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模风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106
颗粒名称: 英模风采
分类号: K827
页数: 22
页码: 197-21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德州市英模风采情况包括在黄土地上铸就的辉煌——记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十大企业家苏寿堂、长风破浪正此时——记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刘强、把一生献给党的卫生事业一记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赵桂芝。
关键词: 德州市 英模 风采

内容

在黄土地上铸就的辉煌——记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十大企业家 苏寿堂
  符立贵 葛浮生
  他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全部家当不足7万元的小农机厂,发展成为固定资产1.5亿,年销售收入2.3亿,利税2100万元的国家大型二档企业的集团公司,他的名字就叫——苏寿堂。
  1978年改革的春风刚刚吹起,年满26岁的苏寿堂当上了乐陵市寨头堡乡农机厂厂长。这也能叫一个厂?十几间破烂不堪的厂房,几十亩长满荒草的土地,由于管理混乱,50来名工人转来转去,生产产品不对路,大量产品积压,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缺钱、缺物、缺信息。百废待兴。苏寿堂面对充满灰败的场景,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他一头扎进灯光昏暗的小屋,七天七夜,绞尽脑汁,运筹谋计。他在思索什么,筹划些什么?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去开启一扇沉重的历史之门,这是一项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综合治理工程,他正在探索用改革的利刃割断那些消极依赖,墨守成规,疾贤妒能,任人唯亲……陈腐观念的束缚;用改革的巨斧去砸烂那口养谗喂懒的“大锅”和端习惯的“铁碗”;他正在铺开自己的抱负,把改革的设想一步步变为雄伟蓝图。
  出来了,在第七天的头上,在职工们期盼的目光下,他带着26种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表册走出了小屋:厂长组阁,奖勤罚懒,工资不封顶,奖金不封顶,一切以利润指标为前提等等,招招浓缩着他的意愿和激昂的拼搏精神。
  制度实施了,小厂象吃了灵丹妙药复苏了,企业走出了亏损的泥潭。改革使苏寿堂以企业家所具有的胆识和魄力,迈出了他创业的第一步,工人又重新拿到了工资,脸上露出欣喜与赞叹的笑容,而苏寿堂却又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安排着企业发展的前景。
  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企业家,他要策划着企业跨上飞驰的骏马,与时间赛跑,把时间变成黄金,让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1980年,苏寿堂看到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鲁西北地区棉花喜获丰收,收购这些棉花需要大量的帆布,通过市场调查,他做出果断决策,农机厂转产帆布,组建起鲁北第一家帆布厂。
  对这个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这一果断决策使企业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要生产帆布,一没有设备,二没有厂房,三没有人才,然而,这一切没有把苏寿堂压垮,而使他更加坚定了信心。没有设备,他亲自跑到郑州厂家联系购买并押车回厂。没有厂房,实行建筑招标,在9天内完成。没有人才,他选派部分职工外出培训,聘请来了退休的老技工……,一切都在高速运转。
  奇迹出现了。从购买设备到第一批帆布问世只用了28天,投产7个月,收回了全部投资。由于产销对路,企业的经济效益急剧递增,到1986年,企业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固定资金300多万元,年产值1284万元、利税140万元的国家中型企业,工人工资比1978年增长了4倍。
  但这不是苏寿堂所要达到的目的,他有更新、更高的目标,他要创出一流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快速膨胀,向集团化发展。1986年投入2800万元,建起6万纱锭规模的棉纺厂;1992年投资300万元建起年产1140吨缝纫线的制线厂;1996年投资500万元建起年产3万打针织内衣、10吨坯布的针织厂,并组建了山东华乐集团。同年,企业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大型二档企业。
  1998年,苏寿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乐陵市率先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对干部队伍实行考核测评、演讲竞聘制,形成了工作靠能力,岗位靠竞争,报酬凭贡献的人事管理机制,使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改制后的棉纺厂万锭可比用工238人,比中纺部的一档用工标准少用44人,改制当年,集团公司的利税比1997年增长31%,股金分红率达30%。8月,公司斥资4000万元对棉纺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10月,又投资2000万元新上热电联产项目。