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与定居德州的山西移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41
颗粒名称: “靖难之役”与定居德州的山西移民
分类号: K248.105
页数: 7
页码: 59-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朝的“靖难之役”山西洪洞德州移民的关系。
关键词: 明朝 靖难之役 德州移民

内容

老百姓口碑相传的东西,虽然在细微处难免有以讹传讹之虞,但在大的方面却绝不会错。千千万万的人一起说谎或“同时记错了”,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事过六百年,奶奶坚信我们村“六姓”的由山西迁来都与“燕王扫碑”有关,当不会大错。那么,“燕王”朱棣与德州移民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依据现有资料,证之以口碑流传,原来与所谓“靖难之役”有关。
  经过几十年的杀伐征战,安徽凤阳的贫苦农民、雇工朱元璋穿戴上了象征天子威仪的龙袍与冠冕,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之君。他在位三十一年后驾崩,而他立的太子朱标先于他死去,于是毫无“祖制”根据的将皇位直接传给皇太孙朱允文,史称建文帝。长达三十一年的统治,使穿龙袍的贫下中农朱元璋来得及收拾掉所有为他开基立业建树了汗马功劳的元勋重臣,以为大明江山消除“隐患”,但他却想不到会后院起火,他死后家族内立即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朱允文即位后,立即感到他那些“皇叔”们对他的皇位的威胁。他们一个个身居藩王之位,都有争夺大位的资格,且都拥有一支据说是为了自卫的兵力。于是朱允文根据亲信大臣们的意见开始“削藩”——不但削去藩王们的权力,多数还要加以肉体消灭。雄才大略的朱棣本来对没有接班一肚子意见,这下有了起兵夺权的理由,立即发兵“靖难”。叔侄双方都憋足了劲儿,打了一场长达四年的争夺最高权力的战争。在建文帝这边,“削藩”的重点就是这位武功赫赫的皇四叔。他削藩的第一刀就捡了在开封的周王朱肃,因为朱肃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而在燕王朱棣这边,争的就是皇位。南北两军兴师的目的都是很明确的。
  扼南北两京孔道的古战场德州,再一次成为“必争之地”。
  先是,太祖在德州置“德州正卫”,驻有朝廷精兵,又在北郊老虎仓屯粮。现在的德州市政府,便是明代的管理屯粮的政府机关——德州督粮道署。建文帝元年,朝廷的五十万大军在曹国公李景隆的统帅下,“驰至德州”,驻屯下来,并在此提调各路兵马,进剿燕王的封地北平,大败后“退至德州”。燕兵乘胜攻德州,李景隆退守济南,德州陷于燕军。燕军收德州储粮“百余万担”。稍后南军又“乘隙收复德州。”……
  此后的三年,南军和北军象拉锯一样,投入兵力以百万计,在德州反复厮杀。德州象一块肥肉,一忽儿被南军攻陷成了明惠帝朱允文的“战利品”,一忽儿被北军夺取成了大明皇叔朱棣的“缴获物”;德州又象块面团,被战争机器来回的揉搓着,反复如是者十数次。
  如此惨烈的血战恶争,老百姓所受的惊扰与屠戮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德州近郊长庄乡境内的十二连营(城),是当年李景隆的屯兵之所,也是南北两军反复争夺的主战场之一。这里直到新中国建国之初,还残存着明显的战争痕迹:地上劫灰沉湮,衰草荒丘,冷风斜阳;地下时有明代的箭镞、火器出土。农民耕作时不时会遇上荒冢朽骨,被犁耙带出,当是牺牲的兵士乱葬于此。其中夹杂着多少无辜百姓,只有天知道了。康熙年间德州学者田雯有古风《十二连城歌》,记录了当年战事的惨烈:
  连城城北十二城,村墟草木皆甲兵;
  旧鬼磨灭三百载,天阴雨湿青磷生;
  当时靖难戎马作,旌旗斜卷安陵郭;
  五十万师自南来,方山之野扫秋箨!………
  战争,造成了华北地区人烟减少。人民死于战火的、死于流离失所的、死于战后的瘟疫流行的………水旱灾害的交错肆虐,加剧了人口减少的趋势,造成了一个又一个无人区………
