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20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
分类号: K992.252
页数: 21
页码: 18-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山东人民自古就在黄河下游一带生活,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山东古代文明。远古时代的山东是东夷族聚居的地方,因而可以把这一时期的文化统称为东夷人文化。齐鲁古国发展的衍变.山东还是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齐鲁文化在整个华夏文化中占居重要地位,并有代表性。它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和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关键词: 山东省 古代文明 东夷人 齐鲁古国

内容

第一节 东夷人文化
  山东人民自古就在黄河下游一带生活,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了山东古代文明。远古时代的山东是东夷族聚居的地方,因而可以把这一时期的文化统称为东夷人文化。
  一、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
  山东历史久远,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山东人,可以上溯到四五十万年以前。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五日,在山东沂源县骑子鞍山东山麓的一个石灰岩裂隙中,发现了与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属同时代的、距今已有四五十万年的“沂源人”化石。这些猿人化石是:一块头盖骨,六颗牙齿,一块肱骨,一块股骨,一块肋骨,两块眉骨。另外,还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数十种。经初步研究发现,“沂源人”与“北京人”在体质上极为相似,而他们猎获的肿骨鹿、李氏野猪、巨河狸等,又恰恰是“北京人”居住区动物群中的多见动物。由此可以推想,最早的山东人是和同时代的“北京人”生活于相近似的环境之中的。
  继“沂源人”之后,山东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山东人的祖先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艰难的发展历程。其中有两处遗址特别值得注意:一处在沂源,这是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这个洞是奥陶纪石灰岩中的一个溶洞,两头都有人工扩大的开口,洞内保存着大量的灰烬等堆积物。考古工作者从中采集到了一些刮削器、石片、石核以及野猪、野马、野驴等哺乳动物的化石。根据研究估计,这一遗址属于更新世晚期的一种旧石器文化,距今约有二三万年的历史。另一处在新泰县乌珠台。在这里发现了一枚人的左下臼齿,经鉴定属少年女性个体,其特征较“北京人”下臼齿进步,已达智人阶段。这处遗址亦属更新世晚期的旧石器文化,距今亦有二三万年。这个遗址发现的资料说明,在“沂源人”之后,山东人又获取了巨大的进步:打制石器的技术大大提高了,体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猿人的特征,跨入了新人(智人)阶段;社会组织形式也从原始人群的乱婚形式,经由血族群婚形式,向氏族制度过渡。这一切预示着,山东人的祖先即将告别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沂源人”的发现证明,山东人是祖国大家庭中资格较老的成员之一。
  二、北辛文化阶段
  北辛文化是以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命名的,距今约七千年到六千年,属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至中期阶段。据已有资料分析,北辛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以泰山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汶河、泗水流域一带。
  北辛文化阶段,人类主要依靠打制的石斧和磨制的石铲垦地,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座属于北辛文化晚期的窑穴中,出土了少量炭化的粟类粮食。这表明古山东人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除了食用外,已有剩余粮食储存。在北辛文化各地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猪骨、兽骨,表明人类除继续进行渔猎活动外,家畜饲养已经开始。北辛文化阶段的人们,不仅学会了制作陶器,而且开始运用慢轮修整工艺;器皿类型也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甚至会做高50厘米、口径60厘米的大鼎。从这类大鼎的出现以及墓坑的狭小、单人葬的形式、随葬品的贫乏、矮小的4-6平方米的窝棚式住房等情形来看,北辛文化阶段的人们还过着氏族公社生活,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三、大汶口文化阶段
  一九五九年,在泰安市南部大汶口遗址发掘中,清理了133座墓葬,出土了1000余件独具风格的随葬器物,经研究确认,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大汶口文化。此后,在山东境内又相继发现了100多处大汶口文化类型的遗址,进一步展示了那个时代山东先民活动的情景。
  大汶口文化从距今约六千年开始,大约经历了近二千年的发展过程,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主要分布在汶、泗、沂、淄、潍、沐、弥诸河流域的广阔地带,南达徐淮平原,北到黄河北岸,东至山东半岛,西抵河南中部。