1999年11月,棉纺厂顺利地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同时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今年年初,棉纺厂的技改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毕投入运营,热电厂也发电、并网成功,为迎接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年来,苏寿堂带领的华乐集团一直在阔步前进。他们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尽管在前几年我国棉纺行业都处于低谷,有些企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而苏寿堂和他的华乐集团似乎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从1992年至今,产值、利税连年以18%、21%的幅度稳步递增,1999年的利税比1998年增长38%,连续16年上缴税金占乐陵市财政总收入的10%以上,从1980年至今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7870万元。
  企业能长期保持稳定高速发展与苏寿堂善于决策,精于管理是分不开的。“管理,是不投资就见效益的学问”,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1987年,苏寿堂受团中央委派去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企业管理研修。1988年回国后,他将在日本学得的企业管理经验与华乐集团的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独具特色的“企业利润预算管理”法。
  提起“企业利润预算管理”,苏寿堂介绍说:“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企业管理的实践提出‘利润是硬道理’,也就是把企业管理的目的看作是为了利润目标的实现,由此,我们提出利润预算管理。所谓企业利润预算管理,就是运用预算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它以利润目标为出发点,对企业实现目标所涉及的纵横各个方面都制定出详细的预算指标,将这些预算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分厂、部门、车间、班组和个人,使人人肩上有指标,又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使项项指标联收入,整个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的利益共同体,充分挖掘出企业的资源潜力,使存量资产发挥最大效应,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创造出最佳利润值。”
  华乐集团实行利润预算管理以来,产品单位生产成本每年都降低8%以上,1999年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86年提高了62%,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实现利税2100万元,员工工资比1986年提高了5倍。
  高起点,大投入,这也是苏寿堂使华乐集团快速膨胀发展的另一个超人之处。自1991年以来,华乐集团每年的机改投入都超过1000万元,先后从日本、意大利购进居世界先进水平的纺纱设备,使只生产普梳21支和10支的低档棉纱产品改为以生产精梳40支纯棉纱为主导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先进的技术、严格的管理,生产出了质量过硬的产品。1996年,精梳40支纯棉纱被评为山东省质量免验产品;1998年,精梳32支纯棉纱被山东省评为向全国推荐的纺织针织用纱十大品牌之一;1999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同时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精梳纯棉纱产品在山东省的市场占有率达15%,今年年初已打开国际市场,走出国门;新产品氨纶纱一投放市场就成为抢手货;帆布产品也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
  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整体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全体员工的业务素质又是苏寿堂保持华乐集团永立不败之地的精典之作。华乐集团的领导班子平均年龄38岁,大专以上学历占71.4%,董事长兼总经理苏寿堂是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领导集体在苏寿堂的带领下,运筹着企业的发展,驾驭着企业的命运,抓住了一次次机遇,培植起了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1989年以来,苏寿堂在华乐集团内部广泛开展了改善提案活动,并设立了改善提案总经理奖、优秀奖,鼓励干部员工对企业的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改善性建议,依次推动企业管理和技术的进步,使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都能参与企业管理。开展改善提案活动以来,公司每年都收到改善提案800余件,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万元。1996年,他又号召员工每年读2本书,并挂靠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经济学院等高等院校培养高级管理人才;1997年又选派2名管理人员去日本、美国深造,进行工商管理高级培训,寻求世界前沿的管理科学。学习型组织的创立,使干部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得到了不断地更新和提高,适应了市场竞争的需要。1997年,他在集团成立了物价管理委员会,对所有购销物资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统一比价管理,对产品、物资制定最低保护价,对购进物资实行货比三家,制定最高限价,堵塞了购销环节中的漏洞,促进了购销人员的廉政建设。仅物资采购实行的货比三家管理,每月就节约10万多元。
