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援外、援藏医疗队活动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99
颗粒名称: 德州援外、援藏医疗队活动纪实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10
页码: 89-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州地区从1970年8月至1981年曾多次派员分批参加援助坦桑尼亚共和国和我国西藏地区的医疗队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德州 援外医疗队 援藏医疗队

内容

德州地区从1970年8月至1981年,曾多次派员分批参加援助坦桑尼亚共和国和我国西藏地区的医疗队。他们在医疗活动中,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为祖国、为德州人民赢得了荣誉。
  一、援外医疗队
  坦桑尼亚共和国,是最早与我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之一,根据中、坦两国友好条约,我国曾多次派出医疗队进行援助。德州地区自1970年8月始,先后参加山东省医疗队派赴坦桑尼亚,队员有:地区人民医院眼科医生张绍新(1970年8月出国)、德州市立医院妇科医生姚翠英(女、1970年8月出国)、地区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王尊吾(1971年出国)、平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洪亮(1971年出国)、济阳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善民(1974年出国)、平原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师赵桂芝(女、1974年出国)、地区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刘玉昆(1975年出国)、宁津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高松丽(女、1977年出国)、禹城县人民医院内科医生顾富登(1977年出国)、地区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冯善福(1978年出国)、济阳县人民医院麻醉师张凤芹(女、1978年出国)、临邑县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于恩顺(1978年出国)、地区人民医院麻醉主治医师宋长银(1981年出国)、商河县教育局的高庆岭同志任翻译。
  山东省医疗队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设有队部,成员由6人组成,其中队长1人、副队长2人。医疗队下设11个医疗点,省点有队员6—7人;县点有5人。
  卡苏鲁县医院原系教会医院,有医官1名、护士长1名、医助1名、护士12名、护理员7名。该医院是山东省援助的一个医疗点,由我地区王尊吾主治医师任副组长。医疗队正常工作分门诊、病房,昼夜值班。日门诊量300—500人次。外科和妇产科病人较多,所有手术基本上只依靠医疗队完成。此外,每周到乡下巡回医疗两次。由于当地农村缺医少药情况严重,每次求诊者多达千余人。针对当时状况,医疗队还规定,每月到农村蹲点医疗7天。无论是巡回或蹲点医疗,都是自带药品、器械、设备,并自己料理饮食。虽然条件艰苦,但队员们毫无怨言,以苦为乐,尽心尽力为当地群众治病。在治疗的疾病中,以疟疾患者为最多,凡治疗者无不康复。许多白内障眼疾患者,经医疗手术后,都重见光明,此举深受当地群众及坦桑尼亚共和国总理的称赞。
  坦桑尼亚南部木托哇啦县医院,原亦为教会医院,该院设备条件较好。1975年,王尊吾带领医疗队进驻该院,当时还有荷兰等国的医疗人员。某天,一位难产妇女,由荷兰的一位医师进行剖腹产手术,致使患者大出血不止,医生竟束手无策,中国医疗队队员得悉后,速将产妇接运到自己驻地,施术成功,病人家属万分感激,患者所在县的县长等官员,均称赞中国医疗队是“专家”。
  医疗队驻坦桑尼亚康多亚省医疗点有6名队员,设有内、外、妇、五官等科。刚开始工作,即遇一“甲状腺瘤”患者,病人迫切要求手术。但当时无麻醉师,手术难度又大,医疗队员便大胆采用了针麻。经4个小时的紧张手术,顺利切除了一个约500克的大型肿瘤,解除了患者痛苦。还有一次,当地县长的父亲患病,县医官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而我国医疗队队员诊为“高血压心脏病”,会诊意见不一,各抒己见。最后经省医院作心电图,进行全面检查后,确诊为“高血压心脏病”,防止了一次误诊。
