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长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170
颗粒名称: 文史长廊
分类号: K295.52
页数: 32
页码: 451-48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德州市文史长廊情况包括隋唐时期的长河、漫话德州城垣、禹城市名溯源、晏城·晏婴与《晏子春秋》、德州名饭庄鸿盛楼、骆宾王和他的《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关键词: 德州市 文化 长廊

内容

隋唐时期的长河
  李德人
  今日之德州,自秦郡县以来的2200余年内,已是九易其名了。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称鬲县。隋唐称广川、长河。宋、金称将陵。元称陵州。明初称陵县。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陵德互易始称德州。明、清皆称德州。民国时德州易名德县。1946年6月德县城解放始称德州市(县级市)。1995年德州地改市,德州已是地级省辖市。
  这里专门撷取隋唐时期“长河县”一段历史作一简要记叙。
  一、长河县之始末
  长河之前身称鬲县、广川。鬲地原属有鬲氏之国因而得名。自秦经两汉两晋至南北朝,鬲地或置县或封侯,名称相沿达700余载。到南北朝尤其北魏时,鬲县一直是魏齐争战之地。北魏孝文帝元和十二年(488年),北魏大将桓天生引兵据鬲城被南齐大将曹虎攻陷,俘斩二千余众。为争夺战略优势,两年后,魏迁移鬲县城,从黄河东岸的今抬头寺武庄一带移至两面环水的临齐城(即今陵县边镇)。当时,战争频仍,民生凋敝,人口锐减。一县之户口不足两千。据通鑑记载:“魏末各地豪杰、乡党,巧立名目,各立州郡,离大合小,公私烦费,丁口减于畴田,百室之邑遂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布诏天下,省并州县。鬲县于此时被裁辙而合并入安乐县(今陵县)。
  隋代迄始,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鬲县故地重又置县。名广川县。此前,曾在枣强县东北有一广川县,据“通典”记载:“汉置广川县,属信都国,东晋列国后燕慕蓉垂曾于此置广川郡,至北齐废,并入枣强县。而隋置广川县却是在原鬲县故地重置之广川县。《水经注》云:“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也”。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嗣子杨广被立为太子,为避讳“广”字,于人寿元年(601年)遂改广川县为长河县。自此,长河县名始始。
  长河县自隋人寿元年(601年)经隋、唐至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降县为镇,其辖地归并将陵县,而长河作为镇名仍沿用未变。直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移将陵县治于长河镇。至此,“长河”一名被将陵代替。“长河”之名在德州历史上存达433年之久。
  后代人常以怀古之幽情,自慰长河后人。清康熙37年(1698年),德州名宦田雯曾著《长河志籍考》一书,他以自己的博学广识,详尽而深刻的阅述了长河(德州)自古至清的渊源历史以及域内的山川河流及人文景观。该书一直是我德州历代修志的蓝本。当今德州日报又开辟出《长河晨刊》,相信此举措将使德州之古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长河县治的三次变移
  据《旧唐书·地理志》:“隋于旧广川县东八十里置新广川县,寻改长河县”。《元和郡县志》云:“广川在安德县(今陵县)西五十里。”而今德州距旧广川(即今河北景县之广川镇为70里。距原安德(今陵县)60里。《德州志》载:“长河县治在今德州城东十里。”《山东通志》亦载有:“德州城东十里有付家寺,寺之西名方山,有方形,雪后望去宛然雪山。是为长河故城址。”
  付家寺,即今宋官屯镇付庄村一带,其村西南确有一高出四周2—3米的土丘,其周围瓦砾成堆,在人民公社学大寨时被夷为平地。这里应是长河县最初的治所。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黄河决堤,老黄河与永济河之间一片汪洋,长河城被湮灭。《旧唐书》云:“元和四年长河县为水壤,移就白桥永济西岸置县”。白桥即永济河一桥梁,永济河西即今卫运河迄西。据《德县志》:东去故(长河)城十三里之记载,当不会远离今州城。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王承宗又私移置长河县于河东小胡城。王承宗为成德军节度使。小胡城是王承宗屯兵操练之地。据《长河志籍考》云:“小胡城,即今州是。”
  三、长河县时期的几大历史事件
  长河县时期,正是历史上的隋唐及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隶属河北道德州(德州治所在安德县)。天宝元年(742年)德州改称平原郡。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称德州。领五县即安德、将陵、平原、长河、平昌。时任平原太守的是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当时,在平原长河县时期根据史书有记载可查的几个历史事件有以下:
  (一)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原太守颜真卿起兵讨安禄山兵过长河。这段历史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加紧修城峻壕,充实仓廪,召幕壮丁,积极迎战叛军。得到河北二十四郡的同心响应。十二月十七日,安禄山派叛军头目段子光来平原郡招降颜真卿,被颜斩腰示众。并派奇兵过长河县斩杀了安禄山委任的景州太守刘道云。同时,饶阳、河间、清河、济南等地太守纷纷率众来平原郡,共推颜真卿为盟主。平原郡已成为抗拒安史叛乱的一股强大力量。该岁末,颜真卿用计诱使安禄山嫡将李钦凑以来平原受犒赏为名,在酒宴上其所带兵将全被缴械斩首,恰时唐廷派大将程千里统兵十万,从太行山东下,兵至魏郡(今河北大名县)被叛军所阻。为解其困,颜真卿联合博平、清河两郡兵马,由平原令范冬馥统领,在长河县演练后,过永济河去迎战大名叛军的。
  (二)兴元元年(784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由白桥渡河击灭朱滔,取德、棣二州。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其叛将多归降朝廷,朝廷本无力彻底平叛,便让一些有实力的归降者就地作官,他们改头换面成了朝廷任命的节度使,把所辖军镇搞成私人的据点,有极强的独立性,不但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自己任命地方官吏还自立法规,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较突出的藩镇有魏博镇、成德镇、卢龙镇、淄青镇等。而德州曾先后归属过淄青、卢龙、成德三镇。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二月,德宗为笼络卢龙节度使朱滔,诏令将德州和棣州划归朱滔所据。而此时的德州刺史却是淄青节度使李纳委署的。他委署的刺史李西华十分忠诚,城防也极严。后来李纳偏听偏信,又委署了都虞侯李士真顶替了李西华。李士真设法邀请棣州刺史李长卿在德州共谋归服朝廷一事。四月,朝廷正式任命李士真、李长卿为二州刺史。李士真为防李纳反击,便求援朱滔。朱滔声言召李士真到深州议事;把他留在深州而派大将李济时掌领德州事。这时德州又成为卢龙军节度使之辖区。