  企业发展了,苏寿堂没有忘记家乡的经济建设,自1980年至1999年,华乐集团累计向国家交纳税金7870万元,苏寿堂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为寨头堡乡铺设柏油公路20余里,修建了一所敬老院、3座扬水站,架设了30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1996年苏寿堂将政府奖给他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建立教育基金,3年资助了38名贫困大学生。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苏寿堂也由农机厂的一名工人成长为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由一名中学生成长为经济学博士。1998年,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对中国留日归国研修生回访,在听了苏寿堂及华乐集团的发展时,亲切地握着苏寿堂的手说:“你不仅是中国的劳动模范,也是中国研修生的模范。”几年来,华乐集团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单位”、“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山东省计委计划单列企业”、山东省农行“AAA级信誉企业”、山东省工商联系统“优秀民营企业”。
  对苏寿堂来说,这是荣誉,也是华乐集团和他个人成长的记录,但他的目标远不是这些,他正带领着华乐集团2300名员工向着在我国棉纺行业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文明、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效益的目标冲击,他要在这黄土地上,在新的世纪铸就新的辉煌。
  长风破浪正此时——记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刘强
  李忠旺
  在德州各界、在全国各地的同行中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人们争相传说着他的故事。这个人的名字叫刘强。有人说:“刘强是一位出众的企业家。”还有人说:“刘强是一匹拉大车的千里驹。”……
  刘强本人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干事业要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火烧眉毛’的紧迫感,‘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他正是以这样的精神理念,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勇敢地劈波斩浪、扬帆远航的。
  启航
  1991年10月19日,刘强走进了新华社新闻大厦,“’92鲁北图书交易会”新闻发布会在此举行。台上的刘强春风满面,侃侃而谈。台下中宣部秘书长兼出版局局长高明光等领导同志和首都各大新闻媒介及35家大出版社的与会者凝神静听。当他向人们宣布1992年元月鲁北图书发行大厦开业,届时举办“’92鲁北图书交易会”的消息时,与会者震惊了。人们万没想到小书店竟有如此气魄。新华社的一位领导人这样说:“新华书店在我这里开新闻发布会,德州书店是第一家。”
  1992年元月,一座高七层、建筑面积达5600平方米、当时全省同行业最大的图书发行大厦在德州市中心拔地而起,成为德州市当时的一大景观。大楼竣工日期一天天接近,刘强高兴之余,他那颗不安分的心怎么也不能平静。他又失眠了,独自思考了很久,很多,他觉得应该利用大楼开业的良好机会来一个大动作,召开全国当年第一个图书交易会,让德州、德州书店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树立一个全新的形象。
  1992年元月,德州这块鲁西北古老而沉寂的土地沸腾了。当时的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赵含坤、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汪轶千、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车吉心以及省出版总社、省新华书店的领导亲赴德州。津、沪等全国11个省市,67家出版社、217家书店的1200余名嘉宾来到书香浓郁的古城。由德州市新华书店主办、被誉为1992年全国第一个图书交易会的“’92鲁北图书交易会”在这里拉开帷幕。德州人奔走相告,纷纷涌向市中心的图书发行大厦。交易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展订图书1.1万种,成交额达710万元,零售额35万元,创全国农村图书交易会新纪录。几乎在同一时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新闻出版报》、《大众日报》等十几家新闻单位都报道了交易会的盛况。德州市新华书店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鲁西北人民的心里。
  1992年,刘强再次进京,这次他走进的不是新华社,而是新闻出版署图书发行司,找的是王俊国司长。一见面,刘强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减少流通环节、社店联合建立图书批销中心的大胆设想和盘托出。这无疑是想闯“禁区”。没想到王司长态度很明朗:“你们大胆闯吧,年底我到德州总结经验。”刘强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回到德州便马不停蹄地着手市场的调查和反复论证。很快,全国地市级书店第一家较规范的批销中心——“鲁北图书批销中心”在德州诞生了。
