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鬲、有穷氏之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66
颗粒名称: 关于有鬲、有穷氏之国
分类号: K222
页数: 9
页码: 233-2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于夏代的有鬲氏国和有穷氏国以及羿和后羿的身份。
关键词: 夏代 有鬲氏国 有穷氏国

内容

有鬲氏国,夏时为鬲国,也称有鬲氏。《春秋襄公四年传》言:“糜奔有鬲氏,后属齐为鬲邑。汉置鬲县,后汉为侯国,北齐省,故城在山东安德县北。”又《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县道记》云:“古鬲国,郾姓,咎繇之后。汉为县,高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并入安德,废城在今县东北。”《左氏传》载:“糜奔有鬲氏,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死浞而立少康。”安德即古德州,邑置在今陵县。根据以上记载,故址在今商河县城西北怀仁镇一带。笔者曾前去考察过此事,其遗址距怀仁镇古城村三里许,面积较大,城墙遗迹可见,中间略洼,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据当地人介绍,东西有古城墙,南面有高八九尺的土台,西面有南北大道。相传“土台”为“点将台”;大道为“跑马道。”据《德平县志》“此城为古鬲城,汉置,宋熙宁三年(1070)废。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封朱佑为鬲侯,鬲即其地也”的记载和东汉应劭的“鬲,偃姓,咎繇后也。光武建武十三年封建议将军朱佑为侯国也,今德平县旧鬲城北,有朱佑墓”所说足以证明有鬲氏国在此也。
  有穷氏国,夏代国名。《水经注》云“鬲县,故有穷后国也。”“大河故渎迳平原鬲县故城西”王奔名曰:“‘河平亭’,故有穷后国也。”相传,有穷国君后羿善射,夺夏帝相的王位,其相寒浞杀羿,代之为王,袭有穷之号。为夏之遗臣糜所灭,故址在今山东德州市南(见辞源)。《左传襄公四年》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河南滑县)迁于穷石。”关于穷石,文史典籍各异,仅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于穷石的解释就有三,其中之一:谓在山东,〈水经注〉云:“平原鬲县故城西,故有穷后羿国,即今德县境。”平原,平原郡也,址在陵县。德县境,即今德城区的范围。所以《山东历史人物辞典》认为:“后羿,一作夷羿,夏代东夷族首领,原为有穷氏部落首领,名羿,妘姓。”可民国二十四年《德县志》载:“州东南二十五里武家庄,明末掘井,得城墙形一段,即古鬲城。”笔者认为,此遗址应为有穷氏国故城。理由有二,一是此遗址与史籍中记载的有穷国的方位大体一致。史籍中所指的平原,即平原郡,址在今陵县,陵县在德城区东,因此,古有“平原鬲县故城西”之载。二是后羿在夺得夏王太康的统治后,由于喜信小人寒浞,被家众杀死,寒浞灭夏相后,夏相臣糜奔鬲氏国,借其力量帮助少康恢复了夏王朝。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在有穷国的东北有鬲氏国(今商河县境)、东有斟灌国(今寿光县境)、西南有仍氏国(今济宁境),糜为何奔鬲氏国而不奔其他别国呢?原因是鬲氏和有穷氏是邻国,(鬲氏国今商河县怀仁镇古城村,有穷氏今德城区抬头寺乡武庄村);两个国是唇齿与国,所以糜才奔鬲,借此力量复兴了夏朝。因此,有穷氏国故城在今德城区东南部的武庄西一带。
  综上述据,我们不难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羿和后羿都是东夷人。无论是从羿和后羿的身份、姓氏、名字、字义来看,还是从他们的事迹、死因来看,羿和后羿绝非一人。
  从羿和后羿的身份来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羿……亦古诸候也,一曰射师。”关于“射师”,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说:“……是尧时羿也。能射十日,缴大风、杀猰貐、斩九婴,……非有穷后羿。按许云,一曰射师,亦谓尧时羿。”至于“古诸候”,段在注中释,“此谓有穷后羿,……夏后时诸候夷国也。”这使我们不难看出羿和后羿的身份之别。羿作为帝喾的射师,只不过是一名职位下等的官员,地位十分有限。至于羿到下界(诸候国)后的作为,虽轰轰烈烈,功绩卓著,也没有得到帝喾、帝尧给他加官进爵。原因是传说:他所射杀的毒蛇猛兽和九个太阳是帝喾的儿子,帝尧之兄弟,故此没有得到封赏,到最后只是一名官级下等的平民英雄。后羿则就不同了,仅就《帝王世纪》所载“帝喾以上,世掌射正”来看,后羿与羿的官职有所相似,因射师、射正职相差不大,这大概是后人因此而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但后羿袭荫祖职后,自鉏迁封穷石,成为一国之主。至于篡夏室王位,驱逐夏相、杀死伯封,“因夏民以代夏政”,成为一朝帝王,其身份羿是无法与其相比的。
  从羿和后羿的姓名来说:羿,偃姓,前为下级射师,后为平民,无爵无号,因而不得加冠,只能直称一个“羿”字。而后羿,妘姓,前袭荫职,后为诸候,至直为帝。有些资料曾认为,后羿和羿因生存年代不同,冠以“后”字,以示区别。其实非也。在古代先后的“后”字,只写作“後”。对于这个“后”字,在《尔雅·释古》中释“后,君也。”在《尚书·舜典》等古籍中,被释为诸候之意。再就是在古文献中,记载后羿,均作“后羿”,而不作“後羿”。由此来看,后羿之名决不是年代不同的问题,而是身份的区别。所以,在《帝王世纪》等典籍中,称后羿为“帝羿”;又因后羿是东夷部落首领,《左传》中亦称“夷羿”;后来,后羿迁封穷石,因地建号有穷氏,因此,史籍中为表示他与羿的区别,更多地称“有穷后羿”。
