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齐鲁古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2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齐鲁古国
分类号: K295.2
页数: 6
页码: 23-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齐鲁古国的历史衍变.夷夏两族关系,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迄今已有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夏初夷夏之间的这场长期斗争,最后打破了以往东夷与诸夏两大势力的均衡联盟,发展成为集中统一的王权,也把各民族会融在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之中。商汤灭夏统治中国,齐鲁立国八百年的历史发展.以及秦汉以来的历史沿革.
关键词: 山东省 齐鲁两国 夷夏两族 历史沿革

内容

一、夷夏两族关系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迄今已有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夏朝的历史,特别是夏朝前期的历史与山东地方有密切的关系。那时黄河下游地区,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共同和洪水作斗争,从中国西部东迁的夏族和原住在山东地方的夷族结成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联盟的首领分别由夷、夏两族轮流担任。禹治水有功,舜让其位。这种“禅让”实际上是一种氏族的民主选举制度,同时也说明各个部落的团结合作关系。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耕于历山(济南),渔雷泽(兖州),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曲阜)。可见舜出生在山东,大部分活动也在山东,属于东夷族。而禹,姒姓,系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从“禹传子,家天下”开始,原来的部落首领联盟制就转化为国王制。与这种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氏族民主选举制也让位于世袭王位制。这种转变正是原始社会转变为阶级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权力是和利益紧密相联的。禹时,随着生产的发展,掠夺战争的发生,部落首领们的权力加强了。他们霸占了许多剩余产品,形成了贵族阶层。他们极力维护自己已经获得的政治、经济利益。禹之子启,就是借助于这种势力登上王位的。“家天下”满足了以启为代表的贵族势力的要求,却破坏了以往的政治平衡,尤其是破坏了夷夏两族的关系,引起了山东夷人的强烈反抗。夷夏两族的斗争约进行了半个世纪,夏政权也曾一度落到夷族首领有穷氏后羿和寒浞手里,后来少康复国也主要是依靠夏族在山东的势力而取得最后的成功。少康的儿子在位时,继续大兴东征之师,杀掉了潍县西南的王寿,并一直打到东海。从此以后,东夷各国、各部落才承认夏王的共主地位,称臣受爵,交纳贡赋。
  夏初夷夏之间的这场长期斗争,最后打破了以往东夷与诸夏两大势力的均衡联盟,发展成为集中统一的王权,也把各民族会融在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二、商汤灭夏统治中国
  夏朝自禹始建,到桀灭亡,一共传了14代、17王,四百七十一年,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之间。夏朝后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末代君主夏桀十分残暴,最后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继夏朝而起的商朝,和山东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它是起自山东,立足山东,进而统治中国的。据传说和记载,商的始祖契都于蕃(今山东滕县)。契的子孙相土,东逾泗水,在泰山脚下建立了东都。汤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从契到汤,传了14代,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正好与夏朝相始终。到夏朝末年,商已经成为东方的一个势力强大的方国。
  山东不仅是汤以前商人活动的中心,而且是商朝统治势力的重要根据地。商朝不仅控制了黄河中下游一带,而且影响远抵西方的氐羌人所居地区。商代的统治区域远远超过夏代,其经济、文化水平也远远高于夏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汤到盘庚,十代二十王,共迁都5次,其中3次定都于今山东境内。自汤回到亳都后,传五代九王至太戊,均以亳作为统治全国的行政中心。仲丁以后,王室内部发生王位纷争,东南方的夷人乘机进攻商朝。迫于形势,仲丁由亳迁嚣(即隞,今河南荥阳东北),河亶甲再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县东南)。著名商王祖乙战胜九夷,又将国都迁到庇(今山东鱼台)。为了开发东南,南庚再将国都东移至奄(今山东曲阜),后来,盘庚将国都从奄迁至殷,直到商亡,未再迁徙。由此可见,盘庚以前的三百多年间,今山东鲁西南地区一直是商朝的政治中心和统治中国的大本营。
  三、齐鲁立国八百年
  商朝晚期,连年对东南夷人用兵,商纣王又整日迷于歌舞淫乐。公元前一〇二七年,武王伐纣的大军到达离商都朝歌仅10公里的牧野。商纣王仓促应战,驱赶大批奴隶和从东南夷抓来的俘虏上阵。“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①(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第124页。)周军逼得商纣王登上鹿台,引火自焚。商朝灭亡了。
