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冰雪志凌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121
颗粒名称: 珠峰冰雪志凌云
其他题名: 对王立民同志西藏工作的回顾
分类号: K827
页数: 6
页码: 275-28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珠峰冰雪志凌云对王立民同志西藏工作的回顾情况。
关键词: 王立民 西藏工作 回顾

内容

王立民同志1926年1月生于山东省陵县滋镇乡小蔺庄,1945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陵县四区、五区金库干事,匡五县(现陵县)罗院区粮站站长,陵县政府财政科科员,渤海支前司令部西线运粮站副政治指导员,陵县政府干部科科员,陵县民政委副书记,馆陶县委书记;西藏日喀则地委监委副书记、副主任、纪委书记,自治区常委纪委委员,山东省德州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1985年4月离职休养。
  农历7月15日,在我国传统的习惯中,是人们向已故先人祭祀的日子。或许是一种巧合,正是这一天(1998年9月5日)上午10时,来自省、市、区、县和聊城市、河北省馆陶县等地的几百名同志在肃穆、低沉的哀乐声中向原行署副专员王立民同志的遗体告别。许多老同志都十分惋惜,泣不成声。事后,我们曾到他家向其夫人郝长清同志问安,嘱其节哀保重。她既悲痛又十分冷静地说,组织上对立民同志一生给了充分肯定,我感到欣慰。
  我们与王立民副专员相识是1979年5月。这年4月下旬,我们和山东大批人员一起赴藏,5月1日到达青海格尔木。王立民、郝长清夫妇到接待站迎接,并接见了德州籍的同志。次日下午长清同志又驱车赶来,将周庆芳、许焕玉、郭其礼、唐大荣等同志接到他家作客。当时王立民同志任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正厅级单位)副书记、副主任,长清同志在办事处商业服务社任书记。尽管我们与他老两口素不相识,但他们那种朴实、热情、诚恳、豪爽的话语,使我们一下子象回到了自己的家。经过近10天的颠簸,纵驰满目荒凉的柴达木盆地,在日驱八百里,口干腹饥的情况下,目睹丰盛的酒肴饭菜,都有一种千里遇亲人的感觉。立民、长清夫妇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西藏、青海的气候特点、生活条件、工作环境、风土人情等情况。立民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到西藏工作与内地难以相比,要很好注意民族政策、边境政策和军民关系。在谈到气候和生活条件时,他说既不要担心害怕,也不要无所谓,过于担心害怕会造成思想上的压力,抱无所谓态度,不注意休息,活动量过大,容易引起高原反应,落一身毛病。要沉着气,别着急,慢慢适应。他特别强调,生活上不要嫌脏怕臭,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保证不了营养,会把身体搞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藏族同胞吃的牛羊肉哪怕是生的,吃的糌巴团哪怕脏点,喝的酥油茶有些膻味,也要该吃的吃,该喝的喝。立民同志讲的很多,很具体,也很生动。这些经验都是他的切身体会,十分可贵,我们听后都感觉心里热乎乎的。
  到西藏后,在日喀则我们共同拜访了地委常委、秘书长秦加甫和组织部闫部长,后来我们还分别见到了和立民同志一起工作和生活过的徐永昌、张让三等同志。说起话来,这些同志对立民同志都赞不绝口,十分敬佩,称赞他工作积极,任劳任怨,作风正派,待人诚恳。立民同志1963年在聊城地区馆陶县(现属河北省)任县委书记,组织一声令下,他三天时间安排下四个孩子,告别了父母,与妻子一起进藏了。到1982年6月内调,在西藏工作长达20年之久,曾任日喀则地委委员、地监委副书记、仁布县委书记、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副书记、副主任等领导。他在地监委工作时,正值达赖喇嘛叛逃和中印边界反击战后不久,西藏情况相当复杂,各种矛盾蛛网交织,各种人物充分表演,各项建设百事待举。但立民同志始终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分为二地分析和处理问题,从不上纲上线。他十分注意团结藏汉干部群众的大多数,经他处理的案件都有根有据,有理有节。立民同志任仁布县委书记期间,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十分注意解决藏族同胞衣食住行中的实际困难。他常说,“西藏情况特殊,要用特殊办法解决西藏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向县委汇报”。西藏交通不便,路途遥远,下去一趟很不容易,没有说办就办的作风,藏族同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立民同志所在的仁布县海拔4000多米,山高壁峭,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开始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牦牛和马匹,他曾几次从马背上摔下来,摸摸伤处,打掉泥土,整理行装和同志们继续前进。1973年他从县到区社,因翻山越岭,道路坎坷,乘坐的北京吉普在一拐弯处翻在坡下,幸好被一块巨石挡住,虽身受伤,但保住了生命。事后他还风趣地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1974年西藏自治区党委考虑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决定调王立民夫妇到格尔木办事处工作。格尔木是青海的第二大城市,是国内通往西藏最繁忙的青藏公路的中间站,西藏所需的建筑材料、生产资料、藏汉干部群众的生活用品,一半以上都从这里集中、储存、运往西藏。