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同道合的人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112
颗粒名称: 志同道合的人们
其他题名: 宁津县委办公室往事回想
分类号: K295.52
页数: 8
页码: 227-23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中共宁津县委办公室始建于1956年6月,它的前身是县委秘书处。1952年秋,我从中共第七区委(保店区)调县后,除先后在县委整党办公室和县人委(政府)工作了短暂的时间外,到1966年春,一直在县委秘书处、县委办公室工作。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昔日宁津县委办公室的战友们,那风华正茂的身影,那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思想火花,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人情景,那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的同志友情,总是活灵活现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情况。
关键词: 宁津县 县委办公室 往事

内容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转瞬间,我离开故乡宁津县已经有三十四个春秋了。我怀念我的故乡,更怀念我那朝夕相处、志同道合的战友们。
  中共宁津县委办公室始建于1956年6月,它的前身是县委秘书处。1952年秋,我从中共第七区委(保店区)调县后,除先后在县委整党办公室和县人委(政府)工作了短暂的时间外,到1966年春,一直在县委秘书处、县委办公室工作。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昔日宁津县委办公室的战友们,那风华正茂的身影,那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思想火花,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人情景,那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的同志友情,总是活灵活现地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多么令人难忘的岁月啊!
  讲理想
  宁津县委办公室的同志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都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做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志间,虽然有职务高低、工资多少之别,但谁也不在乎这些。谁升了“官”,同志们就为他高兴,尊重他的领导,而升了“官”的同志,也不以为自己是“官”,就高人一等,摆官架子;谁提了工资,同志们都口服心服,感到理所当然,应该如此。在酝酿、讨论谁该提工资的时候,大家总是互尊互让,从未因为一级工资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人们一不想官,二不想钱,想的只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
  当时,在县委书记的倡导下,办公室里兴起了一股“投稿热”。上至办公室头头,下至研究员(相当于秘书)、办事员,都投入到这股热潮中来。小说是个人署名,其他稿件除了用联名、集体笔名外,极少用个人署名。那几年,向中央和省、地报刊投稿有数百篇,采用率在百分之八、九十。所得的稿费,除小说稿费归个人外,其他如新闻、通讯、论文、杂文等,稿费一律归公(后期,改为一半归公、一半归己)。稿费,由专人领取、保管。稿费的主要用途是:支付节日会餐费、给人们买点日用品、帮助有困难的同志解困、支援落后村等。这件事,也反映了人们“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的优秀品质。
  (二)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当时,办公室的绝大多数同志,是家属在农村的“单身汉”。他们家中有父母、妻子、儿女,需要去照管;即使家属在城里的同志,也有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可是,谁也没有因照料家务而影响工作。同志们大都是本县人,离家只有几里、十几里,最多也不过几十里。尽管老家近在咫尺,可谁也不经常回家,一般是一个月左右回家一趟。人们回家,一般是傍晚登程,次日早饭前后就回来;过年,也是腊月二十九下午回家,正月初二回来;有时遇有紧急任务,到了腊月三十下午才回家,正月初一上午就回到机关。从家回县时,如果遇上下雨天,同志们就把自行车撂在家里,踏着泥泞的路,步履艰难地走回城里。一件事、一桩桩事实说明:只要有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人们不仅能够做到先公后私,还能做到公而忘私哩!
