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分类号: F323
页数: 25
页码: 386-4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农田水利建设有了一定基础。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农业区划基本完成。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创汇农业初具规模。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的内容。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经济 农田水利

内容

一、农田水利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一)防洪除涝。
  山东地处冬夏季风交绥地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集中,春秋少雨,旱涝频繁。全省地形复杂,河流较多,除黄河横贯东西、大运河纵穿南北外,还有干流超过10公里的河流1552条,分属海河、黄河、淮河流域和胶东半岛诸河四大水系。新中国成立以前,河道严重失修,水系紊乱,洪涝威胁严重。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省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事业。三十六年来,国家累计投资57.8亿元,集体和群众集资96.1亿元,投工116.2亿个,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0多万项,形成了12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这些水利工程对防洪除涝起了巨大作用,同时对农田灌溉、城乡工业用水、人畜饮水等也都发挥了显著作用。
  1.导沐整沂,治理南四湖。这是治理淮河水系的组成部分。早在一九四八年秋,山东就开始治理沂河、沐河。规模宏大的“导沐整沂”工程,揭开了山东水利建设的序幕。经过四年奋战,劈山凿岭,开挖了新沐河,修筑了800公里的河道堤防,完成了53座大型建筑物,取得了导沐整沂的胜利。一九五八年在南四湖修筑了二级坝和韩庄枢纽工程,开挖了韩庄运河,相继完成了沂沐河洪水东调工程。在湖西平原地区调整了水系,兴建了排灌站,使过去“十年九不收”的南四湖滨湖地区的300多万亩农田摆脱了旱涝威胁,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大大减轻了鲁南和苏北的洪水灾害。
  2.治理黄河。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河道长617公里,流域面积18297平方公里。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河道里,河床逐年增高,洪水水位一般高出两岸地面8米左右,故称“地上悬河”。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五年,国家投资16.1亿元,对山东境内的两岸堤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整修,共培修堤防1177.9公里。为了防御超标准洪水,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和东平湖滞洪区,以及齐河、垦利展宽区。经过一系列治理,初步形成了由堤防、水库、控导工程和分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提高了防御洪水的能力。三十多年来,数次洪峰到来,安然无恙,创造了治黄的奇迹,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两年三决口”的险恶局面。同时发展了农田灌溉和为城市供水,变“害河”为利河。
  3.治理徒骇河、马颊河。鲁北的徒骇河、马颊河,是海河流域的主要排水河道。一九六〇年四月,山东开展了大规模的系统治理。二十多年来,国家投资5.36亿元,先后治理了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终于形成了以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为骨干,与53条主要支流、3万多条中小沟渠相通的3个大型排水网。排水能力提高了3倍多,减轻了洪涝威胁。
  4.修建水库,治理内河水系。鲁中和胶东半岛内河水系的治理,主要是在河流上游利用山谷建水库,蓄水调洪,兴利灌溉。到一九八五年,修建各类水库5563座,其中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32座,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库135座,小型水库5396座,还有塘坝3.1万多座;控制流域面积28187平方公里,总拦蓄洪能力达到159.5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79亿立方米,基本上控制了山丘地区大中型河道和主要支流,起到了拦蓄调节洪水的作用,减轻了洪涝灾害。全省除涝面积已达3485万亩,占易涝面积的78%。
  (二)农田水利建设。
  山东省人口多,土地条件差,旱、涝、碱一直威胁着农业生产。因此,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就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山东省从一九五〇年开始,就在全省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建设高产稳产田为目标。根据全省自然特点,山东农田水利建设分为三大类:
  1.山丘地区。针对缺水、土薄、地不平等特点,重点抓好深翻整平土地,建设水平梯田,充分利用地表水,大力发展水库灌区和引河灌区,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同时采取生物措施,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凡是农田水利建设搞得好的,一般都是县、社统一规划,成片治理,一治一座山,一治一道岭。掖县琅琊岭治理工程就是一个好典型。琅琊岭横跨两个乡,南北长12华里,岭上有1万多亩耕地,被32个岗丘、82条水沟分割得支离破碎,零乱不堪。当地歌谣说:“远看一面坡,近看大罗锅,小雨不解渴,大雨冲出酥石窝,自古以来打不出水,十年九旱灾情多。”掖县对全岭进行了全面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重点在岭上修建了10多个1万立方米以上的蓄水池,在河滩处开挖许多大口井,修建扬水站。首先把水抽入蓄水池,然后再用蓄水池的水自流灌溉农田,使万亩旱田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经过治理以后,粮食亩产由原来的300-400斤增到800多斤。
