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水馆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44
颗粒名称: 德州水馆驿
分类号: K928.715.2
页数: 6
页码: 77-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德州水馆驿的寻踪及水馆驿的位置介绍。
关键词: 德州 水馆驿 踪迹

内容

德州水馆驿(即安德水驿),座落于城垣西侧,旧运河东岸上(今迎宾路小学址)。水馆驿南靠大竹竿巷,东临顺城街,北与米市街毗连,座东面西、砖木结构,大门三楹,中间为五尺宽券门,左右为正圆形花窗,大门前两旁置五尺高朱红木板栅栏护卫(其形式与旱馆驿同)。大门外对面约隔30公尺,有砖木结构二层戏、楼台三楹,坐西面东,戏台与大门相对,造型挺拔秀丽,古色古香。入大门便是一长廊,与前大殿相接,可避风雨烈日,设计独特,造型新颖。通过砖木三楹的前大殿,出后门,便是砖木二层的后阁,明柱前廊,砖木雕刻,明代风格,以上为水馆驿中轴线上之主要建筑。
  北跨院有大东门一座,旧时可出入骡马轿车、院落宽敞,有北房六间,最后是东客厅三楹、砖木前厦,木花格门窗,装饰考究,当年过往官员多在此留宿。
  南跨院有一便门,院内南房六间,膳房两间,最后是东上房三楹,砖木前厦,木花格门窗,装饰考究。此院是当年驿丞、差役、人夫的住所。
  据旧县志载:“洪武九年(1376),置安德水驿於西关。”“安德水驿”是指从安陵至德州运河河段,约六十多华里,所设的水驿站。据《大明会典》卷一四五曰:“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并递运所,以便公差人员往来。其间有军情重务,必给符验以防诈伪。至于公文递送,又置铺舍,以免稽迟。”“会同馆”是在北京,南京所设的豪华馆舍,有天下首驿之称,负责接待各地王府公差,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以及外国朝贡使客。水马驿才是遍布全国驿传的网点,据史载:明初南京与四方边陲重镇,有水陆驿道十二条,共长达十四万三千七百余里,有驿站一千九百三十六处之多。明代驿传制度,大致每隔六十里或八十里便设一驿站,以京都为中枢辐射全国,形成一个驿递网,由兵部车驾请吏司管辖;省级驿传主管部门,则属于按察使司的驿传道。但是还必须接受布政使司及所属府、州、县行政机构的监督,“稽核”。省级的主管官员是按察副使或佥事,驿站官员为驿丞(无品级)则直接由州县负责任免。明朝建立的一套完整驿递制度,一直沿用清末。
  明代及清代的初中叶,大运河不但是“南粮北调”槽运的重要水道,而且还是进出京师的各级官员以及暹罗、满刺加、渤泥、占城、吕宋、苏禄、安南、高丽、日本、琉球等国贡使,亦是乘船沿大运河进京的沿河所设水驿站(馆),每处水驿站,置船几只到几十只不等,还建有馆舍,铺陈(盖),并供应一定数量的禀米,以解决过往使客的饮食住宿之用,大运河的水驿系统,保持了封建肌体血脉的畅通无阻。明·永乐十五(1417)南洋苏禄国东、西、峒,三王联袂率领340多人的庞大使团,就是乘船沿京杭大运河而北上进京的。他们的船队在航行中,受到沿途水驿站(馆)的周全招待,解决一些饮食住宿等航行中的困难。使其顺利到达京都。苏禄国三王在北京访问327天后又乘船沿运河南下,船队行到德州以北安陵水驿站时,苏禄东王因受风寒而不幸病逝于安陵,明廷降旨择地营葬。在三王的使团路经德州时,曾看到德州城垣的高大,城楼的雄伟,码头之繁忙,街市之繁荣……就曾留下美好的印象。安陵当时仅仅是一冷落荒凉的小小水驿站,怎能安葬东王,更何况明廷有旨“择地营葬”,使团建议将东王葬于德州,明廷亦无异意,这就是苏禄东王死在安陵,而葬在德州的史事。
  明代和清代初叶大运河在德州西侧之流向是从豆腐巷村(今胜利桥处)向东北方向流去,沿城垣外古旱驿道两侧再北流,到州城西北角,离城而向西北流去,河道呈“V”字形。水馆驿距德州近在呎尺。清圣祖康熙帝二十三年(1684)至四十六年(1707)六巡江南,御驾龙船每次都是在德州水馆驿码头停船靠岸的。这里应特别一提的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十月第四次南巡经德州时,口谕:入城驻跸田雯家(田雯官至户部侍郎,德州人,当时已致仕在家),圣驾进广川门去吕家街仅一街之隔,皇帝住在田家“山姜书屋”,此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雍正年间,清廷治理京畿河道之时,考虑到运河汛期,将危及德州城的安全,于雍正四年(1726)将城西弯曲河道挑直,从此水馆驿就与运河相隔三里之遥。由于馆驿远离河道,逐渐冷落荒凉。
  清高宗乾隆继位后,亦依祖之例效步于后,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曾南巡六次。他的龙船在德州靠岸,已是挑直的新河,旧驿馆离河较远,废置多年,无法借用,只好命臣工兵役支架黄布城、蒙古包帐房暂宿。乾隆二十一年(1756),山东巡抚爱必达为了讨好主子的欢心,自作主张在德州城朝阳门外(今华联商厦处)大兴土木,建筑为皇帝南巡驻跸的德州行宫,行宫有宫门、便殿、寝殿、军机房、御花园,……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极尽挥霍之能事,他以为皇帝住进行宫,必龙颜大悦……。
  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来到德州,住进新建成的行宫,他一看行宫修的太华丽了,需耗费多少银子?不便直言,便题诗一首:德州行宫示山东大小吏未敢深宫自晏居,省方展义每廑予。
  按程移帐安犹便,择向开轩费则虚。
  一宿迁他赏何有,万民得所乐宁如。
  由来不说惟成事,此后无需慎成诸。
  主子不高兴这种先干后奏的行为,奴才讨了个没趣,后来德州行宫就悄悄消失(折除)了。
  到清宣宗道光年间,大运河的船运事业逐渐衰落。德州水馆驿废弃多年后,于清咸丰年间,德州州署让德州佛教管理,辟为“水馆驿关帝庙”,后又办慈善事业,“水馆驿粥厂”,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水馆驿沦为兵营,解放后成为水馆驿小学,后又改为迎宾路小学。
  德州这座鲁西北的古城,她的发展、兴盛,名胜古迹,名人轶事,风土人情……无不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起,到清道光年间漕运改为海运止,这四百余年是大运河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德州为京师赖以生存的漕运咽喉基地(递运所),每年吞吐上百万石的糟粮,使明清两代京师及北疆边防人马无缺粮之忧,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被誉为“京畿门户”“九达天衢”“齐鲁燕赵之兵家必争之地”……等,德州水馆驿仅仅是大运河上一颗小小的珠粒,此次撰成《德州水馆驿概述》史料,供朋友们参考。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寿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