  建中三年十一月,淄青、魏博、恒冀、卢龙四镇结盟称王。德州属冀王朱滔。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淄青李纳、魏博田悦、恒冀王武俊等三人归服朝廷,取消王号。惟冀王朱滔不服。五月,王武俊受命征讨朱滔。便出现“由白桥渡河击灭朱滔,取德、棣二州”一事。从此,德棣二州归属成德军。
  (三)王承宗统治长河十余年
  由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的世袭制度,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卒后传其子王士真。到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王士真卒。其子王承宗欲袭父职。这时唐宪宗为改变世袭军职的弊病,决心改用朝廷任命制,但遭到抵制。宪宗不得不采取折衷办法,一方面任用王承宗为成德军节度使,但要求成德军分出德、棣二州为另一镇,以削弱成德军实力。在任命王承宗的同时又任命了德州刺使薛昌朝为保信军节度使和德棣二州观察使。王承宗拒不受诏,还把薛昌朝绑架、囚押至正定。宪宗得知后,派使臣与王承宗交涉,王承宗拒不按诏行事。十月,朝廷削夺王承宗官职。但王承宗一意孤行,与唐廷顽抗,朝廷却无能为力。他长期驻守长河县并挟长河县印务册籍私移县治于白桥西岸。企图以河为险拒官军之外。同时在河东小胡城屯兵操练以守护白桥。又于元和十年私移长河县治于小胡城。到元和十三年的近十年内,王承宗率成德军固守辖区,与朝廷军时战时和,还不断遭遇周边节度使的征讨。连年战事,使王承宗陷于疲困。元和十三年(818年)王承宗不得不求救于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正式向朝廷认罪。决定献出德、棣二州、以求朝廷宽恕,并于四月交德、棣二州图印于长安。从而得朝廷诏免并恢复王承宗官爵。
  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卒。其职务由田弘正兼任。
  其间,王承宗曾两次移长河县治。第二次移小胡城,即是今州城。至今已有1185年之历史。
  漫话德州城垣
  孙寿昌
  地尽东藩接北平,高楼南望暮云横。天波近落明河水,飞鹢斜临却月城。冰雪寒深迟禹贡,鱼龙夜泳卫神京。故乡粳稻参次发,为想来年春草程。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江南才子李雯①登德州城楼有感而作。诗中赞美德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奔流不息的大运河,船头画着鹢鸟的船只横浮在城下,夜间向京都急驶的鱼龙船,此时虽然冰雪未消,还没有如《尚书·禹贡》中所写的“厥土置故,厥草惟繇,厥木惟条”那样的景色,但是我故乡江南稻苗已开始生长了……。目前这优美的景色,仿佛宋人赵千里②的一幅绝妙的城河风景图。钩起诗人心旷神怡,遐想联翩。
  一、名邑砖城拔地起
  1999年是德州建砖城六百周年,是德州人值得纪念的日子。那高大的青砖城垣,顶部凸凹有序的城堞、雄伟壮观的四门城楼,方形重檐造形秀美的四角楼,城下环绕着护城河……她在鲁西北大地上巍然屹立了将近六百年,比明成祖朱棣1420年建成的北京砖城,还早二十五年。解放后改造旧城而被拆除,至今老年人对砖城还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城德州,城垣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志载:“县城,魏太和间筑”(《山东通志》),经过隋、唐、宋、元漫长的九百多年岁月。历代政权更迭,兵燹战乱,到元朝末年“土城岁久而圮”(《德县志》),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易土城为砖城”这是德州城廓建设史上,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明前土城,明始砖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建元洪武。朱元璋是个非常精明的封建皇帝,为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他逐步翦除功臣武将,自己独揽兵权;又分封他众多儿子为王,派驻全国通都大邑镇守,拱卫京师;经过休养生息,人力财力的充足,凡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所处重要地理位置之城池,一律改筑砖城。
  德州为鲁西北重镇,北拱京畿,南接藩省,西临漕运,东连齐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属建砖城之列。当时负责建城官员,都督张文傑,徐福等,绕城巡察烧砖的好土,都不够满意,当觅到城南二十里处运河东岸一片宽阔的土岗时,发现土质良好,又便于运输(水运),决定在此筑窑烧砖。当一船船优质的大城砖,顺流而下直抵德州西城根时,给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六百年前烧砖的窑场和匠人们吃饭的伙房,便是如今“窑上”,“火房”这两个自然村庄的形成和村名的由来。
  设计德州砖城,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长方形,从平面图上看,好象一只靴子:南城墙是靴子口,西北城角是靴子尖,东北城角是靴子后跟,北城墙是靴子底,东西城墙是靴子筒帮,难怪土生土长的德州人,世世代代称州城为“靴子城”,(参考后面附图)。
  州城周长十里一百八十步,城内面积三千七百二十亩,墙基三丈,高三丈七尺,上窄下宽,外皮用大青砖白灰膏砌筑,白灰浆灌缝,内衬不规则的小青砖,共砌砖厚约五尺,内用素土层层夯实,顶面用灰土夯实,整座城垣墙身非常坚固。当时工程量之大,要求之严,可想而知。
  城门四座,并有瓮城,南门名“朝阳”,北门名“拱极”,东门名“长乐”,西门名“定边”。四门中只有南门,内外两门都面南,规模尺寸相等,门前护城河上设有吊桥。但东、西、北三门,若从正面看,只看到城楼,并看不到城门,这是德州城在设计上与其他各地城廓不同之处。东西北三门采用“扭头门”建筑形式,扭头门就是内外两门方向呈90°弯,两门洞深度、大小,亦不相等。如:北门外门面东,内门才面北,外门洞比内门洞浅而小。东门外门面南,内门才面东,外门洞比内门洞浅而小。西门外门面南,内门才面西,外门洞比内门洞浅而小,筑“扭头门”可能从当时地理环境和战略角度来考虑的结果。
  德州砖城建成后,许多官府衙门,官宦豪门的府第宅院,大多集中在城内的北部,首先使他们感到不便的是“用水”。奔流不息的大运河近在咫尺,却被挡在了大墙之外,去西门拉水,路途较远,只好在西门以北又辟一小城门,既没有瓮城,门洞亦比其他四门小,所以人们称它为“小西门”。出小西门去运河取水,非常便利,因此人们又称小西门为“水门”。后官署给它定名“广川”,从此州城便有五座城门。