该处干部职工25000多人,是一个庞大的办事机构,六、七十年代西藏流传着“西藏形势好不好,就看汽车跑不跑”的说法。格尔木办事处可谓西藏的大后方、储备库、转运中心,也是大批汉藏干部群众进出西藏的交通枢纽,工作量很大,任务相当繁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几年里,立民同志思想解放,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各项工作开展得很好,格尔木办事处成了西藏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北坡,柴达木盆地南缘,海拔近3000米,同样是高寒缺氧,空气干燥,终年无雨雪。更为困难的是,通讯条件差,办事处是西藏自治区的直属单位,各种会议、情况汇报,立民同志必须亲赴相距1300公里的拉萨,沿途要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一路都是爬在高原上,滑在冰山下,钻在云雾中,冲在峡谷里。1972年春,立民同志奉命到拉萨开会,途中汽车轮胎爆炸,车身失衡,在砾石滩上打了几个滚。他将几个受伤较重的同志安排到医院后,自己带着头上的血疱,坚持赶到拉萨参加会议。这种情况对于年过半百的他来说,是毅力的考验,意志的考验,品德的考验,归根结底是对其党性的严峻考验。而他在这种考验面前总是无所畏惧,从容不迫。
  斗转星移,日月流失,到70年代后期,立民同志已在西藏待了十几个春秋,他已由进藏时39岁的大小伙子,变成了年过半百的老同志。高血压、心脏病渐渐浸入他的肌体,与他一起进藏的结发夫人见他身体日渐消瘦,又考虑家中母亲已故,父亲年已古稀,还给他们拉扯着几个孩子,便悄悄与他商量调回内地之事。立民同志说,咱们来,是组织决定的,内调也要听从组织安排,向党提条件共产党员能张开口吗?于是他们又继续在西藏干下去。1982年立民同志已五十有七,长清同志也年过半百,组织考虑他们难以在西藏继续工作,决定调回山东。他被安排在我区任行署副专员,按照西藏的规定立民同志回来后,有半年以上的休假、疗养期。组织上已给他带回近2000元食宿费用,但他到德州地委报到之后,在没有休息、没有安排好家、暂住招待所的情况下,不顾疲劳走进了副专员办公室,担负起了他所分管的科教文卫工作,果断地将从西藏带回的上千元休养费和剩余的路费交给了行署财务。他在行署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基层,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真可谓“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这样不分昼夜地工作,超负荷地运转,使他于1983年7月7日在宁津会议期间突然瘁倒在讲台上。人们被意想不到的突发病状震惊了,幸好在座的是卫生系统的同志,经验多,处理得当,尽管是脑溢血,因抢救及时,而脱离了危险,并慢慢趋向好转。他身体一有恢复便不忘工作,对西藏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更是倍加关注。
  王专员在家是独子,他对父母百般孝敬。但为了革命工作,长期不在父母身边,进藏时干脆将自己的4个儿子留给老人照管。当时长子建军8岁,次子冠文7岁,三子陆军3岁,四子空军仅4个月。他一去就是7年,1970年初才第一次探家。72年在西藏接到母亲病故的电报,他坚持传达完自治区会议精神后再往回赶,等他回到家时母亲已埋葬了两个多月。几十年来,他舍家为国,公而忘私,将自身的利益置之度外,但他对同事、对同志诚恳、热情,对较年轻的同志更是关怀备至。由于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我们这些同志大都与他保持经常来往,对他很尊重,视他既是尊敬的领导,又是良师益友。1985年国庆节前夕,在他家聚会时,其礼同志赠立民、长清夫妇一条幅:“珠峰冰雪志凌云,喜山飞瀑壮士心,昔日风华献屋脊,而今老骥励后人”。立民同志笑了,并说过奖了。其实这决非褒奖之词,只是表达了大家的肺腑之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20年却是极其漫长的岁月。立民同志在西藏工作的20年,占他生命的近三分之一,占他工作历程的二分之一,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而他在内调时,又将自己的四子王空军留在西藏部队,长期在边防哨所持枪站岗,保卫着祖国这块神圣的领土。真称上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啊!他的实际行动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立民同志,几十年来,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党的事业、为西藏建设做出的贡献,难以用文字来表达。他干得很潇洒,活得很值得,但他的日子过得一直很累很累。调回内地本应干几年工作之后,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但他却很快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十几年来一直是百病缠身,难以自理,最后六、七年间,一至目不视路,足不出户,在他70岁之时,竟然应了“自己去”的俗语,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带着一颗真诚善良之心,悄悄而豪迈地走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怀着崇敬而沉痛的心情祝他在另一个世界里安祥长眠,好好歇息。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蔺善宝
责任者
周庆芳
责任者
许焕玉
责任者
张洪文
责任者
鞠传军
责任者
贾震绪
责任者
唐大荣
责任者
郭其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立民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