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5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分类号: F014.1
页数: 7
页码: 367-3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六五”期间,山东的国民经济改变了过去或是大起大落或是徘徊不前的状况,出现了在稳定中持续、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六五”期间,通过贯彻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渐趋向合理。主要比例关系的积极调整,使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不论农村还是城市,不论工业战线还是农业战线,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繁荣兴旺的新局面的内容。
关键词: 山东省 六五计划 国民经济 持续增长

内容

“六五”期间,山东的国民经济改变了过去或是大起大落或是徘徊不前的状况,出现了在稳定中持续、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工农业总产值,一九八四年为772.8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六五”规定的675亿元的计划指标;一九八五年实际达到895.4亿元,超过计划指标的32%;五年增长70.8%,平均每年增长11.3%,超过“六五”计划规定平均每年增长5%的速度。其中,农业总产值,一九八三年为260.7亿元,提前两年实现了“六五”规定的248亿元的计划指标;一九八五年实际达到355.49亿元,超过计划指标的42%;五年增长83.4%,平均每年增长12%,超过“六五”计划规定平均每年增长5%的速度。工业总产值,一九八四年为456.2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六五”规定的427亿元的计划指标;一九八五年实际达到540亿元,超过“六五”计划指标的26%;五年增长63.5%,平均每年增长10.3%。国民收入,一九八五年实际达到460.2亿元,超过“六五”计划指标125.2亿元,五年平均年增长11.2%,超过“六五”计划规定的每年增长4.4%的速度。财政收入一九八五年达到67.53亿元,超过“六五”计划规定指标10.5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
  “六五”期间,通过贯彻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工业与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渐趋向合理。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一九八五年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一九八〇年的37%,提高到39.7%。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由一九八〇年51.1%比48.9%,调整到一九八五年的54.9%比45.1%,进一步改变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状况。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虽然积累率由一九八〇年的26.9%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36.75%,但由于生产的迅速发展,国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因此一九八五年用于消费的绝对额仍达291.07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46.98%。以上几个主要比例关系的积极调整,使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不论农村还是城市,不论工业战线还是农业战线,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繁荣兴旺的新局面。
  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六五”期间,全省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比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八〇年平均增长3.7%的速度快2.5倍,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是历史上少有的。粮食生产,一九八三年为540亿斤,提前两年实现了“六五”规定的520亿斤的计划指标;一九八五年达到627.6亿斤,比一九八〇年增长31.6%,超过“六五”计划期末指标20%。一九八五年全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为814斤,创造历史最高水平。棉花生产,“六五”期间有了很大突破,彻底改变了二十多年中一直在三四百万担徘徊不前的状况。一九八三年就达到2450万担,提前两年实现了“六五”规定的2000万担的计划指标。为了缓解当时棉花供过于求的矛盾,一九八五年按国家下达的指标调减了820万亩棉田,实产仍达2124.6万担,比一九八〇年增长97.8%。五年的棉花总产量比前三十年的总和还多,为轻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放宽、搞活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大农业中,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逐步向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转变,一九八五年与一九八〇年比较,多种经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32%提高到41%。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作了新的调整,经济作物比重上升,粮食作物比重相应下降。一九八五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重由一九八〇年的80.2%下降为73.5%,经济作物由19.8%上升为26.5%。乡镇企业,一九八五年从业人员657.8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22.6%,企业总收入达到241.9亿元,五年中平均每年增长32.6%,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在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政策的推动下,广大农村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大搞综合利用,实行多次增值,重点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材料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一九八五年全省乡镇企业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县(市、区)达77个,超过5000万元的乡(镇)达43个,提供的商品占整个市场商品的四分之一左右,乡镇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近五分之一(包括村办工业在内)。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农村的其他各业也蓬勃兴起。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和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六五”期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额289.5亿元,比“五五”期间增长114.6%。一九八五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48.65亿元,五年累计152亿元,比“五五”期间增长35%。一九八五年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35.97亿元,五年新增固定资产105.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由一九八〇年的67.2%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73.9%。
