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夷人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2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东夷人文化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
页码: 18-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人民自古就在黄河下游一带生活,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山东古代文明。包括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北辛文化的阶段以及大汶口文化的阶段还有龙山文化阶段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山东省 古代文明 东夷人 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内容

山东人民自古就在黄河下游一带生活,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山东古代文明。远古时代的山东是东夷族聚居的地方,因而可以把这一时期的文化统称为东夷人文化。
  一、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
  山东历史久远,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山东人,可以上溯到四五十万年以前。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五日,在山东沂源县骑子鞍山东山麓的一个石灰岩裂隙中,发现了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属同时代的、距今已有四五十万年的“沂源人”化石。这些猿人化石是:一块头盖骨,六颗牙齿,一块肱骨,一块股骨,一块肋骨,两块眉骨。另外,还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数十种。经初步研究发现,“沂源人”与“北京人”在体质上极为相似,而他们猎获的肿骨鹿、李氏野猪、巨河狸等,又恰恰是“北京人”居住区动物群中的多见动物。由此可以推想,最早的山东人是和同时代的“北京人”生活于相近似的环境之中的。
  继“沂源人”之后,山东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山东人的祖先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艰难的发展历程。其中有两处遗址特别值得注意:一处在沂源,这是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这个洞是奥陶纪石灰岩中的一个溶洞,两头都有人工扩大的开口,洞内保存着大量的灰烬等堆积物。考古工作者从中采集到了一些刮削器、石片、石核以及野猪、野马、野驴等哺乳动物的化石。根据研究估计,这一遗址属于更新世晚期的一种旧石器文化,距今约有二三万年的历史。另一处在新泰县乌珠台。在这里发现了一枚人的左下臼齿,经鉴定属少年女性个体,其特征较“北京人”下臼齿进步,已达智人阶段。这处遗址亦属更新世晚期的旧石器文化,距今亦有二三万年。这个遗址发现的资料说明,在“沂源人”之后,山东人又获取了巨大的进步:打制石器的技术大大提高了,体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猿人的特征,跨入了新人(智人)阶段;社会组织形式也从原始人群的乱婚形式,经由血族群婚形式,向氏族制度过渡。这一切预示着,山东人的祖先即将告别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沂源人”的发现证明,山东人是祖国大家庭中资格较老的成员之一。
  二、北辛文化阶段
  北辛文化是以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命名的,距今约七千年到六千年,属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至中期阶段。据已有资料分析,北辛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以泰山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汶河、泗水流域一带。
  北辛文化阶段,人类主要依靠打制的石斧和磨制的石铲垦地,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座属于北辛文化晚期的窑穴中,出土了少量炭化的粟类粮食。这表明古山东人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除了食用外,已有剩余粮食储存。在北辛文化各地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猪骨、兽骨,表明人类除继续进行渔猎活动外,家畜饲养已经开始。北辛文化阶段的人们,不仅学会了制作陶器,而且开始运用慢轮修整工艺;器皿类型也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甚至会做高50厘米、口径60厘米的大鼎。从这类大鼎的出现以及墓坑的狭小、单人葬的形式、随葬品的贫乏、矮小的4-6平方米的窝棚式住房等情形来看,北辛文化阶段的人们还过着氏族公社生活,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三、大汶口文化阶段