  2.山麓平原。这些地方土层深厚,耕垦历史悠久。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浅,出水量大,所以重点是以打机井为主,合理开发地下水,整平土地,建设高产稳产田。全省著名的蓬(莱)、黄(县)、掖(县),泰(安)、莱(芜)、肥(城)、宁(阳),临(沂)、郯(城)、苍(山)和曲(阜)、兖(州)、邹(县)、滕(县)四大山麓平原,已经实现园田化、水利化,成为山东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3.黄泛平原。针对易旱、易涝、易碱等特点,重点是排涝改碱,整平土地,田间工程配套,积极发展引黄灌溉。在骨干河道治理的同时,在一些较大的平原洼地上大搞台条田,有水浇条件的改种水稻。经过治理,达到“三成”、“四结合”的要求,即地成方、树成行、沟渠成网,沟、渠、路、林相结合,遇涝能排,遇旱能浇。鲁西北地区经过多年治理,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田灌溉达到2576万亩,占耕地的68.1%。特别是一些重碱区也得到治理。如禹城县的改碱实验区,在中国科学院的帮助和世界银行无息贷款的赞助下,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实验区总耕地面积13.9万亩,其中盐碱地11万亩,是个有名的穷地方。十几年来,采取井灌井排、深沟排碱、平整土地、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碱地由原来的11万亩减少到2.1万亩,粮食亩产由原来的190斤提高到1074斤,皮棉由10几斤提高到120多斤,有效地改变了落后面貌。
  通过治山治水和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全省农田灌溉发展较快。一九四九年,全省仅有水浇地379万亩,而且全是小土井,辘轳头,标准很低。一九八五年全省拥有排灌动力机械106万台、1336.3万马力,排灌站2.64万处,机(电)井61.91万眼,引黄涵闸39座,虹吸工程29处,引水能力1676秒立米。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6848.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其中电灌、喷灌、引黄灌溉发展较快。一九八五年电灌面积达到2358.5万亩,喷灌面积271.2万亩,引黄灌溉811.1万亩。
  (三)水土保持。
  山东山区、风沙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在五十年代初期,全省就开展了以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和兴修小型水利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后来在“左”的影响下,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逼粮上山”,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总结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教训,把搞好水土保持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水土保持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
  1.山区丘陵地带。从鲁中南的泰沂山区,到胶东半岛的起伏丘陵,在5.8万多平方公里的山丘地带,水土流失普遍存在,特别是有些库区十分严重。在山区丘陵地带,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对水土保持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它集生物、工程、耕作措施于一体,克服了过去单一治理、分散治理、“一刀切”的弊端,使生物、工程措施相互依赖,相互保护,形成了完整的水土防护体系,涵养了水源,削减了洪水,减少了灾害,增加了收入。例如,莱芜市鹿野乡房干小流域综合治理就非常成功。房干小流域位于大汶河上游深山区,水土流失严重。从一九七九年开始,每年冬、春、夏三季治山整地,种树种草,山顶种松、柏、槐、草,山腰种果木,河沟两边植白腊、棉槐、箕柳条,到一九八三年,3000亩荒山全部绿化。同时大力兴建缓洪拦沙蓄水工程,结合造林挖鱼鳞坑、修水平阶,沟岔建拦沙谷坊,汇水沟口建塘坝等,总蓄水量80万立方米,实现了小雨不下山,大雨流清水,暴雨不成灾。一九八四年七月十二日,一场罕见的220毫米暴雨,降水量达88万立方米。由于综合治理发挥群体效益,林草、梯田拦蓄了40万立方米,库塘拦蓄了35万立方米,河水只有半槽深,缓流而下。一九八五年房干小流域农业总收入达到105.5万元,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了12倍;人均纯收入1006元,比一九七八年的89元增加10多倍。昔日穷山沟,如今成了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全省山丘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发展很快,一九八〇年仅几十条,一九八五年已达到8000多条。
  2.平原风沙地带。全省风沙区主要在鲁西北5个地、市黄泛平原的黄河故道,水土流失严重的达1.6万多平方公里。许多风沙严重的地方,“风起满天沙,风停地搬家”。在平原风沙地带,实行了大面积的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坚持以营造大面积防风固沙林网为主,大搞沟、渠、路、林农田方格林网,乔、灌、草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水与改土相结合,风蚀、水蚀兼治,逐步建立起防风固沙的综合治理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如冠县清水乡刘屯村,位于黄河故道,过去5000多亩土地是一片岗洼起伏的沙地。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一是大战沙荒,先后削掉了15个大沙岗、100多个“骆驼腰”,填平了9条大小沟、11个大小坑、500多个大水洼,把土地全部整平,同时打井治水,建立健全排灌系统。经过治理,全部耕地和果园七天可普浇一遍水。二是植树造林,全村营造三条防风林,田间百米一道林带,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栽植果树2000亩,共植21万株,林木覆盖率由一九六二年的5%,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30%。一九八二年五至六月,当地先后刮了六次干热风,周围村的小麦普遍减产30-40%;刘屯村由于植树造林、防风固沙,调节了农田小气候,改善了生态环境,小麦获得了亩产700斤的好收成。一九八三年刘屯村的人均收入达到1040元,一个飞沙弥漫的穷沙窝,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用现代工业先进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新中国建立以来,山东重点抓了农业机械化、农用化肥、农用电力、化学农药、除草剂和塑料薄膜等,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