  明代和清代初叶,大运河蜿蜒在州城西侧流过,河道呈“U”字形,雍正年间,清政府在治理京畿河道的同时,考虑到运河汛期,将会危及德州城的安全。雍正四年将城西弯曲河道挑直,从此大运河距城稍远了。残存的旧河道,至今犹存,人们称这段废弃的河道谓“旧河”。
  二、巍峨屹立六百载
  明朝大修砖城,老百姓称谓“劳民伤财”,“猪打圈”,因“猪”与“朱”同音,来讽刺朱元璋父子对建砖城怀有非常浓厚兴趣。无穷的徭役、百姓的血汗、全国筑成星罗棋布般的座座砖城,加强和延长了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在挥舞大刀长矛,拼杀血肉之躯的古代战争中,高大坚固的砖城,其防御功能是非常巨大的。它使对方感到“固若金汤,束手无策”,而产生“望城兴叹,涣散斗志”的作用。砖城,帮了明王朝许多大忙,如:明·正统十四年(1449)皆君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谗言,率五十万大军,亲征蒙古瓦刺部,至土木堡(河北怀类东)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十月大举入犯北京,兵部侍郎于谦率老弱残疾官兵和城内百姓,凭借高大砖城,顽强抵抗,保卫北京。瓦刺部头领也先,围困北京城相持五日,进犯者望城兴叹,束手无策而遁去。
  再如明正德六年(1511)直隶霸州刘六(名宠)刘七(名宸)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众至数万,流动作战,破邑数百,纵横数千里,杀官吏,放狱囚,反抗明朝黑暗统治,而转战山东,围攻德州。由于砖城高大坚固,久攻不下,最后义军撤退离去。
  坚固的德州砖城,经过风风雨雨二百多年,开始老化。明万历四十年(1612)口碑传颂的好知州孙森,大规模地重修州城,发银五万两,并在东南城角增建雁塔一座,使游人可登高望远,增添乐趣(参阅《德州文史》第十一辑《德州雁塔》史料)。在西城墙上(广川门以南)增建振河阁一座,使游人可远眺城下大运河上溜溜运粮船,片片白帆,顺流而下,引人入胜的河景,使德州城焕然一新,锦上添花。趁重修州城之际,孙公并将西门“定边”易名“聚秀”,更为雅美。
  寒暑交替,春秋轮回,一晃又一百三十多年过去了,到清朝乾隆八年(1743)发帑银十四万多两,再次重修德州砖城,九年(1744)兴工,十四年(1749)竣工,费时五年,使德州城更加倍增风采。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又过了一百二十六年,已是光绪元年(1875)。山东布政使李元华护理巡抚时,筹银三万多两,会同德州知州张锡伦,只修了城垣的东面,清楚的可以看到腐败的晚清统治者,已无力对城廓大规模地重修,只好权宜之计、补补贴贴。
  解放后从五十年代始对旧城加以改造,拆除了古城墙后,建成了宽阔坦平的环城柏油马路,两旁人行道上绿树成荫,中间快车道,各种机动车,风驶电掣,川流不息,使德州旧貌换新颜,而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附注:
  ①李雯,字舒章,江南华亭(今上海)人。明·崇祯十五年(壬午)举人,为学好古,与陈子龙齐名。清·顺治初以才子被廷臣推荐,授官中书官人。《登德州城楼》一诗是诗人来德州时即兴而作。
  ②赵伯驹,字千里,宋朝著名的山水画家。
  1999年
  禹城市名溯源
  禹城市政协文史科
  禹城市位于鲁西北平原,历史悠久,属龙山文化。唐虞夏商属兖州。西周时属祝地。周武王灭商后,把黄帝的后代封到祝,称祝国,城址在今济南市西郊的古城村。东周时属齐国,改称祝柯(又名督扬)。秦时置祝柯县,初归齐郡,公元前220年属济北郡。西汉时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公元前196年改祝柯县为祝阿县。三国时属魏地青州济南国。东晋时撤县设郡,属青州。南北朝时改郡为县。公元423年归北魏。469年,祝阿县城址自古城村迁到齐州西北八十五里的阿阳城,属齐州济南郡。隋属青州齐郡。唐初属河南道齐州。742年(唐天宝元年)置禹城县,县城址阿阳城。759年(唐乾元二年)县城守将李铣决河拒敌(史思明)南犯,城毁于水,城址徙迁善村(今禹城旧城)。五代十国沿袭唐制。金时属济南府。1130年分治齐河县。元代属曹州。明清时属济南府。
  民国元年(1912年),禹城县属山东省济南府。1913年属山东省德临道,次年改属东临道。1926年复属德临道。1928年起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
  1950年5月,属山东省德州专署。1956年1月,改属聊城专署。1958年12月15日,并入高唐县,属聊城专署。1961年7月1日恢复禹城县建置,复属德州专署。1974年县城由旧城迁至现址。
  199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城县设立禹城市,属德州市。
  1998.9.23
  晏城·晏婴与《晏子春秋》
  刘长居
  齐河县晏城是一个历史名镇,是由春秋时代齐国名相晏婴的采邑(封地)而得名。1973年齐河县城迁往此镇。
  晏婴,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大夫),古夷维人,溢平,字仲,史称晏平仲,是历史上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千古贤相,被后人尊称为晏子。晏子聪颖机智,学识渊博,胆识过人,且又极能言善谏,他很得齐国三朝国君重用,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正卿,连续任职达50余年,尤以节俭自廉、谦恭下士、勇于劝谏而著称于世,曾被古代史学家司马迁誉为“社稷之臣”。晏子功绩及谏议之言被后人辑为《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带有短篇小说意味的历史散文著作。1972年山东省博物馆在临沂汉墓发掘中,出土了《晏子春秋》的部分竹简,简中用的是战国时期流行文字,内容与现存本《晏子春秋》相一致,专家由此证实,《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史学家们根据晏子事迹和传记所编成。清乾隆年间,《晏子春秋》被收入《四库全书》。
  《晏子春秋》共分8篇,215章。其中,记述晏子讽谏奢华、持俭自廉的内容居多,仅劝谏篇就多达50余章。晏子为相施政主要阶段是齐景公在位时期。这时,齐桓公的煊赫霸业已成为历史陈迹,当时的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靠严刑酷制来维持封建旧秩序。齐景公自己整日声色狗马,醉生梦死,纵酒淫乐,迷巫信邪。在这种情况下,晏子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对荒淫无度、不顾国政的齐景公犯颜讽谏。有一次景公向晏子询问自己能不能还像先祖桓公那样称霸诸侯时,晏子乘机进谏曰:“桓公之时,使贤任能,以鲍叔牙、管仲为左膀右臂。可当今您却是左倡右优,前有谗谀之‘能臣’,后跟拍马屁之‘贤卿’,这怎能恢复桓公之霸业呢!”这个回答既直言批评了齐景公乐不思政的行为,同时又揭露了偎依在齐王身边拍马进谗的无耻政客,对齐景公不啻为警省之良言。
  有一年时值秋收季节,景公役使大批民工,破土兴建长〓台。民工们因不能回田里收庄稼,纷纷叫苦。就这样,性喜奢华的齐景公还为长〓台的开工典礼举办了大型宴会。晏子见此情景,忧心忡忡,待酒过三巡,即席起舞,边舞边唱曰:
  “岁已暮矣,而禾不获,忽忽矣若之何?
