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流通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47
颗粒名称: 三、改革流通体制
分类号: F721
页数: 5
页码: 335-3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供应紧张的状况开始缓和,为改革流通体制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山东省 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 改革流通体制

内容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供应紧张的状况开始缓和,为改革流通体制创造了条件。
  (一)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
  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一九八三年开始酝酿,一九八四年在物资供应、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改革。
  1.减少计划分配品种和计划分配的范围。一九七九年国家确定统配物资为256种,一九八四年只对其中30种重要的燃料、原材料和汽车实行计划分配。对物资需要量大、有定额核算基础的用户,继续按隶属关系分配物资,其余不再直接分配,由物资部门的经营网点组织供应。
  2.建立物资贸易中心,开辟多种流通渠道。全省以城市为依托,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县城,建立了物资贸易中心、公司、商场等贸易场所27处。这些贸易中心,资源渠道多,经营范围广,方法灵活多样,为搞活生产资料流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3.改革经营管理。在继续加强指令性计划物资管理的同时,根据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变坐在家里等计划分配的旧办法,大力开展市场调查,走出去积极筹集货源,发挥各级物资部门的主渠道作用。与此相适应,还把企业应有的权限逐步放给企业,企业有权经营计划外物资,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搞活库存,搞活经营,初步改变了统得多、管得死的做法。部分市、地开始试行经理负责制,推动了业务工作的开展。
  4.发展配套承包供应。根据生产建设项目的需要,对原材料供应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双方签订合同,共同负责、共同遵守。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保证生产建设的顺利施工。一九八四年配套承包发展很快,承包供应的范围,由基建、技术改造扩展到生产和维修,由城市扩展到农村;承包供应的品种,由钢材、木材、建材,扩展到机电产品、化工原料等。
  5.改善农村物资供应。为繁荣农村商品经济,县以下普遍建立了适应农村物资供应的经济联合组织,改变了过去物资供应只对国营和城市集体单位负责的做法,把乡镇企业和专业户、联合体作为新的服务对象;对它们需要的物资,纳入采购供应计划,尽力满足需要。一九八四年,全省直接供应农村物资比过去增长近30%,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流通体制改革。
  一九八〇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后,改革开始在商业流通的各个方面逐步展开。
  1.改进商品购销形式。对农副产品,逐步缩小了统购包销的范围,扩大了议购议销范围。对工业品,除棉花、棉纱和石油等少数商品继续实行统购统销,其他商品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对全国和全省统一平衡分配、调拨的商品,实行计划收购;二是对销售面广,与市场和人民生活关系较大的商品实行订购;三是对一般商品由商业部门选购。生产部门在完成国家计划、订购任务后,允许自销产品。商业零售单位突破了长期以来按行业分工经营的限制,从生产和消费的实际需要出发,实行以本业为主,合理兼营。服装、鞋帽、糕点、副食等行业,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反馈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要。
  2.打破城乡封锁,实行城乡通开的新体制。一九八二年七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山东省人民政府要求各地改变长期以来城市由商业经营,农村由供销社经营的旧框框,实行按商品分工、城乡通开的新体制,商业部门可以下乡,供销社也可以进城。为促进工业品下乡,推广了城市商业同农村供销社联营的方式,一般是由县百货公司或批发站同基层供销社建立批零兼营的联营店,全省每个县都建立了一处联营店。城市商业也可以委托基层供销社代批发,有的县还发展了国营商业批发机构直接下伸到农村,开展批发和零售业务。
  3.调整社会商业结构,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对集体和个体工商户采取扶持、保护的政策。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四年,全省集体和个体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五年间集体商业网点增加43,7万个,人员增加79.6万人,个体商业网点增加42万个,人员增加57万人。一九八四年,集体商业所占比重达到14.5%,比一九七九年提高了7%,个体商业提高了66%。集体和个体商业的发展,对繁荣经济,活跃市场、扩大就业门路,方便群众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群众吃饭、做衣、住宿、修理、理发难的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缓和。
  4.发展城市贸易市场。一九七八年以前,集市贸易只局限在农村集镇,在大中城市基本上没有固定的集市贸易场所。一九七九年后,济南、青岛、烟台、淄博等大中城市的集市贸易重新得到恢复。到一九八一年,全省城市集市贸易场所已发展到108处,农民在贸易场所设立固定的销售网点,贸易范围也由单纯农副产品扩大到工业品,经营规模由零售发展到批发。一九八四年,全省集市贸易场所已达4944个,其中城市239个,交易额达34.58亿元,相当于社会零售总额的14.7%。为了打破地区封锁,加快流通速度,减少流转环节,一九八四年,济南、潍坊等大中城市试办了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全省共建立各种形式的贸易中心109个,其中工业品贸易中心74个,农副产品贸易中心35个。贸易中心不但销售商品,还积极开展流通协作,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提供服务。
  5.改革批发机构管理体制,提高商业企业经营水平。一九八四年撤销省属专业公司,将50个工业品二级批发站下放给所在市、地管理。在扩大商业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商业企业从一九八二年开始进行了全面整顿,着重解决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等问题,使全省商业企业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四年上半年,全省商业流通体制的初步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为以后商业体制的全面改革准备了必要的经验和条件。但这些改革,从总体上说仍然是初步和局部的,多年以来所形成的闭塞、呆滞的流通体制还没有根本打破。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未完全通开,城乡交流还存在种种障碍。二是管理体制还不适应,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政企合一,行政层次束缚还很严重。三是工商之间还不够协调,特别是扩大工业企业自销权后,工商矛盾显得更突出了。四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在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职工三者利益关系,进一步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待进一步探索。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