  “六五”期间,投资方向开始转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和重点工程建设,更新改造措施投资在固定资产总投资额中的比重由“五五”时期的16.6%,提高到28.5%。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能源、交通等重点项目的比重也有新的变化。全省50个大中型重点建设项目,“六五”期间建成投产的15个,部分建成投产的27个,能源、交通建设项目在竣工或部分竣工的重点项目中约占三分之一。五年累计,全民所有制单位新增原油开采能力1185万吨、原煤开采能力1013万吨、发电装机容量126.9万千瓦,新建改建公路4300公里,新增铁路正线铺轨里程578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150万吨,新增市内电话装机容量7.6万门,长途电话842条。掖县镁矿、青岛新啤酒厂、兖石铁路、石臼港、岚山港等5个项目已经全部建成投产;兖州矿区、肥城矿区、新汶矿区、龙口矿区、胜利油田、十里泉电厂、龙口电厂、邹县电厂、黄县电厂、黄台电厂、青岛港等重点建设工程也均已完成或提前完成了“六五”计划的要求。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山东能源、矿山、交通电讯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三、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六五”期间,通过工业结构、投资结构、产品以及技术结构的积极调整,压缩长线,拉长短线,适当限制耗能高的和一般加工业的生产,大力促进适销对路产品和消费品的生产,使整个工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把速度和效益对立起来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一九八三年起达到了工业生产产值、实现利税与财政收入的同步增长。国家重点考核的9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棉纱、棉布、机制纸、火柴、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钢材、合成氨、汽车、小拖拉机等38种产品的产量,提前两年达到“六五”期末的计划要求。主要能源产品原煤、电力、天然气、原油,超额完成了“六五”计划指标。原油开采,一九八四年已经破2000万吨大关,一九八五年达到2703万吨,占能源生产总量的50%以上,为国家下达的“六五”期末计划产量1620万吨的166.9%,比省“六五”计划期末的争取数2000万吨还超额3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除了发展速度均衡外,还表现在综合考察指标的完成情况好于上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一九八五年工业产品被评为国家金、银质奖55个,省优质产品487个,优质食品51个。每万元产值的综合能耗降低到20.8吨标准煤。国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628元,比一九八〇年提高18.5%,平均每年提高3.5%。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一九八五年降低到84天,比一九八〇年加快15.5天;实现利润39.16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15%;实现税金41.85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113.8%。
  四、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成倍增长
  “六五”期间,通过商业、供销社体制的改革,减少了流通环节,扩大了工贸之间、城乡之间的流通渠道,商品供应量和销售量逐年扩大。一九八五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71.85亿元,超过“六五”计划期末指标28.3%,五年中平均每年增加13.6%。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达53.76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63.6%;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96.6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1倍。在“六五”期间的后三年,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家用电气及中、高档商品如彩电、电冰箱、录音机及名牌自行车的需求大幅度增长。
  五、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六五”期间,山东认真执行了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不仅扩大了对港、澳地区和日本、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而且发展了同欧洲、美洲、大洋洲一些国家、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领域逐步扩大,合作方式越来越灵活,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一九八五年已经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打破了过去的闭塞状况,国民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一九八四年,国务院确定青岛、烟台两市为对外开放城市以后,对外经济工作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青岛、烟台两个新建开发区,经过紧张的建设,吸引外商投资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雏型业已形成。“六五”期间,山东除利用国家统建统还外汇贷款进行了11个大中型项目的建设以外,还签订利用外资合同401项,吸收外商资金2.64亿美元,建成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43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了500多个老企业。同时,强调了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增强了自主开发能力。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一九八五年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54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69.6%,五年中平均每年增长11.1%;出口商品收汇总值达26.7亿美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51.7%,五年中平均每年增长8.69%;五年收汇总额达103亿美元,比“五五”计划期间翻了一番多;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进口总额达10.37亿美元,为“五五”计划期间的进口总额2.71亿美元的3.82倍。
  六、财政状况有很大的好转
  “六五”期间,山东省各级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产节约和增收节支的措施。从一九八一年起推行了“总额分成,分级包干,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仍然是分灶吃饭的一种形式),加强了税收的集中统一管理,调整了某些税收政策,开展了企业财务和税利大检查,严格了财经纪律,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财政状况明显好转。一九八二年,扭转了连续三年出现赤字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财政决算总收入49.29亿元,按相同口径,比一九八〇年增长10.6%。一九八三年,财政决算总收入50.41亿元,按相同口径又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02亿元;全省统算,收支相抵当年结余3000多万元。一九八四年,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中央分配的任务,地方可用财力增加较多,但财政支出也增长过大,超过了当年的可用财力,发生了较大赤字。全年财政决算总收入53.6亿元,比上年增长6.3%,支出比上年增长了20.5%。全省统算,当年收支相抵赤字9357万元。一九八五年,全省财政决算收入67.53亿元,完成当年预算的112.8%,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2.55%;财政决算支出51.3亿元,按地方财政收支相抵,当年结余1.79亿元。这样,历年累积下来的赤字,由1.92亿元减少到1300万元。“六五”期间山东省财政状况基本好转表明,狠抓增产增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的政策措施,是有明显成效的。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