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杂技团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148
颗粒名称: 德州市杂技团简介
分类号: J838
页数: 4
页码: 379-38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德州地区杂技团前身为“聊城地区杂技团”,于1958年在聊城市成立,属聊城地区文教科领导。它是由原东阿县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马戏团、德县(现陵县)杂技团,称6个半团合并组成的。这些团以前均是私人班子,1956年经过登记,其性质由民间职业团体改为集体所有制的团体。初建团时编制为140人。1959年9月,山东省杂技团成立,从聊城杂技团抽走一个队,共40多人,作为省杂技团的基础。1961年因行政区划,归德州行署文教局领导,改称“德州地区杂技团”。1993年,随地改市,德州地区杂技团改为德州市杂技团。运动结束后,绝大多数演职员参加演出。是年9月,又为南京军区的湖州市召开的党代会演出数场,获得锦旗。影片上映后,在全国影响较大。
关键词: 德州市 杂技团 简介

内容

德州地区杂技团前身为“聊城地区杂技团”,于1958年在聊城市成立,属聊城地区文教科领导。它是由原东阿县第一、第四、第五、第六(仅6个人)、第七、第八马戏团、德县(现陵县)杂技团,称6个半团合并组成的。这些团以前均是私人班子,1956年经过登记,其性质由民间职业团体改为集体所有制的团体。初建团时编制为140人。1959年9月,山东省杂技团成立,从聊城杂技团抽走一个队,共40多人,作为省杂技团的基础。1961年因行政区划,归德州行署文教局领导,改称“德州地区杂技团”。1993年,随地改市,德州地区杂技团改为德州市杂技团。
  主要演员:华科举、孙义臣、关启德、李凤兰、陈正祥、李连庆、张学照、王凤兰。教师:肖书忱。
  杂技团组建以后,即投入整风运动。运动结束后,绝大多数演职员参加演出。1959年初,活动在临清一带,后进入济南市大观园演出。同年5月,在济南珍珠泉礼堂,为来山东视察的朱德委员长演出,受到接见和好评。是年9月,又为南京军区的湖州市召开的党代会演出数场,获得锦旗。
  1962年4月,中国新闻社电影部拍摄《齐鲁英豪》,抽调杂技团演员张学照,参加拍摄了他创作的“多头水流星”;1964年春节在枣庄市演出,正值“学王杰”活动高潮,杂技团自编自演了学习王杰事迹的节目,受到观众的欢迎;1965年10月,在德州市下乡演出,自拉10辆地排车,每次开演前接军烈属、五保老人看演出,为房东挑水,打扫庭院,被群众誉为“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兵”;1968年“八一”建军节,被省命名为“山东省拥军慰问团德州第四分团”,到长山岛慰问海防战士。海岛上条件很差,演职员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共演出了50多场,还抽出许多演员为战士们缝补衣服、理发、修鞋,部队受到很大鼓舞,赠锦旗50多面;1969年“八一”建军节,接受了地委分配的拥军慰问演出任务,赴齐河县舟桥部队和防化部队、商河县防空部队、河北省故城县飞机场等处演出15场,得到驻军和当地政府的好评。
  1970年,山东省抽调杂技团组成春节慰问团德州分团,由秦和珍、朗延芝带队赴徐州、连云港等地慰问部队,获赠锦旗30面,和部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长期保持书信联系;1971年,德州地区组织慰问团,赴昌潍地区慰问驻军6210部队和烟台地区驻军6037部队,演出30场;1972年7月,省文化局从德州地区杂技团抽调部分节目,到青岛市迎接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受到亲王和省领导的接见;同年8月,由德州地区组成石油工人慰问团,赴胜利油田临盘指挥部演出,后又去辛店胜利炼油总厂,为欢送阿尔巴尼亚工人代表团回国,演出16场;1973年10月,在青岛演员俱乐部为外国海员演出两个多月。总计接待外宾万余人次,召开座谈会50多次。1974年3月,又在青岛市海员俱乐部演出,接待外宾5000多人次,并多次到海岛为部队演出。《青岛日报》报道了杂技团在海岛演出的先进事迹。
  1980年春,德州地区杂技团应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邀请,协助拍摄彩色故事影片《红牡丹》,影片中3个角色即红牡丹、五龄童、九月菊,在一场马戏表演中,由杨秀华、杨惠萍做红牡丹的替身,吴宝森做五龄童的替身,杨惠萍做九月菊的替身。表演矫健、优美、和谐。拍摄过程中,正值杂技团在上海市复兴公园演出,全团全力以赴,服从拍摄,整个拍摄工作配合得力。影片上映后,在全国影响较大。
  为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德州市杂技团积极开拓国外演出市场,先后到美国、德国、葡萄牙、波兰、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进行商业性演出,受到国外观众的高度赞誉。如:1995年三四月份一行23人在日本琦遇县久喜市演出18场,获圆满成功;1997年4~11月份主要演员赴德国、波兰演出7个月,达300多场。
  德州地区杂技团40多年来,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的主要城市和海内外,特别在东北三省颇有影响。多种报刊曾分别报道过德州地区杂技团的演出实况:
  1973年2月5日,《大众日报》第三版报道题为“杂技艺术的新风姿”,附剧照6张;
  1979年6月23日,《吉林日报》第三版报道题为“高超的技艺,精湛的表演”;
  1979年6月25日,《长春日报》报道“杂技之花并蒂开”,附剧照3张,速写“空中飞人”一幅;
  1979年8月21日,《鹤岗日报》第一版报道题为“德州杂技团来鹤演出”;
  1980年4月15日,《解放日报》第二版刊载题为“精彩马术,难得一睹”;
  1980年5月22日,《江城日报》第三版刊载题为“精湛的技艺,优美的造型”;
  1980年8月31日,《包头日报》第二版刊载题为“惊险绝技,妙趣横生”;
  1981年7月21日,《沈阳日报》第三版报道题为《协助拍摄〈红牡丹)的马戏团来沈公演》。
  经常演出节目及表演者:
  马术表演者:任学峰、吴宝森、陈大成、杨秀华、王春梅等;
  钢丝表演者:苑书赞、李广兴等;
  魔术表演者:关启德、陈静兰、曲孝儒、李国志、宋万琴等;
  排椅表演者:陈大成、陈大兰、秦忠清、董文斌等;
  小武术表演者:陈大成、张庆河、陈大兰、郭占宽、于长州等;
  狮舞表演者:马殿德、陈大兰、陈大成、于长州、郭占宽、张庆和等;
  口技表演者:张学照、郎延芝、陈大成;
  秋千表演者:马红吉、路来刚、李书堂;
  车技表演者:赵卫民、陈大兰等。
  1985年,杂技团参加山东省杂技调演获奖节目:
  钢丝表演者李广兴获三等奖。
  秋千表演者马红吉、中来刚等5人获二等奖。
  车技表演者赵卫民、陈大兰获三等奖。
  (作者单位:市文化局)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佟凯
责任者
孙朝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科举
相关人物
孙义臣
相关人物
关启德
相关人物
李凤兰
相关人物
陈正祥
相关人物
李连庆
相关人物
张学照
相关人物
王凤兰
相关人物
肖书忱
相关人物
1973年10月,在...
相关事件
1973年2月5日,...
相关事件
1979年6月23日...
相关事件
1979年6月25日...
相关事件
1979年8月21日...
相关事件
1980年4月15日...
相关事件
1980年5月22日...
相关事件
1980年8月31日...
相关事件
1981年7月21日...
相关事件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