  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人们还过着母系社会生活,所用的石器种类较少,仅见铲、斧、磨棒等,而且加工粗糙,打制和磨制相结合;陶器类别亦较少,有粗把觚形杯,腹部微折的釜形鼎、深腹钵、三足钵等。房屋多为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仅五六平方米;墓葬多为浅穴土坑,随葬品少,并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也有男女老少埋在一起的多人二次合葬墓。到了中、晚期,情形发生了显著变化,生产已有很大发展,社会已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首先,生产工具有了进一步改进。石制工具由原先比较粗糙,变成通体磨光,穿孔装柄;有砍伐树木的石斧和清除杂草的薄而扁的石铲;出现了骨镰、蚌镰、牙镰等农具,用于收割禾穗。到了晚期,还出现了用鹿角制成的鹤嘴锄,用于中耕。农业产量提高了,储存余粮已是经常的现象。在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为储存粟类粮食的建筑。
  其次,家畜饲养业有了较大发展。养猪、养狗、养牛、养羊,而以养猪最为发展。随葬品中常见猪头、猪下颚骨以及猪的四肢。经鉴定,这些猪的年龄一般都较大,而且包括种猪,说明那时人们已经掌握繁殖猪的技术。
  第三,农业与手工业开始分离。制陶业已有了红、灰、黑、白等各种颜色的陶器;在陶坯的制法上,发明了轮制法;陶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有觚形杯、釜形鼎、钵形鼎、背壶、高柄杯等。另外,从出土的象牙雕筒、透雕蓖梳、精雕细缕的玉器以及镶嵌松石工艺看,镂雕、镶嵌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制陶和镂雕的发展,证明一支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队伍出现了。
  第四,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大汶口文化后期,已有地面房屋建筑,面积达到20平方米,墙基采用挖槽砌建,墙内立有木柱,构成木骨结构。这比矮小简陋的半地穴式建筑,技术进步,居住舒适。
  最后,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现象。这可以从发掘的坟墓形制、大小不同,葬具和随葬品多寡优劣不同看出来。大汶口墓地有一座大墓,墓穴宏大,长4.2米多,宽3.2米多,木椁长3米,宽1.2米,安放着死者尸体。死者身上佩戴着许多玉器,木椁内外还有各种陶器等随葬品。木椁外随葬大量陶器,其中酒器有60件,并有猪头两个、鳄鱼鳞板84块。这说明死者生前有十分显赫的社会地位,占有丰富的财富,这和一般氏族成员的墓葬(小墓没有木椁,没有奢侈品),形成贫富悬殊的鲜明对比。
  四、龙山文化阶段
  龙山文化因首先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的城子崖发现而得名。据科学测定,龙山文化大约在公元前二四〇〇年至公元前一九〇〇年之间。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而且有两者叠压在一起的遗存。这充分说明,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是那个时代东夷人创造的一种更高水平的原始文化。
  龙山文化阶段的生产力又朝前迈进了一大步。生产工具不仅有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铲、石锛、石凿等,而且出现了新型的收割工具镰和长方形、半月形的双孔石刀,还有大型长方形五孔玉刀、长条形玉锛。骨制工具有铲、凿、锥、针、箭镞等。蚌器有刀、镰、铲等。陶质工具出现了纺轮、网坠、制陶工具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遗址中发现了少量铜制工具。制陶手工业又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精美的黑陶器物,普遍采用轮制技术。代表器物有颈腹相连带冲天流的鬶,鸟头形足的鼎,柄部有竹状突棱的浅盘豆,单把或双耳杯等。并且出现了制作精细的“蛋壳陶”,它“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充分显示了古代山东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龙山文化阶段的房屋建筑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土台式建筑和土坯砌墙式建筑。在住房的附近,还常发现各种窑穴,形状像袋坑,底平整,显然是储存物品用的。
  龙山文化阶段,原始宗教有了发展,在遗址中发现了卜骨,当时可能出现了巫人。龙山文化年代,正是中国中原地区原始社会解体,奴隶制王朝——夏王朝建立的时期。文明时代代替了原始时代,山东先民与中原地区人民一起进入了奴隶社会。
  第二节 齐鲁古国
  一、夷夏两族关系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迄今已有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夏朝的历史,特别是夏朝前期的历史与山东地方有密切的关系。那时黄河下游地区,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共同和洪水作斗争,从中国西部东迁的夏族和原住在山东地方的夷族结成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联盟的首领分别由夷、夏两族轮流担任。禹治水有功,舜让其位。这种“禅让”实际上是一种氏族的民主选举制度,同时也说明各个部落的团结合作关系。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耕于历山(济南),渔雷泽(兖州),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曲阜)。可见舜出生在山东,大部分活动也在山东,属于东夷族。而禹,姒姓,系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从“禹传子,家天下”开始,原来的部落首领联盟制就转化为国王制。与这种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氏族民主选举制也让位于世袭王位制。这种转变正是原始社会转变为阶级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权力是和利益紧密相联的。禹时,随着生产的发展,掠夺战争的发生,部落首领们的权力加强了。他们霸占了许多剩余产品,形成了贵族阶层。他们极力维护自己已经获得的政治、经济利益。禹之子启,就是借助于这种势力登上王位的。“家天下”满足了以启为代表的贵族势力的要求,却破坏了以往的政治平衡,尤其是破坏了夷夏两族的关系,引起了山东夷人的强烈反抗。夷夏两族的斗争约进行了半个世纪,夏政权也曾一度落到夷族首领有穷氏后羿和寒浞手里,后来少康复国也主要是依靠夏族在山东的势力而取得最后的成功。少康的儿子在位时,继续大兴东征之师,杀掉了潍县西南的王寿,并一直打到东海。从此以后,东夷各国、各部落才承认夏王的共主地位,称臣受爵,交纳贡赋。
