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火车站小卖所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91
颗粒名称: 德州火车站小卖所始末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3
页码: 34-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兰亭回忆筹建“德州火车站小卖所”经营扒鸡为主以及扒鸡小卖部人员直接转入德州市食品公司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李兰亭 火车站 小卖所

内容

1948年,我人民解放军正以破竹之势向南推进,准备渡江南下。为了支援解放战争,适应解放区经济建设,铁路沿线军民对战争期间破坏的铁路,积极进行了抢修。8月,德州至石家庄的一段铁路率先恢复通车。当时,为了避免敌机的空袭扫射,只在每天傍晚对开一次客货混合的列车。这时,津浦铁路也正在积极抢修中。1949年初,北平、天津相继解放。5月,津浦路全部修复,客货运输也随即开始。
  为了满足旅客的需要,搞好站内供应,“小卖”也必须相应建立。这时,德州市政府恰好接收了七、八十名荣复转退军人,于是便决定,以这批人为基础和他们的四万斤小米的安置费为基金,筹建“德州火车站小卖所”,由市民政科长李兴武具体负责筹建工作。李兴武了解到旭升街街长谭德全解放前曾在火车站内日本人开办的“丸龙商行”干过“绿帽子”(日伪时期在火车站内卖货的人一律戴绿色帽子),搞经营有一定经验,便请他“出山”,共同着手进行了具体的筹建工作。因当时还处于军管,铁路办事处设在火车站以北原日本宪兵队的旧址,李兴武、谭德全来到办事处找到军代表、办事处主任庞涛和郭鲁同志,请示筹建的有关事宣。庞、郭听了表示同意。接着便由市民政科起草了一份报告,明确了小卖所的性质、任务、经营范围、管理制度等。这个报告很快获得了铁路办事处的批准,市政府随即任命陈洪捷为业务经理,李兰亭任会计。民政科接收的转退军人也陆续报到上了班。经过几个月的积极筹备,小卖所于1949年5月5日正式开张营业。
  小卖所的地址在车站后街,租赁张金堂的房子,计有西房、北房共15间,前后两处院子,非常宽敞,很适于操作和存放东西。经营的食品以扒鸡为主。为了保证扒鸡质量,特聘了世代祖传制做扒鸡的名手方氏兄弟(方德明、方德胜)和老师傅陈凤诰为技师。由于名师执艺,所产扒鸡芳香味美,很快在站内打开了销路,每天销售数千只。当时德州一带还没有养鸡场,只靠在当地市场和附近集市上收购毛鸡已满足不了需要,为了保证充足的货源,便组织了专人到外地(如本省的兖州,河北的正定、山西的平定、石德线上的王家井等)设立收购站,大量收购毛鸡和白条鸡。
  当时除了经营扒鸡以外,还有烟酒、糕点、小百货等。售货员都穿着洁白的工作服,背一个大玻璃柜子,分昼夜两班按车次进站售货,后来又在站内专设了固定的售货亭。每年夏季还在站内经营德州名产——西瓜,销售量也很大。
  站内小卖所自开业后,一直比较注重经营管理和对职工的教育,特别注意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工友们的服务态度也很好,售货价格公道、从不坑骗旅客,领导和广大旅客都很满意。数年来,营业情况一直呈上升趋势,营业额逐年提高,经营项目日益齐全,管理制度也逐渐走向正规和完善,职工工资也高于地方。
  1956年,根据铁道部的指示:凡铁路编制以外的周围附属部门(如路服制做、车票印制、站内小卖等),一律移交地方管理。当时,小卖所在册职工共计108人,最后一任经理是赵福祯。按规定凡不满35周岁者均由铁路安排,分配工作;超过35周岁,则随业务部门转入地方归口管理。扒鸡小卖部人员直接归口转入了德州市食品公司,继续从事扒鸡的生产和销售。至此,德州火车站内的小卖所,宣告结束。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德州文史第十辑》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德州文史第十辑,主要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本地区的一些动人故事和事件;“人物春秋”,反映了本地解放前较有名气、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的事迹;“天涯儿女”,收录了本地远在外境他乡的儿女们的可歌可赞的业绩;“大潮浪花”,透射的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领域发生的急剧变化的缩影;“文史资料”,奉献出的是日伪及国民党旧政权时期的一些珍贵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兰亭
责任者
朱喜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兴武
相关人物
李兰亭
相关人物
谭德全
相关人物
陈凤诰
相关人物
赵福祯
相关人物
方德明
相关人物
方德胜
相关人物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