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长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171
颗粒名称: 隋唐时期的长河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
页码: 452-456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隋唐时期的长河情况包括长河县之始末、长河县治的三次变移、长河县时期的几大历史事件。
关键词: 长河县 隋唐时期 记叙

内容

今日之德州,自秦郡县以来的2200余年内,已是九易其名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称鬲县。隋唐称广川、长河。宋、金称将陵。元称陵州。明初称陵县。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陵德互易始称德州。明、清皆称德州。民国时德州易名德县。1946年6月德县城解放始称德州市(县级市)。1995年德州地改市,德州已是地级省辖市。
  这里专门撷取隋唐时期“长河县”一段历史作一简要记叙。
  一、长河县之始末
  长河之前身称鬲县、广川。鬲地原属有鬲氏之国因而得名。自秦经两汉两晋至南北朝,鬲地或置县或封侯,名称相沿达700余载。到南北朝尤其北魏时,鬲县一直是魏齐争战之地。北魏孝文帝元和十二年(488年),北魏大将桓天生引兵据鬲城被南齐大将曹虎攻陷,俘斩二千余众。为争夺战略优势,两年后,魏迁移鬲县城,从黄河东岸的今抬头寺武庄一带移至两面环水的临齐城(即今陵县边镇)。当时,战争频仍,民生凋敝,人口锐减。一县之户口不足两千。据通鑑记载:“魏末各地豪杰、乡党,巧立名目,各立州郡,离大合小,公私烦费,丁口减于畴田,百室之邑遂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布诏天下,省并州县。鬲县于此时被裁辙而合并入安乐县(今陵县)。
  隋代迄始,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鬲县故地重又置县。名广川县。此前,曾在枣强县东北有一广川县,据“通典”记载:“汉置广川县,属信都国,东晋列国后燕慕蓉垂曾于此置广川郡,至北齐废,并入枣强县。而隋置广川县却是在原鬲县故地重置之广川县。《水经注》云:“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也”。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嗣子杨广被立为太子,为避讳“广”字,于人寿元年(601年)遂改广川县为长河县。自此,长河县名始始。
  长河县自隋人寿元年(601年)经隋、唐至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降县为镇,其辖地归并将陵县,而长河作为镇名仍沿用未变。直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移将陵县治于长河镇。至此,“长河”一名被将陵代替。“长河”之名在德州历史上存达433年之久。
  后代人常以怀古之幽情,自慰长河后人。清康熙37年(1698年),德州名宦田雯曾著《长河志籍考》一书,他以自己的博学广识,详尽而深刻的阅述了长河(德州)自古至清的渊源历史以及域内的山川河流及人文景观。该书一直是我德州历代修志的蓝本。当今德州日报又开辟出《长河晨刊》,相信此举措将使德州之古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长河县治的三次变移
  据《旧唐书·地理志》:“隋于旧广川县东八十里置新广川县,寻改长河县”。《元和郡县志》云:“广川在安德县(今陵县)西五十里。”而今德州距旧广川(即今河北景县之广川镇为70里。距原安德(今陵县)60里。《德州志》载:“长河县治在今德州城东十里。”《山东通志》亦载有:“德州城东十里有付家寺,寺之西名方山,有方形,雪后望去宛然雪山。是为长河故城址。”
  付家寺,即今宋官屯镇付庄村一带,其村西南确有一高出四周2—3米的土丘,其周围瓦砾成堆,在人民公社学大寨时被夷为平地。这里应是长河县最初的治所。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黄河决堤,老黄河与永济河之间一片汪洋,长河城被湮灭。《旧唐书》云:“元和四年长河县为水壤,移就白桥永济西岸置县”。白桥即永济河一桥梁,永济河西即今卫运河迄西。据《德县志》:东去故(长河)城十三里之记载,当不会远离今州城。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王承宗又私移置长河县于河东小胡城。王承宗为成德军节度使。小胡城是王承宗屯兵操练之地。据《长河志籍考》云:“小胡城,即今州是。”
  三、长河县时期的几大历史事件