  再就是这个“羿”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鸟儿凭风飞旋向上之意。古人是否受此启发,将那些善射之人引申到“羿”的含义。清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云“羿,帝喾射官。故其后善射者,皆谓之羿。有穷君亦善射,故以羿目之也。”但善射者并非一人,同名者亦众多,岂能因同名及艺将其混为一体?《山海经·海内经》曾记有:“帝俊(帝喾)赐羿彤弓素矰”之句,《帝王世纪》中也有“帝羿,……至喾,赐以彤弓素矢”之言。因此,表述者们便望文生义的将羿与后羿混为一人。其实,彤弓,即朱红色的弓;素矰,即用绳子系着白羽的箭。据《尚书》载:“彤弓素矰”,是指帝王赐与臣下的佩饰。一旦受到礼仪制定的认定和规范,便成了权力、地位的象征。如“弓矢”,本来是用于射猎、征伐的武器,可成为王权象征的“彤弓素矢”后,它就具有无上的威严。受赐者佩之不但是一种荣耀,同时也具有着帝王的特赋生杀征伐大权。这便是羿下扶诸国,敢于诛怪擒恶、射杀“九日”的主要原因。后羿敢杀诸候,就是凭着这“彤弓素矢”的特赋大权。如若不能说它是专属那一人的特定标志物的话,也就不能以此为据,将羿与后羿二者之事混为一谈了。
  从羿和后羿的事迹来言,可谓杂说纷陈。羿在帝尧之前的事迹,除在《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外,其他则少见记载,其主要作为是在帝尧时期,他擒杀的那些恶禽怪兽的地点,除畴华在河南汝南县东南,凶水在山西大同境内外,其余均在山东,即:青丘在山东的广饶县北、桑林在兖州西北、洞庭在东平县北二十里,蚕属山下。至于射日之事,虽未见载于何地,但就其“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山海经》)之说,应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南一带。据《玄中记》云:“沃焦者,山名也。”即沃焦山,沃焦山即岷山,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南。后又“求不死之药于西王母”事出昆侖(即昆仑山,我国古史所谓昆仑山,系指昆仑中山之南部。详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794页);会宓妃于河南洛水,最后被徒逢蒙杀害。羿之一生事迹,除活动在豫、川一带,大多活动在山东境内,可未见有履足德州之载,“嫦娥奔月”也未见史有明说。但羿与嫦娥作为夫妻,依情度理。至于“羿射九日”、“嫦娥奔月”诸般传说,确与德州无关。
  后羿,受封之前事多传说,无可稽考。可自受封之后,经历则有明简,史迹有踪可寻,渐可辩析。如前所述,后羿迁封立国有穷氏之号,源出封地穷石(今德城区境内),足可以证实是德州之人。自夺得夏之王位其间三十余年,其统治中心,一直在今德城区向东以及东南潍坊一带,这是众多史料典籍都证明了的。
  从羿和后羿之死来说,都死于小人暗算,不得善终。东汉赵尔岐《孟子章句》中曾云:“《孟子·离娄上》曰:‘羿,有穷后羿也;逢蒙,羿之家众也。羿将归有田,家众杀之,”。朱熹注:“羿,……羿善射,篡夏自立,后为家众所杀。”袁珂驳斥说:“完全是主观臆测,毫无根据,《左传襄公四年》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不知是因羿与后羿之争,推及逢蒙、寒浞,还是逢蒙、寒浞之辩,论及羿与后羿,使的这些古代史学家们将这简单的表
  象之似,将二者混为一谈,甚至把逢蒙和寒浞也搅在一起。或许是他们看到羿与后羿的名字相近,都善射而著称,将二者合而为一。如果我们对《孟子·离娄下》中的“逢蒙学射于羿,……”稍作分析,就不难看出逢蒙与羿是正式的师徒关系,这种关系虽存上下之序,但和那等级分明的主仆之分是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寒浞是不能同逢蒙混为一谈的。
  逢蒙既然与羿有师徒之谊,为何要杀死羿呢?“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以专善射之名天下。”是否是逢蒙有悖于人伦,还是不敢公开欺师灭祖,才单人独行用桃木棒子在羿背后偷袭,将羿杀死。寒浞身为后羿下人,虽为后羿之相,但仍为君下之人,他先卑躬屈膝地求得后羿对他的信任,尔后寻找同盟,公开聚众反叛,把后羿置于死地。无论是徒背师,还是家奴造反,羿和后羿的结局:东汉史学家高诱在《淮南子》中把他们加以区分。《记论篇》载:“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注云“此尧时羿,非有穷后羿。”。《淑其篇》载:“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注云:“是尧时羿,善射,能一日落九鸟……非有穷后羿也。”而后羿却是被“家众杀而烹之。”所以,羿遇害后,人们怀念他的功绩,供奉他做了宗布之神,以祈求铲除灾难。后羿就不同了,与羿相比,他是绝对得不到人们供奉的,只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沾了人们对此糊涂的认识一点光罢了。
  神话和传说本来是容易相混的。史料中那些有关羿和嫦娥的资料记述,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色彩。羿作为一名善射的英雄人物,只不过在流传中他的形象被神话化了,但“羿射九日”、“嫦娥奔月”更是充分表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自由,渴望认识和征服及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