  (一)农业机械化。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广大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工具除少量畜力农具外,基本上是锄、镰、锨、镢、木推车。不但耕种方式落后,而且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一九五三年,在胶县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共有5台拖拉机。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机械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127.9万马力,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1倍;拖拉机达到38.23万台,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5倍;农用汽车达到3.42万台,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1.7倍;机引农具达到39.5万台(件),机动脱粒机达到35.3万台,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达到58.8万台。农业机械承担了农业总作业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成为农村举足轻重的生产力要素。一九五二年全省机耕面积为5.8万亩,一九八五年达到6647.7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3%。机播面积一九八五年达到2029.9万亩;机收面积达到537.9万亩;机电灌面积达到5806.5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84.8%;机械运输占田间运输总量的65%;机械脱粒占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机械植保面积达到416.1万田。
  山东省推行农业机械化坚持“大、中、小型并举,以小型为主”的方针,一九八五年全省小型拖拉机达24.8万台,占农用拖拉机总量的65%。全省小麦生产的耕、耙、播、浇、运、脱等主要生产环节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过去全省夏收、夏种一般需三十多天,一九八五年缩短到十五天左右;秋收、秋种由一个半月缩短到二三十天,小麦基本上能适时播种。
  (二)化学肥料。
  山东化肥施用始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五二年,全省施用化肥仅4万吨(实物量,下同),平均每耕亩0.3公斤;一九七八年增加到529.3万吨,平均每耕亩48.4公斤;一九八五年达到753.1万吨,平均每耕亩71.5公斤。一九八五年施肥总量比一九七八年增长42.3%,每亩耕地增加23.1公斤。山东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在全国占第三位。
  (三)农用电力。
  山东农业用电起步较晚,但是增长较快。一九六二年全省农业用电量仅0.4亿度,一九七八年增到14.1亿度。一九八五年达到42.51亿度,占全省用电总量的16.2%,平均每耕亩用电量达到40.26度。全省已有67771个村民委员会通了电,占全省村民委员会总数的72%。
  (四)化学农药、除草剂和塑料薄膜。
  化学农药。随着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化学农药的施用量逐年增加。一九五二年全省销售农药仅655吨,一九八五年为5.64万吨。化学农药对农业生产起到很大作用。全省的蝗虫危害面积,一九五九年高达1992万亩,由于施用农药和采取其他措施,使蝗虫危害得到控制。
  除草剂。山东推广应用除草剂较晚,主要是配合花生塑料薄膜覆盖灭草。一九七八年全省销售量为222.5吨,一九八五年为260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6.8%,除草面积达到112.6万亩。
  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是农作物栽培技术上的突破。地膜覆盖主要用于花生、棉花、蔬菜、西瓜等作物,效益显著。每亩棉花可增产15斤左右,花生可增产100斤左右,蔬菜、西瓜可提前上市。因此,山东塑料薄膜应用推广很快。一九七五年全省仅销售4326吨,一九八五年增加到35568吨,比一九七五年增长7.2倍。全省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61.8万亩,占全国总覆膜面积的16.4%,居全国首位。
  三、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农业科学技术十分落后。一九四九年全省只有两个科研单位,仪器设备简陋,专业人才寥寥无几。经过三十六年的努力,全省已建立起初具规模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技术素质好的专业队伍,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科研、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全省逐步建立了省、市(地)、县(区)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一九八五年,全省已有农业科研单位216个,其中省属32个,市(地)属52个,县(区)属132个,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发展到5126个,农业、畜牧技术推广组织已普及到乡镇,再加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的95万多个科技示范户,全省已经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网络,大大加快了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进程。
  (二)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一九四九年全省农业科技人员仅60多人,一九七八年发展到2.3万多人,一九八五年达到4.5万多人,其中高级农艺(工程)师161人,农艺(工程)师12922人。另外全省农民技术员30多万人,其中被各级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单位录用的达4.5万多人。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攻坚能力的农业科技队伍。全省广大科技人员长期奔波于农村,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做出了显著成绩。如小麦育种专家陆懋曾,在六十年代主持育成并推广了“济南2号”、“6号”、“9号”、“10号”、“12号”等一批抗锈、高产、优质小麦良种;七十年代又选育出“泰山1号”、“4号”、“5号”和“济南13号”等高产、抗倒伏小麦良种,促进了小麦生产高产、稳产,为山东省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九七九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棉花育种专家庞居勤,主持选育“鲁棉1号”,一九八一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对山东棉花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育种家李登海培育成功的“掖单2号”玉米良种,具有株型紧凑、冠层结构合理、光合强度高等优点,小面积春播亩产超过1800斤。
  (三)农业科研成果累累。