  岁已寒矣,而役不罢,惙惙矣如之何?”
  意思是季节已很晚了,庄稼还没收获,天气已很冷了,劳役还不停止,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晏子唱着唱着,不由泪水沾襟。齐景公顿感自己所为有些不妥,遂将长〓台的工程停止了。
  一次,朝中一人不小心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把那人绑到殿下,命左右侍卫把他大卸八块,以解心头之恨。一时间,大臣们呆若木鸡,不敢出面劝谏。这时,晏子站了出来。只见他左手扯着那个人的头发,右手霍霍磨刀,仰着头大声叹道:“圣帝明王肢解罪人的酷刑,不知是从哪朝哪代开始的,太惨无人道了!”齐景公听到后,马上离开座席说:“快把那人放了,罪过在寡人这里。”
  又有一次,齐景公常用的一匹马,被养马人杀了。齐景公大怒,操起兵器向养马人击去。晏子说:“请让我替您数说他的罪状,然后再杀他不迟。”齐景公答应了。晏子手举兵器走到养马人面前,列举他的罪状说:“你为我君养马而私自杀死它,罪该死。你使我君因为一匹马而杀死养马人,罪又该死。你使我君因为一匹马而杀死养马人而声闻诸侯,罪更该死。”景公听了猛然醒悟,说:“您把他放了吧,不要因为他伤害了我仁慈的名声。”
  晏子虽官居正卿,但从不讲排场,摆阔气。他面对崇侈靡费之风,慨叹激愤,力图靠自身的节俭、自律,来维护朝政。如在住房方面,他长年住在祖先传下来的旧房子里,齐景公不忍,要给他建造新宅,劝曰:“你的住宅破旧,又近闹市,且雨天道路泥泞,晴天尘土飞扬,平日嘈杂不安,我要给你造一所舒适的新宅。”晏子推辞说:“我的先人长期住在这里,生活得都很好,假如我换了新住宅,说明我比先人奢侈。再说,我这里距闹市近,每天买东西很方便。”一次,晏子出使晋国,景公乘他离家之机,令工匠昼夜突击,拆掉了晏子的旧房,为他另盖了一所豪华住宅。晏子返回后,发现宅子已经盖好,他一方面致谢,一方面要求辞掉新房。景公不允,晏子又托齐王近臣田恒子讲情,景公才勉强答应晏子搬到一所与过去同样大小而且比较简陋的房子住下。
  晏子的饮食也很简单,一日三餐总是粗茶淡饭。一天,齐景公派人到晏子家办事,正赶上晏子吃饭,于是晏子就把自己正在吃的糙米饭分给客人吃,客人很惊讶,心想堂堂齐国大夫,怎能吃这样简单的饭菜呢。此人回去后向齐景公说了这件事情。景公听说以后,有些不相信,就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到晏子家吃了一顿饭,吃的也是糙米饭,菜也只有一盘野鸟肉,一盘鸡蛋炒青菜。景公很过意不去地说:“你作为正卿,家里这样贫苦,是我对你关心不够啊!”晏子却说:“现在国家并不富裕,一般官员每顿不过只能吃上一碗米饭加青菜。我能加上一盘野鸟肉,就等于一般官员两顿饭的价值,再加上一盘鸡蛋炒青菜,就相当于他们吃三顿饭了。黎民百姓更苦,有的连糙米饭都吃不上,我这一顿饭的价值不知高过百姓们多少倍。我的德行没有高出他们多少倍,却吃了高出数倍价值的饭菜,这足以说明,您对我的赏赐够优厚了。”从这以后,齐景公考虑到晏子位显功高,而且他家里人来客往多,花消很大,便下令多发给他一些钱作为生活补贴和招待客人之用。结果还是被晏子谢绝了。景公生气地说:“早先桓公在世时,曾给管仲大量封地,管仲都没有推辞,就欣然接受了,你为什么连这点钱都不接受呢?”晏子说:“贤明的人考虑一千件事情,可能有999件是对的,也可能就有那么一件想错了。愚笨的人考虑一千件事情可能有999件是错的,只有一件是对的。我想,大概在这件事情上,管仲是前者,我则是后者。”景公闻言只得作罢。
  晏子作为齐国的执政大臣,一直乘坐的是老马旧车。景公见了不解地问:“你的俸禄是不是太少了,不然为什么你的马车还是这样破旧呢?”晏子回答说:“由于您的恩赐,不仅我的生活很好,连亲族生活也都很好。车子固然破旧了些,马瘦弱了些,但还可以使用,换了岂不太可惜?”景公还是于心不忍,遂派人给晏子送去一辆崭新的车子和几匹高头大马。但是,一连送去三次,都被晏子谢绝了。景公很不高兴,把晏子找去,故意激他说:“你不接受车马,我以后也再不坐车了。”晏子说:“您让我统领全国官吏,我要求他们厉行节俭,以减轻百姓负担。现在您叫我坐这样豪华的马车,如果上行下效,下面学我的样子,全国就会奢侈成风,那时我也就无法禁止别人了。”景公只好收回了车马。
  齐国的平阴、棠邑两地,商业繁盛,十分富裕,景公将其赐给了晏子,晏子没有接受。景公问:“你为什么这也不要,那也不要呢?”晏子回答说:“您动用大量民力修造豪华宫殿,弄得老百姓筋疲力尽;您动用大量兵力打仗,弄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您再这样大量分封土地,奴役百姓,搜刮民财,会招致天下人的怨恨,所以我不能接受。”景公接受了批评,但还是有些不满,问:“难道你就不想富有吗?”晏子回答说:“我认为当臣子的应先为其国、为其民,后为其家,”景公不解地问:“那我用什么赏赐你,你才能接受呢?”晏子回答说:“我求赏赐有二:一是下令减免渔盐商人捐税和农民的赋税;二是减轻酷刑。这些做到了,就是对我最好的赏赐。古有训,‘谋义为民者必得必成,谋财害民者必失必亡’。”景公很受感动,就按晏子的要求下达了命令,大得民心。