  (三)自觉经受困难的考验。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是把困难藏在心里,不知在暗地里闯过了多少道难关。在经济困难时期,同志们的家属在挨饿,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人们晚上饿了就熬点盐水喝、煮点胡萝卜吃,就连一个小高粱穗也煮着吃了。同志们下乡蹲点,与群众同舟共济,有的因吃“瓜菜代”,得了严重的浮肿病,也不下“火线”,硬是撑到春节才回来。就是这样,可谁也不怨声载道、牢骚满腹,谁也没有动摇共产主义信念,仍然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
  (四)甘当无名英雄。办公室的同志,为着国家的兴旺,人民的幸福,总是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谁也没有感到枯燥无味,谁也没有“这山看着那山高”,大家总是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可是,当他们看到自己起草的文稿变成铅字时,看到一件件稿件见诸报刊时,看到大会开得庄严隆重、圆满成功时,都感到无比的欣慰,都分享着紧张劳动之后的喜悦。甘当无名英雄,不能不被认为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具体体现。
  讲勤奋
  县委办公室是县委的综合部门,既管理政务又管理事务,既对内又对外,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的同志,所以能够较好地完成党所赋予的任务,正是因为他们发扬了党的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一)勤奋学习。办公室的工作涉及到多门学科,要求大家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而当时办公室的同志,大都没进过大专院校的门,多数是小学生,只有几个中学生。为解决这个矛盾,大家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尽上了最大的努力。那时候,人们的工资尽管很低,经济很拮据,但还是节衣缩食,尽量省出一些钱来订阅报刊,购买书籍;人们的工作尽管很忙,但还是尽量挤出一些时间来学习。同志们的桌案上、床头边、橱子里,放着一叠叠的报刊,摆着一摞摞的书籍,绝大部分是自己掏钱购买的。天刚朦朦亮,人们就起床,或自学,或集体学;夜深人静了,人们还在灯光下学习。同志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面逐渐拓宽,适应能力逐步增强,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二)连续作战。办公室的任务是繁重的,在办公室工作的同志是辛苦的。他们在工作中,只有认真负责,没有潦草从事;只有迎难而进,没有畏难退缩。他们一年到头,从来没有过个星期日,即是重大节日也很少休息,总是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地工作。搞文字工作的同志,伏案挥笔,绞尽脑汁,不仅从早忙到黑,“挑灯夜战”也是司空见惯的事。负责档案、收发、打字的同志,也时常通宵达旦,辛苦极了!
  这里,应当特别提一提机要交通班的同志们。他们除承担机关公务外,主要是负责县委与各区、社之间的文件传递工作。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这些同志出发,当天打来回,不在外边留住。夏天,他们顶着如火似焰的烈日;冬日,他们冒着呼啸凛冽的寒风,谁也不喊一声累,不叫一声苦。就是遇上黑云压顶、大雨滂沱、大雪纷飞的天气,也是照常出发、赶路、回归,决不犹豫,毫不动摇。他们奔波在坑坑洼洼的土公路上和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日行百多里。在我国历史上,“禹王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成为美谈。机要交通班的同志,在出发的时候,经常路过家门,何止“三过其门而不入”呢!
  (三)精益求精。这是办公室全体同志的共同特点。负责文字工作的同志,深思苦虑,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竭尽全力地撰写好文稿。有些时间性不很强的文字材料,同志之间,你写的请我改,我写的请你改,这样的文稿,与
  其说是那位同志之作,倒不如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事其他工作的同志,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从不马虎。这种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也是值得称道的。
  讲廉洁
  廉洁奉公,是共产党员的美德,也是党委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恪守的准则。在我的记忆里,宁津县委办公室的同志们同县委机关全体同志一样,都能把廉洁奉公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这里,只说几件事作为例证。
  (一)下乡吃派饭。办公室的同志,下乡的机会较多。每次下乡,都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房东出于对干部的爱护,尽管自己省吃俭用,但总想让我们吃得好一点。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讲明道理,婉言谢绝。离村回县时,房东执意不肯收粮票、饭费,同志们就把粮票、饭费偷偷地扣在茶碗里,藏在被窝里。不仅如数交足粮票、饭费,还时常多交一部分。人们住在房东家里,把房东家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水缸的水灌得满满荡荡。干部与房东如同“一家人”,关系非常密切。一些房东,我们较长时间不去,他们就到机关上看望我们;有时,我们到别处出发,也绕道而行,去看望他们。办公室的同志,谁下乡多,谁在农民中结交的知心朋友就多。
