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禄国东王后裔——安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002
颗粒名称: 苏禄国东王后裔——安方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7
页码: 99-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苏禄国东王在华后裔第十六代孙安方毕生从事城市建设,颇多建树,是以记之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苏禄国 安方 后裔

内容

苏禄国东王在华后裔第十六代孙安方(安文选),1930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建国初期奉母顾兰芝老夫人迁来开封,现在是古楼区城建局的工程师。他毕生从事城市建设,颇多建树,是以记之。
  一、幼承家训
  安方的父亲安树德是苏禄国东王第十五代孙,是东王在华后裔中的佼佼者。青年时投军冯玉祥部,英勇善战,屡立功勋,累迁至师长、陇东镇守使等职,是近代史少数民族中著名爱国将领。解甲归田后,整修王墓,重修清真寺,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为人忠厚正直,受人尊敬。
  安树德1927年驻军河南时,适逢山东岁饥,传言原配夫人金氏在原籍德州故去(后知实为讹传),后经冯玉祥副官戴云道介绍,与顾兰芝结为伉俪。顾识书达礼,出身书香门第,婚后一直随军生活,相夫教子,对安树德之帮助极大。
  安树德对子女要求严格,经常教导后人要“富而不骄、贫而不谄”,一直把他青少年时代推车卖水为生时的小独轮车视为传家之宝,告诫子女莫忘自己也是穷人出身,不能忘本。对子女学习督促甚严。安方自幼随侍父母身边,耳濡目染,家教对其影响很深,因此决定其一生性格:办事认真,为人忠厚正直。
  二、在社会主义培养下成长
  安方于建国初期迁来河南省开封市,参加工作后不久,即被选送北京专门学习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学习结业以后回开封市城市建设局工作。四十年来,安方同志积极发挥业务专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工作单位虽然有所变动,但始终未离开城建系统,毕生献身于城市建设事业。1954~1957年“开封市第一次城市初步规划设计”工作开始后,组织上安排安方同志参加,并让他撰写“开封历史沿革”与“开封名胜古迹考”等专题报告,上报中央。1980年,领导上又让他参加了“开封市总体规划设计的修改”工作。这一设计方案,经过省、市主持的论证会讨论,给予了肯定,为古都开封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建国初期,安方同志曾负责黑岗虹吸引黄灌溉工程的建设施工,按期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初步改变了开封市沙荒和盐碱地的落后面貌。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安方由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群众,成长为有一定专业知识、技术的工程师。他由衷地感谢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培养和教育。由于他家族、家庭问题的牵连,尽管在一些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但他热爱祖国、感激共产党、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矢志不渝,老而弥坚。安方同志终以其踏实的工作成绩、卓越的奉献精神,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1984年当选为开封市鼓楼区首届政协委员、常委;1987年再次当选为二届政协常委、副主席。他发挥所长,积极参政议政,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
  三、建设开封的又一颗“明珠”——相国寺大市场
  相国寺是开封市的“明珠”,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自冯玉祥将军驻豫期间破除迷信、拆毁神象、开辟市场以后,相国寺就成为可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相媲美的集售货、杂耍、游乐、饮食于一体的综合市场。七十年代,相国寺重修改建,辟为文化游览区。市场集中于西院一带,由于该地区房屋年久失修道路狭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从八十年代中期,鼓楼区政协多次提出扩建相国寺大市场的提案,后经报请开封市政府批准修建。新市场南临自由路,北到和平剧场,西邻市邮电局、和平街,东与相国寺一壁之隔。东西宽129米,南北长234米,总占地面积30310平方米,新建商业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包括四座三层楼房高的仿古建筑商业大厅,还有一座角楼和同市场配套的广场、停车场以及绿化休息小区。厅与厅之间有七座天桥相连,把整个相国寺大市场融为一体。这一市场目前是全国十大小商品市场之一。市场建筑全部采用仿古风格,形成一组古朴典雅、气势雄伟的仿古建筑群,为开封增添了又一颗“明珠”。它与中外驰名的相国寺相互辉映,贯通一体,十分壮观,受到中外宾客的赞誉。