  三十六年来,全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一道,为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改变落后面貌,从改土、育种、栽培、植保到畜牧、林果、水利、水产、农机、气象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3409项,其中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获得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的有737项。在农业方面:“鲁棉1号”、“玉米自交系原武02”、“跃进5号大豆良种”、“昌乐5号小麦良种”荣获国家发明奖;“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列联表在农业病虫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山东、北京、青岛大白菜中、晚熟配套的一代杂交种选育和推广”、“棉花棉虫综合防治技术开发研究”五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地瓜太阳能温床育苗”、“加速推广玉米杂交种鲁原单4号”,荣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的重大科技推广奖;还有17项荣获农牧渔业部的技术改进奖。在林业方面: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与莒县林业局研究的杨树丰产栽培技术,同原来培育的加杨林相比,木材生长量高9倍,成材年限提早七、八年。费县推广应用板栗幼树早期丰产技术、板栗劣树大树改造、山楂早期丰产等8项技术成果,以50万元的投资换取了1500万元的增产效益。在水利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土堤劈裂灌浆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经对省内外1000座大中型水库进行处理,均收到较好的效果,这项成果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水泥裹砂喷射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使每方混凝土的成本降低47元,粉尘率减少90%。在水产方面:有3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级嘉奖。其中“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海带自然光育苗法”和“对虾工厂化育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海水驯化养殖罗非鱼的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海水不能养鱼”的格局,并在全国迅速推广;“四大家鱼人工养殖的研究”、“大规模鱼种培育技术”、“对虾扇贝增殖技术”、“虾拖1号网”等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海水养殖开始走上鱼、虾、贝、藻全面发展的轨道。
  (四)农业技术推广效果显著。
  山东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坚持为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的方针,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经常不断地更新农技推广内容,改进农技推广方法,使农民便于学习和运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以推广传统增产技术为主,七十年代以后,是以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为主,并抓了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农村的新形势和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迫切要求,在推行常规技术措施的同时,注意把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与传统的生产经验加以组合配套,变为与当地生产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实用技术,推广到生产中去,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一九八〇年以前,推广一项新技术、新成果一般要三至五年,一九八〇年后只需二、三年就可以基本普及。
  山东省农技推广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较为突出的是农作物良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和改良土壤等方面。
  农作物良种推广。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全省推广农作物良种100多个,基本上实现了良种化,累计推广良种56亿多斤。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先后更新了4-5次品种,每次更新一般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从一九七八年推广“鲁棉1号”良种以来,全省棉花大幅度增产。一九八四年全省平均亩产134斤,总产达3450万担,使山东省棉花单产、总产和经济效益都跃居全国首位。
  农作物栽培。长期以来,山东一直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注重良种良法配套,同时注重中低产田的技术开发和高产攻关技术的实验,使传统的农业技术逐步向着规范化、指标化方面发展。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推广小麦、玉米一年二作高产栽培技术2936万亩,其中有845.3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700斤以上;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推广玉米指标化高产栽培面积2340多万亩,平均亩产都在800斤以上,一九八四年有260亩达1000斤以上;一九八五年推广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面积达115万亩,平均亩产500斤以上,并有7.6万多亩超过了1000斤;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推广旱薄地和中低产麦田小麦增产技术,使全省2500多万亩旱薄地由亩产100-200斤提高到300-400斤;有2000多万亩中低产麦田由亩产200-300斤提高到400-500斤,有的达到700斤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小麦大幅度均衡增产。