  一九五九年,在泰安市南部大汶口遗址发掘中,清理了133座墓葬,出土了1000余件独具风格的随葬器物,经研究确认,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大汶口文化。此后,在山东境内又相继发现了100多处大汶口文化类型的遗址,进一步展示了那个时代山东先民活动的情景。
  大汶口文化从距今约六千年开始,大约经历了近二千年的发展过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主要分布在汶、泗、沂、淄、潍、沐、弥诸河流域的广阔地带,南达徐淮平原,北到黄河北岸,东至山东半岛,西抵河南中部。
  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人们还过着母系社会生活,所用的石器种类较少,仅见铲、斧、磨棒等,而且加工粗糙,打制和磨制相结合;陶器类别亦较少,有粗把觚形杯,腹部微折的釜形鼎、深腹钵、三足钵等。房屋多为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仅五六平方米;墓葬多为浅穴土坑,随葬品少,并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男女老少埋在一起的多人二次合葬墓。到了中、晚期,情形发生了显著变化,生产已有很大发展,社会已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首先,生产工具有了进一步改进。石制工具由原先比较粗糙,变成通体磨光,穿孔装柄;有砍伐树木的石斧和清除杂草的薄而扁的石铲;出现了骨镰、蚌镰、牙镰等农具,用于收割禾穗。到了晚期,还出现了用鹿角制成的鹤嘴锄,用于中耕。农业产量提高了,储存余粮已是经常的现象。在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为储存粟类粮食的建筑。
  其次,家畜饲养业有了较大发展。养猪、养狗、养牛、养羊,而以养猪最为发展。随葬品中常见猪头、猪下颚骨以及猪的四肢。经鉴定,这些猪的年龄一般都较大,而且包括种猪,说明那时人们已经掌握繁殖猪的技术。
  第三,农业与手工业开始分离。制陶业已有了红、灰、黑、白等各种颜色的陶器;在陶坯的制法上,发明了轮制法;陶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有觚形杯、釜形鼎、钵形鼎、背壶、高柄杯等。另外,从出土的象牙雕筒、透雕蓖梳、精雕细缕的玉器以及镶嵌松石工艺看,镂雕、镶嵌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制陶和镂雕的发展,证明一支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队伍出现了。
  第四,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大汶口文化后期,已有地面房屋建筑,面积达到20平方米,墙基采用挖槽砌建,墙内立有木柱,构成木骨结构。这比矮小简陋的半地穴式建筑,技术进步,居住舒适。
  最后,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现象。这可以从发掘的坟墓形制、大小不同,葬具和随葬品多寡优劣不同看出来。大汶口墓地有一座大墓,墓穴宏大,长4.2米多,宽3.2米多,木椁长3米,宽1.2米,安放着死者尸体。死者身上佩戴着许多玉器,木椁内外还有各种陶器等随葬品。木椁外随葬大量陶器,其中酒器有60件,并有猪头两个、鳄鱼鳞板84块。这说明死者生前有十分显赫的社会地位,占有丰富的财富,这和一般氏族成员的墓葬(小墓没有木椁,没有奢侈品),形成贫富悬殊的鲜明对比。
  四、龙山文化阶段
  龙山文化因首先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的城子崖发现而得名。据科学测定,龙山文化大约在公元前二四〇〇年至公元前一九〇〇年之间。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而且有两者叠压在一起的遗存。这充分说明,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是那个时代东夷人创造的一种更高水平的原始文化。
  龙山文化阶段的生产力又朝前迈进了一大步。生产工具不仅有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铲、石锛、石凿等,而且出现了新型的收割工具镰和长方形、半月形的双孔石刀,还有大型长方形五孔玉刀、长条形玉锛。骨制工具有铲、凿、锥、针、箭镞等。蚌器有刀、镰、铲等。陶质工具出现了纺轮、网坠、制陶工具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遗址中发现了少量铜制工具。制陶手工业又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精美的黑陶器物,普遍采用轮制技术。代表器物有颈腹相连带冲天流的鬶,鸟头形足的鼎,柄部有竹状突棱的浅盘豆,单把或双耳杯等。并且出现了制作精细的“蛋壳陶”,它“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充分显示了古代山东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龙山文化阶段的房屋建筑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土台式建筑和土坯砌墙式建筑。在住房的附近,还常发现各种窑穴,形状像袋坑,底平整,显然是储存物品用的。
  龙山文化阶段,原始宗教有了发展,在遗址中发现了卜骨,当时可能出现了巫人。龙山文化年代,正是中国中原地区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王朝——夏王朝建立的时期。文明时代代替了原始时代,山东先民与中原地区人民一起进入了奴隶社会。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