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青春 闪光的年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120
颗粒名称: 战斗的青春 闪光的年华
其他题名: 记优秀共产党员戚烽烈士
分类号: K827
页数: 8
页码: 267-27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战斗的青春闪光的年华记优秀共产党员戚烽烈士情况。
关键词: 优秀 共产党员 戚烽

内容

每逢路过武城戚庄村时,公路西侧田野里的一尊一米多高的墓碑便映入我的眼帘,上写“戚烽烈士之墓”。这是哪时期的烈士……?好奇心趋使我对其家庭后人进行了访问,一本厚厚的发黄的日记我反复地翻阅着……。
  一、受党的派遣
  戚烽是位英俊且很有文才的热血青年,生于武城戚庄。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17岁。他在山东省十二中学(聊城)读书。听到日寇打进中国、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丢下大片国土逃跑的消息,胸中怒火燃烧。中学尚未毕业就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抗日活动,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抗日救国文章。
  1938年5月,冀南军区党组织派戚烽到武城发展抗日游击武装。他一回到家乡——武城戚庄,刚放下背包就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7月份就建立了武城县第一个抗日武装——戚庄游击小组。开始只有戚烽、戚平、小马三人,三支手枪(一只打不响),戚烽是区委书记兼任组长。
  1938年9月日寇占领武城后,烧杀抢掠,土匪杂顽也乘机捣乱,武城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戚烽目睹了日寇汉奸的暴行。决心迅速发展抗日武装,为受压迫的人民撑腰。他一方面积极地发动群众吸收贫下中农子弟,进步青年学生加入队伍,打土匪、除汉奸搞武器,一方面动员有武器的富户人家拿出武器。戚烽的父亲戚夯曾在旧政府任财政局长,为官清正,忧国忧民。日军占领武城后,他坚决拒绝到伪县政府上任,隐居故里,他说:“堂堂中国人岂能当汉奸!”戚烽见父亲有爱国正义感,就把党团结各阶层人士一致抗日的政策讲给父亲听,在戚烽的动员下,戚夯欣然表示:“家不要了也要抗日!”他毅然扔掉土地房产带着妻子徐株君参加了我党抗日队伍,并把自己私藏的一支橹子手枪交给了游击小组。把家迁到运河以西。1938年底队伍发展到20多人,6名党员。1939年3月,为发展队伍,戚烽、林绍顺、宋烈等9人来到五房头国民党顽军第八师,即张八师(师长张栋臣),打入敌内部,暗地宣传抗日,发动武装起义,不久被张八师司令部的国民党特务、参谋长王士甫察觉,密谋对其下毒手,戚烽闻讯立即通知同志们撤回戚庄。他召集分散的游击队员,把队伍拉到运河西活动,接连除掉10几个汉奸。1939年5月又扩队伍,改为冀南四分区武城独立营,戚烽任基干连指导员。他们积极展开抗日活动,割电线、破公路、除汉奸、反特、伏击日伪军,配合讨伐顽军石友三的斗争,有力地鼓舞了运河两岸人民的抗日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0年5月,武城县委、县府、公安局先后成立,戚夯任副县长。独立营改为冀南军区六分区武城县大队。军区又调来红军干部任县大队领导,戚烽任副政委(当时一元化领导,大队长和政委由县委书记和县长兼任),红军能征善战的光荣传统在县大队得到发扬。县大队又镇压了汉奸乡长戚士枝,配合正规军拔据点,炸碉堡,在运河里击沉敌人的汽艇,打得敌人恐慌不安。斗争中县大队不断壮大,发展到100多人,两个连。
  二、战斗中成长
