东农田水利建设分为三大类:
  1.山丘地区。针对缺水、土薄、地不平等特点,重点抓好深翻整平土地,建设水平梯田,充分利用地表水,大力发展水库灌区和引河灌区,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同时采取生物措施,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凡是农田水利建设搞得好的,一般都是县、社统一规划,成片治理,一治一座山,一治一道岭。掖县琅琊岭治理工程就是一个好典型。琅琊岭横跨两个乡,南北长12华里,岭上有1万多亩耕地,被32个岗丘、82条水沟分割得支离破碎,零乱不堪。当地歌谣说:“远看一面坡,近看大罗锅,小雨不解渴,大雨冲出酥石窝,自古以来打不出水,十年九旱灾情多。”掖县对全岭进行了全面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重点在岭上修建了10多个1万立方米以上的蓄水池,在河滩处开挖许多大口井,修建扬水站。首先把水抽入蓄水池,然后再用蓄水池的水自流灌溉农田,使万亩旱田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经过治理以后,粮食亩产由原来的300-400斤增到800多斤。
  2.山麓平原。这些地方土层深厚,耕垦历史悠久。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浅,出水量大,所以重点是以打机井为主,合理开发地下水,整平土地,建设高产稳产田。全省著名的蓬(莱)、黄(县)、掖(县),泰(安)、莱(芜)、肥(城)、宁(阳),临(沂)、郯(城)、苍(山)和曲(阜)、兖(州)、邹(县)、滕(县)四大山麓平原,已经实现园田化、水利化,成为山东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3.黄泛平原。针对易旱、易涝、易碱等特点,重点是排涝改碱,整平土地,田间工程配套,积极发展引黄灌溉。在骨干河道治理的同时,在一些较大的平原洼地上大搞台条田,有水浇条件的改种水稻。经过治理,达到“三成”、“四结合”的要求,即地成方、树成行、沟渠成网,沟、渠、路、林相结合,遇涝能排,遇旱能浇。鲁西北地区经过多年治理,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田灌溉达到2576万亩,占耕地的68.1%。特别是一些重碱区也得到治理。如禹城县的改碱实验区,在中国科学院的帮助和世界银行无息贷款的赞助下,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实验区总耕地面积13.9万亩,其中盐碱地11万亩,是个有名的穷地方。十几年来,采取井灌井排、深沟排碱、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碱地由原来的11万亩减少到2.1万亩,粮食亩产由原来的190斤提高到1074斤,皮棉由10几斤提高到120多斤,有效地改变了落后面貌。
  通过治山治水和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全省农田灌溉发展较快。一九四九年,全省仅有水浇地379万亩,而且全是小土井,辘轳头,标准很低。一九八五年全省拥有排灌动力机械106万台、1336.3万马力,排灌站2.64万处,机(电)井61.91万眼,引黄涵闸39座,虹吸工程29处,引水能力1676秒立米。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6848.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其中电灌、喷灌、引黄灌溉发展较快。一九八五年电灌面积达到2358.5万亩,喷灌面积271.2万亩,引黄灌溉811.1万亩。
  (三)水土保持。
  山东山区、风沙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在五十年代初期,全省就开展了以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和兴修小型水利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后来在“左”的影响下,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逼粮上山”,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总结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教训,把搞好水土保持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水土保持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
  1.山区丘陵地带。从鲁中南的泰沂山区,到胶东半岛的起伏丘陵,在5.8万多平方公里的山丘地带,水土流失普遍存在,特别是有些库区十分严重。在山区丘陵地带,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对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它集生物、工程、耕作措施于一体,克服了过去单一治理、分散治理、“一刀切”的弊端,使生物、工程措施相互依赖,相互保护,形成了完整的水土防护体系,涵养了水源,削减了洪水,减少了灾害,增加了收入。例如,莱芜市鹿野乡房干小流域综合治理就非常成功。房干小流域位于大汶河上游深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从一九七九年开始,每年冬、春、夏三季治山整地,种树种草,山顶种松、柏、槐、草,山腰种果木,河沟两边植白腊、棉槐、箕柳条,到一九八三年,3000亩荒山全部绿化。同时大力兴建缓洪拦沙蓄水工程,结合造林挖鱼鳞坑、修水平阶,沟岔建拦沙谷坊,汇水沟口建塘坝等,总蓄水量80万立方米,实现了小雨不下山,大雨流清水,暴雨不成灾。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二日,一场罕见的220毫米暴雨,降水量达88万立方米。由于综合治理发挥群体效益,林草、梯田拦蓄了40万立方米,库塘拦蓄了35万立方米,河水只有半槽深,缓流而下。一九八五年房干小流域农业总收入达到105.5万元,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了12倍;人均纯收入1006元,比一九七八年的89元增加10多倍。昔日穷山沟,如今成了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全省山丘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发展很快,一九八〇年仅几十条,一九八五年已达到8000多条。
  2.平原风沙地带。全省风沙区主要在鲁西北5个地、市黄泛平原的黄河故道,水土流失严重的达1.6万多平方公里。许多风沙严重的地方,“风起满天沙,风停地搬家”。在平原风沙地带,实行了大面积的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坚持以营造大面积防风固沙林网为主,大搞沟、渠、路、林农田方格林网,乔、灌、草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水与改土相结合,风蚀、水蚀兼治,逐步建立起防风固沙的综合治理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如冠县清水乡刘屯村,位于黄河故道,过去5000多亩土地是一片岗洼起伏的沙地。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一是大战沙荒,先后削掉了15个大沙岗、100多个“骆驼腰”,填平了9条大小沟、11个大小坑、500多个大水洼,把土地全部整平,同时打井治水,建立健全排灌系统。经过治理,全部耕地和果园七天可普浇一遍水。二是植树造林,全村营造三条防风林,田间百米一道林带,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栽植果树2000亩,共植21万株,林木覆盖率由一九六二年的5%,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30%。一九八二年五至六月,当地先后刮了六次干热风,周围村的小麦普遍减产30-40%;刘屯村由于植树造林、防风固沙,调节了农田小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小麦获得了亩产700斤的好收成。一九八三年刘屯村的人均收入达到1040元,一个飞沙弥漫的穷沙窝,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