  晏子使楚,不辱使命,也是妇孺皆知。有一回,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口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者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入。你们去问国王,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者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下令大开城门,把晏子迎了进去。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场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实话实说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到这儿来了。”楚王目瞪口呆,只好强作笑脸。
  一天,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很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见了忙问道:“那人身犯何罪,是哪国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竟干这偷盗之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晏子可丢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子,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安分守己,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你国水土所致吧。”楚王听了,只好陪礼说:“我错看了大夫,想取笑于你,没想到反倒让大夫取笑了。”这次晏子使楚,为齐国争得了尊颜,从此楚王再也不敢小看齐国和晏子了。
  晏子在晚年仍保持其晚节,就是在他去世前还谆谆嘱告家人要“传承家训,勿改其俗”。司马迁在为他立传时,发出由衷的敬佩之言:“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晏子去世时,齐景公非常悲痛,亲着素服伏其尸而哭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溢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降祸于齐国,为何此祸不加寡人而加夫子呢?齐国之社危矣!百姓将谁告矣!”晏子去世多年后,景公还时常怀念他。有一次景公对弦章说:“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却未尝闻过吾之不善。今出行射猎,浩浩荡荡,未见一臣劝阻,而唱善者诸出一口,危矣”。显而易见,景公为臣中无有像晏子那样的人劝谏而深感惋惜和担忧。
  为纪念晏婴这位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历代后人先后在晏城修建了晏婴祠、晏公庙、晏子墓等,岁时祭奉,瞻仰凭吊。清乾隆皇帝瞻仰晏子祠时,曾作《题晏子祠》诗一首:
  枕股宁称见义为,委蛇以出赖工辞。
  史迁偏有执鞭慕,解赎应怀石父知。
  德州名饭庄鸿盛楼
  孙寿昌
  一、开业前后
  鸿盛楼饭庄成立于民国十五年(1926),座落于城内喧哗角(西南角)。掌柜(经理)系名厨师张鸿林(北厂街人氏)、于盛(南门西街人氏)二人。鸿盛楼前身为“德盛楼”饭庄,于盛独资,开业于民国初年,后由于军阀混战连年不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德盛楼入不敷出,渐渐支持不住,于盛非常烦恼。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师兄弟张鸿林由于奉系军阀张宗昌于民国十四年(1925)将德州兵工厂关闭,搬迁而失业。张鸿林有一手绝妙的烹调技艺,高薪被聘去兵工厂伺候总办(厂长),先是费国祥,后是张宣。张鸿林失业后,闻于盛亦正苦恼,便前去商议,俩人合伙开一新饭庄,仍用德盛楼旧址,于盛欣然同意。议字号时,兄弟俩人名字各取一字,以示平等相待,张鸿林取“鸿”字,于盛取“盛”字,合之为“鸿盛楼”。
  鸿盛楼座西朝东,门面三间,后座南北房各三间,西楼二层六间,门前悬挂匾额一块,黑底金字鸿盛楼。门前还立一竖匾,两面题字,面北为:鸿盛楼饭庄包办酒席如意小吃。面南为:鸿盛楼饭庄南北大菜任君选择。字迹优美,由南门里街清末拔贡李承训所书。面貌一新的鸿盛楼,开业除家具桌凳洁净、餐具考究、热情周到外,饭菜讲究色、香、味、形、火候俱佳。晕素菜肴制作:煎、炒、烹、炸、馏、烧、烤、焖、炖、蒸,风味独特,与众不同,身手不凡。不但包办海参鱼翅、猴头燕窝等高级大件宴席,同时也欢迎个人随意点要的小吃。鸿盛楼门前呈现一派“闻香下马,知味停车”车水马龙、食客盈门的兴隆景象。
  二、经营概况
  不久,于盛患不治之症而病故,鸿盛楼便由张鸿林独自经营。店内掌柜(经理)、先生(会计)、红案(掌管刀俎)、白案(掌管面食点心)、水案(掌管海味鸡鸭)、学徒、伙计十余人。其经营范围:
  1.包办筵席,由客家随意指定时间、地址、什么规格的席面、多少桌。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时间约定,在饭庄设宴,普通或雅座房间,此类一般不超过十桌。二、定好时间、席面规格,用大食盒送往客家,此类一般不超过十五桌。三、客家大操大办,场面隆重,宴席数量过大,此类柜上派出厨师,带领人员,携带一切炊具,前往客家临时搭灶,一切费用事后结算。
  2.日常门市接待来店便酬宴请的两三知己,三五友好,单间雅座,指名点菜,一桌两桌不等。独自慕名前来品尝者,更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常告座满。