  长河县时期,正是历史上的隋唐及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隶属河北道德州(德州治所在安德县)。天宝元年(742年)德州改称平原郡。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称德州。领五县即安德、将陵、平原、长河、平昌。时任平原太守的是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当时,在平原长河县时期根据史书有记载可查的几个历史事件有以下:
  (一)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原太守颜真卿起兵讨安禄山兵过长河。这段历史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加紧修城峻壕,充实仓廪,召幕壮丁,积极迎战叛军。得到河北二十四郡的同心响应。十二月十七日,安禄山派叛军头目段子光来平原郡招降颜真卿,被颜斩腰示众。并派奇兵过长河县斩杀了安禄山委任的景州太守刘道云。同时,饶阳、河间、清河、济南等地太守纷纷率众来平原郡,共推颜真卿为盟主。平原郡已成为抗拒安史叛乱的一股强大力量。该岁末,颜真卿用计诱使安禄山嫡将李钦凑以来平原受犒赏为名,在酒宴上其所带兵将全被缴械斩首,恰时唐廷派大将程千里统兵十万,从太行山东下,兵至魏郡(今河北大名县)被叛军所阻。为解其困,颜真卿联合博平、清河两郡兵马,由平原令范冬馥统领,在长河县演练后,过永济河去迎战大名叛军的。
  (二)兴元元年(784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由白桥渡河击灭朱滔,取德、棣二州。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其叛将多归降朝廷,朝廷本无力彻底平叛,便让一些有实力的归降者就地作官,他们改头换面成了朝廷任命的节度使,把所辖军镇搞成私人的据点,有极强的独立性,不但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自己任命地方官吏还自立法规,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较突出的藩镇有魏博镇、成德镇、卢龙镇、淄青镇等。而德州曾先后归属过淄青、卢龙、成德三镇。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二月,德宗为笼络卢龙节度使朱滔,诏令将德州和棣州划归朱滔所据。而此时的德州刺史却是淄青节度使李纳委署的。他委署的刺史李西华十分忠诚,城防也极严。后来李纳偏听偏信,又委署了都虞侯李士真顶替了李西华。李士真设法邀请棣州刺史李长卿在德州共谋归服朝廷一事。四月,朝廷正式任命李士真、李长卿为二州刺史。李士真为防李纳反击,便求援朱滔。朱滔声言召李士真到深州议事;把他留在深州而派大将李济时掌领德州事。这时德州又成为卢龙军节度使之辖区。
  建中三年十一月,淄青、魏博、恒冀、卢龙四镇结盟称王。德州属冀王朱滔。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淄青李纳、魏博田悦、恒冀王武俊等三人归服朝廷,取消王号。惟冀王朱滔不服。五月,王武俊受命征讨朱滔。便出现“由白桥渡河击灭朱滔,取德、棣二州”一事。从此,德棣二州归属成德军。
  (三)王承宗统治长河十余年
  由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的世袭制度,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卒后传其子王士真。到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王士真卒。其子王承宗欲袭父职。这时唐宪宗为改变世袭军职的弊病,决心改用朝廷任命制,但遭到抵制。宪宗不得不采取折衷办法,一方面任用王承宗为成德军节度使,但要求成德军分出德、棣二州为另一镇,以削弱成德军实力。在任命王承宗的同时又任命了德州刺使薛昌朝为保信军节度使和德棣二州观察使。王承宗拒不受诏,还把薛昌朝绑架、囚押至正定。宪宗得知后,派使臣与王承宗交涉,王承宗拒不按诏行事。十月,朝廷削夺王承宗官职。但王承宗一意孤行,与唐廷顽抗,朝廷却无能为力。他长期驻守长河县并挟长河县印务册籍私移县治于白桥西岸。企图以河为险拒官军之外。同时在河东小胡城屯兵操练以守护白桥。又于元和十年私移长河县治于小胡城。到元和十三年的近十年内,王承宗率成德军固守辖区,与朝廷军时战时和,还不断遭遇周边节度使的征讨。连年战事,使王承宗陷于疲困。元和十三年(818年)王承宗不得不求救于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正式向朝廷认罪。决定献出德、棣二州、以求朝廷宽恕,并于四月交德、棣二州图印于长安。从而得朝廷诏免并恢复王承宗官爵。
  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卒。其职务由田弘正兼任。
  其间,王承宗曾两次移长河县治。第二次移小胡城,即是今州城。至今已有1185年之历史。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德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长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