  驻塔宝拉省医疗点,共7名队员。1975年,医疗队副组长刘玉昆,在一次下乡巡回医疗返回的途中,一位双眼患白内障的妇女求医,他采用针麻施行手术成功。次日,该国卫生部长特来医疗队祝贺,并受到我国驻坦大使刘纯的表扬。一位妇女难产,急需剖腹产手术,因没有血库,腹外麻醉又无药,手术极为困难。经医疗队研究,决定采用未曾使用过的“氯胺酮”为麻醉药。为了慎重起见,手术前队员们认真细致地查阅了有关资料,做好了充分准备。手术时,与妇科医师互相配合,使用氯胺酮+冬眠3号(胎儿分娩后加冬眠)麻醉,手术圆满成功。此术,又经用于40例剖腹产临床观察,效果俱佳,实为医疗科技的一项突破。后将此经验总结为《氯胺酮静脉复合麻在剖腹产中的应用40例观察》一文,在中国医疗队办的《红十字报》上作了推广介绍。还有一次,一位20岁的黑人妇女,双目失明,且不会说话,当地医生治疗多次,均无效果。经中国医疗队会诊,未发现阳性体征,确定属癔病。队员张凤芹医师应用针灸疗法,先刺人中穴,患者即有知觉,继刺合谷穴、内关穴后,患者便恢复了语言功能。此举曾轰动周围群众,传为佳话。
  1978年,澳大利亚驻坦桑尼亚大使,患有双上肢震颤麻痹症,曾多次去美国、英国等地就医无效。经我国驻坦桑尼亚大使介绍,来我医疗队求治。于恩顺医师针刺其臂丛穴,连续三次即愈。患者十分感激,多次给我驻坦大使馆打电话,向医疗队致谢。坦桑尼亚驻我国使馆参赞的嫂子,因患偏瘫症,住进坦首都医院。该院驻有8个国家的医疗队,虽经协作为其治疗,但仍然未愈。后经我国大使馆介绍,接受了于恩顺医师的治疗,患者很快痊愈。
  医疗队队员高松丽主治医师,在坦桑尼亚新吉达省工作两年,成绩较为显著。在医疗工作中,抢救病人400多次,做手术1000多例,从未发生事故。同时,为坦桑尼亚培养了4名医生,被评为一级模范,并在坦桑尼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医疗队分组组长王善民主治医师,曾为坦国防总理卡瓦瓦的母亲治病,受到亲切接见。当时的电影《中国医疗队在坦桑》,详细介绍了医疗队给当地群众诊治疾病的情况。
  二、援藏医疗队
  根据国务院(1973年)第80号文件精神,山东省卫生厅组织了各地区支援西藏医疗队。德州地区先后派出两批共17人参加,每批为期两年。援藏医疗队的任务是:医疗、防治疾病、传授医术。
  第一批赴西藏医疗队于1973年8月组成,队员有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医师林荣彩(女)、德州市立医院妇产科医师杨华英(女)、平原县医院麻醉医师陈红(女)、乐陵县医院张吉连、夏津县医院刘银昌、商河县医院李传海、济阳县垛石医院周洪军、临邑县医院刘振林、陵县滋镇医院魏向义、齐河县医院马文河。第二批赴藏医疗队于1977年5月组建。队员有地区防疫站孙朝东、夏津县医院内科医师王天友、济阳县孙耿医院段月增(已故)、临邑县医院检验士马云平、德州市立医院麻醉士姜希文,董兴礼(任队长)、李风俊(任副队长)。另外,1979年3月,德州市立医院内科主治医师杜国斌同志,也参加了山东省援藏医疗队①。
  德州地区医疗队,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医院和下属医院工作。该地区医院的医疗设备、技术力量均较差。医疗队带去心电图机一台,由队员马文河做心电图的诊断工作,二年内做心电图3000余次,并为藏族同胞培养了一名心电图护士,能掌握正常和异常心电图的诊断。该院有一台A型超声波诊断仪,因无专业人员,多年未能使用,经医疗队协助,当地医疗人员很快掌握了使用方法,在诊断肝包囊虫病中,起了很大作用(当地肝包囊虫病率高达7%),致使医院门诊量日增。1974年元旦,谢通门县一难产妇女,急需出诊。当时,下着鹅毛大雪,道滑难行,马文河与妇产科医师刘芳义,毅然前往救治。经检查,诊为难产并伴有高血压心脑病。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及时给患者降低血压和利尿剂等治疗,并进行吗啡皮下注射(当时用吗啡有可能造成婴儿窒息)。在细心救护下,产妇病情稳定,顺产一男婴,在场群众啧啧称赞:“好阿木吉”(好医生)。马文河在医疗工作中,以带徒的形式,培养了一名藏族医生明玛玉珍,经两年的随师学习,医学理论不断提高,临床经验丰富,掌握了独立诊断和施治的能力。医疗队的高超医术,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誉。一患者名迪吉,是该地区原贵族阶层,曾任班禅的藏兵团长职务。解放后,任萨迦县县长,现任日喀则地区政协副主席,身患严重的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稍微活动即觉头晕、心慌、气短。经医疗队精心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心脏功能增强,本人十分感激。1976年迪吉的女儿来德州地区人民医院进修,她说:“是家父让我到贵地向医疗队的医生好好学习来的”。