  批销中心发挥区位优势,向周边辐射,它不仅进货快、折扣大、品种多、环节少、差错小、服务优,而且能及时反馈信息。批销中心成立一个月就进货91万元,销售68万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刘强的思路在发展,刘强的事业在阔步向前。1992年岁末,经上级批准,全国地市级新华书店第一家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集图书、音像批发零售和科工贸外向型企业于一体的大型二类企业集团——德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总公司正式成立。
  一年四个大动作,刘强和他的德州书店可真在全国出版界叫“响”了。
  负重
  刘强的四步曲,惊动了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发行司长王俊国亲自来到德州搞调研:德州的经验具有普遍性,具有推广价值。于是,1993年6月19日,新闻出版署一封公函发到德州行署,“要把德州新华书店作为首家全国图书发行深化改革试点单位”,请当地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这需要胆量和智慧,需要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刘强便是一位具有这种精神的领导者。当有些人喟叹“新华书店向何处去”,一味地抱怨“‘主渠道’被挤压、被冲击”的时候,刘强已谋算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做一篇改革的大文章,立志闯出一条旨在强化“主渠道”作用的图书发行工作的新路子。
  刘强在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方案。
  ——在企业内部结构上,形成“四个层面”。核心层:为德州市新华书店及直属的8家子公司。紧密层:为德州市所辖的10家县(市)新华书店。紧密层企业的人、财、物、进、销、存及干部任免都由总公司管理。半紧密层:主要是和总公司有产、供、销业务关系的企业。松散层:系与集团总公司有一般性经济和业务关系的企业。
  ——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实行“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和“财务下管一级”的办法,即“德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总公司”、“德州市新华书店”、“德州市图书音像发行公司”。这种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体制,有利于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检查,避免工作上的扯皮现象,有利于实行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和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企业经营体制上,实行“一企多制”、“一企多法人”体制。“一企多制”,即在集团总公司内部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股份合作制、联营制、合资制、租赁制、承包制等等。由于根据各子公司的资产规模、业务性质,采取了不同体制的经营形式,不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总公司还与各子公司签订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等有关合同,并定期按合同内容实行考核奖惩。“一企多法人”,即集团总公司的总经理是总法人代表,各子公司又有各自的法人代表。
  ——在企业营销体制上,充分发挥图书音像批销中心的作用。鲁北图书音像批销中心,直接与300多家出版社、书店、发行所建立了业务关系,经营范围辐射到山东、江苏、河北等10多个省市,减少了流通领域的中间环节,使进货时间提前了三个月。
  ——在经营思想上,确立了“主业兴、多业发、机制活、人心齐、效益好”和“立足德州、面向山东、打入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思想,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大力兴建各类专业图书室和发行网点,实施“121”书架工程,创办读者俱乐部,做到“科教兴德,图书先行”。
  ——在管理目标上,确立了“五个一流”、“三名三高”的标准。“五个一流”:“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效益”;“三名三高”:“名企业、名法人、名服务,高效率、高效益、高收入”。
  ——在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上,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分配按劳制。
  ——在发展战略上,制定了向以股份制为主体的一企多制和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迈进的奋斗目标。据此,他又创办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会”……
  刘强推行的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全国发行界引起很大震动和反响:1994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图书发行工作会议上,德州的经验被称为“德州模式”向全国推广;其特征是:①集团式发展,集约式经营;②一业为主,多业并举;③大批发,小零售,大市场,大流通;④实行科学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邓耘在考察之后评价说:“思路全新,体制全新,经营全新,面貌全新,创造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1995年,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于永湛率中科院、国内贸易部的有关专家、学者,在德州召开“全国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对德州书店的改革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全国发行界对“德州模式”更为关注。97年,河南商丘地区书店谭体英经理说:“去年3月27日,中共商丘地委宣传部秦部长亲自带队去德州学习取经,使我们深受启发。‘德州模式’完全适用于我们欠发达地区,决定按‘德州模式’成立‘京九淮海图书发行集团’,并与德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总公司结成友好店。”广西玉林地区店办公室主任史建峰介绍说:“通过学习德州经验,玉林地区店的图书销售额已占全自治区的四分之一。”