  夏初夷夏之间的这场长期斗争,最后打破了以往东夷与诸夏两大势力的均衡联盟,发展成为集中统一的王权,也把各民族会融在华夏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二、商汤灭夏统治中国
  夏朝自禹始建,到桀灭亡,一共传了14代、17王,四百七十一年,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之间。夏朝后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末代君主夏桀十分残暴,最后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继夏朝而起的商朝,和山东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它是起自山东,立足山东,进而统治中国的。据传说和记载,商的始祖契都于蕃(今山东滕县)。契的子孙相土,东逾泗水,在泰山脚下建立了东都。汤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从契到汤,传了14代,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正好与夏朝相始终。到夏朝末年,商已经成为东方的一个势力强大的方国。
  山东不仅是汤以前商人活动的中心,而且是商朝统治势力的重要根据地。商朝不仅控制了黄河中下游一带,而且影响远抵西方的氐羌人所居地区。商代的统治区域远远超过夏代,其经济、文化水平也远远高于夏代。值得注意的是,从汤到盘庚,十代二十王,共迁都5次,其中3次定都于今山东境内。自汤回到亳都后,传五代九王至太戊,均以亳作为统治全国的行政中心。仲丁以后,王室内部发生王位纷争,东南方的夷人乘机进攻商朝。迫于形势,仲丁由亳迁嚣(即隞,今河南荥阳东北),河亶甲再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县东南)。著名商王祖乙战胜九夷,又将国都迁到庇(今山东鱼台)。为了开发东南,南庚再将国都东移至奄(今山东曲阜),后来,盘庚将国都从奄迁至殷,直到商亡,未再迁徙。由此可见,盘庚以前的三百多年间,今山东鲁西南地区一直是商朝的政治中心和统治中国的大本营。
  三、齐鲁立国八百年
  商朝晚期,连年对东南夷人用兵,商纣王又整日迷于歌舞淫乐。公元前一〇二七年,武王伐纣的大军到达离商都朝歌仅10公里的牧野。商纣王仓促应战,驱赶大批奴隶和从东南夷抓来的俘虏上阵。“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①(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第124页。)周军逼得商纣王登上鹿台,引火自焚。商朝灭亡了。
  周朝建立后,自武王始,几代国君都曾经大封诸侯,意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现对全国的统治。为了加强周王朝对东方的控制,周封姜太公为齐侯,统治薄姑氏的土地和人民,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封周公的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鲁国。自此,齐国、鲁国作为东方大国,成了周王朝的两大支柱;据《国语·齐语》记载,齐国“地南至于〓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大致说来,相当于今天山东境内黄河、胶济铁路和莱州湾之间的地带。姜太公到齐国后,采取了进步的政策,使齐国经济、文化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大国。鲁国,北及泰山,东过龟山、蒙山,南沿泗水,包有凫、峄诸山,封疆特别大,成为一个代表王家镇抚徐、奄、淮夷以及僻远“海帮”的东方大国,又是一个将周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一道的“礼义之邦”。齐、鲁作为东方大国,在西周时期的社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后,扮演了诸侯争雄中的霸主角色。
  公元前七七〇年,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代,群雄争霸的乱世开始。首先站到时代前列的,是辅佐齐桓公的管仲。管仲相齐后,立即着手改革。他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涉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成效明显,为齐国称霸诸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当时政通人和,遂成霸业。
  公元前四七五年,中国进入战国时代,魏、楚、韩、秦先后变法,很快强大起来。齐国到齐威王主政时,拜邹忌为相,大胆实行改革,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奖励进谏,终于大振国力、军力;在军师孙膑的指挥下,经过齐魏的桂陵和马陵之战,齐国又一次强盛起来。公元前三三四年,魏惠王率韩国和其他小国国君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标志着齐已代魏成为东方的霸主。公元前二八六年,齐国灭掉宋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鲁国在春秋时代,曾一度强盛过,但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它不作改革、不敢进取,始终处于不景气状态,在“七雄”中没有位置,于公元前二五六年为楚所灭。齐灭宋后,直接威胁到了三晋和楚,秦也感到不安。公元前二八五年,秦攻齐,取九城。第二年,由燕国乐毅率燕、秦、韩、赵、魏5国之兵伐齐,六个月中连下70余城,攻破齐都临淄。后来,虽经田单“大摆火牛阵”,打败了燕军,70余城重新克复,但齐国经此重大挫伤,元气再也恢复不起来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国再次攻齐时,齐一触即溃,齐王建被俘。在山东地区立国八百年的齐国最后灭亡了。