  这样一个全国闻名的大市场,从酝酿讨论开始,安方同志就是积极参与和提案人之一,并一直参加可行性论证和设计方案的评选工作。开封市政府批准兴建市场后,安方同志又被抽调参加工程指挥部,担任建筑工程组组长,直接负责组织施工和全部工程建设的技术监督工作。这项25000平方米的宏伟仿古建筑,总耗资2300万元,一些行家预测建成要二三年的时间,可是仅用了275天便全部完工,并经有关部门检查验收一次合格。结论是:工期短、质量好、造价合理。受到当时国家建设部原部长叶如棠同志的赞扬和肯定。在这275个日日夜夜里,安方同志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跑工地,钻工棚,呕心沥血,两鬓增添了白发,眼睛熬得红肿。在这期间,德州对苏禄国东王墓重修竣工,家乡来信请他回籍观光参谒,他也没有请假回去,而是委托他的儿子安大良代表他前往参拜致祭。
  安方同志为开封的城市建设贡献了他的全部智慧和精力。
  四、造福群众完成夙愿
  日开封城,四个城角都是人烟稀少、遍地积水、坑坑洼洼的不毛之地,尤以西南城坡为甚。解放以后,四个城角虽然相继建房盖屋,形成街道,但排水工程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每逢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群众怨声载道。这四个城角中,西南(俗称为西南城坡)东南两个城角,都在鼓楼区辖区之内。作为鼓楼区城建局工程师的安方同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解决这些地段的排水系统工程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造福一方群众,已成安方同志的夙愿。前几年,安方同志受区城建局的委托,修建属于东南角范围的勤农街排水工程,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力排众议,改变出水口,加大管径,使街道积水得到根治。加上维修了道路,人人称道,了却了安方同志的一桩心愿。可是西南城坡积水问题,由于资金筹措困难,仍然没有得到解决。1990年安方同志年届花甲,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夙愿未偿,这一问题是遗留给安方同志的一块心病。
  鼓楼区城建局领导和安方同志多年相处共事,双方都有深刻的了解。根据工作需要,局领导再三挽留安方同志继续留职,帮助工作。并把修建西南坡排水、道路的重任委托安方同志担任。安方在各方鼓励下,老当益壮,勇挑重担,积极配合局领导,各方呼吁、奔走、协商,终于取得上级和有关单位的支持,财政拨款14万元,街道所在有关单位、区街企业集资16万元,部分街段开始施工。施工期间,安方同志不顾年老体弱,现场办公,随时随地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难题。工程进展顺利,共修排水管道700公尺,沥青路面4500平方米。使街道附近所有单位部门、工厂企业、居民住户受益。西坡行路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群众额手称庆。特别是经过1991年两次大雨的考验,给安方负责施工的这两条街排水系统的工程质量、使用效益颁发了验收合格证。安方同志造福一方群众的夙愿终于如愿以偿。同志们也都为之感到欣慰。
  六十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进入老年期的开始,但也可能是一个人各方面更趋成熟的开端。目前安方同志仍然以其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不求闻达的奉献精神,继续为开封的城建事业发挥余热,默默工作。无愧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对古苏禄国王后裔的关怀,无愧于中菲友谊的万古长青,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对他的教育,也无愧于社会主义对他的培养和期望。
  1992年元月7日于河南省开封市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德州文史第十辑》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德州文史第十辑,主要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本地区的一些动人故事和事件;“人物春秋”,反映了本地解放前较有名气、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的事迹;“天涯儿女”,收录了本地远在外境他乡的儿女们的可歌可赞的业绩;“大潮浪花”,透射的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领域发生的急剧变化的缩影;“文史资料”,奉献出的是日伪及国民党旧政权时期的一些珍贵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春周
责任者
吴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顾兰芝
相关人物
安方
相关人物
安树德
相关人物
冯玉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