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供销社体制改革的初步成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38
颗粒名称: 二、供销社体制改革的初步成绩
分类号: F717.2
页数: 3
页码: 317-3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供销社体制改革的初步成绩,山东的供销社体制围绕“官办改民办”这个核心和办成综合服务中心的要求,经过四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改革前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关键词: 山东省 农村改革 供销社 体制改革

内容

山东的供销社体制围绕“官办改民办”这个核心和办成综合服务中心的要求,经过四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改革前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扩股、集资有了新发展。
  改革前,全省社员股金仅有3400万元,占基层社自有资金的2.4%。到一九八五年十二月,股金、集资总额已增加为3.1亿元,比改革前增加了8倍,占基层社自有资金的20%。入股户数占农户的90%以上,其中入股万元以上的有271户,千元以上的有2.2万户。全省有6个地、市股金、集资额超过2000万元,有25个县、市的股金、集资超过300万元,从而增强了供销社组织的群众性。
  (二)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全省2060个基层供销社和127个县、市、区供销社,都逐步建立健全了民主管理制度。在全省供销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中,共有农民代表11974人,占理事会、监事会中成员的41.1%;其中,1133人担任正、副主任。各地供销社理事会、监事会中农民成员的增加,促进了管理上的民主性。
  (三)对干部和用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基层社和联社的领导干部,由原来的任命制,改为由社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制,不少合同工被选为正、副主任。到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对原有亦商亦农工、长期临时工经考核转为合同工的有4.6万多人,不合格被辞退的有1500多人,同时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新职工有3700多人。其他方面,如财务、计划、统计管理等制度也按照合作企业的性质进行了一些相应的改革。
  (四)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综合服务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一九八二年底,全省供销社共有经营服务网点31500处(不包括双代店)。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先后新增各类网点4700多处,其中与农民和村镇联办的网点837处,新建信息服务机构2800多处,进一步方便了农民。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各类技术人员61万多人次。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五年两年共集资兴办各类加工、储藏、运输企业2000多个。到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全省已有冷库、加工厂及运输专业企业4000多处,其中冷风库71处,容积14万吨;冷库61处,容积9000多吨;各类加工厂2900多处,年产值53亿元;供销社新兴办的企业安排了农村劳动力20多万人。供销社为农民提供的多功能的综合服务,使供销社由购销为主的经营型逐步向经营加工、服务型发展,增强了经营的灵活性,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五)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活力。
  一九八四年全省供销社商品纯购进额完成86.3亿元,比一九八二年增长27.1%;其中农副产品购进额59.5亿元,占农民出售农副产品全部收入的52%。在多家经商、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商品纯销售额实现85.6亿元,比一九八二年增加2.4%;其中生产、生活资料销售69.8亿元,占县以下社会商品零售额的51%。全年实现利润2.9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一九八二年增长20%。
  (六)干部、职工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全省各级供销社,四年来用各种形式先后培训干部、职工44万人次,其中省社直接培训干部、职工4600人次,地、市、县社培训13万多人次,基层社组织职工学习、培训30万人次。通过培训及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省供销社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进一步提高。
  四年来,随着供销社体制改革,农村的流通领域逐步放开、搞活了。但总的看,流通领域里的问题还不少,供销社体制改革的深度不够,发展也不平衡。据调查,全省2060个基层社,改革成效显著、综合服务能力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明显提高的占30%;一般的约占50%;改革进展不快、适应能力不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明显提高,甚至继续下降的占20%。同时人们对供销社改革措施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因此,进一步统一认识、放宽政策,巩固、发展和完善供销社的改革,仍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繁重的任务。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