  植物保护。各地农村认真贯彻了“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技术不断提高,防治方法不断改善,防治效果日益显著。山东早在一九五六年就建立了病虫预测预报组织。到一九八五年,各地、市和重点县都设立了测报组。测报对象由五十年代的9种发展到28种。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上,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为重点。一九八五年花生综合防治面积达842万亩,棉花综合防治面积为937.4万亩。山东省生物防治工作始于七十年代中期,一九八五年全省生物防治面积达17838亩次,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例如,麦蚜是全省小麦主要虫害,常年发生面积3000多万亩,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麦田生物防治面积达9093万亩次,节约农药4万多吨,药费5000多万元。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山东植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历史上危害严重的蝗虫、麦类黑穗病、棉红铃虫、豆天蛾、稻苞虫等已基本控制住;地瓜黑斑病、粘虫、棉蚜、玉米谷子钻心虫等对农作物的危害已大大减轻。全省防治病虫面积,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二年,平均每年防治1283.9万亩,占当年发生病虫害面积的15%;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五年,平均每年防治面积达22195万亩,占当年发生病虫害面积的73%。
  土壤肥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土壤普查工作,科学地划分了土壤类型,摸清了土壤主要养分状况,并根据土壤普查情况开展了农业区划和普查成果的应用。据一九八四年统计,应用土壤普查成果因土改良土壤19.3万亩,因土种植133.4万亩,因土施肥5598万亩,因土灌溉1248万亩。根据普查中发现的全省土壤普遍缺氮、严重缺磷、部分缺钾素的状况,对全省耕作土壤进行了大幅度的养分调整。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每年磷肥施用量比土壤普查前的一九七八年增加1倍以上,钾肥增加10倍以上,氮肥也有增加。全省氮、磷、钾化肥施用比例,由一九七八年的1:0.17:0.002,调整到一九八五年的1:0.24:0.02,提高了科学用肥水平。
  四、农业区划基本完成
  新中国建立以来,山东曾经在五十年代搞过一次不完整的土壤普查,由于自然资源不清,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受到很大限制。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全省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和自然资源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搞了农业区划。山东省农业区划工作首先在德州市和掖县试点,取得经验以后全面展开,先后开展了省、市(地)、县三级农业区划和专题研究工作。到一九八五年,山东省综合农业区划和种植业、林业、水利、水产、农机、气候、畜牧等21个省级专业区划已经完成;县级农业区划,已完成90多个县。
  全省农业区划是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的分布和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的差异,划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农业区,并对各区的基本特点、资源优势、农业结构与布局、发展方向和途径,提出了建议和科学论证。全省综合农业区的划分,主要依据了以下四条原则:一是农业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性(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二是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主要指农业生产结构和部门内部结构);三是农业生产中关键性的问题及重大措施的相对一致性(主要指重大技术改造和增产措施);四是保持行政区界的一定完整性(一级区界和二级区界均不破坏乡(镇)界)。
  全省划分为一级农业区和二级农业区。一级农业区着重反映农业结构,即农、林、牧、副、渔结构特点及今后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的共同性。二级农业区着重反映种植业内部结构和林、牧、渔业的构成,以及今后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的共同性。全省划分为8个一级农业区、30个二级农业区。
  通过开展农业区划,基本上查清了全省的农业资源,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打下了基础,为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寿光县,在一九八三年安排种植计划时,依据南部土质含钾肥较多,适宜种黄烟,北部盐碱地较多,适宜种棉花,作出了“黄烟南上、棉花北移”的决策,改变了过去黄烟、棉花分散种植的布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农业区划工作还为制定农业中长期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一九八三年山东省政府制定的《山东省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〇年农业规划要点和二〇〇〇年发展设想》,就是根据《山东省综合农业区划》,在七个一级区(除海洋渔区)分别要求建成粮食、棉花、花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商品基地。
  五、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合理地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一)种植业的调整。
  从一九七九年以后,对种植业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的调整。第一次是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四年,主要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发挥棉花生产的优势,改变了过去单一抓粮食生产的局面。经过调整,经济作物面积由一九七八年的2138.1万亩,增加到一九八四年的3826.1万亩,增长78.9%。经济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3.3%上升为23.7%;粮食作物面积由13211.9万亩。减少到11749.3万亩,减少11.1%;粮食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82%下降为72.7%。第二次调整是从一九八五年开始,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重点调整了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主要是调减棉花,发展花生、红麻等经济作物和蔬菜、瓜类、水果等。一九八五年与一九八四年相比,棉花减少814万亩,花生增加430.9万亩,红麻增加99.4万亩,蔬菜、瓜类增加81.5万亩。种植业结构经过两次调整,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见表12)经过调整,粮食实现了稳定增长,一九八五年产值达到113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78.4亿元增长44.1%;经济作物大幅度增长,一九八五年产值达到73.1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19.2亿元增长了2.8倍。