  周朝建立后,自武王始,几代国君都曾经大封诸侯,意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现对全国的统治。为了加强周王朝对东方的控制,周封姜太公为齐侯,统治薄姑氏的土地和人民,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封周公的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鲁国。自此,齐国、鲁国作为东方大国,成了周王朝的两大支柱;据《国语·齐语》记载,齐国“地南至于〓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大致说来,相当于今天山东境内黄河、胶济铁路和莱州湾之间的地带。姜太公到齐国后,采取了进步的政策,使齐国经济、文化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大国。鲁国,北及泰山,东过龟山、蒙山,南沿泗水,包有凫、峄诸山,封疆特别大,成为一个代表王家镇抚徐、奄、淮夷以及僻远“海帮”的东方大国,又是一个将周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一道的“礼义之邦”。齐、鲁作为东方大国,在西周时期的社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后,扮演了诸侯争雄中的霸主角色。
  公元前七七〇年,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代,群雄争霸的乱世开始。首先站到时代前列的,是辅佐齐桓公的管仲。管仲相齐后,立即着手改革。他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涉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成效明显,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当时政通人和,遂成霸业。
  公元前四七五年,中国进入战国时代,魏、楚、韩、秦先后变法,很快强大起来。齐国到齐威王主政时,拜邹忌为相,大胆实行改革,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奖励进谏,终于大振国力、军力;在军师孙膑的指挥下,经过齐魏的桂陵和马陵之战,齐国又一次强盛起来。公元前三三四年,魏惠王率韩国和其他小国国君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标志着齐已代魏成为东方的霸主。公元前二八六年,齐国灭掉宋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鲁国在春秋时代,曾一度强盛过,但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它不作改革、不敢进取,始终处于不景气状态,在“七雄”中没有位置,于公元前二五六年为楚所灭。齐灭宋后,直接威胁到了三晋和楚,秦也感到不安。公元前二八五年,秦攻齐,取九城。第二年,由燕国乐毅率燕、秦、韩、赵、魏5国之兵伐齐,六个月中连下70余城,攻破齐都临淄。后来,虽经田单“大摆火牛阵”,打败了燕军,70余城重新克复,但齐国经此重大挫伤,元气再也恢复不起来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国再次攻齐时,齐一触即溃,齐王建被俘。在山东地区立国八百年的齐国最后灭亡了。
  四、秦汉以来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一改过去“封邦建国”制,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在山东地区设置了齐郡、琅郡、胶东郡、济北郡、东海郡、薛郡等行政单位。从此以后,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山东地区虽然有时也曾为割据势力所盘踞,但总的来说,则是属于历代封建王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历代王朝都很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一生五次出巡,其中有三次是到山东。汉刘邦封他的庶出长子刘肥为齐王,并派开国功臣曹参为齐相国。汉武帝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对山东地区也很重视。从西汉到东汉的四百余年间,和其他地区相比,山东在经济和文化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隋末农民大起义,山东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他们以自己的热血冲开了封建生产关系中最腐朽、最反动部分的障碍,解放了生产力。唐末黄巢的起义,又一次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明清两朝约五百年间,阶级斗争、民族斗争曲曲折折,不断发展。
  山东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山东”一名由来已久。战国时代,秦据关中,即称崤函以东的六国为关东或山东。秦汉大统一局面出现以后,山东一名开始出现广狭二义。其广义仍指崤函以东或太行山以东地区;其狭义则指与今山东大体近似的地区。山东的历史沿革,夏、商以前不详。西周、春秋时代,山东属齐、鲁、曹、滕、薛、郯及卫国。战国后期属齐,其南北各一部分属楚、赵。秦统一以后,山东分置数郡。西汉初,山东大部分地区为刘邦之子刘肥的封地。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一〇六年),初置13部州,山东分属青、兖、徐3州。东汉时,山东属青、徐、兖、豫(鲁国划归豫州)4州。三国时代的区划略同东汉。西晋初,山东分属青、徐、兖、豫(统鲁郡)、冀(统平原、乐陵)5州。晋怀帝永嘉(三〇七年至三一三年)以后,山东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南燕所据有。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四〇九年),刘裕平南燕,复置青、兖、徐3州,后又置冀州,治历城。其后,山东地方为北魏所有。魏亡后属北齐,继又为北周所并。隋统一后,又恢复13部州,山东分属青、徐、兖、豫4州。唐贞观初,分全国为10道,河、济以南属河南道,以北属河北道。北宋改道为路,分全国为24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金大定八年(一一六八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治益都。至此,山东始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元朝分置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九年,移治济南,又改置承宣布政使司,领6府、15州、89县。清朝区划大体未变,只不过府、州、县数略有增减而已。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