  他又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德州试点”变成了“德州模式”,并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开拓
  刘强认准了发展这个硬道理。他说,事业发展了,说什么也是有道理;把企业搞垮了,说什么也是没道理。于是,他又去开辟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及时地制定了发行工作重点转移的经营战略。
  德州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辖一区、两市、八县,总人口52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约占87%。农村是个十分广阔的图书市场。刘强上任后,适时地制定了“把发行主阵地由城市转向农村,图书品种由主要发行教材、教辅转到发行一般书上来”的经营战略。
  为适应这个“战略性转移”的需要,刘强下基层,搞调查,建网点,抓典型,把全市73家国有书店、272家集体书店和112家个体书店组织成发行连锁店,设立了900多个销售点,形成了以市新华书店为龙头,以县级新华书店为中心,以新华书店网点为骨干,以个体书店为补充的颇具规模的农村图书发行网。
  这不仅解决了农民购书难问题,而且也较好地克服了“主渠道”存在的“渠道淤塞,水流不畅”等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发行体制,延伸了新华书店的“腿”,将农民需要的图书源源不断地送到农家居舍和田间地头,缓解了农业科技图书的供需矛盾,受到农民兄弟的欢迎。
  他还积极开展“全民读书,送书下乡”活动。1995年夏津县新华书店在全县100个文明村和100个小康村建起了科技图书室,为广大农民学技术、用科技提供了方便。陵县新华书店为切实把一般书发行工作落到实处,开展了“建好图书室,用好科技书”活动,仅半年的时间就在全县建起了176个图书室,配备图书3296种、99071册,使更多农民念上了“致富经”。截止到1997年底,全市各县(市)共建图书室达3000多个,配书1.6万个品种、274.3万册。
  这些做法受到省市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有些做法在全省推广,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德州新华集团连续四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山东省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
  远航
  刘强在主业的征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他并没有停帆靠岸,而是继续远航,从本地区驶向青岛、驶向深圳,从本国驶向韩国、美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韩国外商林正男路过德州,与刘强坐在了一起。交谈中,林正男被眼前这位年轻人吸引住了。他对举手投足干净利落的刘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正男索性推迟回国航班,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德州市店。此后,林正男郑重向刘强表达了合资办企业的想法,并直截了当地说:“比投资环境,德州与东部沿海地区没法比,我看重的是你,觉得你是个干事业的人。”
  难得的机遇,刘强怎能轻易放过!他与林正男立即就合资立项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的洽谈,并亲自考察落实。1994年5月18日,中韩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就在签订合同后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到8月18日,总投资143万美元的(中韩合资)华林电子有限公司便正式成立并投产了。华林电子公司以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为主,在国际、国内市场前景广阔,突破了书店在饮食、服务及文具等相关行业内搞“三产”的旧有思路。目前,华林电子公司的电子产品被海关评为海关信得过产品,荣获美国博览会金奖。华林电子公司的发展,拓宽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产品已销往美国、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北京、唐山、苏州、上海、深圳、成都、连云港等地。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产值超千万,利税过百万的企业。另外,刘强还与有关单位合作在青岛成立了“青岛新联实业发展总公司”,在美国成立了“美国保丰商社”,在深圳成立了“德州市新华书店深圳经营分公司”等多家公司。1999年他又大展身手,搞了三个大动作:1999年初,为进一步开拓省外市场,加入了新华书店南北联合(桦甸)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公司号称全国图书发行行业第三世界联合体,有1000多个县级店及部分大中城市店参与,是一个很大的图书市场。新华集团仅投入5万元的股份,就加入了这个市场,其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图书推上南北联合体的市场。