  四、秦汉以来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一改过去“封邦建国”制,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在山东地区设置了齐郡、琅郡、胶东郡、济北郡、东海郡、薛郡等行政单位。从此以后,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山东地区虽然有时也曾为割据势力所盘踞,但总的来说,则是属于历代封建王朝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历代王朝都很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一生五次出巡,其中有三次是到山东。汉刘邦封他的庶出长子刘肥为齐王,并派开国功臣曹参为齐相国。汉武帝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对山东地区也很重视。从西汉到东汉的四百余年间,和其他地区相比,山东在经济和文化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隋末农民大起义,山东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他们以自己的热血冲开了封建生产关系中最腐朽、最反动部分的障碍,解放了生产力。唐末黄巢的起义,又一次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明清两朝约五百年间,阶级斗争、民族斗争曲曲折折,不断发展。
  山东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山东”一名由来已久。战国时代,秦据关中,即称崤函以东的六国为关东或山东。秦汉大统一局面出现以后,山东一名开始出现广狭二义。其广义仍指崤函以东或太行山以东地区;其狭义则指与今山东大体近似的地区。山东的历史沿革,夏、商以前不详。西周、春秋时代,山东属齐、鲁、曹、滕、薛、郯及卫国。战国后期属齐,其南北各一部分属楚、赵。秦统一以后,山东分置数郡。西汉初,山东大部分地区为刘邦之子刘肥的封地。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一〇六年),初置13部州,山东分属青、兖、徐3州。东汉时,山东属青、徐、兖、豫(鲁国划归豫州)4州。三国时代的区划略同东汉。西晋初,山东分属青、徐、兖、豫(统鲁郡)、冀(统平原、乐陵)5州。晋怀帝永嘉(三〇七年至三一三年)以后,山东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南燕所据有。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四〇九年),刘裕平南燕,复置青、兖、徐3州,后又置冀州,治历城。其后,山东地方为北魏所有。魏亡后属北齐,继又为北周所并。隋统一后,又恢复13部州,山东分属青、徐、兖、豫4州。唐贞观初,分全国为10道,河、济以南属河南道,以北属河北道。北宋改道为路,分全国为24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金大定八年(一一六八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治益都。至此,山东始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划。元朝分置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九年,移治济南,又改置承宣布政使司,领6府、15州、89县。清朝区划大体未变,只不过府、州、县数略有增减而已。
  第三节 山东自古出英杰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齐鲁文化在整个华夏文化中占居重要地位,并有代表性。它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和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
  春秋战国以来,许多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出生于山东,下举数人。
  孔子(前五五——前四七九年),春秋时代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维护奴隶制的“礼”制,要求君臣父子都恪守周礼规定的名分,以严格亲疏、贵贱、尊卑、上下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学说。他把“仁”看作是人生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且提到哲学范畴来认识。他的关于“仁”的学说,后来经过历代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家的继承、发挥和改装,逐步形成了以“仁政”和“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和奴役人民的思想工具。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与孔子学说相对立的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翟(约前四八〇——约前四二〇年)。
  墨子政治主张的中心是“尚贤”。他反对贵族的世袭特权,主张“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①(《墨子·尚贤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②(《墨子·尚贤上》。)他企图打破儒家所维护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和宗法亲亲制度。墨子对于劳动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③(《墨子·非乐上》。)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果实则是不仁不义,“不与其劳而获其实”,“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①(《墨子·天志下》。)在二千多年前剥削阶级蔑视劳动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他理直气壮地宣布劳动是天经地义的事,竭力维护劳动者的权利,是难能可贵的。