  鸿盛楼餐具器皿,采用江西景德镇上等细瓷,乌木镶银筷、银制匙碟、广锡酒壶、可谓美食精器。凡用蔬菜、鱼肉,每天专人上市采购,日进日销,要求一个“鲜”字。干货,如海参、鱼翅、猴头、燕窝、木耳、口蘑、玉芸笋干……等,进货认真,质量为上,价格低的劣质货,坚决不进,做到“宁缺勿滥”。
  三、人员素质
  鸿盛楼从掌柜、先生、采办、红白水案、头厨、工厨到学徒伙计,人人本职须有专长。手眼嘴腿,做到四勤,滥竿充数是不行的。
  凡四方美食家进店,指名点菜,决不能说:“对不起,没有。”菜做好后,还必须使客人满意。如有一次,一外地老者,进店要了一饭一汤,名曰“鸡爪炒饭”、“小白龙过江”。伙计高唱“随后就到”,报于师傅。师傅笑了,简单得很,饭和汤端上,老者品尝后,连说:好!好!其实哪有用鸡爪炒饭的?而是用嫩鸡肉丝,下油勺炒,把准火候,嫩鸡肉丝在勺内弯曲,呈鸡爪状,马上与白米饭炒,翻两翻,颠两颠即可。高汤做好,勿下酱酒,捏上少许绿豆芽梗,豆芽梗白,汤亦白,清口味佳,故名“小白龙过江”是也。
  鸿盛楼的伙计,不但做到礼貌待客,微笑热情,主动让座,询问客人要什么饭菜,口齿清楚,动作敏捷,还须有高度的记忆力和口算能力,一人管三四桌,各桌饭菜数量、品种、价格,各不相同,决不能张冠李戴,混淆不清。结算一面盘点餐具,一面累计金额,要准确无误地报出饭菜价格总数,并与账桌先生所结金额完全相符,这叫“一口清”,颇受顾客的赞许。这种过硬的口算本领是从实践中,长期锻炼得来,非一朝一夕之功。
  经理张鸿林日常把关饭菜质量,一看“色泽火候”,二闻“香味浓淡”,三尝“咸淡适中”,色、香、味、形,不合格者,回灶另做,决不能马虎。
  一九三五年日寇在华北不断制造磨擦,形势日危。南京政府派遣军政部长何应钦去北平视察,路经山东济南,山东主席韩复榘殷勤接待,吹、拍、拉、骗等招数都使出来了。省府虽有高级厨师多人,为了讨好何应钦,忽然想起干儿子德县县长李树德(李曾拜韩的第一夫人高艺珍为干娘),曾向他谈起过德县厨师技艺高超,烧菜味美,驰名南北的话来。立即电话催李树德亲带名厨师来济。李接电后,马上派人去鸿盛楼,把张鸿林召来县府,张鸿林无法,只好回店略作安排,随李树德匆匆登车赶往省城。张鸿林来到省府大膳房一看,好几位大师傅都在准备个人拿手的绝活名菜。听说张鸿林是德县厨师,大师傅们心中顿生妒意,面上也露出不屑神色。有一师傅想考验张鸿林的技艺,说:“请张师傅帮忙,切点肉丝肉片吧”。张鸿林不亢不卑,解开自己用白布包着带去的手艺刀,将白布向案板上一铺,在白布上切起肉来,肉丝肉片切完,捏起布角,向案板上一抖,肉丝肉片粗细、薄厚,一刀不漏,一刀不连,布面完好。那几位大师傅目瞪口呆。
  张鸿林想:这次进省府,要一炮打响,不能栽跟头,但不知这位部长大人平素喜爱吃什么菜?又无法询问,他犯起愁来。独自遛出膳房,在院内碰到一个二十岁左右、操南方口音的青年卫兵,忙向前搭讪。得知他是何应钦的随身卫士,并获悉何平素最喜食鱼。张鸿林喜出望外,马上叫小伙计速去万字巷小市,买个大的活鲫鱼。把鱼宰好,置案板上用刀尖将鱼骨剔出,鱼肚内填上海参、虾仁、蟹黄、木耳、口蘑、笋丝及各种佐料调好的馅子,配上高汤,上笼蒸。
  省府大宴会厅内,圆桌面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何应钦由韩复榘和省府秘书长张绍堂陪同入座,后面是二十师师长孙桐萱、二十二师师长谷良民、二十九师师长曹福林、七十四师师长李汉章、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财政厅厅长王向荣、民政厅厅长李树椿、教育厅厅长何思源……等高级军政幕僚。就座后,传令上菜,先是府院大师傅们的杰作,一道道名菜呈上:红烧海参,清蒸全鸭、琥珀莲子、糖酥鲤鱼、奶汤猴头、蜜汁百合、糟炒鸡丝、琉璃藕片、砂仁卷肘、红烧鱼翅、鸳鸯雏鸡、红烧狮子头、氽脊髓黄管……大圆桌面上杯盘交错,五颜六色、香味四溢。何应钦在韩复榘、张绍堂不停地笑脸相让下,只用筷子夹一点品尝,许多名菜一动不动,最后呈上张鸿林做的“酿鲫鱼”,何用筷子夹了一块,放入口中,眉宇一展,随之又夹了一块送入口中,不但没有鱼刺,一种清淡香嫩的味道把他吸引住了,高兴地称赞:“向方口福不浅,下边做的菜,味道美极了。”韩复榘见何应钦吃乐了,忙把那盘“酿鲫鱼”端到何面前说:“那里那里,部座过奖了,哈哈哈。”
  第二天何应钦要面见张鸿林,这可把张鸿林吓了一跳,菜做得不好,挨熊,菜做得好,把我留下专门侍候大员,更糟。
  何与张见面之后,平易地问了问哪里人,酿鲫鱼怎样做法等。张鸿林又给他做了一道“溜黄菜”呈上,何品尝之后,命赏张鸿林大洋拾元。从此张鸿林应约进省府,获得何应钦奖赏一事被传为佳话。
  鸿盛楼从1926年开业,到1946年关闭,二十年间,饭菜质量始终在州城鹤立鸡群,并多次得到四方美食家的交口称赞,可称谓“驰名南北”。
  骆宾王和他的《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祁见春
  诗人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祖籍浙江义乌,在他整个的人生旅程中,有一半是在山东度过的。在他“书劳十上”、两次干谒,求得京都小吏、道王府椽曹之后,虽已届不惑之年,命运却义一次让他赋闲齐鲁十二年之久。“块然独处者,一纪于兹矣”(《上兖州张司马启》),指的就是这段生活。