1999年上半年,刘强又与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北京睿智文化交流公司反复洽谈,考察论证了成立出版选题策划院的可行性,于7月18日成立了“北京远见选题策划院”。成立这个策划院的目的在于,摆脱出版选题与发行市场的脱节问题,建立一个以共同开发选题为纽带,使出版与发行优势互补,优化配置出版资源的新联合体,探索适应出版发行业发展繁荣的新路子。策划院在首都中关村注册,在长春、德州分别设立分院,这种选题策划与市场调研相结合、出版与发行相配套的科学运作方式,被国家主管部门领导称为全国出版发行业的新创举,为全国的出版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子。1999年,新华集团与中国少儿出版社发行公司、夏津县政府成功地对夏津造纸厂进行了纸业生产经营的合作。成立了中德夏津新华纸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德州新华集团、中国少儿出版社、夏津县政府分别以股份的形式投资进行生产经营,经过半年的努力,于1999年5月18日正式投产。实现了他所提出的“主业兴,多业发”的企业发展构思,也圆了他那“立足德州、面向山东、打入全国、走向世界”的奋斗之梦。
  新华集团已成为扬帆远航的一艘巨轮,1999年实现经营收入4.32亿元,创利税2263.3万元,固定资产达1.5亿元,是1992年建集团时的15倍,荣获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在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唯此一家,在全市也唯此一家。
  把一生献给党的卫生事业——记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赵桂芝
  滕显彬
  赵桂芝,女,1935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51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惨无人道地使用细菌武器,使我东北地区鼠疫流行。当时年仅16岁的赵桂芝正在长春市女中读书,她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响应祖国号召,到沈阳医科大学学习后,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疫区进行防病治病工作。1952年组织决定她到东北医士学校学习。55年毕业后,她服从组织分配离开了可爱的故乡,来到德州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1971年她被调到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任妇产科主任,199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
  “人民医生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全心全意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来体现。”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她时刻遵循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无论是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都一视同仁,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痛苦。
  有的病人找到家中,她就在自己的床上为病人诊治,做到有求必应。赵桂芝不仅认真负责地为病人治疗,而且积极地帮助病人解决困难。一次,驻地部队的几位军人匆忙地送来一位产妇。这位产妇是外地来部队探亲的,不料,双胎早产,赵桂芝急忙为她接生。之后,听说他们没有带生活用品,便急忙回家拿来碗筷和食物,产妇和部队的同志为之十分感动,连连称谢。经她医治过的人都说:“赵大夫是个好大夫,医德高,技术硬,找她准没错。”
  1976年,中国继续履行对坦桑尼亚的国际主义援助。赵桂芝奉命参加了援坦医疗队。8月份,她肩负神圣的使命,登上远航的飞机,来到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中国驻坦大使馆官员和坦方医疗部门官员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欢迎又一批中坦友谊使者的到来。
  赵桂芝一行七人被安排在基戈马(KIGOMA)省立医院工作,负责带坦方医官和诊治病人。
  刚到坦桑尼亚,首先碰到的是语言问题。由于随行翻译对医学术语掌握不够准确,给医疗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为了尽快闯过难关,她随身携带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常用单词,一有空,便不停诵读,同时还向身边的坦方工作人员请教。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她很快便能用坦桑语进行交流。同事们都十分赞赏她的刻苦精神和非凡的适应性,坦方人员也佩服地高翘大拇指。
  工作中,赵桂芝严格要求自己,靠过硬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坦方人的赞誉和尊重。每逢她出诊,病人排号用的小石子都排得很长;大家亲切地称呼她“妈妈赵”。两年中,她做了630例手术,其中有难度较大的子宫肌瘤、子宫破裂、阴道膀胱瘘、子宫脱垂等等。她刚到基戈马省立医院工作才两个月,一位原被确诊为肝硬化腹水的中年妇女,前来找她诊治,病人巨大的腹部导致行动困难。赵桂芝详细询问了病史,认真做了全面检查。她否定了原来的诊断,确定是巨大卵巢囊肿,为病人成功地做了摘除手术,取出了30多斤重的大肿瘤。喜讯传遍了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大家都说:“中国医术就是高。”病人高兴地流出了激动的泪花。