  (二)谁陪客谁拿钱。省、地工作组和报刊记者,与办公室接触较多。当时,对这些同志没有特殊招待。即使有所表示,如看戏、看电影等,也是谁出主意、谁领头作陪,谁拿钱。陪着客人吃饭,都是按标准交饭钱。谁请客,更是谁拿钱了。陪县委的客人吃花生,也是把所用开销分成若干等份,由每个人均摊。可谓:“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三)自觉节约办公费用。同志们节约办公用品,习惯成自然。诸如:起草文稿,把稿纸的正反面都利用起来;记录本直到用完最后一页,才去领一本;蘸水笔尖用了又用,一直用到没法再用了,才换新的;用过一次的信封,也常常是翻过来再用;等等。同志们把节约一张纸、一个记录本、一个笔尖、一个信封,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讲友谊
  在整个办公室里,洋溢着融洽、和谐、友谊的浓厚气氛。把同志间的关系,说成是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一点也不过份。
  (一)坦诚相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多么好的同志,也有缺点和不足,而且往往是“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大家认为:在政治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在党的小组生活会上,同志们认真坚持“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指名道姓,直言不讳,你指出我的缺点,我指出你的不足,既严肃认真,又和风细雨。人们非但不认为是谁找谁的别扭,反而觉得这是同志间的亲切关怀、热情帮助。有时候,有的同志没有人给他提意见,他还再三请求大家对他多提批评帮助。我记得,有的同志曾吐露过这样的肺腑之言:“党内真好啊!你有一点缺点,也给你提出来。”每次生活会之后,大家的心里总觉得热乎乎的。同志们还能经常谈心、交心。有时候,在某些同志之间有了隔阂,不是办公室头头的第三者,就自动请双方互相交换意见。这对沟通思想,增进团结,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精诚团结。同志们都能自觉地做好团结的工作。大家同心同德,互尊互让,严以律己,宽厚待人,成了一种风尚。整个办公室,可以说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
  (三)真诚合作。办公室的工作虽有明确分工,但有些任务需要“一家人”齐动手,才能按时完成。每遇到这种情况,大家不管是分工什么工作的,都是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勇挑重担。比如:在突击制发一份文件的时候,办公室研究员分题起草,头头修改(也常起草),书记审定,打字员打字,档案员、收发员校对、印刷(谁有时间谁干),大家一起装订、分发,炊事员做夜餐,通讯员也跟着忙活,常是点上汽灯,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同志之间,在日常工作中,也是你帮我,我帮你,没有份内份外之分。如果说,办公室工作有什么起色的话,那绝不是哪几个人的功劳,而是在县委领导下,办公室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同志们的友谊是深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办公室的大部分同志留在了宁津,有的调到了沧州,有的调到了德州。起初,宁津的同志们,每年正月初五到德州来,正月初八到沧州去,沧州的同志们也来德州去宁津。后来,改了一下,今年去宁津,明年去沧州,后年到德州。以此类推。这样,持续了十四、五年。同志们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有集体作小诗为证:“当年战友聚宁城,而今别离在西东;天各一方心相系,日久天长情更浓。”互通电话和个别来往,也是不少的。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去年大家在宁津商定:从今年开始,采取“一个宗旨”(把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友情继续保持下去)、“两个不变”(同志间的关系、感情不变)、“三个不定”(来往的时间、地点、人员不定)的办法,来加强联系,增进友谊。
  写到这里,那几位县委书记的平易近人、笑容可掬的面孔,又在我的眼前闪动起来。县委书记们,对办公室工作的要求是严格的,领导是具体的,但从不居高临下,摆“官架子”。他们与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学习,一起研究起草文件,一起下乡蹲点、调查,一起过党的组织生活,一起散步、聊天。在你加夜班的时候,他会敲打你的窗户,关照你早点休息;在晨曦微明之时,他也会把你从酣睡中唤醒,去早操,去学习。在党的小组会上,县委书记和同志们一律平等,谁也不讲情面,互相开展批评。在讨论、研究工作时,他们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素日,他们善于发挥办公室的助手、参谋作用,注意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就连机要交通员的建议也曾被县委批转过。在同志们卧病在床的时候,他们会到你的身边,问这问那,关怀备至。那还是在干部实行供给制的时候,县委机关没有餐厅,除了冬天以外,大家习惯在院里围成一个圈儿就餐。这时,县委书记就把他的“中灶菜”放在中央,叫大家吃;然后,他再吃人们的“大锅菜”。在县委书记的眼里,我们既是他们的下级,又是他们的战友;在我们的心中,县委书记既是我们的领导,又是我们的同志。这是多么深厚的同志之情啊!
  就此搁笔吧!
  (2000年8月修改于德州)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德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