  面对武城军民的抗日活动,敌人恨之入骨。日军在1942年4月29日对我冀南抗日根据地军区进行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之后,小扫荡、清乡不断,经常逮捕杀害抗日干部、群众,三里一岗五里一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公路沟墙成网,据点碉堡林立,武城境内炮楼达20多处,斗争更加艰苦。但是坚强的武城军民并没被吓倒。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武城县大队在“四·二九”战斗中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与敌人周旋,从南线突围,损失较小,经休整,迅速恢复元气,戚烽等大队负责人又率队投入战斗。他们在冀南军区、县委的领导下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总结经验教训,学习毛主席的《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文章,坚持游击战,使大家掌握“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的游击作战原则,在恶劣的形势下,武城县大队采用不同的形式,神出鬼没地袭击敌人,使敌人闻风丧胆。伪军们说:“谁不办好事,出门碰上小戚!”驻武城日军大队长中居少佐和伪县长吴寄朴十分恐慌恼怒,总想一口吞掉我县大队。戚烽和战友们也在战火中锻炼成长,县大队成了一支精明善战的队伍。
  三、日伪阴谋
  伪县长吴寄朴(31岁,武城四女寺五屯人)是个狡猾的铁杆汉奸,老牌国民党员,军统特务。他参加了励志社、复兴社、受过庐山特务训练,曾任国民党山东四区保安司令部中校参谋、德平警察局长、恩县警察所(局)长。他投靠日本人铁心反共。“四·二九”一战告密“有功”,更受日本人器重。他的狡猾在于常用我们的办法对付我们,如俘虏我党干部、战士先不杀死,反复劝降为他服务,他一面扩充伪军中队,一面施展特务本领,大搞情报网。在武城组织了特务组织——“剿共班”,40多人化装侦察,专门刺探我党政军情报。吴寄朴与中居经一番密谋后,定出二项罪恶措施,一是悬赏巨款捉拿戚烽(副政委)、杨广义(红军干部、副大队长)。二是广布特务,侦察我县大队的行踪。又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特务的刺探毫无结果,吴寄朴在县衙内,天天焦虑不安地踱步子,满脸沮丧,心事重重。1942年12月26日这天,日伪特务刘年方(武城老城镇人)来到吴寄朴门前说:“武城县大队正在徐窑征粮,戚烽和戚平带队,有60多人,晚上住毛店。”吴不由地切齿说道:“好哇,总算让我盯上了。……你赶快返回,盯住,事成后我一定重重赏你。”“是!”刘年方衔令而去。吴得到这一情报后如注兴奋剂,立即电告日军驻禹城总部司令山田,请求派兵支援。
  第二天凌晨,山田纠集了禹城、恩县、武城的日军500多人,伪军800余人带着一门迫击炮,两挺重机枪,七挺轻机枪,趁着雪夜分四路悄悄向毛店进发。
  四、血战水波
  这天,副大队长杨广义(红军干部)到冀南军区开会未归,只有副政委戚烽,县大队特派员刘振亚、基干连指导员林绍顺(老城镇林楼村人)、连长戚平(戚庄人)及队员60多人住毛店。
  夜深了,风未停,又下起大雪,毛店村外游动哨兵警戒着,村东南角一间土房里仍燃着油灯,奔波了一天的战士们抱枪合衣而睡。副政委戚烽疲倦地坐在炕上在灯下习惯地写着日记:“12月27日,阴冷,副大队长杨广义去军区开会未回,县大队会议开到深夜,大家集思广益研究如何度过难关等事宜,子夜,朔风怒号,天降大雪,战士们困顿劳累,已酣然入梦,此情此景,不仅想起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药用光了,仍咳嗽不止,这身体遭透了……”戚烽合上日记本,正想合目休息,忽听侦察员小刘喊“报告”,他闯进屋:“西南方发现敌情,四五百日伪军向我们开来”。戚烽命令:“继续侦察!”。他速喊醒基干连长戚平。军情紧迫,戚烽心里清楚,天要亮了,冬季的旷野,无任何屏障,不利隐蔽,敌众我寡,要突围只有借助水波的交通沟了。县大队60多人出毛店向北过杨庄,来到水波村的交通沟。天亮了,已看清四面均有敌人,知被包围了。
  交通沟一人多深,四通八达,沟边上有群众放的零散的坯摞子,戚烽一边思索突围方法,一边警惕地观察四周,突然发现在南边麦地里几百名日伪军正端着刺刀威胁着许多群众,用群众作掩护,向我逼近,情况非常危险!