  有一次,她到县城巡回医疗,见到一位60多岁的男性老人,患急性尿潴留,导尿失败,痛得坐卧不安,医生无法处理。当时巡诊只有放射科、耳鼻喉科和妇产科,组长急得团团转。经与赵桂芝商量,并经她认真诊断,认为病人是淋病所致的尿道狭窄,导尿数次失败后,只好行膀胱造瘘术。那时没有外科医生,也无麻醉师,为了老人的生命,赵桂芝大胆地走上手术台为病人实施手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一次,一位妇女足月院外分娩一个月,腹部仍像7个月妊娠一样。当班医生按肿瘤收到病房准备手术,经赵桂芝仔细检查确诊为产气杆菌引起的盆腔脓肿。她耐心地给病人做后穹窿穿刺,抽吸脓汁。很快,包块明显缩小,病人出院了。这样大的盆腔脓肿在我国也是罕见的。
  非洲属霍乱病高发区,而坦桑尼亚尤为严重。为此,医院专门组织抢救组,赵桂芝也在其中。妇产科医生在当地特别忙,难产、产后出血的病人多,夜里经常有急诊,有时一夜就做3个剖腹产,白天还要照常看门诊、查房,很辛苦,对此,她从不叫累。一次,一位霍乱病人发生不全流产,大失血,情况危急。赵桂芝决定实施清宫术,为病人止住了血,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援坦两年中,赵桂芝抢救了大量危重病人,治疗了很多例不孕症,并对当地500例新生儿的体重进行了调查,发表了论文,受到坦桑人民的欢迎和尊重。她被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表彰为先进工作者,中国卫生部授予她“援外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回国后没几个月,赵桂芝又到省中医学院(西学中)学习。两年的学习生活十分紧张,她起早贪黑,刻苦学习,毕业时取得各科平均93.5分的好成绩,受到校方的好评。实践中她坚持中西医结合,受到群众的欢迎。1987年2月,一位23岁的初产妇,行剖宫产顺利娩出两个男孩后,突然血压、脉搏测不到,呼吸高度困难,片刻抽搐、昏迷,不省人事。赵桂芝判断为急性羊水栓塞。这种严重并发症起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80%以上,国内外报道抢救成活率很小。她立即积极抢救,并亲自守护,精心治疗。病人昏迷10余小时后清醒,产妇全家感激得热泪盈眶。这样的病人在该院得以抢救成功还是第一次。
  赵桂芝认为,做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必须掌握熟练的医疗技术。她尽管有学历、又进修过两次,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她并不满足,仍然带领全科同志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及医学研究,如“剖宫产术中放环肠线悬吊”、“胎盘血的临床应用”、“双氧水B超下子宫输卵管扫描”、“已婚妇女195人妇女病普查普治报告”、“胎心监护仪的临床应用”、“逍遥散在妇科的临床应用”等等。为此,妇产科年年被评为先进科室,她也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模范党员。她每年都要订阅大量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结合临床的实践经验,百忙中撰写论文,先后在全国及省、地、县发表交流学术论文30多篇。1990年2月,赵桂芝被地区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光荣称号。在全县开展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她亲自靠上,并主动实施手术,确保受术者安全,实现了万例手术无事故,受到卫生部、国家计生委的表彰。
  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赵桂芝时刻履行自己的义务,她不断地征求同志们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反映群众呼声。医院女职工多,孩子入园是个难题。而医院办的幼儿园条件差,只有一位幼儿教师。她主动找到院领导商讨增加幼儿教师,改善幼儿园条件,并把自己的500元省劳模奖金全部献给了幼儿园。
  1993年,赵桂芝退休。作为专家,医院仍然安排她到专家门诊工作,她没说一个不字。为了满足病人的要求,她坚持早上班晚下班。有些慕名求医者,经常找到家中,她都热情接待,认真诊治,使他们满意而归。97年正月初二的夜晚,一位青年来到赵桂芝家中,进门就下跪,原来他的爱人正在医院产房,娩一男孩,窒息,抢救无效。她二话没说,奔入产房,采取口对口呼吸等急救措施。新生儿恢复了呼吸和心跳,但两肺布满湿性罗音。她亲自安排送儿科住院治疗后,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很多人关心地劝导她:“赵主任,你也是60多岁的人了,整天这么忙,可要注意身体啊!”赵桂芝确实身体不好,她的腰椎、颈椎、跟骨多处骨质增生,还有风湿病,有时遇到比较复杂的手术,低着手,弯着腰,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下了手术台连饭也吃不下去。
  赵桂芝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都献给了党的卫生事业,她的付出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先后获得全国、省、地、县荣誉称号三十余次。89年国务院授予她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她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连续三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连续三届当选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是地区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务理事,并光荣地出席了省第五次党代会。一本本鲜红的证书和一枚枚明亮的奖章,就是赵桂芝生命中一个个闪光点,一个个点连起来就是她金光闪闪的生命轨迹——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作者单位:平原县政协)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