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科举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76
颗粒名称: 晚清时期的科举概况
分类号: G529.52
页数: 5
页码: 290-2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晚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对考生的规定和考试文体的规定。
关键词: 晚清 科举制度 概况

内容

晚清时期德州所属各县的教育行政机构称儒学署。内设教谕、训导,管理选拔秀才事宜。县学称“学宫”,学生称“学童”,亦称“童生”。学习儒学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典籍。后又成立社学、义学、书馆、书院,剖析经义,以备科考。
  考秀才称“童子试”,考场称“贡院”。秀才在当地宫学中有名籍,所以考取秀才也称“进学”。没能进学者,年逾八十仍是童生。根据考试的名次,秀才分廪膳生员(廪生)、增广生员(简称增生)、附学生(简称附生)。秀才换次补廪后,可按月到官府领膳米。秀才只能担任教书先生。
  从秀才选拔到国子监(国学)肄业者称贡生。贡生实际不一定入学,清代有多种途径可以取得贡生资格。每年按资格换次推出的“岁贡”(又称换贡),遇皇家喜庆大典额外加考选出的称“恩贡”,每十二年保送一次到京城应试者称“拔贡”,每三年由学政选送“学行兼优”并经考试取得的称“优贡”。贡生的附榜称“附贡”。秀才得贡生资格后,可在宗祠或家门前竖花饰匾,以表光宗耀祖。贡生一般派任县学官(即教谕、训导),也有选任知县者。
  在国子监里的生员称“监生”,监生分恩监,优监、例监。监生初由学政于秀才中考选或由皇帝特许,后来却可交钱捐买,叫做捐监,不一定实际入监读书,捐了监生即可入学考试。
  清代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于省城举行。以年纪科如甲子年称甲子科,丁卯年称丁卯科等。乡试考中科称“举人”。举人第一名称“导员”,第二名称“亚元”,所以中举也称“发导”。举人也有副榜。中举之后俗称“老爷”。举人可任知县,在野举人也有一定的地位,与知县称年兄年弟。
  举人可参加次年春天的会试(于京城举行),举人参加京试称“举子”,考中后称“进士”,进士与状元同科。殿试(皇帝亲临主持于宫庭举行)中试者为“科甲出身”。进士分一、二、三甲(等第),一甲名称“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统称“鼎甲”。二甲若干名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同进士出身”。殿试三甲者,一般派任各部主事官职,进士任知县者,乃大材小用。
  进士被选进翰林院,称“翰林”,殿试一甲的进士,按例授职翰林院修撰或编修,二甲三甲授职翰林院检讨或庶吉士。从翰林院调官员入阁,加殿阁大学士衔,充当皇帝顾问,起草诏令,批答奏章。
  封建王朝全国和地方历代的科举会试大同小异。大体可划分为三级考试。
  一级考试称院试。院试前有两次考试为预考,每年一次在县城由县知事主持,录取者再府试,由知府主持,及格称童生。院试在府城举行,考中者取得生员(即秀才)称号。考官称学道或学政。
  生员(即秀才)可免征丁粮(人口税),见县官不下跪,视为国家培养人才对象,要求各部门以礼相待,秀才比一般乡民高了一等。
  二级考试称乡试。
  乡试在省城考试,三年一次,考试时在秋天,故称“秋闱”。
  秀才、贡生,监生通过乡试考取即为举人(或称孝廉)。中举者,社会地位很高,取得做官、进京考试资格。
  三级考试称殿试。
  殿试在京城考试,三年一次。考试时在春天,故称“春闱”。
  殿试前有内阁大学士或礼部尚书主持的会试,复试,取为贡士,一般不落榜。
  殿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临主持。殿试后为“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到了头,然后授职,最低任七品知县。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受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封建的科举制度执行“学而优则仕”的路线,学位越高则地位越高。
  鸦片战争后,科举制度日趋衰弱至光绪三十二年(1907)彻底废止,被现代学制取代。
  封建科举的考生规定是:
  一、家庭出身为理发匠、成衣匠、皮匠、花子、奴仆、戏子、道士、巫医、屠户及三代中有妇女淫乱者不准参加考试。
  二、考生入场要搜身检查,不准携带一切书籍。
  三、文章定用“八股文”,“试贴诗”,为五言六韵,以毛笔墨卷成文。
  四、不准触犯历代帝王先圣先贤的名讳,违者除名或定罪。
  五、考官行贿,买卖关节者,分别予以杀头、坐牢、革职或降级处分。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文体。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用两句话说破题目要义。
  “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自“起股”至“束股”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叫“八股文”,也称“八比”。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宋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许作者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死板的文体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华应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