  孔子思想的继承者是战国时代山东地区另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约前三七二——约前二八九年)。他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把儒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后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孟子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性善论”的人。他的这一思想,促进了后世对人性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他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质,被后世许多仁人志士所效法,并发展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古代山东著名思想家中需特别一提的是春秋时代齐相管仲(?——前六四五年)。他与其他思想家不同,很重视经济,一直推行以发展工商业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建国方针,使齐国很快繁荣昌盛起来,发展成为当时的强国。管仲不愧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
  与管仲齐名的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前五〇〇年),是古代中国重要政治家。他规谏国君要听取不同意见,关心人民的疾苦,力行节俭,注意改革政治。他能言善辩,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唐代著名政治家、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臣房玄龄(五七九——六四八年),是著名历史事件——“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又是唐贞观时期重大政策、方针的重要谋划者和执行者,对于唐初的社会进步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二、优秀的军事家
  山东在历史上出过无数的英雄豪杰和军事家,最著名的有孙武、孙膑和戚继光等。
  孙武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为吴国将军。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还留下一部名垂青史、享誉中外的兵书——《孙子兵法》。该书共13篇,6000余字,内容极为丰富,揭示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对于军事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这部书中,孙武探索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阐述了不少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有丰富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全世界的普遍赞扬。美国的军事著作称颂他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日本人推崇《孙子兵法》一书为“东方兵学的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武的后代、战国时期的孙膑是与孙武齐名的中国古代另一位杰出军事家。他不仅是一位屡立战功的军事指挥家,创立了名垂千古的“围魏救赵”和“马陵设伏”等光辉战例,而且是一位高超不凡的军事理论家。他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他以前的军事家的经验,结合自己指挥作战的实践,写成了《孙膑兵法》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此书共有89篇,图4卷。可惜,自隋以后亡佚不传。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座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孙膑兵法》残简,经整理分上、下两编,30篇,1.1万余字。《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吴起等人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一部不朽的军事著作。
  秦汉以后在山东的重要军事家有戚继光(一五二八——一五八七年,蓬莱人)。明朝爱国名将戚继光一生从事抗倭斗争,荡平了东南沿海倭患。他也曾戍守北疆,迫使鞑靼贵族不敢南犯,战功赫赫,是中华民族的杰出英雄。戚继光写了两部重要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受到后世军事家的重视。
  三、著名的文学家
  山东古代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文坛的第一流大作家有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
  李清照(一〇八四——约一一五一年),历城(今济南)人,宋代著名词人,生活在中国南北宋之交的历史大变动时代。她的作品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她的文学作品的突出思想内容。她在晚年所作的《打马赋》中,还念念不忘收复国土,赶走金人。南渡以后她的词作更充满了爱国激情,叩动着每个爱国者的心弦,催人泪下,激人奋发。李清照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发展了婉约词,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词坛上树起了一面旗帜。
  辛弃疾(一一四〇——一二〇七年),济南人,是中国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又是文学史上一位影响很大的著名爱国词人。金兵南犯时,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忱在济南南山举起了义旗,并率领义军南归。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年),他写了10篇富有战斗性的论文《美芹十论》,陈述了自己的抗金主张。三年后,他又写了万言书《九议》,重申抗战主张和方略,反对议和。《十论》和《九议》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辛弃疾一生写了600多首词,抒发了他热望实现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他的词充满了炽热的爱国情怀,风格多样,以豪放激昂为主,但也不乏委婉清新之作。