  萨迦县地处日喀则西南部,海拔4000多公尺,极度缺氧,且村与村相距近者百余里,远则二、三百里。援助此县的医疗队,为方便下乡巡回医疗,首先学会了骑马,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萨迦县一位耳聋患者,经五官科医师检查,诊断为耳阻塞所致,挖出后,听力恢复。
  为了提高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医疗队还经常举办培训班,驻萨迦县医疗队先后举办过传染病、地方病学习班;妇幼保健、助产人员学习班等,共培养了能独立工作的藏族医务人员80余名。驻定结县的医疗队,先后为该县培养了乡村医生85名,致使该县达到区、乡均有卫生室,生产队(村)有专人治病,形成了三级医疗网,对防病治病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广和实行针刺麻醉,曾用此术进行手术188例,有效率在90%以上。其中一患巨大肝包囊虫病的妇女,采用针麻,手术效果良好。惹伐拉乡一位难产妇女,因高烧不能起床,来定结县医疗队求医出诊,马文河与傅兰宗不辞辛苦,二人合骑一匹马,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病人家。经施行阴侧切术,使产妇顺利生产。
  驻江孜县的医疗队,在完成日常医疗任务的同时,还以本县的东风公社村为卫生村进行试点,帮助当地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医疗队队员亲自动手,为群众改造炉灶、推广土坯火炕,改造粪坑、保护水源,宣传卫生常识,并建立卫生组织与卫生制度等。通过一系列活动,村村卫生面貌为之一新,既促进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又有力地推动了生产。
  驻沙加县医院的医疗队员姜希文,于1979年2月,在距离医院80里地的乡村,成功的抢救了难产和横胎两例垂危产妇,受到藏族同胞的赞扬。
  山东省援藏医疗队队员杜国斌同志,1979年6月至9月,带领医疗队赴堆龙德庆县,对藏族农民进行高血压普查,完成任务后,于同年11月总结了“拉萨地区堆龙德庆县藏族农民2201名血压调查”资料,并与其他医院协作,发表了《拉萨市9672人血压调查》论文②。1981年5月至10月,他克服高原反应和重重困难,完成中央民族歌舞团和云南省歌舞团赴藏慰问演出的保健任务。在医疗工作中,多次参加对急性高原病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并担任对西藏医务人员的辅导授课任务。
  1970~1981年间,德州地、市援外、援藏医疗人员,经过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提高了医疗素质,加深了与坦桑尼亚共和国以及我国西藏自治区人民之间的了解,推动了国际主义和民族大团结的进一步发展。此举,已作为辉煌的一页,记入我区历史篇章。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德州文史第十辑》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德州文史第十辑,主要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本地区的一些动人故事和事件;“人物春秋”,反映了本地解放前较有名气、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的事迹;“天涯儿女”,收录了本地远在外境他乡的儿女们的可歌可赞的业绩;“大潮浪花”,透射的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领域发生的急剧变化的缩影;“文史资料”,奉献出的是日伪及国民党旧政权时期的一些珍贵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其信
责任者
李冠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绍新
相关人物
姚翠英
相关人物
王尊吾
相关人物
陈洪亮
相关人物
王善民
相关人物
赵桂芝
相关人物
刘玉昆
相关人物
高松丽
相关人物
顾富登
相关人物
冯善福
相关人物
张凤芹
相关人物
于恩顺
相关人物
宋长银
相关人物
高庆岭
相关人物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