  这时戚烽果断决定:“我带两个班留下掩护,戚连长带领其他同志立即沿交通沟向西南方向突围。”
  戚平含泪望着自己的好战友、好兄弟,忍痛服从命令。
  待戚平连长带大部分人突围后,戚烽、林绍顺等人从沟里爬上来,命机枪射手戚宗路把唯一的一挺高德林造轻机枪架在东南角一道土坎上,战士们也都作好战斗准备。
  上午8时许,敌人近了,戚烽手中的驳壳枪一挥:“打!”向侵略者射击了第一发子弹。同时,机枪射手戚宗路和战士们已瞄准敌人狠狠扫射,敌人遭到突然打击,一片片倒下去。日军指挥官见此情景气得哇哇乱叫“巴格!”他一边叫着,一边拔出指挥刀,指挥一千多日伪军丢开群众,一齐向戚烽他们压过来。敌人在迫击炮、轻重机枪火力遮护下,来势很猛,炮弹在我战士们周围爆炸。戚烽见被敌人包围的群众跑散了,就命令林绍德州文史顺指导员带一部分同志向杨庄北突围;并叫刘振亚带着文件包从另一个方向设法突围出去,戚烽自己和机枪手戚宗路、排长张公平、班长谢武生带领一个班留在原地继续阻击敌人。此时,戚烽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战士们击退敌人一次次的冲锋。敌人死伤惨重,阵地前沿横七竖八地躺着日伪军的尸体,敌人暂退下去。双方枪声一停阵地上死一般的寂静。
  戚烽站起抖抖身上的雪土,看见小周正给小王包扎断臂,有些同志牺牲了还紧握着步枪,他想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地形对我不利,生死关头已到,便说:“同志们,我们县大队为抗日救国出生入死,打了无数胜仗,现在被敌人围住了,怎么办?”“决不当孬种,和鬼子拼到底!”“好,大家节约弹药,争取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中午12点,敌人分5路发起了第6次冲锋,炮弹在战士们身边爆炸,子弹雨点般袭来,射手戚宗路负伤多处,腿被炸断,肠子流出,还坚持用机枪猛烈射击,后来枪管打红了,子弹也光了,他就拆零件扔掉……。
  班长谢武生负伤昏死过去……他班的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戚烽腰部中弹,子弹也快打光了,通讯员小宋要背戚烽沿交通沟突围,戚烽坚决不肯。他把手枪(德国三透眼)、日记本、钢笔、文件交给小宋,命他立即设法突围,交给刘振亚同志。小宋犹豫:“…政委…”“服从命令,快!”小宋知道这是与政委的永诀,危急中挥泪告别。
  我们的枪声稀疏下来,敌人的枪声近了,敌人叫喊着四面围上来,50米、40米、30米……,日伪特务汉奸刘年方大喊:“戚烽,缴枪投降吧!皇军优待俘虏。”
  戚烽忍痛艰难地站起来,他黑发散乱,英俊的脸庞上满是血痕泥浆,大骂汉奸刘年方。敌人知道阵地上就剩他一人了,见他不开枪,知没子弹了,想提回去领赏,蜂拥上来,戚烽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举起步枪竭尽全力砸向一名日寇,同敌人展开肉搏,日、伪军怪叫着,几把刺刀同时刺中他,戚烽壮烈牺牲。
  与此同时,在杨庄北交通沟林指导员中弹倒进沟里。他的通信员戚宗正腹部中弹倒下,卫生员小李背上他在沟里抢救,一颗炮弹飞来两人倒在一起牺牲了。傍晚,战斗结束了,日伪军拉了三汽车鬼子尸体撤走,打扫战场时,又对我重伤战士凶残地用刀刺死,谢武生班长头部被鬼子砍了两刀昏倒在地,醒来后又装死和牺牲的战友们躺在一起,日本鬼子放出军犬嗅了三次没发现问题撤去了。天黑,突围出去的戚平连长等同志和当地群众来到戚烽牺牲的现场,见戚烽身上被刺七刀,大家含泪把烈士们的遗体用担架抬回附近村庄,通讯员小王把谢班长背到群众家疗治。
  水波血战,县大队基干连27名同志牺牲,5名同志受伤,是抗日时期连队受损失较大的一次战斗。英雄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地泣鬼神的悲歌。
  第二天,戚烽、林绍顺等同志壮烈牺牲的消息传遍了武城县。许多群众从几十里外赶到烈士坟地悼念。戚烽的父亲、武城县副县长戚夯听到噩耗,老泪纵横,挥笔为儿子写下了一副挽联:“对党对国对民族赤胆忠心,对父对母对人民尽忠尽孝”。戚烽牺牲时21岁。
  在全县军民为烈士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冀南军区第六分区和中共武城县委、政府追授戚烽“抗日英雄”、“党的好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许多老人和儿童也手捧松枝敬献在戚烽等烈士墓前,含泪致哀久久不离去。不久武城运河两岸流传着一首老人儿童都爱唱的歌:
  山东武城县,戚烽英名传。
  铁心为抗日,洒尽血和汗。
  中华好儿郎,宁死腰不弯。
  坚如顶天松,永立运河岸。

附注

注:解放后,汉奸吴寄朴、刘年方被我政府镇压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韩风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戚烽
相关人物
吴寄朴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