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流亡·南迁·解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089
颗粒名称: 五 流亡·南迁·解散
分类号: E297.5
页数: 3
页码: 131-13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暑假,省教育厅将熊秀山调往省立惠民六乡师任校长,并将惠民乡师校长孙怀瑾(孙璞如)调往平原五乡师。
关键词: 流亡 南迁 解散

内容

1937年暑假,省教育厅将熊秀山调往省立惠民六乡师任校长,并将惠民乡师校长孙怀瑾(孙璞如)调往平原五乡师。各校教师也由各校的校长聘请,来了一次大调动。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莫名其妙。
  以孙怀瑾为首的新班子,一到任就宣布解散读书会、一二剧社等一切学生组织,甚至连伙食委员会也予解散,一切由学校当局直接领导,不让学生参与意见。而且每次周会上都宣读总理遗嘱,唱国民党党歌;每天早晨都举行升旗仪式;还加紧推行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加紧了对学生们的思想控制,学校的政治空气一下子沉闷起来了。
  “七·七”事变爆发后,局势动荡,人心慌乱,学校没法上课。学生们对日寇的大举侵华,极为愤慨,对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节节败退,更为气愤。他们纷纷议论:誓死不做亡国奴!这时,平津学生流亡团开始一批批路过平原南下,五乡师学生受到启示,也酝酿组织流亡团南下。于是各班推选出代表,代表们开会作出组织“平原乡师学生流亡团”的决定。曾请孙怀瑾出任团长;孙坚决不干;其他教职员也不肯出头。于是学生代表们推选吴凤翔和张德祥任正副团长,并组成团部。自愿参加流亡团南下的学生达160余名,都编成队,班为中队,年级为大队,各设正副队长。团部下设指挥股、总务股、交际股等。组织工作就绪之后,召开了全校学生大会,宣布“平原乡师学生流亡团”的正式组成。
  9月中旬,马厂失守,沧州危急:韩复榘的部队,驻扎在平原、德州一带,形势更危机了。看来黄河以北很难守住,于是学生流亡团决定南下。当时火车正集中运兵,客车已经混乱,经过和平原车站交涉,流亡团学生乘上返回济南的运兵空车,到达济南。教育厅长何思源接见了“平原乡师学生流亡团”的代表,认为整个学校有组织带出来的,平原乡师是头一个,因而还夸奖了学生代表们几句。
  根据省厅决定,平原乡师学生流亡团连夜乘车到达泰安,进驻泰安三中复课。不久,孙怀瑾也带领乡师大部分教职员南迁来到泰安三中。由于时局混乱,人心不稳,教师不全,课本缺少,在泰安三中也无法上课。于是学生们出于爱国抗日热情,又自发组织了“平原乡师战时服务团”,到泰安大街上宣传抗日,募捐抗战军费,并到各家医院慰问伤兵,做些力所能及的抗战工作。
  十月上旬,五乡师又南迁兖州,与兖州乡师合住一个校舍,仍不能开课。大部分学生感到没有继续读书之望了,便开始各谋出路。这时,惠民乡师也迁至兖州,马霄鹏也来到这里。他遵照党的指示,将熟悉的一部分平原乡师“民先”队员和进步学生输送到山西临汾八路军一一五师随军学校,使他们走上党领导的革命道路;其他学生,有一批被国民党的中央炮校干训班招募去,余下的,于11月份继续随学校南迁。辗转途中,师生大部各奔前程,到达湖北均县时,已所剩无几,学校便自行解散。
  自创办至此,平原五乡师历时六年半的时间。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朝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熊秀山
相关人物
孙怀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