  蒲松龄(一六四〇——一七一五年),淄川(今属淄博)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巨星,是以他的《聊斋志异》驰誉中外的。《聊斋志异》行世本共有491篇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光辉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特别是封建科举制度,较多地描写了青年男女爱情生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具有多方面的思想主题,内容极其丰富。他的写作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也是世界人民喜爱的中国优秀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
  此外,西汉时期著名的词赋家东方朔,汉朝末年颇有影响的“建安七子”中的孔融、王粲、徐祯等人,在诗文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南朝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刘勰(约四六五——五三二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50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国内外文学理论界给予很高的评价。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孔尚任(曲阜人),其代表作《桃花扇》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剧作,在清代戏剧史上独占鳌头。
  四、伟大的科学家
  山东历史上出了许多发明家、医学家、农学家,对于中国的机械学、医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输班,春秋时代的一位能工巧匠,有许多发明创造。他是鲁国人,人们常称他为鲁班。据《事物绀珠》、《物原》、《考古记》等古籍记载,鲁班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如曲尺(又叫矩,一名鲁班尺)、墨斗、刨子、钻、凿子、铲子等。这些工具把工匠们从原始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鲁班还是一个机械发明家。他发明了磨,制造了用钥匙开的锁。他改进了车辆的构造,制成了能自动行走的木车马。他制造过借助风力飞的原始滑翔机。鲁班的发明在当时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后人称他和墨翟等人为“机械之圣”。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勃海卢(今山东省长清县)人。他一生周游四方,为百姓治病,刻苦钻研医术,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扁鹊在古代医学上的贡献之一,是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扁鹊不仅是著名的医学家,也是出色的医学教育家。他的学生中,子阳、子豹、子仪等人成绩突出,后来成了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
  仓公(约前二〇五年——?),西汉初著名的医学家,复姓淳于,名意,临淄人。仓公在医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了“诊籍”即病历。他所写的诊籍已失传,《史记·仓公列传》中收录了他25个病历。在这些病历中,对患者的姓名、住址、职业、症状、脉象、病名、诊断、病理、治疗方式和过程,预后推断及效果等等,均详细记载。仓公创立诊籍,是在公元前二世纪,比西方创立诊籍要早数百年。
  贾思勰,北魏农学家,青州人。他的《齐民要术》一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名著。《齐民要术》分10卷、92篇,正文7万字,连注释11万字。该书内容非常丰富,对于粮食、油料、蔬菜、果树、桑的栽培技术,禽畜和鱼的养殖,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运,都作了详尽的论述。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同一块田上实行轮作的方法。他提倡的种植绿肥以提高地力的主张,欧洲直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才实行。《齐民要术》在生物学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贾思勰已经认识到生物和环境的联系、遗传和变异的关系。他介绍了创造新品种的经验,涉及到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进化论创立者达尔文的人工选择思想是从《齐民要术》一书中受到启发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科学史和生物史上都占有光辉的地位。
  王桢,字伯善,东平人,元代杰出的农学家。他把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勤奋钻研获得的渊博农业科学知识和大量农业科技资料加以整理,写成《王桢农书》。《王桢农书》的规模宏大,内容广泛,是中国古代又一部十分珍贵的农业百科全书。全书共有36卷,约计13.6万多字,插图300余幅,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当时和古代各种农具、农业机械和生活用具257种,并绘制了图谱306幅,图后附有文字说明。这是中国古代农书中对农具记载最完备的一部书,对于先进农具的推广起了重大作用,也为人们研究古代农具发展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王桢对印刷技术的改革也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使印刷技术大大前进了一步。但这种方法因“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没有广泛应用。王桢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木活字300多字和转轮贮字架。贮字架分韵轮和杂字轮,韵轮按音韵次序排列活字,杂字轮排列常用杂字。拣字时,只要转动韵轮或杂字轮,就可以拣到需要的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王桢根据这次改革印刷技术的经验,写了一篇《造活字印书法》,并绘制了“活字板韵轮图”附在《王桢农书》的末尾,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重要文献。