  这是骆宾王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在此期间,他来到德州,游了一些地方,结交了高四这样的新朋友(尚不知高氏名讳。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是景县人,景县当时为德州属县,高适之祖高侃为高宗朝名将,与骆氏大略同时。高侃的族人当不在少,高四或许就是其一。偿如此,高四或许就是高适的族祖一辈。),留下了描写林泉生活的优游闲适,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概的著名诗篇《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这是一首前有二百三十余言序文、正诗四十九韵的长篇讵制,是足可与堪称绝唱的《帝京篇》比并的名篇。
  序文是这样的:
  夫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书有不得尽言,言有不得尽意。【开头引用予夏《诗序》中的话,表述自谦之意:深以自己情深辞拙为歉,担心粗劣的诗章不能充分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珍视,不能表达对高四的敬佩之情。】仆少负不羁,长逾虚诞。读书颇存涉猎,学剑不待穷工。进不能矫翰龙云,退不能栖神豹雾。抚循诸已,深觉劳生。【第二层宣示自己的学业根基,表露自己的求仕愿望:我少时颇有不羁之逸才,神童之美称;长大以后更是享誉乡里,名满儒林。虽然读书不精,却可博览群籍;学剑不工,也能谋略充腹。遗憾的是,我空有满腹经纶,却又进不能高飞戾天,以展雄才;退不能守拙远客,独善其身,——我多么希望能够求仕有途,宏图大展,可看看自己的实际境遇,只能是徒劳无得,光阴虚度!】而太夫人在堂,义须奉檄。因仰长安而就日,赴帝乡以望云。虽文阙三冬,而书劳十上。嗟乎!入门自媚,谁相谓言?致使君门隔于九重,中堂远于千里。【这一层集中抒发诗人求仕不遇的苦闷之情:虽然家有老母,我有侍奉晨昏的义务,可又觉得生逢盛世,更有应召赴试的责任。我本希望,几番扶策干谒,终会有个步入京城、效忠明主的机会,哪知道空怀东方朔那样苦学三冬的才学,反反复复地上书干求终成徒劳,终究得不到献身报效的际遇。唉呀,人们总会陶醉于自家的欢乐,谁又能关心我的苦衷!到头来仕途被阻隔于九重之外,殿堂又远在千里之遥。】既而交非得兔,路是亡羊。幸而敬止敝庐,朅来初服。遂得载披玉叶,款洽金兰。倾意气于一言,缔风期于千祀。【这一层集中交待了诗人与高四的结交过程:在我远离帝都之后,我自觉没有得兔忘蹄的幸运,只有歧路徘徊的苦悲。我庆幸自己的旧居聊可栖身,我何不陶冶性灵,开拓视野,做一番充实自己的工作呢?就在我退隐故里之前漫游齐鲁的关键时刻,天怜我孤,为我送来一位天作地设的挚友。我们意气相投,一诺重于千金,我们情感融洽,百代难遇一人。】虽交因意合,资得意以敦交;道契言忘,少寄言而筌道。【这一层申明二人友谊的思想基础:虽然交往本自情投意会开始,凭着真挚感情的交流又加深了情谊,本来信念的契合达到难以言传的程度,只言片语的传递就可以点明交情的实质。】是以轻投木李,以代疏麻。章句繁芜,心神愧恧,庶宏雅韵,伫辱报章。则凯紫耀连星,开龙文于剑匣;素辉亏月,领骊颔于珠胎云尔。【最后一层自愧地说,赠诗写得很杂乱,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只得寄希望于高四有个创造性的理解,果如此,那就是幸外之幸了:因此我写下这粗劣的木李之什,以代替璀璨的疏麻之章,呈现给朋友你。只是赠诗内容庞杂,不能尽意,我心里深感愧赧。谨希望朋友你有个较好的理解,权且当作能够表达我幸遇高人时的兴奋,感慨之情的诗章。果能如此,那可真是剑匣里抽出龙文剑,闪着金星的紫光,骊额中采得夜明珠,透着初月的素辉了。】
  全诗是这样的:
  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紫电浮剑匣,青山孕宝符。封疆恢霸业,问鼎竞雄图。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区。风烟通地轴,星象正天枢。【第一层说在大唐一统,威震八区的形势下,吴民赵士可以结为挚友:日观峰君邻着整个赵国,星临阁俯瞰着吴郡故土。鬲津河造就了一片沼泽,会稽山镇守着一座名都。南方的剑匣闪烁着紫色电光,北方的青山孕育着谋略图谱。赵君封疆,曾做过谋求霸业的美梦,吴王问鼎,曾描述扩充疆土的蓝图。现在,大唐一统,南北一体,域内四大归一,皇帝威震八区。天枢地轴,尽在掌握,吴民赵士,结为挚友。——日观八句,分咏南北,神光四句,统言一域】天枢限南北,地轴殊乡国。辟门通舜宾,比屋封尧德。言谢垂钓隐,来参负鼎职。天予不见知,群公讵相识。未展从东骏,空戢图南翼,时命欲何言?抚膺长叹息。【第二层主要是诉说躬逢盛世却不被知赏的苦衷:尽管天有南北之分,地有城乡之别,可在这寰宇一统的大唐帝国里,处处打开招贤迎宾的大门,人人都是德高望重的英杰。告诫姜太公一类的垂钓隐者,都应尽忠报国,成就伟业。我也久有此意,哪知道我的才学不为天子赏识,权贵们又怎么能识荐于我?不能驰聘骏马东奔的捷足,只得收敛鹏鸟南翔的羽翼。天命如此,还有什么可说?只能抚胸仰天,对空叹息。】叹息将如何,游人意气多。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泣魏伤吴起,思赵切廉颇。凄断韩王剑,生死翟公罗。【这一层说,我骆宾王虽则怀才不遇,却仍然意气昂扬,壮志不衰:叹息失望又有什么用呢,仁人志士总该是坦然面对波折。曾参躬耕梁山时的忧怨之曲啊,荆轲壮行易水时的伤别之歌!心忧魏国的吴起啊,怀念赵国的廉颇!不为牛后的韩王按创而起,不甘寂寞的翟公奋而张罗!——这些志士仁人都是我的榜样,我要学习他们,历经磨难而心志不衰,穷且益坚而超越坎坷。】罗悲翟公意,剑负韩王气。骄饵去易论,忌途良可畏!夙昔怀江海,平生混泾渭。千载契风云,一言忘贱贵。【这一层说,骆宾王穷困潦倒而心志不衰,在他悲苦无助的时刻,幸遇高人,结为密友:罗,可以理解翟公的志意,剑,可以传达韩王的节气。吞食骄君的诱饵,必然沉沦,充满猜忌的仕途,原可躲避。