  (二)农业内部各业的调整。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忽视多种经营,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林牧副渔业比重很小。一九七八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9.5%,林牧副渔业仅占30.5%。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山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发展林牧副渔业生产,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一九八五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55.5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18倍。其中林业增长1.1倍,经济林发展较快,占全省林地面积由20%上升到36.8%;牧业增长1.1倍,家禽增长较快,家禽产值占全省畜牧业产值的比重由30.02%上升到35.12%;生猪产值占全省畜牧业产值比重由54.17%下降为50.15%,生猪出栏率由44.2%提高到88.2%;副业产值增长3.5倍;渔业产值增长28.2%,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较快,养殖业产品产值占水产品总产值的比重由27.8%上升为30%。这表明山东农业的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三)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山东省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围绕着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来改变农村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结构。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村处于自给、半自给状态,多种经营很少,产业单一。后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商品性生产一直发展不起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各地都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重点来抓。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的劳力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九八五年,全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力达到645.3万人,比一九八〇年的239.9万人增长1.7倍,所占农村劳力的比重由一九八〇年的11.1%上升到21.4%。农村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九八五年与一九七八年相比,全省农产品商品率由44.1%提高到55.7%;粮食收购由62亿斤增加到96亿斤;棉花收购量由269.8万担增加到1771万担;花生(仁)收购量由7亿斤增加到15.2亿斤。生猪平均每年收购800多万头,一九八五年外调猪肉5亿斤,居全国首位。乡镇企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产值一九八〇年为11.2亿元,一九八五年增加到36亿元,增长2.2倍。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六、创汇农业初具规模
  山东省在认真贯彻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时,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都有了较大发展。一九八五年全省农副产品收购额达到15亿元,占全省出口商品收购总额的30.8%,比一九八〇年增长1.6倍;出口创汇6.025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22.6%(剔出石油,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45.2%),比一九八〇年增长2%。
  山东省的农副产品出口,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一九八五年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占全国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17.5%。山东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出口量大、创汇率高的“拳头”产品,有14种出口农副产品创汇达到千万美元以上,有些在全国农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棉花占23.5%,花生制品占85.9%,烤烟占71%,肉鸡占24.5%,肉兔占29.4%,山羊板皮占22.16%,貂皮占36.7%。
  经过多年的努力,除已初步形成了花生、烤烟、红麻、肉食兔、兔毛、山羊板皮、活牛、芦笋等23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外,一九八四年以来,棉花、玉米等大宗农副产品的出口也有了重大突破,全省创汇农业已初具规模,而且呈现大发展的趋势。沿海地区已把发展创汇农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青岛农村(六县一区)在第一步改革的基础上,按照“贸工农”方针,依托开放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乡镇企业产品出口。出口产品收购额在一九八四年2亿元的基础上,一九八五年首次突破了3亿元,增长了50%。