  朱允文的五十万大兵终于不能抵挡燕王的精锐之师。李景隆是个书生,明史上说他“不知兵”“唯自尊大,诸宿将皆不为用。”这样一个外行领导内行的三军统帅,无可避免的弄到了部属“皆不为用”的地步,这决定了南军败绩已定。果然,他在屡战屡败后投降了朱棣。“虎貔熊罴五十万,纷如槁叶随风零。”“济上犹传铁太守,白沟空恨李将军。”他是在时势的无奈中作了投降将军。
  朱棣的替侄子清除奸臣的“靖难之役”以朱允文投火自焚而告结束。这标志着朱棣的权力之鼎得到稳固。他立即采取了两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措施:一个是将国都迁到了他的封地北平,并更名为北京;一个是在明初移民的基础上,再度从山西往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移民。他要弥补战争给这个地区造成的创伤——包括人口的减少与生产的恢复。而移民是解决这两件互为因果的大事的唯一可行的办法。明史所谓“成祖核太原、平阳……丁口,以实北平。”说明北平及其周围地区——包括德州地区的“丁口”已经出现了可怕的“空虚”了。
  迁都北京,开创了现代中国政治地理的新格局。从此,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象征——“三足宝鼎”正式形成。这尊宝鼎的三条腿,分别是西安、南京和北京。三座故都稳稳地拱卫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河中下游地区,拱卫着祖国母亲的腹心地带中原大地。在地图上,你怎么度量,他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等腰三角形!一个这样完美的中国政治地理的“金三角”自西周奠基,历经漫长的二千五百零三年,至明永乐帝最后完成!——应该指出,只有明王朝才是第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把首都设在北京,只有明成祖朱棣才是第一个清醒的认识到把中国的政治中心设在北方的重要性、必要性的皇帝。在此之前的大元王朝、享有半壁江山的金王朝的定都北京,都不过是因地制宜之举、一种权宜之计罢了。
  于是,我们德州一带就出现了一些“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的移民。
  于是,这件史实便被老百姓口碑相传下来,并且象他们的村名一样,也象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一样,历千古而不会传错。……
  难道人们会传错了自己的村名?
  难道人们会记错了自己的祖先?
  不会的。
  只不过,这种流传的价值取向,也有着正统思想的消极影响。“正统思想”是一个坏得不能再坏的东西,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羁绊。试看人们只说“燕王扫碑”把人“杀光了”,却不说“惠帝削藩”把人给“杀光了”。“杀光了”云云,显然是一种夸张,而且是偏袒后的夸张。德州旧志的“艺文志”中,保存了几首清人描写这场战争的诗作,无一例外的表现了对于朱允文的同情。“自昔燕王觊神器,内蛇外蛇纷斗争。”“纨绔竖子何足道,青史秽传羞北平。”“屯兵谁失长河险?翦纸难招故国魂!试倚寒云望江左,铜仙依旧泣黄昏……”
  三百多年过去,从这些诗中仍然听得出对于朱棣的咬牙切齿之声。学术地位之高如田雯先生,以诗论史竟也全然不顾事实!可怜的李景隆那五十万“王者之师”,明明惨败得血本无归,他的声威仍被夸张为“扫秋箨”,意即扫荡垃圾。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老王情结”,堪称牢固至极!凡是“先帝爷”已经决定的东西,一概进入法统,成为祖制。而一旦成为祖制,那就管它曾经祭起五股妖风,把老百姓的盘中餐当作“秋箨”给扫荡到爪哇国里去,也不能改动。反正只要按祖制办事,就显得“无限忠于”而成为进身之介、登龙之木。退一步说,也高尚也光荣也不会犯错误丢官儿,何惠而不为呢?难怪从枢机大臣到未入流品的鱼盐小吏,一个个都以精神上的“托孤之臣”自居,有一股子非得替人家皇上摆平家务不可的积极性呢?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