从前我空杯江海之志,却分不清黑白曲直。(事业不成,结友无望)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刻,我得以幸遇高人,一言定交,风云契合,无贱无贵,结下真挚的友谊。——这里的“忘贱贵”,应该是己贱人贵,是说高四不计贵贱之别,能够屈尊与自己交往。排除作者自谦的成份,由此可以猜测,高四的条件可能优裕一点,身份可能高贵一点。不是致仕的闲官,至少是个富足的书生,或是个能够理解作者的苦衷,却又爱莫能助、无力改变作者现状的同情者。】去去访林泉,空谷有遗贤。言投爵里刺,来泛野人船。缔交君赠缟,投分我忘筌。成风郢匠斫,流水伯牙弦。【这一层记叙了作者与高四的订交经过:在我无所施从,计无所出的苦闷时刻,我走啊走,希望到幽静的林泉之中找寻佳趣,无意间在那空旷的原野里遇到你这样的贤德之士。我向你投递了写有个人的姓名、郡望的名片,你引我登上了横陈荒渡的船只。作为纪念,你赠给我白质赤章的缟绸,表述心志,我竟选不出恰如其分的言辞。我赞叹你郢匠般运斤如风的工巧,你激赏我伯牙般高山流水的琴艺——我们二人虽是初识乍见,却象多年的至交一样融洽、默契。】牙弦忘道术,漳滨恣闲逸。聊安张蔚庐,讵扫陈蕃室。【这一层作为一个特写,形象地记录了二人交往的一个高超境界:密友们全神贯注、忘怀一切,高明的琴手再也弹不成曲调,他们情肆意地游荡在漳河之滨,优游自得,闲逸逍遥。蓬莱没人的张仲蔚式的穷庐,正是聊可安身的处所,经月不扫的陈仲举式的斗室,又何必精心打扫呢?——两人忘形尔汝,无话不谈,纵情地探付着横扫天下的道理,关系非常融洽。】虚室狎招寻,敬爱混浮沈。一诺黄金信,三复白圭心。霜松贞雅节,月挂朗冲襟。灵台万顷浚,学府九流深。谈玄明毁璧,拾紫陋籯金。鹭涛开碧海,风彩缀词林。【这一层集中赞美高四的人品与才学:高君你豪爽延客,亲切待人,无论显达隐逸,一律相敬如宾。你谨言谈,慎行止,片语至于三思,你讲信义,重然诺,一言重于千金。你有着霜下苍松那样贞雅的气节,你有着月中丹桂那样爽朗的胸襟。你的智慧万顷无碍,你的学识九流并存。你清心寡欲,谙熟毁璧可以止斗的故事;你崇经重道,深知籯金不如一经的理论。你精于章法,才思畅达如鹭涛荡开碧海;你工于词藻,文彰体美似彩凤点缀词林。——对新朋友人负与文品的激赏溢于言表。】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霞水两分红,川源四望通。雾卷天山静,烟销太史空。鸟声流迥薄,喋影乱芳丛。柳阴低堑水,荷气上薰风。【这一层浓墨重彩地集中描绘了夏日德州的美好景色,透示着作者漫游的恬情惬意:疏落的树林中星光与翠叶相互辉映,清澈的溪流旁,霞光更显得明净。光彩的霞光明净的溪水分占了一半红艳,潺潺的水流与汩汩的源泉四处交相沟通。漫卷的迷雾使天空更加幽静,销隐的烟霞使河流越发空明。鸟儿的叫声在草窝里流啭,喋儿的影子在花丛中翻腾。垂柳的阴影低俯着沟渠的水面,荷花的香气输入了和暖的香风。——夏日德州的美好景色,其可谓北国江南,作者不由已地引发了思乡的情思。】风月芳菲节,物华纷可悦。将欢促席赏,虚轸言归别。积水带吴门,通波连禹穴。赠言虽欲尽,机心庶应绝。潘岳本自闲,梁鸿不因热。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栖拙。【这一层说,在优游林泉,品享无尽游乐的时候,作者忽然萌发了归隐故里的幽思:在这花木繁茂、风月沾芳的美好时光里,世间万物都是那么令人陶醉、令人欣悦。每当我们亲密无间、欢宴畅饮的时候,我虽然不忍心遽然说出告别的薄情话语,我的心却是已飞回久违的乡国。那碧水迷茫的苏州的城门,那烟波浩森的绍兴的墓穴——那是我萦魂系心的故土啊,与你爱你的德州没有分别。临别赠言纵有千言万语,到最后还得概括一句:收回机心,不再巧取豪夺!潘岳已经欣享了闲居孤处的独得之乐,梁鸿也已另起炉灶,不再因袭趋热。隐居生活虽然箪食瓢饮,艰难困顿,却能够信守道义,享乐无穷,三个月的乡居体验使我深信,成功之道在于归隐守拙。——诗人来到德州之后短暂的乡居生活,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诀计放弃攀缘求仕的追求,而要象高四一样开始过一种隐逸生活。这未必是严肃的政治宣言,但至少可以看作对高四生活方式的肯定与赞许。】栖拙隐金华,狎道访仙槎。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野衣裁薛叶,山酒酌藤花。白云离望远,青溪隐路赊。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这一层似乎是归隐金华后的规划安排,其实正该是德州暂居生活的写真:我还是归隐到我的故乡金华去吧,在那里,我可以乘槎泛海到仙岛上去,访道寻仙。可以优闲地与牧羊人交往,可以从容地到百姓家游玩。可以象你一样种上百亩豆子,效法豆其的耿介,可以象你一样收获许多西瓜,品尝瓜瓤的甘甜。我还要裁取些薛叶做件朴素的衣裳,采摘些藤叶做些简便的酒馔。这里白云悠悠,无边无际;这里青溪潺潺,隐在路端。——那是一幅多么精妙的田园佳境!其实,这仅仅是我们德州生活的翻版——偿若你将来还能记得幽岩上采折的桂枝,还希望你能够时时摘取神麻洁白的花瓣:那是我们永恒友谊的见证与象征,那是永远难忘的纪念。——诗篇的结尾凝重隽永,情意绵绵。】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是题赠亲友的名篇,又是以德州为题材的历代诗篇中的名篇,是骆宾王送给德州的一份厚礼。骆宾王把当年的德州夏日风光描状得那么诱人,那么令今人神往,说明他对德州有一份情有独钟的深厚感情。这应该是我们德州人念念不忘的雅事。
  (作者系德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