  潍坊市的诸城县,创汇农业发展较快,全县基本上形成了以外贸公司为主体的肉鸡、家兔、肉牛、水貂综合加工经营出口体系。诸城县外贸公司坚持以发展生产、扩大出口创汇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立足点,积极向农民提供信息、良种、技术、资金、储运等成套服务,发放生产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扶持发展140多个饲养专场,建立起肉鸡、肉牛、家兔、水貂、生猪、烤烟、花生、棉花、红麻、芦笋等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依靠这些基地,一是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提高了产品质量。如肉鸡生产,由于专场繁育、专场生产,全面推广良种和配合饲料喂养,以及采取饲养管理新技术,成活率达95%,比分散饲养高10%,鸡肉鲜嫩,深受外商欢迎。二是稳定了货源,保证了及时供货,提高了国际信誉。这些基地提供的出口商品占全县总额的80%以上,前往洽谈的外商都表示满意。县外贸公司本身也不断发展壮大,由一个固定资产30多万元的外贸接货组,发展成为拥有5个加工厂、冷贮能力3000吨、固定资产2500多万元的综合性企业。一九八五年,全县有10类80多种农产品及其制成品、半制成品跻身于国际市场,出口货源总值8981万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4倍多。仅此一项,诸城县农民人均收入近百元。
  鲁西北的德州、聊城、菏泽、惠民、东营五地、市,对外贸易也有了较大发展,一九八五年出口商品收购额达到6.3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近1倍。五地、市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有了很大发展,除菏泽地区在七十年代末就是全省五大综合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外,还建立了山羊板皮基地17个,红麻基地8个,兔毛基地6个。这五个地、市的许多农副土特产品、畜禽产品,都成为山东省出口的主要生产货源区,其中,活牛、红麻、草帽辫、小红枣、玉米、棉花、棉籽、棉油、棉仁等外贸收购数量占全省出口数量30-50%以上,成为全省出口贸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创汇农业的发展,促使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增强了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经济效益观念和系统经营观念,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跳出“小农业”抓“大农业”,跳出传统农业抓商品生产、抓创汇农业。通过抓创汇农业,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七、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前,山东广大农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穷苦生活。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九五二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22元,一九五六年增加到78.84元,初步改变了农村极端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后来由于农业遭受三年“大跃进”和十年动乱的破坏,农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收入长期没有增加。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八年的二十二年中,人均纯收入只增加了25.72元,平均每年仅增加1.17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一)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一九八五年农民人均收入418.89元,比一九七八年的104.56元增长3倍多,平均每年增加44.9元。随着收入的增多,农民储蓄逐年增加。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农民储蓄余额达到79.76亿元,比一九七八年的7.8亿元增长9.2倍。
  (二)农民消费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一九八五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321.98元,比一九七八年的83.23元增加238.75元,增长2.87倍。主要消费品有了较大的增长。一九八五年与一九七八年相比,农民食品细粮比重由35%增加到70%以上,食油增加1.85倍,肉类增加1.14倍,蛋类增加3.17倍,化纤布增加9倍多。另外,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钟表等耐用消费品有了大量增加;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电风扇等高档用品已进入农民家庭。(见表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居住条件已有较大改善。全省农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已由一九七八年的9.81平方米,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16.19平方米。
  (三)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为了保障农村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县和乡镇普遍增加了卫生医疗设施,许多村庄还建立了卫生室,配备了卫生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普遍建立了影剧院,并有电影放映队,到农村巡回放映。有些较大的村庄和比较富裕的村庄都设有文娱室,放映电影、电视等,丰富了农民的文娱生活。
  (四)部分农民逐渐富裕起来。
  全省除少量农户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外,广大农民逐渐富裕起来。据省统计局调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以下的困难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比重,由一九八〇年的20%下降到一九八五年的8%;300元以上的农户由一九八〇年的13%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75%以上,其中500元以上的农户达到26.7%;千元以上的农户达到1.8%。胶东半岛和其他地、市的富裕农户,衣、食、住、行开始讲究起来。例如,青岛、烟台部分村庄住房标准较高,设计合理,一般有卧室、会客室、储藏间、厨房、洗澡间。室内摆设有沙发、电视机、录音机、大立橱等,院内比较清洁卫生。联邦德国电视台记者达姆布曼先生到荣成县南车村和文登县林村采访时,看到农民新居宽敞大方,院内养着花卉、鸡、兔,种着蔬菜,并有自来水或手压井,称赞说:“农民家庭这样好,收入这样高,不愁吃,不愁穿,太幸福了!”他采访以后深有感触地说:“中国有四好: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好,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得好,三是政策路线好,四是人民群众思想好。”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