  五、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领袖
  山东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广大农民为了挣脱沉重的枷锁,曾经不断揭竿而起,前仆后继,为反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谱写了壮丽篇章,涌现出了一批领导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
  最早的是吕母起义。吕母(?——一八年),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县境)人,她家是有资产数百万的富户。她是西汉末年起来反抗王莽统治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女领袖。天凤四年(一七年),首举义旗,破海曲,杀县宰,名声大震,附近的贫穷农民不断起来响应,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上万人。吕母死后,其部众部分参加樊崇起义军。
  樊崇(?——二五年),琅琊(今山东诸城县东)人,是领导西汉末年赤眉军起义的领袖。天凤五年(一八年),樊崇聚集了100多名饥饿的农民,在与海曲相接壤的莒县举行起义,转入泰山。然后,他们采取流动作战方式,转战于楚、沛、汝南、颖川,入陈留,进军濮阳,横扫千军,席卷黄淮大平原,使王莽在东方的统治完全崩溃。之后,樊崇决定分兵两路西攻长安。这时赤眉军已发展到30万人。因长安无粮,无法立足,被迫离开长安向东撤退,准备再打回山东老家。不料行至宜阳(今河南宜阳县),突然遭到刘秀伏兵袭击,义军不幸失败。樊崇、逄安等义军领袖均惨遭杀害。樊崇领导的赤眉军,前后坚持斗争达七年之久,给王莽的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
  隋末,山东的农民起义,规模也很大,其代表是杜伏威的起义。杜伏威,隋代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县)人。大业七年(六一一年),为了反抗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杜伏威在他的家乡率众起义。隋朝政府集中主要兵力镇压山东、河北一带的起义军。大业九年,杜伏威率领义军转战到江淮一带,使隋朝南方重镇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受到极大的威胁。大业十二年十月至十三年正月,隋炀帝亲自到江都指挥官军镇压江淮一带起义军。他所派的官军都被起义军消灭。接着杜伏威破高邮(今江苏高邮县)占历阳(今安徽和县),并分遣部将占领诸县,所至皆下,江淮之间一些起义军也争相归附。由于杜伏威和南方各起义军的重大胜利,以及河北一带的窦建德(清河漳面人,今山东武城东北)起义军和河南一带的瓦岗起义军越来越强大,到大业十三年底,隋朝所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东都洛阳和江都及其他几座孤立城市了。隋王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六一八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其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所杀,隋亡。在推翻隋王朝的过程中,杜伏威领导的起义军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山东的农民起义中,最著名的是唐末黄巢大起义。黄巢(?——八八四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唐朝末年,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唐王朝已经濒临全面崩溃的前夜。乾符二年(八七五年)六月,黄巢聚众数千人在冤句起义。唐统治者十分恐慌,急调大军向农民军发动进攻。黄巢领导起义军,与唐军大战黄淮平原,转战大江南北,并一直打到广州。到乾符六年,队伍发展到50万人,然后,举兵北伐,于广明元年(八八〇年)十二月,攻破潼关,逼近长安。唐僖宗带领少数随从仓皇出逃,文武百官迎降于坝上。黄巢进入长安后,即皇帝位,年号金统,国号大齐。“大齐”政权建立后,黄巢没有采取有力措施,追击和彻底消灭唐僖宗为首的残余势力,使他们得到喘息和集结兵力的机会。中和元年(八八二年)四月,以凤翔节度史郑畋为首的唐军,向长安发动进攻和“围剿”。为了保存力量,中和三年五月黄巢退出长安,进入河南,坚持一年多的斗争,兵败陈州。随后又在中牟(今河南中牟)遭到李克用骑兵的袭击,只剩下千余人退入山东。唐中和四年六月十七日,黄巢退至泰山狼虎谷襄王村(今山东莱芜县境)时,身边只剩下兄弟黄邺、黄鄈及外甥林言等几个人了。黄巢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悲壮自杀。黄巢全家都为农民战争献出了生命。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是继赤眉之后在山东爆发的又一次全国规模的伟大的农民战争,坚持了十多年,行程万余里,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此后,较大的是宋江、唐赛儿的起义。
  宋江(?——约一一二二年),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约在宣和元年之前,宋江等36人聚众起义,活跃于山东、河北一带。相传曾在梁山泊(今山东阳谷、梁山、郓城间)驻兵。后南下攻淮阳,入楚州、海州,被知州张叔夜伏兵所败,遂降。以后事迹有二说:一说宋江降宋后曾参与镇压方腊起义;一说宋江并未受招安。
  唐赛儿,山东蒲台县(今山东滨县)人。明朝初年农民起义女领袖。明初,山东人民陷入饥寒交迫、卖妻鬻子的苦境,而官府逼债催科依然急如星火,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了。永乐十八年(一四二〇年)闰正月,唐赛儿在蒲台南边200多里的益都县境内卸石棚寨(即现在杨集、朱崖两乡的交界处)聚众数千人举行起义。她依托山寨,凭机智勇敢,打败了两次前来围剿的官军,以后转战在鲁东各地,狠狠打击了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全国为之震动。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